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3300000005

第5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二讲(2)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当下心就在佛法界;现在起贪心,当下心就在饿鬼法界。所以每一法界具足十法界,名之为百界,每一界按照《妙法莲华经》所说都有十如是,名之为千如,如是相、性、体、力、作,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故称之为百界千如。虽然百界千如都是一念心性造出来的,但不可言其有。

凡夫著有故轮回六道,凡夫执著于假有的相为心外实有,所以迷惑起贪瞋,就造业受报。可见六道轮回是自己迷的心造出来的。二乘是著偏空涅槃,大乘菩萨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也不可得,不单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可得,连能证的智和所证的菩提涅槃都不可得,所谓“圆满菩提,归无可得”。故说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另一方面,心性也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性本无虚妄之相,心性本体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缘虑其实就是世间人所讲的思想;分别其实就是见解,心性之中没有这些缘虑分别。

所以古德教初学的人,修行先从根本智下手,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离一切见解思想、缘虑分别。首先能一门深入,伏住烦恼,成就定力,之后再去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广学多闻。那是在伏住烦恼、成就定力、成就清净心的基础之上再去广学。

现在的人学佛是从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见解,学了很多,但功夫不得力,学得再好只能称之为学者、佛学家,不能断烦恼,不能成就定力,难以成就清净心,仍以缘虑分别来用事,所以一定要先修烦恼无尽誓愿断,再学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你反过来先学法门无量誓愿学,要解脱就非常困难。

持名念佛的殊胜就在于“暗合道妙,巧证无生”。先用下手最方便、人人都可修的具足信愿来持名,先以念佛来伏住见惑、思惑,不让它起现行;能念佛成片以后,再由有念心得入无念,由念佛之心而契入到心体离念的真如之体,“因于往生,巧入无生”。由念佛成就理一心不乱而证得无生法忍。

一开始是炽然而求往生,到他真正成就理一心不乱,就能知道原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真正证入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心性本体,成就无生法忍。或是由念佛当生就成就理一心不乱,而证得无生法忍。那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上品上生,或是往生以后,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证入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

可见信愿持名这个法门非常妙,真正修念佛法门的人,具足信愿持名,是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

《净土圣贤录》莲池大师所汇集的《往生集》上有说到,唐朝时有位怀玉法师是浙江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

这位法师道心很好,修头陀行,每天只日中一食,常坐不卧,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一辈子念了三十万遍《阿弥陀经》,善导大师的弟子,有些念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遍《阿弥陀经》的非常多,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在唐朝天宝年间,看到虚空之中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遍满虚空,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看到银台来接,他不去并且说:“我就要誓取金台,此生此世一定要乘金刚台随从佛后,这就是上品上生。

“圣众遂隐”。随他的心,马上来接引的佛菩萨就隐没了。

“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向擎台者来云:‘师以精进,得生上品,宜趺坐以俟’。”又精进念佛三七二十一日以后,持那个台的菩萨来对他说:“你因为精进的缘故,现在能够上品上生。”三日后,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看到无量的光明充满了整个房间,然后含笑对弟子们说:“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真正能乘金刚台。

我们读《观无量寿经》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授手迎接,这是上品上生。这个上品上生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不需要从莲花里生出来,一去到马上就见佛闻法,见的是报身阿弥陀佛,闻法马上就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顷,历十方界,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上品上生是非常高的品位,而且这个念佛人临命终时是含笑而走。

所以佛陀说一切的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态度不同:上等人很高兴,因为舍弃这个臭皮囊,能得净土九品往生,顿出轮回,所以很欢喜;中等的人要走时觉得很满足,因为这一辈子没有造恶业;下等的人起码也要不后悔,不要光阴虚掷,岁月空抛。

对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一定要能具足信愿行。要知道这个法门,《阿弥陀经》是释迦佛特别悲心殷切、无问而自说的,整部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而佛陀叫弟子舍利弗的名字就叫了36次,其实也就是叫我们,提醒我们。

就好像父母亲对儿女,要特别提醒他,总是叫他的名字,一直怕他疏忽,怕他不重视,怕他忽略这么殊胜的法门,所以在十几分钟的说话里就连续地叫了几十次,我们要真正了知到这是释迦牟尼佛悲心的彻底彰显:“有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释迦佛愿一切众生都能超出轮回的最殊胜、最特别、最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的法门,就是《阿弥陀经》里所讲的信愿持名这个殊胜法门。

所以当时台州的太守段公(姓段的知州)就作了一首偈子来称赞怀玉法师:“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净土圣贤录》里讲到很多这样的念佛人,僧俗各方面的人都有,乃至畜生道的八哥鸟学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极乐,这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威神加持。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实相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心性的体,非寂非照,本来就说不上寂照,是绝待圆融的,如果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别。

但又不落两边,寂和照可互为体用。寂是寂静,一念不生。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照就是明了,宇宙万事万物清清楚楚,心地清净,通达十方三世,名之为照,心性之体是寂,它起作用就是照,也可以说心性之体是照,它起作用就是寂,所以说“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照不二”。

凡夫众生没有寂,也没有照,因之流转生死。凡夫烦恼妄念多,没有寂,哪里静得下来,不停地起烦恼、起妄念,睡觉都是颠倒梦想,平时心里胡思乱想,对外面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照,失去了觉照,所以既没有寂也没有照。

《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照,不被外相所迷惑,不对外境起执著。不取于相是觉照的功夫,如如不动就是寂。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一段是讲心性,一念心性就是如来身土,如来清净法身和常寂光土,是身土不二的。

[照而常寂,如如不动,勉强名之为常寂光土,是四种净土之一。前面的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都不离常寂光土。

常寂光土是体,常是法身德,常住不灭;寂是解脱德,寂然不动;光是般若德,是光明遍照。所以三德秘藏,即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都在其中,这是我们心地的三德秘藏。

一念心性,又即如来的法报二身。法身无相,所以说照寂,勉强名之为法身。报身是智慧积聚;法身是理积聚;报身是智慧积聚,清净心起作用,对万事万物明明了了,充满智慧,成智慧的报身,所以说“寂照强名报身”。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性德是性具的德体,犹如在矿之金,修德属修成之德相,犹如出矿已提炼的黄金。

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所以说“性德寂照名法身”。

报身是修成,惑净智圆方能显现,所以说[修德照寂,名报身。]

对净土宗来说,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始觉,所念的阿弥陀佛和所求生的净土就是本觉,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就是始本不二;而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修德,所念的阿弥陀佛是性德,所以说是性修不二;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观照般若,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实相般若,所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不二;是心作佛是修德,是心是佛是性德,所以说性修不二。净土法门虽然方法很简便,但理论是非常透彻、圆融。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照属于智慧,寂属于理体,用始觉智来照本觉理,照彻心源,成就根本智。这就成自受用报身,依根本智起后得智,能利益教化众生,这就是现他受用报身。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上面就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他受用报身是教化地上菩萨的。

只有照没有寂,度众生时,名闻利养一来就生出贪、瞋、痴、慢,就迷惑颠倒,被众生度跑了。

所以说修德要照而寂,修德照寂才能名之为受用身。

修德寂照是讲度众生偏重于利他,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离菩提场而现鹿野苑:“不动寂场而游鹿苑,现丈六比丘相。”这名之为应化身。他受用报身只有地上菩萨才能见,所以为了趋顺凡夫众生的根机来示现丈六比丘相,示现应化身,因此说“真应不二”。

净土法门是很殊胜的不二法门,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一一都是不二法门。不二就绝待圆融,就没有对立,有能有所有对立,那就有生有灭,生灭法就是世俗法,不生不灭、没有能所,没有能所的对立才是佛法。

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需要面临和处理三种关系:也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这些关系不同的解读和实践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我们观察全世界种种的文化,都无非是对这三种关系的不同解读,不同的实践。

同类推荐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热门推荐
  • 界临记

    界临记

    远古洪荒,混沌之前,十方世界坍塌,圆之不圆,十中缺一,从此九为数之极,十方世界之主为阻止世界尽数毁灭,倾尽所有,以身为炉,以魂为引,以血作药,修补快要消失的剩余九方世界,频临弥留之际,将毕生修为与血之精魄封印在一株幻灵紫罗兰之内,以本命元神施以结界,化作微粒...........
  • 君要狂

    君要狂

    前世她是冷血无情的杀手,今世是溺水而死的弃女。当黯然的珍珠褪去灰尘时,原来是那么耀眼,原以为冰封的心不会融化,却遇见霸气的他。“哎哎,那谁···你别过来!”“王妃,今日花好月圆夜,不如我们干点事?”不等她回答,某王爷已经欺身上去···片段:她揉着已经酸痛的腰,好不委屈,“你今天吃错药啦。”某王爷邪魅一笑,摇摇头,搂着她的腰,说道,“谁要那个东方落盯着你看。”狂爷怒了,“那你折磨他好了!干嘛晚上回来折磨我?!”某王爷没有回答,再次欺身上去,直接进入。“又来?!唔···”
  • 守护甜心之紫蝶凝儿

    守护甜心之紫蝶凝儿

    紫蝶凝儿?我不是日奈森家的?我我我我…这究竟是什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事?。。。
  • 冷酷校草:少女别想跑

    冷酷校草:少女别想跑

    她是帝国千金,是黑/道公主,因一场事故,独自回国,去救人,去复仇。隐藏身份,潜入校园,逼疯仇敌的女儿,独闯禁地,只身救人。他是她的青梅竹马,知道她的消息后,立刻回国去帮她,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又一场危机。直到有一天,在生死关头,他捧着她的脸,说:“月儿,我发现自己真的很爱你!”
  • 逆天神魔之凡人修仙

    逆天神魔之凡人修仙

    成神,化魔,仅在一念之间!我若成神,必屠尽天下之魔;我若入魔,神又能耐我何!踏着无尽天骄之尸骨,成就无上之荣耀!吾为神魔,神亦可屠,魔亦可弑!
  • 妖狐魅世

    妖狐魅世

    上一世,她是仙,他亦是仙,她粘他,他厌她;她为他飞蛾扑火,在所不惜,他对她厌恶不已,避之不及。终于,她走火入魔,入妖道,可他却狠心的将她打入轮回之中。当她消失,他才发觉,自己爱上她了,于是,他随她而去。这一世,她是妖,他是魔,他记得她,可她却早已经将他忘却,他怒,他悔,他恨,入了他的法眼,这一世,她别想逃!于是,他宠她,爱她,怜她,无所不用其极。他为她乱了天下,魅世妖狐,乱世魔君,谁获了谁的心,谁又乱了谁的情?
  • 闯星际的农民

    闯星际的农民

    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个小农民意外的走进星空,追寻长生不老的经历。
  • 冥玄异界:我在彼岸等你

    冥玄异界:我在彼岸等你

    苏暖从小到大都做着同一个梦,这令她感到非常奇怪。一天,一个自称来自彼岸世界的男人来到她面前,彼岸,也就是亡者世界。她是个相信科学的人,但她更相信她的眼睛。自从遇上这个男人,怪事就一件接一件的发生,她的身世之迷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她想知道的,只是真相。————我在彼岸等你。
  • 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未曾学会的遗忘

    未曾学会的遗忘

    记录着女主角不想过着平凡的生活,想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寻找的路上遇上形形色色的人,找到自己的爱情的梦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