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的”影响力题记:提升课堂质量,更能发展教师的影响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升课堂质量更能发展教师的影响力。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课堂质量,赋予课堂以生命,富有生命的课堂才能使置身其中的师生的学识不断得以提升,自然,教师也才能在不断地提升中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身的影响力。
(一)
教师的影响力需要有效的教学内容作支持。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托,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运用教材教,学生运用教材学,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作为唯一的蓝本,也不代表教师只能为了教“教材”而教。要想让学生收获成长最需要的知识、能力,教师必须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并能依据学生的需要适当发展教学内容。
(二)
在有影响力的教师眼里,教学内容是鲜活的,是可以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增删添补的,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膨化”的。教师不应该眼里只有“教材”,并且只教学生预定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根据促进学生成长这一目的,科学地调整、选择、拓展、吸收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总之,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是一个敢于否定教材,同时能够“超越”教材的教师。
(三)
课堂是茫茫大海中的船只,教育理念如同那指引方向的航标。教育理念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很有可能背离正确的航向,从而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故此,教师的备课与上课,都必须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等。唯有如此,教师的影响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渐累积起来,并越来越强。
(四)
发展课堂影响力,教师自身不可裹步不前,否则课堂教学会陷入山穷水尽之境,就会呈现原地踏步的现象。良好的预设是迈出课堂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想在预设中打下成功的基础,建议练就对教材熟读成诵的基本功。
一、学会发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师影响力的影响,多是一个被忽视的话题,因为更多的教师依赖于教材已经是一种习惯。优秀教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更多的是他们优秀的课,特别是他们课堂自我的教学内容,或发展了的教材内容。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从鼓励大家将教材内容变作自我发展的教学内容谈起。
1.发展教学内容,产生“我的”影响力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发展教学内容就是使教学内容更加“高级”,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适合学生成长需要。同时,不断变化着的课堂需要不断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可以肯定的说,今天教学内容绝对不是昨天的教学内容,昨天的教学内容也绝对不会回到今天,只有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提升和丰富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才会因此而有了真正的生命。
发展教学内容是发展教师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举这样一个例子:一片贫瘠的土地要想获得好收成,需要下很多功夫。施好肥,勤浇水,让庄稼能及时吮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锄草除虫均需用心,这样才有丰收的希望。相反,一片肥沃的土地,如果过于疏忽管理,不施肥,没有新年的雨水,没有新年的锄草、除虫,难道它还会自动地长出好庄稼来?课堂里也是如此的,教师只有不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出新的可行性强的要求,才可能赢得课堂,才可能在课堂中扩大自己的影响。
发展教学内容,是需要用心的。用心钻研学生,走近学生,才知道他们的学习需求;用心走进教材,才知道哪些知识需要调整,哪些知识需要加以适当的处理,哪些知识需要完善补充,更新变化;用心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实践验证,才知道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才知道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处理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发展教学内容,每一步都离不开用心。
学会发展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处理教材的经验,更好地开发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演绎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师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
我们在课堂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在座位上漫不经心地听讲,有的学生在摆弄手中的笔,有的学生在自顾自地看课外书,有的学生则在打瞌睡,还有的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总之,教师的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被知识吸引,没有被课堂吸引,他们无法融入课堂,无法贴近知识,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充分展开对话,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紧张、激烈,别有一番趣味性。你看不到“开小差”的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沉浸在享受知识,享受思考的境界中,他们已经和课堂融为一体,和知识融为一体,和老师融为一体了。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两种不同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处理能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兴趣。如果教师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有关信息都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让教学内容有新的生命力,学生必然兴味盎然。相反,学生对没有兴趣的知识,往往会摆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出现死气沉沉或学生“开小差”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其实原因就在于那些知识是死一般的东西。教师如能将现实一些信息与教学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那充满趣味的学习内容怎又不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呢?这样的课堂,学生可谓如鱼得水,思维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学习兴趣在探索研究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会空前高涨。
发展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用心研究,努力把那些看上去呆板、没有活力的知识,用上“我”的信息,而后通过“加工处理”变成学生喜好的知识,为灵动的课堂备下一泉“活水”。教师要发展教学内容,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统一的方法,形式是多样灵活的。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其中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教学内容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学需要为中心。
案例4-1:
让我们来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这则案例:
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任选一句读一读。(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说的无比的耐心啊!(生读得很慢。)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品读窦老师的课堂,我们为学生能在课堂里”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而感动。在上面的片段中,窦老师紧紧抓住”悄悄地“一词,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感受慈母的一篇爱心,感受母亲的用心良苦。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学生从三个”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然后借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份母爱,读出对伟大母爱的感动。多么有韵味的感悟!多么生动的课堂!窦老师之所以能成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她抓住三个”悄悄地“是分不开的。窦老师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唯有将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有韵味的朗读;唯有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带有情感的文字重点品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试想,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里,单单引导学生朗读文本,交流收获,而不深入文本,挖掘带有情感的文字,怎能演绎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对话的精彩?怎能让学生在文本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获得心灵的感动呢?精彩的课堂与平淡的课堂之间存在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教师是否重视”发展教学内容“。
“发展教学内容”,看似难懂又复杂,其实很简单。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发展教学内容”,就要深入解读文本,深刻挖掘重点词语、句子,甚至是重要的标点符号,进而引领学生感悟情感,感悟思想。倘若教师总是游离于文本之外,浅层次解读教材,则很难做到更好地发展教学内容。唯有深入走进文本,细致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才能更好地发掘宝贵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发展教学内容。窦桂梅老师深入挖掘的三个“悄悄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发展教学内容”,可以深入解读数学知识,再挖掘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数学,把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细化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数学知识点。在一步一步的探究中,学习新知识。这样一来,数学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循序探究的过程,如同我们攀登阶梯一样,只要一步一步迈出脚步,踩稳阶梯就能成功。这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做数学”理念。
“发展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也并不简单。
要发展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把学生的需要作为发展教学内容的依据,处处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着想。为了“学生发展”而“发展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并较为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变换和丰富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2.活化“我的”教学内容
呆板的教学内容,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鲜活的知识才更吸引学生。所以,教师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活化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活化教学内容呢?
(1)学会“膨化”教学内容
大众食品“爆米花”香脆可口。但是爆米花在成为爆米花之前,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硬邦邦的、难消化的玉米粒。但是最奇妙的是,经过高温的膨化之后,那些原本人们能直接拿来食用的玉米粒,变成了一粒粒酥酥的、软软的、易消化的爆米花,成为人们喜爱的、可口的食品。
同样的道理,那些在学生眼里看似难懂的、无法理解的、“硬硬的”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知识之前,能够先将它们膨化,变成一粒粒松软酥脆的“爆米花”,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更加愉快。
“膨化”即是将教学内容分解、细化,使其变得更加易于理解,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膨化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本着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疑难的问题分解化的原则。有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再现知识生成的过程。
一是巧用教学资源,再现知识由来。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膨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帮助学生轻松“消化”知识。例如,有的课文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写作背景。了解了作者创作的背景之后,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那些原本不理解的语句。再如,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数量之间的细致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步思考、推理,进而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是举一反三,获得学习方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将来学生离开教师的辅导点拨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不是我们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提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触类旁通的思维过程中,积累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是“膨化”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
案例4-2: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在《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象形文字“奴仆”,感受勾践夫妇遭受的磨难,引出对“卧薪尝胆”理解。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师: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生齐读)
师: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幅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