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000000012

第12章 高雅文化(1)

茶文化概述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可称文化。狭义而言,则专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与制度等等。目前,人们爱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常把二者截然分开。但很少有人注意,有不少介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文明。它既不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等全属于精神范畴,也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完全以物质形式来出现,而是以物质为载体,或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我们可以把这种文明称之为“中介文明”或“中介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茶,对于人来说,首先是以物质形式出现,并以其实用价值发生作用的。但在中国,当它发展到一定时期便注入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饮茶艺术化,使人得到精神享受,产生一种美妙的境界,是为茶艺。茶艺中贯彻着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和高深的思想,不仅是人们相互交往的手段,而且是增进修养,助人内省,使人明心见性的功夫。当此之时,茶之为用,其解渴醒脑的作用已被放到次要地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茶文化。大千世界,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已无可计数,但并非均能介入精神领域而称之为文化。稻粱瓜蔬,兽肉禽卵,皆人类生存所用,却不见有人说“菠菜文化”、“牛肉文化”。在中国人常说的“开门七件事”中,亦仅仅是茶受到格外的青睐而被纳入“文化”行列。在中国,类似的中介文化还有不少,但也并非处处可以滥用。即以饮食而言,除了茶文化之外,最能享受此誉的莫过于酒文化与菜肴文化体系。然而,若论其高雅深沉,形神兼备以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皆不及茶。有人说,酒是火的性格,更接近西方文化的率直;茶是水的性格,更适于东方文化的柔韧幽深。这很有一些道理。

不过,茶文化既然是一种中介文化,当然仍离不开其自然属性。所以,我们仍要从它的一般状况谈起,从其自然发展人手,探讨其如何从物质到精神。

中国能形成茶文化,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关于后者,以下有专章论述,在此先谈自然条件。

中国是茶之故乡,无论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用途、饮茶、人工种茶和制茶,都是从中国开始。本来,这已是世界早有定论的问题。不过,人若倒了霉,是你的,人家也会说不是你的。关于茶的原产地之争论便是如此。

某种树木原产地的确定,一般说有三条根据,一是文献记载何地最早;二是原生树的发现;三是语音学的源流考证。从这三条看,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无可争议。

然而,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的古老文明在现代科学面前已明显地相形见绌,什么物种原理,语音学等等,很晚才为知识界所了解。不知原理,自然无从论证。西方人正想贬低中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伏羲、神农、女祸都说成是古埃及、巴比伦或印度的部落酋长。中国人的祖宗都被说成了外国人,一叶茶,一棵树何足道哉!但中国的茶毕竟在世界上名声太大了,这不能不引起西方人的注意,想说茶不是中国原产毕竟要找点根据。1824年,英国军人勃鲁氏在印度东北的阿萨姆发现了大茶树,从此,便有人以此孤证为据,说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如英国植物学家勃来克、勃朗、叶卜生和日本加藤繁等人皆追随此说。他们说判断原产地的惟一标准是大茶树,中国没有大茶树的报告,印度发现了大茶树,原产地惟一可能在印度。茶学界称这种观点叫“原产地印度一元论”。可是,当中国早已知茶、用茶时,印度尚不知茶为何物。中国用茶已几千年,印度却是从18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输入中国茶种。不考虑中国毕竟难以服人。于是,又出现了“原产地二元说”,其代表是荷兰的科恩司徒。他认为,大叶茶原种在印度,小叶茶原种在中国。然而,不论印度和中国都是东方,对一向傲气十足的西方人来说可能还不满足,于是又出现一种“多元说”。其代表是美国的威廉·乌克斯,他主张“凡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这种说法,好比说有条件生孩子的女人都生过孩子一样可笑。理由呢,还是说中国没有大茶树的报告。

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原生茶树报告,中国的确出现很晚。但中国古籍中关于大茶树的记载却很早就有。《神异记》说:东汉永嘉年间余姚人卢洪进山采茶,遇到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指示给他一棵大茶树。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则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如果说,丹丘子指示大茶树还是传说,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则是长期对各地产茶情况进行过许多调查研究的,他的记述,应该说也属于“报告”之类了。宋人所著《东溪试茶录》也曾说,建茶皆乔木,树高丈余。此类记述在其他古籍中还多得很。

本世纪以来,关于我国大茶树的正式调查报告便更多了。不仅南方有大茶树,甚至北方也有发现。30年代,孟安俊在河北晋县发现二十多株大茶树,同时期山西浮山县也发现大茶树。1940年,日本人在北纬36°的胶济铁路附近发现一棵大茶树,粗达三抱,当地人称为“茶树爷”。新中国建立后,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更发现许多更大的茶树。云南勐海大茶树有高达32米的,一般也在10米以上。贵州大茶树最高者达13米,10米以下的更常见。四川大茶树四、五米者为多。其他如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发现。据此,植物学家又结合地质变迁,考古论证,确定我国云贵高原为茶的原产地无疑。

中国不仅最早发现茶,而且最早使用。

中国浩繁的古籍中,茶的记载不可胜数。当中国人发现茶并开始使用时,西方许多国家尚无史册可谈。《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荼”与“茶”字通,是说神农氏为考查对人有用的植物亲尝百草,以致多次中毒,得到茶方自解救。传说的时代固不可当作信史,但它说明我国发现茶确实很早。《神农本草经》从战国开始写作,到汉代正式成书。这则记载说明,起码在战国之前人们已对茶相当熟悉。《尔雅》载:“槚,苦荼”。《尔雅》据说为周武王之辅臣周公旦所作,果如此,周初便正式用茶了。《华阳国志》亦载,周初巴蜀给武王的贡品中有“芳蒻、香茗”,也是把中原用茶时间定于周初。茶原产于以大娄山为中心的云贵高原,后随江河交通流入四川。武王伐纣,西南诸夷从征,其中有蜀,蜀人将茶带人中原,周公知茶,当有所据。以此而论,川蜀知茶当上推至商。此时,茶主要是作药用。有人根据《晏子春秋》记载,说晏婴为齐相时生活简朴,每餐不过吃些米饭,最多有“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由此而认为战国时曾有过以茶为菜用的阶段。但有人考证,此处之“茗菜”非指茶,而是另一种野菜。所以,“菜用”说暂可置而不论。

茶的最大实用价值是作为饮料。我国饮茶最早起于西南产茶盛地。周初巴蜀向武王贡茶作何用途无可稽考,从道理上说,滇川之地饮茶当然应早于中原。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华阳国志》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今彭山)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有两个条件。第一,是由于秦统一全国,随着交通发展,滇蜀之茶已北向秦岭,东入两湖之地,从西南而走向中原。这一点首先由考古发现得到证明。众所周知,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有一箱茶叶被发现。另外,湖北江陵之马山曾发现西汉墓群,在168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具古尸,同时也发现一箱茶叶。墓主人为西汉文帝时人,比马王堆汉墓又早了许多年。由此证明,西汉初贵族中就有以茶为随葬品的风气。倘若江汉之地不产茶,便不可能大量随葬。第二,此时茶已从由原生树采摘发展到大量人工种植。我国自何时开始人工植茶尚有争议。庄晚芳先生根据《华阳国志》中的《巴志》:“园有方蒻、香茗”的记载,认为周武王封宗室于巴,巴王苑囿中已有茶,说明人工植茶可始于周初,据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对此,有人认为尚可商榷。但到汉代许多地方已开始人工种茶则已为茶学界所公认。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说:“西汉有僧从表岭来,以茶实蒙山”。《四川通志》载,蒙山茶为“汉代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这都是说的蒙山自西汉植茶。不过还不是大面积种植。而到东汉,便有了汉王至茗岭“课僮艺茶”的记述,同时有了汉朝名士葛玄在天台山设“茶之圃”的记载,种植想必不少。

汉代,茶已开始买卖,汉人王褒写的《僮约》即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至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更是人所共知。文君当炉,卖的是茶是酒众说不一。不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确实已把茶列入药品。

从语音学考察,更说明茶原产于中国。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基本由我国广东语、福建厦门语和现代普通话的“茶”字三种语音所构成。这也证明茶是由中国向其他国家传播的。

谈茶的自然发展史已很多,好像离开了“中国茶文化”这个本题。其实,这只是想说明:在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使用茶、制茶、饮茶,所以有形成茶文化的自然条件。

然而这还不够。中国的特产很多,为什么只有茶形成这样独特的文化形式?我想其中有个重要奥秘,就是茶的自然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以及儒家的“情景合一”、中庸、内省的大道理相吻合了。茶生于名山秀水之间,其性中平而味苦。茶能醒恼,且对益智精神,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有特殊作用。于是,文人用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身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中国最早的“茶癖”,不是文人,便是道士、隐士,或释家弟子。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接受天地雨露的恩惠,调和人间的纷解,浇开胸中的块垒,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这样一来,茶的自然属性便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了。所以,中国人一开始饮茶便把它提到很高的品位。

在中国,茶之为用,决不像西方人喝咖啡、吃罐头那样简单,不了解东方文化的特点,不了解中国文明的真谛,就不可能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而只能求得形式和皮毛。茶与中国的人文精神一旦结合,它的功用便远远超出其自然使用价值。只有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我们才可能深入到中国茶文化的内部。因此,在我们正式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容之前,便要开宗明义,直接切入这种文化的本质。

茶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产生有特殊的环境与土壤。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创造。

谈起茶文化,有人把中国茶叶发展史等同于茶文化史,以为加上了人文的历史条件,茶叶学便变成茶文化。有的则以为,凡是与茶沾边的文化凑到一起,便可称为茶文化。比如,吟茶诗,作茶画,唱茶歌,一个采茶扑蝶的舞踏,一幅各种变体的“茶”字书法作品,这些东西加到一起,便称为“茶文化”。顶多再加上些饮茶的习俗和方法,便认为是“文化学”了。不可否认,以上内容与茶文化关系很大,甚至也可以包含在“中国茶文化”这个概念之内,但它们并不是中国茶文化的全体,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接触到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产生这种片面性,主要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茶艺、茶道形式失传太多,至于渗入民间的茶文化精神,又未来得及作一翻“钩沉”、“拾遗”和研究的工作。加之目前以“文化”标榜者又太多,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每一件商品都恨不得插上文化的翅膀,以便十倍、百倍地提高自己的身价。服装上加几个外国字便说:“这是学习西方文化”;加一条龙纹,又说:“这表示东方文化”;至于古老的中国竹编、漆器、陶瓷等当然更理所当然地被加以“文化”的冠冕。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把“茶文化”也归入此类。其实,哪一种人类的物质创造能说没有一点人文精神的痕迹?都称为“文化”,便有浮泛之弊了。

我们所说的中国茶文化完全不同于以上的各种理解。在中国的历史上,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是它本身就存在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所以,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分、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在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饮茶主要是为消食、解渴、提神。或冲,或泡,或煮;一壶、一杯,一碗;一气饮下,确实体会不出有别于咖啡、可乐之类的“文化味道”。难怪有位日本先生公然宣称:“日本饮茶讲精神,中国人饮茶是功利主义的”。我不想怪罪这位日本朋友对中国历史知识的贫乏,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忘掉了自己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怎能去苛求别人?!但是,当我们作为科学研究来对待这个问题时,就必然应以严谨的态度慎重对待“中国茶文化”这几个字了。

历史上中国人饮茶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人是最讲精神的。尤其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意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发掘这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加以科学的阐释与概括。中国人不喜欢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白天把自己变成一架机器,晚间再寻找纯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馅、面包,半生不熟吃进肚去了事;讲营养而不论品味,中国人是不习惯的。在中国传统中,物质生活中渗透文化精神是很经常的事。但是,像茶文化如此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与形式,也并非很多。所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一支奇葩,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具体来说,中国茶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

同类推荐
  • 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

    本书主要包括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历代追求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古城的法天象地思想、古村的天人合一理念、古民居的天人合一设计、古园林的天人合一精神、帝陵布局与天人合一观、土地利用与天人合一观、水利工程与天人合一观、生物保护与天人合一观、古代科技与天人合一观、《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黄帝内经》的天道人道等内容。
  •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人的蛮狂是执著坚忍,同时也是僭越否定。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性格结构。靠着怀疑、否定和浪漫的少年品质。楚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传统。
  • 吉祥对联2000副

    吉祥对联2000副

    本书收集吉祥对联2000副,包括福字联、吉字联、祥字联、红字联、喜字联;还包括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字联,一直到二十字联,还有横批,内容丰富,好记好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本书共收集肃州区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七十多篇,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来自肃州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依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热门推荐
  • 倾城妖媚:帝王的受(完结)

    倾城妖媚:帝王的受(完结)

    他是男人却也是一代少见的妖男,美得让人想“动手”,在逃脱的路中他幸得一帅男救,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刚从虎口出再进龙口,一步步进入他给自己设下的情网......
  • 高冷校草的未婚妻

    高冷校草的未婚妻

    一个活泼可爱的17岁少女,一个霸道高冷的校草大人。
  • 宿世恋人之永爱

    宿世恋人之永爱

    世界上有什么能比得上相爱却不能爱?文中的男主与女主的感情纠葛虐心,让人有种心酸酸的,为他们而感到心痛。历尽各种苦难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彼此的爱,反而让感情更加深厚。他们为爱努力改变着命运,换来却只有不理解和永久的分离。第三者的插入,天命不可违的规矩.....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他们结局会怎样?尽情期待。
  • 两极而栖

    两极而栖

    海城,靠近北方,临海。冬天会有冷冷的海风盘旋在城市的上空。沈嘉树出生在这里,她秉承了“树”的安静。以沉默的方式守护着带着自我防备的戾气的桀骜少年——黎森。勇敢如燕尾蝶的姑娘季淼为了爱放肆掠夺,攻取,占有。她的青春似火,可终究会灼伤了自己。还有林维与林蔚的这一对非亲兄妹在青春里掩埋过的困顿与迷惘。而最终因爱学会成长。破败的校园红墙,茂密的槐树林,晕出一大片墨绿色的光影。树下的男生们穿纯白色的衬衣,第一颗纽扣总是微张着,女孩子们普遍消瘦些,肥大的校服罩在身上,总有些不相宜。那年,他们正值高中。
  •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些懵懂的年华

    那些懵懂的年华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冷酷无情无比冷血的江晨炫对岑寂北再也无法释怀,注定她就是他今生的最爱,愿为她付出一切!而岑寂北的心却被唐哲宁深深的伤害无法从阴影中走出,而江晨炫能否感动岑寂北?
  • 笑傲三国

    笑傲三国

    这是一部完全颠覆《三国演义》的系列小说。内容幽默、夸张,但不失逻辑。同时,采用武侠的手法,创造了所描绘人物的神奇一面。旁征博引,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对三国人物的理解,以对现实的理解,用超越时空、不拘一格的写法,生动展现了作者所“定义”的三国传奇故事,值得笑读。封面为作者手绘图设计。
  • 先婚厚爱:霸上温柔大叔

    先婚厚爱:霸上温柔大叔

    未婚夫要分手?没关系,她决定带着闺蜜砸了他的新婚礼!新娘竟是闺蜜?没关系,嫁给你叔叔做你婶婶给你穿小鞋!叔叔是个智障?没关系,她用聪明一样搅得你家天翻地覆!智障是假装的?没关系?有关系!新婚夜七岁智商的老公突然反转,变身霸道大叔,霸妻行凶的时候,她才知道,大叔很聪明,大叔很睿智,大叔很霸道……
  • 天然凉菜集锦

    天然凉菜集锦

    凉菜,在饮食业俗称冷荤或冷盘。它是具有独特风格,拼摆技术性强的菜肴,食用时数都是吃凉的,称之为凉菜。凉菜切配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是熟料,因此这与热菜烹调方法有着截然的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口味干香、脆嫩、爽口不腻,色泽艳丽,造形整齐美观,拼摆和谐悦目。
  • 异世风华绝代天下

    异世风华绝代天下

    她,21世纪的天才杀手,3岁开始无人道的训练,12岁让人闻风丧胆,却误入阎王殿,重生异世,书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