登陆注册
2638700000012

第12章 汉朝法律制度(1)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汉朝立法概况

一、汉初法律指导思想的变迁

汉朝法律指导思想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从秦朝的“以法为主,专任刑罚”,经过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过渡到以“以儒为主,德刑并用”。这种转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至汉武帝之间的七十年中,黄老学派的思想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而辅之以儒法思想;到汉武帝以后,开始过渡到儒家的礼法并用。

(一)黄老学派的立法思想

汉朝立法思想的变迁,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联系的。汉初的统治者,大都亲身参加或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比较了解社会下层的疾苦,深知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王朝残酷的经济与政治压迫。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制止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散,解除国家的极度贫困状态,并建立稳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严峻的形势下,以刘邦为首的统治集团,从保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总结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而黄老思想在当时社会上居于重要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黄老思想呢?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但实际上,黄老之学是一种特定的学术思潮,起源于战国中期,兴盛于汉初。黄老学派是从先秦道家发展而来的,与道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历史洪流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道法学派。因其思想以老学为主,吸收了法家的思想,而当时在人们心中黄帝是华夏族最伟大的帝王,比老子更有号召力,故称“黄老”学,又因这个学派是道法结合,故汉人又往往“黄老、刑名”并称。至汉初,适应各种思想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黄老学又吸收了儒、墨、阴阳的某些成分,成为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清静无为”、“轻徭薄赋”

汉初黄老学派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清静无为”。其着眼点是“民”,认为顺民心就能维护统治,而民以农为业,民要生存,统治者不能过分聚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不不为”的效果。目睹秦因征敛无度致使百姓造反的汉初统治者,第一次模糊地感觉到取于民也应有个界限,而黄老学派的“取与当”的思想则如指路的明灯。“取”即赋敛摇役,适当与否,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

汉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在思想上接受了黄老学说的观点,在客观上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建立政权伊始,就努力恢复被秦破坏了的合理的权利义务界限,致力推行轻摇薄赋政策,并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赋税的比率和摇役的天数。刘邦把田赋减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时实行“三十税一”,景帝时正式把田赋“三十税一”规定为法律制度。

2.“循守成法”、“除苛法严刑”

黄老学派是道法学派,主要特征之一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所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法律规定搞什么作为,“法”是“无为”的界限。他们认为法是判断是非的根据,对于功过要赏罚必信,不徇私情。黄老学派强调按法办事关系到国家治乱的根本问题。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学派的“赏罚信”思想,主张严格执法,但是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的主张是不首肯的。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汉初除秦苛法,废除了“诽谤妖言令”和“收孥连坐法”,主张把犯罪者和家属区别开来,划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删繁就简。去苛从宽,无疑是顺应人心的。汉文帝十三年。正式发布废肉刑令。

黄老学派道法结合的法律思想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执法“守大体”,不苛细小,反对法家“细过不失”的主张。不仅对一些轻微的犯法行为,就是对一些奸人或比较严重的犯罪,只要对封建政权不构成威胁,持黄老思想者也乐于通融处理,以维护社会安定,避免激化社会矛盾。这条法律思想是在目睹秦“法网密于凝脂”、“细过不失”所造成的恶果后,总结了法家“重刑制民”理论失败的教训之后得出的深刻认识。

汉初,在统治者法简刑轻的思想指导下,社会矛盾有所缓和,政治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二)汉武帝以后儒家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经过汉初七十年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特别是“文、景之治”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据说当时国库堆放的钱累巨,以致串钱的绳子腐烂得都提不起来了;粮仓里积存了太多的陈粮,装不下的全都腐坏了。在政治上通过削想,至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基本上改变了各诸侯国据地称雄、各自为政的状态,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政权的稳固,国力的强盛,使汉武帝产生了大一统政权的愿望。对内,他要强化皇权,用自己的文治来提高自己的独尊地位;对外,要征服少数民族,用武功使其臣服朝贡。这一切有为的宏图大略,需要一种理论体系为之作论证,主张“无为”的黄老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于是董仲舒创造的封建正统的法律思想体系应运而生,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家学派的理论开始独霸中国封建历史的思想舞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正式形成。

儒家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术派别,春秋时期孔子将其发扬光大。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时期“以德配天”的学说,强调“德教”的重要作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生们,在继承先秦儒家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抛弃了儒家中不利于君主独裁专制的内容,把先秦世俗儒学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政治理论。

董仲舒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要点,

1.提倡立法结合、德主刑辅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以礼义教化和法律双重手段来治理国家,其中礼是根本,刑法、刑罚是辅助,刑法、刑罚应以礼义教化为标准,即以儒家所主张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为内容,这就是所谓“礼刑相为表里”,“出礼人刑”。

董仲舒认为,秦“废德教而任刑罚”基本国策的失误在于不能导民向善,因此他又回到先秦儒家的传统立场上,主张“德主刑辅”。他认为德教能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人们普遍地确立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时,他们就会主动为善,这是任何刑罚的作用都不能比拟的。教化之所以有如此的功效,就在于它能在犯罪动机产生之前或萌芽之时起到积极阻止作用,防止其发生或发展为犯罪行为。董仲舒把教化称为“防”,即阻止犯罪的预防,而且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董仲舒还从阴阳五行说中“阳主阴辅”,“阴者,阳之助也”,来论证“刑者,德之辅也”。

从此,“德主刑辅”构成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汉以后影响悠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政策。

2.独尊儒术,确立三纲五常为正统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大一统”学说,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标志着中央集权的统治深入到思想领域。

确认儒家思想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只有在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之后才能成为可能。由崇尚黄老之学转变到独尊儒术,说明了西汉统治者从长期的统治经验中,觉察到懦家思想更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统治。例如,以董仲舒为首的懦家学派,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拥护者和宣传者。董仲舒从“春秋大一统”的理论出发,主张“强干弱枝、大本抑末”,“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以此为皇权的绝对权威进行辩护。他反对黄老之学的无为政治,指出:“王者必改制”;宣扬建立严格的等级秩序;还把维护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说“王者之三纲,可求于天”,从而暴露了儒家思想的阶级本质,也说明了三纲学说被封建统治者推崇备至的根本原因。

三纲学说既是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封建国家立法的根本原则,它指导了汉律令的修订,并贯穿于汉律令的内容当中。从此以后,三纲理论一直是封建法律的基石。

二、汉朝的主要立法及其法律形式

两汉相沿四百年中,无论在立法内容、立法技术以及法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比前朝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一般说来,汉朝的立法主要集中在汉初高祖及文、景帝时,至汉武帝时立法更为全面。经过西汉初、中期的全面立法,两汉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已经基本形成,这段时期制定的主要法律规范被作为祖宗成宪,在整个两汉四百余年中均被遵循。

(一)主要立法

汉朝初、中期的主要立法如下:

1.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在统治基础尚未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扩大政治影响,笼络人心,以利于夺取政权,他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严刑,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罪,余俱去秦法”,这可以看做是西汉王朝立法的开端。在天下“苦秦苛政久矣”的情况下,刘邦的约法三章,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约法三章只是政治策略性的口号,并没有真正实行。但是刘邦的除秦苛法,并非长久之计,而是在楚汉相争、胜负未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争取民众的权宜之策。

2.《九章律》

汉朝建立以后,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依循秦朝旧律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汉高祖五年,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它远取李悝《法经》,近取秦律,于盗、贼、囚、捕、杂、具六律之外,增加户、厩、兴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其中,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的内容,厩律是规定畜牧马牛、驿传之事,兴律主要规定征发摇役、城防守备等事。所增加的内容,大都是民事法规。由于汉初法律制度大多沿袭秦制,因此九章律的基本精神仍在于“御奸”,在结构上也是以刑为主,兼蓄诸法。

3.《傍章律》

这是汉高祖时制定的有关宫廷礼仪方面的法规。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深感文臣武将缺乏应对礼仪,懦生叔孙通奉命制定《傍章律》十八篇,主要是参照儒家的礼仪制度,集中规定了君臣朝请及各种官延礼制。《傍章律》是对《汉九章》的补充,与《九章律》并行。

汉高祖时期,除了萧何的《九章律》、叔孙通的《傍章律》,还命“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由此可见,汉高祖时期立法活动是比较频繁的,这就为汉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4.《越宫律》与《朝律》

《越宫律》与《朝律》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重要法规。《越宫律》是汉武帝即位后,命延尉张汤制定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规,共二十七篇《朝律》也称《朝会律》,是御史赵禹奉命制定的关于朝贺制度的专门法规,共六篇。

《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总计六十篇,统统称做汉律。这些基本法规构成了汉代成文法的主要内容。据史籍记载,至汉武帝时期,以这些基本法规为主体的汉律令已达三百五十九章,加上各种决事比,构成了汉朝法律极为庞杂的内容。

西汉初年及汉武帝时期的主要立法,形成汉代法律规范的主体框架,被之后汉代各朝所遵循。随着社会情况的变迁,各朝在不改变这些基本法律的前提下,不断颁布各种单行法规和法令,使汉律的内容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大。加上两汉时期不断积累增加各种判案成例,即“决事比”,使法令繁多,体系庞杂成为汉朝法律的显著特点。总括两汉四百年的立法活动,经历了由繁苛到简缓,再由简缓趋向繁苛的多次反复过程。

(二)法律形式

两汉时期的法律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律、令、科、比四种,现分述如下:

1.律

律是汉朝基本的也是相当稳定的法律形式。在古代,律与法同义。《尔雅、释诂》解释律为“常也”,“法也”。这说明律是国家通用的行为规范。自商鞅“改法为律”以后,“律”又有整齐划一的作用,即所谓“律,均布也”。律即成为一种稳定性很强、内容相对集中的主要法律形式,汉朝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法规称作律。

汉朝的律,除上面提到的《九章律》、《越宫律》、《朝会律》之外,还有规定诸侯贡金的《耐金律》、考核地方官吏的《上计律》、不得擅自仕于诸侯的《左官律》、关于田租口赋的《田租税律》、关于严禁诸俟窃服宫中饰物的《尚方律》以及禁止藏书的《挟书律》等等。此外还有与律具有相同性质的《相坐法》、《沈命法》以及《吏见故纵法》等等。这些单行法规大都是集中规定某一方面内容的专门法规,总的说来汉朝的律比较齐备。但是由于汉律是经过各朝增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两汉四百年间又始终没有进行过全面的整理与修订,因此有许多内容相互矛盾、反复的地方。所以无论就内容还是以体系来看。汉律都比较庞杂,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2.令

令,是皇帝发布的正式诏令,也是两汉重要的法律形式。《汉书·宣帝纪》注曰:“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所以,令是皇帝于法律之外所发布的文告,令和律一样具有强制性。皇帝的诏令,是进行司法审判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据,可以取消、更改、代替法律。西汉时廷尉杜周审判案件不按照法律,而专门以皇帝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有人因此责问他,杜周坦然地回答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是,何古之法乎。”这说明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皇帝的个人意志就是具有最高效刀的法律,连公布于天下的成文法也都必须置于皇帝的诏令之下,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

由于令是皇帝根据形势需要随时颁布的一种极为灵活的法律形式,所以汉朝的诏令多而且广。所谓多,是说汉朝诏令数量繁多。自武帝时就已达三百五十九章,到成帝时,则“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了。对于这样浩繁的诏令,连“明习者不知所由”,于是只得整理分类,编纂成“令甲”、“令乙”、“令丙”,内容极其庞杂。所谓广,是指诏令所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统治阶级者手中灵活的武器。

3.科

科,也是汉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所渭科,有两种涵义:一是对犯罪者处以刑罚,也叫做科刑;二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令条文,也叫做“科条”。汉朝的科条种类十分繁多,特别是汉武帝时,科条数量有所增加,至东汉末年,科条禁令已经是非常严密了。各朝虽然对原有基本法规未作根本变动,但颁布了种类繁多的具有单行法规性质的利条。

4.比

比,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标准,又叫“决事比”。汉朝“决事比”是从秦朝的“廷行事”发展而来的。汉时规定,凡律无正条者,比附以为罪。

同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本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的双边和多边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为了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旅游法理论与实务

    旅游法理论与实务

    书的内容由导论、旅游合同、旅游法律关系中的经营者及从业人员、旅游法律关系中的消费者和旅游热点问题法律透析五部分组成,各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体现了旅游法律规范的前后逻辑关系。
热门推荐
  • 吴下谚联

    吴下谚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夫缠人:娘子,生个娃

    鬼夫缠人:娘子,生个娃

    什么?救我下一世的老公?他还为了别的女人死去活来?你们是黑白无常又怎样?就可以这样欺负人吗?还有没有天理?把冥王给我叫来,我要说道,说道!什么,他就是冥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郁王剑

    郁王剑

    一次考古事故中,一把掩埋了两千年的郁王剑,发出了一道不同寻常的白色闪电。在京城的西北郊某别墅内,易简之从一个亿万富豪的身体里醒来,身边还躺着一个绝色的美女老婆。富家身份,娇妻如梦,杀手组织,武圣附体,人生际遇若此,他也是醉了……从这一天起,易简之不得不用另一个身份生活……
  • 巨岩碎涛

    巨岩碎涛

    《巨岩碎涛》是一部跌宕起伏,惊险曲折,磅礴厚重,悬念叠生的探案小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爱恨情仇的交织,案情经纬的交错,罪行令人不寒而栗!官迷心窍的副市长潘登高,对市长的宝座垂涎三尺,认为市长张政明阻碍了其升迁之路,由怨生恨,暗动杀心,勾结企业家高一峰,不惜重金,雇佣梦想一夜暴富的马彪伺机行凶,不料却杀错了人。正义邪恶,形同冰炭。一场正与邪、红与黑、警与匪、违法与护法的铁血较量,随着这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而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地展开。
  • 洪荒仙界

    洪荒仙界

    九星接引,洪荒仙界,天庭遗址,昆仑道境!一副巨大的史诗画卷,一个浩大的仙界,神秘无尽,光怪陆离,追仙,追道,追长生!强者之路,奋勇战起.几万年的轮回,能否登临仙界?道所为何?何所为道???
  • 五虎将成神路

    五虎将成神路

    天有九重,浩瀚无际。而在最高层,女娲补天的七彩晶石脱落,无数的天外妖魔降临,这是一场毁灭,是无尽残酷的杀戮。他是五虎将之首,到了‘元气’干枯的华夏大陆,凭着自己坚定的心志,在修行路上,遇佛杀佛,遇神杀神。天下乱世,他遇到了赵匡胤、张翼飞、赵云龙、黄忠义、马子超。开启了一段争霸与修行共进的路。。。。。。
  • 秦时明月之风吟天下

    秦时明月之风吟天下

    秦时明月今何在?携着变幻的流年,追寻此间的少年。……
  • 格外情深,贺少的闲妻

    格外情深,贺少的闲妻

    一纸婚书,捆住两个毫无瓜葛的人。新婚之夜,他一把火烧了结婚证书,眉眼冷凝:“舒梓乔,贺太太这个位置,迟早让你如坐针毡!”她淡然而笑,他不愿娶,她就想嫁吗?***婚后生活,如履薄冰。他的刻意刁难,威逼利诱,只是为了离婚二字。她遭遇山体滑坡,他忙碌在美女的首映礼上;她险遭侮辱,他抱着心爱的女人步入房间……一切的一切,她本该漠然,只是贺一格,为何你我明明陌生如许,偏偏却早有瓜葛?***不知何时开始的以后,她爱上了他。他不知爱否,却屡屡如神祗般解救她于危难之中。她自知沉沦,无力自拔.“舒梓乔,你知道,你的人生有污点,跟一格无法匹配。更何况,他根本不爱你,你又何必死守着这样的婚姻让世人嘲笑呢?”终有一天,他心爱的女人傲然出现,无名指上的钻戒刺得耀眼。她微笑抬眼:“要我离婚吗?你让他亲自谈。”***
  • 全能武帝

    全能武帝

    平凡少年因为一场流星雨来到以武为尊的世界;万千星辰,万千神通,破天地,主苍穹,成就一个无所不能的逆天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