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6800000017

第17章 人性之辩匡章胜秦(1)

孟子的教学活动不仅在子思书院里进行,也在社会上进行。社会上的许多人跑来向孟子请教知识,探讨学问,孟子均热情接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利渠畔的许多家庭、邻里纠纷,都愿找孟子去解决,孟子欲明断是非,便苦口婆心地向双方讲许多道理,令其心悦诚服。大约因崇拜之故吧,不少人有了疑难问题,或碰到了挠头的事情,便来向孟子讨教。每当这时,孟子不仅耐心地向来人指出该怎么办,而且还不厌其烦地讲解这样办的理由和根据。这样一来,孟子不仅是子思书院里的老师,而且成了全社会的夫子。

离子思书院十多里处有一个程杨庄,该庄有一叫程广助的农民,他七岁的男孩向明,随小朋友们捕蝉未归,撒下人马找了半天,踪影未见,孩子的母亲哭得泪人一般,便来请教孟子有无找到的希望。孟子询问了有关情况,当他得知向明不痴不呆,知道自己所住的村庄名和父亲的姓名时,坦然的微微一笑说:“不必着急和上火,不出三天,准有人将孩子送到你家中。”

程广助夫妇说了几句客情话,将信将疑地离去了。

第二天亥时左右,孟子冷水浴后正欲上床就寝,忽有人敲门,来者正是程广助。他手提礼品,满面春风地告诉孟子,果然黄昏时有人携手将他们的向明送了回来。孟子婉言谢绝了礼品,二人推让了半天,程广助才千恩万谢,告辞而去。

消息很快地在子思书院和因利渠畔传开了,有人疑心孟子是神而不是人,有人打老远的地方跑来看孟子的长相是否有异于常人。弟子们纷纷来问:“夫子何以知其必有人送子到家呢?”

孟子回答说:“人性皆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何谓人之善性?”公都子问。

孟子说:“人性皆善,指的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皆有这四心善性,发现一流浪孩子找不着家,寻不着父母,必像孩子的父母一样心急火燎,岂能不将其送回家去!”

“如此说来,善性即四心,对吧?”屋庐子问。

孟子微颔其首说:“正是,亦即所谓之四端也。”

“何谓四端呢?”屋庐子追问。

孟子解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肢也。”

陈臻问:“请问夫子,四端从何而来?是与人俱生的,还是后天习染而成的呢?”

孟子回答道:“仁义礼智乃先天所固有,非后天习染而成。”

高齐问:“夫子说人性皆善,有何依据吗?”

孟子问:“譬如我等突然发现有一婴儿啼哭着爬至井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家会置若罔闻,袖手旁观吗?”

“不,跑上前去将婴儿抱离井口。”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孟子继续问:“婴儿与我等非亲非故,为何要救其脱离险境呢?是其父母富贵,欲与之攀结交情吗?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博取荣誉吗?还是厌恶那孩子的哭声呢?……”孟子这样问着,用目光扫视着一张张亲切的脸,见弟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心中在说着同一句话:都不是。他见大家默不作声,说道:“这便是恻隐之心。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就在孟子给众弟子讲解人性皆善的第五天,因利渠畔上演了一出骇人听闻的悲剧。有一财主与儿媳私通,被妻子发现,儿媳无脸面见世人,悬梁自尽。财主因妻子毁坏了他的一朵鲜花,一怒之下将妻子杀死。儿子在县衙为小吏,闻讯赶回家中,见其父杀妻奸媳,灭绝人伦,便挺剑上前,刺于父亲心窝,其父血流如注而亡。小吏见家破人亡,自己又忤逆杀父,犯了死罪,索性挥剑自裁。一连数日,这件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孟门的弟子们则对老师人性皆善的学说发生了怀疑。孟子就这件事对弟子们做了进一步的讲解。他说:“诚然,这财主一家三口,均系不仁不义之徒,禽兽不如之辈,然而这并非其天生的资质,而是舍弃了修养,不能自律,丧失善性的表现。齐都临淄南郊有一座牛山,牛山之木曾是繁茂得遮天蔽日的,因其郊于都城,构筑宫殿,兴建民宅,营造作坊,无不到山上采树伐木,久而久之,牛山之木岂能茂繁依旧!当然,砍伐之后,因有阳光照射,雨露滋润,又有新枝嫩芽长成,可惜放牧者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牛遍山,羊满坡,人踏兽啃,故变成了濯濯童山。人见其濯濯秃秃,以为未尝生长过树木,这岂是山之本性?在某些人身上,如这财主的一家四口,难道就从无仁义之心吗?其所以失其善性良心,亦犹斧斤之对于树木,旦旦而伐之,还能够再葱茏茂密吗?世间万物,得到滋养,便能生长;失去滋养,即使原来生机勃勃,亦会渐渐枯萎、消亡。”

在这些一般性的讨论和询问中,万章素来很少发言,他像一头牛,只要来到草地,便低着头,伸出长舌,拼命地将各种各样的草都食于口中,装入胃内,几乎是多多益善,待离开草地之后,或卧,或立,乜斜着双眼,慢慢地反刍回嚼,消化吸收,待百思不得其解时,再去请教老师,所以万章所提的问题,每每都较深刻,有分量。人性,是孟子教授的新内容,是同学们过去不曾接触过的新问题,且很抽象,难以理解,课堂上便七言八语地议论纷纷,学生的提问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解。万章则默默地听着,记着,思考着,课后翻阅有关书籍。通过翻阅对比,万章发现,孟夫子所讲与古人不同。古书上讲的,与生俱有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和感官欲望,如饮食男女,耳目口腹之欲等,而孟夫子讲的则是社会上的道德伦常关系,强调社会群体关系中的自我与他我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注重心灵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调节。怎样看待这两者的不同呢?万章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孟子。

听了万章的提问,孟子很感欣慰和甜蜜。是呀,这种美的享受,只有当教师的才有福分获得。孟子津津乐道地回答了万章提出的问题,他说,所谓人性,指的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生物性即人的自然本质,如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腹之于饮食,四肢之于安佚,男女之于性欲匹配等;社会性亦即人的社会本质,如仁、义、礼、智四德。自然性也好,社会性也罢,都是与生俱来,先天所固有的。人的自然性可称作小体,社会性可称作大体。动物只有小体,而无大体,即动物只有耳目口腹之欲,而无仁义礼智四德,这便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刚。

“四德与四端的关系怎样?”万章问。

孟子回答道:“四端即四心,亦即人之善性。心之官职在思考,此乃人之所独具,动物则无能思之心。人之善性,用心思考则得之,不用心思考则失之,丧失善性者,则无异于禽兽也。反之,肯用心思考,能加强。自身修养者,便可将四端扩张成四德。求满足大体之需者为君子,求满足小体之欲者为小人。”

“大体与小体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人对于身体之每一部分,均爱护,都保养,哪怕是一尺一寸之肌肤。考察其护养得如何,标准只有一个,即视其注重身体的哪一部分。如前所述,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便是人除小体之外还有大体,切不可以小害大,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君子。今有一园艺师,舍梧桐楸树而不栽,却在精心培植荆棘,此必为贱园艺师。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者,人必嗤之;只讲究饮食而不培养四德者,人必贱之,因其养小以失大也,如此一来,则人无异于禽兽。但小体亦并非无关紧要,无口腹之欲则无七尺之躯,躯体不存,则何言仁义礼智四德?结论是:人之生物性受其社会性制约,生物性只有服务于社会性,口腹之欲方有意义,否则,人则必将退化为动物,后果不堪设想!……”

“仁义礼智四德间的关系如何呢?”

“仁乃安宅,系安身立命之所,为四德之根本;义系行仁之要路,仁之外向表现,是仁的实践;礼为行仁之准则,居仁行义以礼为准,不可缺礼,亦不可越礼;智则于纷杂的社会实践中明辨是非,判断何为仁义,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除了隆重的演讲,孟子一般习惯于讲短话,办实事,今天可谓是长篇大论了。他似乎有些口干舌燥,呷了口茶,站起身来在室内踱步,眉宇紧锁,看得出,他正在苦苦地思索着如何将这些抽象的道理讲得更加深入浅出。突然,他眉心舒展,额头光亮,双目炯炯,兴奋地说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倘二者不可同时得到,取熊掌而舍鱼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倘二者不能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且偷生之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祸患有所不避。倘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可用也?倘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避患者,何不可为也?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可以获生,却不肯为;由此而行可以避患,却不去干,由此观之,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失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呼喝着与人,过路之饥者不受;以脚踏过再与人,乞丐不屑取也。然而有人于万钟俸禄面前,不问合礼义否而受之。万钟之俸对我何益?为着住宅之华丽,妻妾之侍奉和我所结交之贫者感戴我吗?过去宁死不受,今为住宅之华丽而受之;过去宁死不受,今为妻妾之俸而受之;过去宁死不受,今为所识之贫者感戴而受之,这叫做丧失其本性。”

孟子慷慨陈辞,激情奔放,像大河东去奔腾的浪涛。他右手挥舞,不断地在室内走来走去,像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似在与人辩理。万章是孟子的得意高足,常跟老师单独相处,但孟子今天的举止言行,却是他以往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他从老师昂首挺立的形象,想到了岿然不动的泰山。他从老师那宽阔明亮的前额,想到了无边无垠的海洋,那浩淼澎湃的滔天巨澜,正是老师博大胸襟中的知识和学问。他从老师那犀利的目光,想到了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为自己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师的教诲而骄傲和自豪,他为自己的幸运而幸福。

不久,因利渠畔发生了一件有口皆碑的事情。张仁举黄昏赶路,忽闻林中有少女的呼救声,循声赶去,见一歹徒浑身赤裸裸的一丝不挂,手持明晃晃的匕首,双目射出了两道凶光,正向那缩着一团、颤若筛糠的少女逼去。他高喝一声:“好一个歹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行此不义之举!”同时甩掉了包裹,扑向了歹徒,搂住他的腰:“姑娘,快跑!……”

姑娘是逃跑了,免遭一场浩劫。张义举乃一介文弱书生,怎能斗得过手持利刃的歹徒,被活活杀死在黑松林里。

孟子抓住这一活生生的教材,对弟子们进行了“舍生取义”的教育。

恰在这时,告子来邹访问,会见了孟子。这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兼治儒墨之道,云游天下。他身材魁伟,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精神矍铄,举止文雅,颇有学者之风。孟子对他很是恭敬与尊重,设宴款待,陪其游峄山,观泗水,与之探讨学问。二人毕竟是道不同,故交谈中时常争辩,争辩得最激烈的便是人性问题。

一次,告子说:“人性犹如杞柳,义理犹如杯盘;将人性纳于仁义,犹如以杞柳制成杯盘。”

孟子反问道:“子顺杞柳之性制成杯盘,抑或毁伤杞柳之性制成杯盘呢?如毁伤杞柳之性制成杯盘,则亦毁伤人之本性后纳于仁义吗?”

“这个?……”告子无言以对。

孟子严厉地指出:“率天下之人而损害仁义者,必子之学说!”

沉默了半晌,告子又找出了新的论据,说道:“人性好比湍急之流,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所谓善与不善,犹水之无东流与西流之定向。”

孟子反驳说:“水诚然无东流西流之定向,难道亦无上流下流之定向吗?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当然,拍水而使之跳起,可高过颡额;戽水使之倒流,可引上高山。这岂是水之本性?形势使其如此。人之为不善,本性之改变亦系如此。”

告子被孟子驳斥得乱了方寸,言不由衷地说道:“天生的资质:谓之性。”

这个论题也许并无错误,问题是告子有什么必要又回过头来给“性”下定义呢?孟子顺势问下去。“天生的资质谓之性,犹物之白色便称作白吗?”

告子点头称是。孟子接着反问:“白羽毛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吗?”

“正是如此。”告子回答得有气无力。

孟子单刀直入,一语破的:“那么,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吗?”

“……”告子语塞,羞愧得面红耳赤。告子毕竟是个老谋深算的学者,虽说一时难堪,但灵机一动,转换了论题,从另一个角度与孟子辩论。他说:“饮食男女,乃人之本性。仁系内在之物,非外也;义系外在之物,非内也。”

“何谓仁内义外?”孟子问。

告子解释说:“因其年长,故我敬之,恭敬之心,非我所固我;犹雪是白色,故称其为白雪,此乃外物之白在我心中的反映。故曰义为外在之物。”

“白马之白与白雪之白,或许并无不同,但怜悯老马之心与恭敬老人之情,亦无不同吗?子之所谓义,是在于老者,还是在于恭敬老者本身呢?”

“是吾弟,则爱之,是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此乃因我之关系而这样做,故曰仁为内在之物。恭敬楚之老者,亦恭敬吾之老者,此乃因外在老者的关系而这样做,故曰义为外在之物。”

“嗜秦人之烧肉无异于嗜己之烧肉,万物无不如此,那么嗜烧肉亦系外在之物吗?如此一来,岂不与饮食为人之本性的论点相矛盾吗?”

二人据理力辩,互不相让,正当激烈得刀来剑往的时候,公都子闯了进来。这也是个舌辩之士,在仁性的问题上,他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当仁不让于师”,公都子当着远方来客的面,也参与了辩论。告子对公都子及其观点早有耳闻,因此,公都子的突然到来,对他来说,无异于援兵从天而降,立时精神振奋,不再兜圈子,放弃了那未有结论的“仁内义外”的论题,直截了当地重提人性问题。他说;“人性无善无不善,即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故圣君文武之世,民则趋向善良,暴君幽厉之世,民则趋向横暴。”

公都子说:“有性善,有性不善,故以尧这样的圣人为君,却有象象:舜之异母弟也,乃一卑鄙龌龊的小人,多次与其母设计杀舜未遂。这样的刁民,以瞽瞍瞽瞍:舜之父,老而糊涂,听信后妻之言,助纣为虐,百般虐待舜,多次与其妻设计杀舜未遂。为父而有舜;以纣为侄,且为君,却有微子启微子启——纣之叔父,有贤德、王子比干比干——纣之叔父,向纣屡次进谏,纣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于是剖之以观其心倘说人性本善,这该如何解释呢?”

为了说服告子和公都子,孟子再次重复他那四心四德说:“从天生资质看,人无不善,这便是我之所谓性善论。至于诸多人不向善而为恶,不能归罪其资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君子探求扩张四心,即获仁义礼智四德。小人放纵,丧失四心,则为害于天下。《诗》云;‘天生众民,万物必有其规律,民把握住这些规律,喜爱优良的品质。’孔子曰:‘为此诗者,懂其道也,有事物则必有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不变的规律,故喜爱优良的品德。’”

同类推荐
  • 王莽发迹史

    王莽发迹史

    有人说他是“野心家”、“伪君子”,有人说他是政治家、书呆子,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王莽发迹史》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小说手法,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矛盾、复杂的王莽。他是一个显赫家族中的没落户,最后却和平接管了国家政权,登上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他骨子里是个书生,凡事都从书本上找答案,一言一行都遵循圣人的教诲;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道德超人,靠着自身的道德感召力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举世的拥戴……畅销书作家磨剑将为读者揭秘王莽的发迹之路。
  •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

    本书分上、下两篇介绍了京剧界一度硕果仅存的女武生俞鉴的人生历程。
  • 罗曼·罗兰 契诃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罗曼·罗兰 契诃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罗曼·罗兰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契诃夫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本书对其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做了翔实叙述,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要原因。阅读此书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为其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慈禧全传全3册

    慈禧全传全3册

    叶赫那拉氏族在朝鲜边境一带驻扎繁衍,乃至繁荣。这一带位于长白山区,是满族真正的起源地。在不断侵袭相邻富饶土地的过程中,杨吉砮和他的族人逐渐掌握了精良战术,侵略欲望与贪念也与日俱增。现在看来,这片富饶的土地沦落到其他部族手中甚是可惜。
  • 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

    刘殿学为青少年朋友撰写的古代科技故事,在生动的故事里再现了古代人民开拓创新精神,作者特别从数学、医学、地质学、机械学等各领域里选出代表性人物如祖冲之、孙思邈、郦道元等人物故事。
热门推荐
  • 病毒侵袭

    病毒侵袭

    这是美国爆发未知病毒后的数月,尽管世界联合起来抵制病毒扩散,但是还是无法彻底控制……如今,远隔重洋的亚洲终于受到了波及,病毒入侵了!中国的一个省区的一座小城市中,一群即将参加高考的体育生自然无法摆脱危机,但是他们还是为生存而挣扎着……
  • 邪王宠妻:狂妃之相貌倾城

    邪王宠妻:狂妃之相貌倾城

    一世的背叛,让她跌落谷底。身怀神秘力量,穿越古今时空,她誓要报复上辈子他的背叛,但…穿越并不是那么简单。竟穿成了一个丑颜傻女?丑颜?那是被人贴了一张恶心的人皮面具!傻女?那是前主,与本姑奶奶无关!在叫我傻女,小心把你大卸八块!可,谁能告诉我。那个高高在上冷面冰山的三君主在我面前耍无赖是怎么回事?解释!求解释啊!某女“小女子,只是一枚弱小女子啊~君主,求放过再这么下去,我就要废啦—”但,某男霸气的甩了一句“宠她宠的无法无天又怎样?本君就是爱她!也轮得到你等小人之辈来管!”某作者:不是架空文哦~女主美美哒~男主帅帅哒~至于—神秘力量嘛…“停!不许说啦!”某女
  • 死神契约:追爱男神100次

    死神契约:追爱男神100次

    你们想要我实现你们的愿望吗?那就来找我吧!我会实现你们的愿望,但是,是要付出代价的哦
  • 曾经与否

    曾经与否

    当我们长大了忘了彼此了,悲哀被冰棺锁住,他是恶魔也是我们一切的原点,我们多了一个社会忘了一个青春,在忙碌的脸上写上沧桑和厌倦。我们的眼眸中有着迷惘,生活磨掉了我们的热血和锋芒。青春是一部悔书,悲哀是一条河流它掩埋了当年的山与海,我们躺在山坡上它慢慢向我们淹没而来......
  • 错体真爱

    错体真爱

    为证明不是被供养的花瓶,她决定加入光荣的警界,可明明知道他是个黑帮分子,却在长久的接触中而深情。为了他,她毅然的舍弃了准豪门少奶奶的身份,目的就是为了和他长相厮守....
  • 玄学笔录:鬼美人

    玄学笔录:鬼美人

    冥王有令:枉死之人,至今日起,再不得入轮回。从此,百鬼夜行,人间大乱。后有一墨姓大师创玄学笔录,封印恶鬼,才又复人间安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因误打开了玄学笔录,开始了不断见鬼的人生……
  • 战龙狂啸

    战龙狂啸

    人龙之身的异类,要想立足龙族,必须一战!傲视寰宇,逆天而行,自然不为神佛所容,与神战,与佛斗,直至战立九霄,坐上天庭。
  • 服务精神

    服务精神

    中国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意识、方法,素养、品质和标准?服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着无穷的价值,而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规范和方法又是创造企业利润的价值源泉。本书的读者定位为中国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客户服务经理及其管理层;一线服务经理和一线服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与客户接触的其他服务人员或业务人员。
  • 穿越千年的眷恋

    穿越千年的眷恋

    他,冷艳杀手转世,重生在史称“分桃”的主人公身上;肆意挥洒人生,舞断东周列国;书写一世繁华的别样人生;他,少年王侯,惊才艳艳笑傲群雄;为了他,抛却江山,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只为能与他相伴左右;看他们如何扭转乾坤,主宰命运,打破既定的宿命,谱写旷世的爱恋
  • 炁道

    炁道

    聚元炁,结元丹,成就天地人三才,聚阴阳两仪,得无极之道,是谓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