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在荥阳形成了对峙局面。项羽虽骁勇善战,但刘邦只守不攻,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一年多的时间。项羽数次截断汉军粮道,最终将刘邦围困。刘邦见难以与项羽抗衡,遂与项羽和解,提出划地为界,荥阳以东皆归项羽所有。项羽犹豫不决,后听从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打算彻底消灭刘邦,以防后患。
刘邦利用项羽多疑的弱点,用离间计来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果然中计,认为范增私通刘邦,遂将胸怀大略的范增驱出帐外。范增一走,项羽身边便没有精通谋略的人才了。他的匹夫之勇如果离开了谋略的指引,自然难以成就大事。
项羽驱逐了范增后,全力进攻荥阳,并将刘邦围困其中。眼看荥阳危在旦夕,刘邦却无计可施。大将纪信不惜自身安危,乘天黑之际冒充刘邦向项羽投降。楚军放松了戒备,刘邦侥幸从荥阳西门逃走。项羽得知刘邦诈降后,怒不可遏,将纪信活活烧死。
刘邦从荥阳逃出后积极备战,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一带活动。项羽听说后,立即引兵来战,见汉军固守于深沟高垒之内而无可奈何。此时,彭越在下邳(今江苏省境内)大败驻守该地的楚军,项羽立即引兵东进,刘邦乘机北上,在成皋(今河南荥阳市西)驻扎。项羽打败彭越后,攻破再次被刘邦占领的荥阳,然后逼近成皋。双方再次对峙,不过这次汉军占据了优势。虽然刘邦不如项羽骁勇善战,但因萧何的后方支援,粮草不成问题。由于彭越经常在后方扰乱楚军,使得楚军前方的粮草无法供应。项羽本想速战速决,没想到拖至今日仍不能灭掉刘邦,不得不面临军心涣散、粮草不足等问题。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乘项羽再次攻打彭越之时击溃成皋的楚军。项羽先听说成皋失守,后又听说大将龙且被韩信打败,心里忐忑不安。他先是以煮杀刘邦父亲相要挟,让刘邦投降。刘邦不同意,反而告诉项羽,他们曾经“约为兄弟”,他的父亲也是项羽的父亲,如果真要煮了他的父亲,不要忘了分他一杯羹。
项羽见刘邦不肯妥协,竟向刘邦提出单独决斗。刘邦自知不敌项羽,自然不答应。他大骂项羽,历数项羽犯下的罪行:不守前约,后来居上;贪图权力,谋杀宋义;火烧阿房宫,滥杀无辜;毫无善心,斩杀降卒;假公济私,分封不均;驱逐义帝,途中暗害;等等。
项羽大怒,不等刘邦说完,一箭射中刘邦胸部。刘邦被射中要害部位,为稳定军心,假装被射中脚心,急忙捂脚退至帐中。第二天,刘邦强忍痛苦,亲自检阅军队,然后在当天黄昏带着张良逃至成皋。不久,刘邦养好病后又回到军中。
项羽见刘邦渐占上风,向刘邦求和,表示愿意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放还,条件是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中牟和开封一线)为界,楚汉双方分地而治。
刘邦与项羽签订合约后,见项羽将父亲和妻子送回,打算领兵西返。张良、陈平等人不愿失去灭掉项羽的好机会,力劝刘邦继续进攻,不给项羽喘息的机会。于是,刘邦令全军全速追击正率军东返的项羽,并派人通知韩信、彭越二人集合军队进行围攻。
很快,刘邦在固陵(今河南太康)追上楚军。项羽以一当十,率领楚军进行猛烈反攻。由于韩信和彭越的军队尚未抵达,刘邦大败,只得筑垒坚守。此时,刘邦才知道韩信、彭越二人迟迟不发兵的原因。原来,韩信在楚汉两军对峙阶段,破赵、降燕、平齐,立下了汗马功劳,认为劳苦功高,于是乘刘邦急需用兵之际要求得到假齐王的封号。刘邦遏制怒火,答应了韩信的要求,直接封他为齐王,封彭越为吴王。韩信和彭越受封后,立即调兵增援。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汉王刘邦、齐王韩信、彭越会合后,同率大军30万与楚王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展开了决战。在汉军的围攻下,楚军明显处于劣势。晚上,汉军战士唱起楚歌,楚军遂以为楚地皆为汉军占领,心中顿生感慨,毫无斗志。在这种情况下,楚军一触即溃。
第二天早上,刘邦率军全力攻打楚军时发现项羽已逃走,立即令灌婴追击。项羽与诸将奋力拼杀,但毕竟寡不敌众。项羽不愿束手就擒,在乌江亭自刎。
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郦食其提议仿效古人,重新封立被秦朝灭掉的六国的后代,用德行感化天下,进而称霸四方。于是,刘邦令人刻制印玺,并要求郦食其把印玺送到六国后代手中。
郦食其还未出发,张良从外边回来。当时,刘邦正在吃饭,见到张良后把刻制印玺的事情告诉了他。张良听后立即说:“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如果这样做的话,陛下的事业就将全毁。”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说:“请把您面前的筷子借给我,让我为您指画形势。”接着,张良分析了刘邦不能采用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过去商汤讨伐夏桀王,之所以敢于封立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置桀于死地,陛下您现在有把握控制住项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后,之所以敢于封立纣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割下纣的人头,陛下有把握割下项羽的头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朝后,标榜商容的门楣、在箕子门前抚车、整修比干的坟墓,表示对殷朝忠臣的敬重。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三个原因。把殷纣王仓库里的粮食发散出去、储财分发出去,用以接济贫穷的人,陛下现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四个原因。击败殷朝后,周武王将战车改成供乘人之用的车驾,把刀枪剑戟倒着装载,表示不再打仗,现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五个原因。把军马散放于华山之南,表示不再训练骑兵,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六个原因。把运输军需用的牛马放逐在塞外的原野上,表示天下不再有运输和积聚粮草的事情,现在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七个原因。天下的游说之士,告别自己的父母,远离祖坟边的热土,放弃有交谊的老朋友,然后跟从陛下打天下,就是在日夜盼望能得到封赏。今天您封立六国后代,他们就可以回到各自的国家侍奉本国君主,谁还愿意跟随陛下您去夺取天下?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八个原因。另外,如果楚国强大,其他六国肯定会屈服于楚的,陛下您去哪里寻找向您称臣的六国后代呢?如果陛下用此计谋,陛下的事业就付诸东流了。”
听了张良的分析后,刘邦气得把嘴里的饭吐了出来:“郦食其这小子,差点坏了我的事业。”遂下令销毁已经刻制好的印玺。
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宰相萧何(约公元前257——前193年),出生于秦朝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他通晓法律条文,甚至能够倒背如流,方圆百里无人可及,因而出任沛县狱吏。结识了当时还是平民的刘邦后,萧何多次利用职权暗中保护他。后来,刘邦做了泗水亭长(泗水亭位于今江苏沛县东),萧何依然经常帮助他。
刘邦做官后,曾到秦都咸阳服差役,沛县各官吏都拿钱给他当作路费盘缠,其他官吏每人出了三百钱,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有一次,秦朝御史来郡视察,县令委派萧何过去帮忙。萧何将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御史的褒奖,提升他为泗水郡卒史。自此,每年考核政绩时,名列榜首的都是萧何。于是,御史准备回京上奏请求征用萧何,只是萧何坚持留在沛县,御史才作罢。
刘邦起兵反秦之时,在众人的拥护推举下,做了沛县县令,人称“沛公”。萧何形影不离、紧随于他,并担任县丞的职务为他督办公务。后来,刘邦率军攻破咸阳,将领们都觉得要发财了,争先恐后地向府库跑去,大肆拿取金银珠宝,只有萧何来到了秦朝宫殿,将所有的律令图书全都收好并封存。刘邦有心加强自己的实力,任命萧何为相,让他处理政务。项羽率领诸侯联军攻占咸阳之后,不但将这里洗劫一空,还放火焚烧。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将咸阳夷为平地。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收取的秦朝图籍和资料,使得刘邦在以后的楚汉之争和治理国家中,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各地有什么军事要塞、当地人口有多少、是强还是弱、民众生活有多么疾苦等情况。并且,萧何又为刘邦推荐了韩信,劝服刘邦重用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挥师东进,平定三秦(秦灭后,项羽分封三位秦国降将,分管关中),萧何以丞相之位在巴蜀留守。他虽然身居后方,但是一刻也不闲着,积极负责发布政令、安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等。
次年,刘邦率军攻打项羽的时候,萧何留守关中,担任后勤重责,侍奉于太子身侧,并将治所设在栎阳。在这段时期,萧何制定了法令和制度,并建立了宫室和县邑以及社稷和宗庙。正常情况下,萧何要发布什么命令,总是先请示刘邦,得到刘邦的批准之后,才会放手去实行;但是遇到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也会酌情处理,待刘邦归来再作报告。
在萧何负责的事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户口征集兵丁和征收粮草,然后将这两样宝贵的资源送到前方。楚汉之争中,刘邦多次弃军逃亡,如果没有萧何时常征发士卒以补充兵士缺额,前方的战事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因此,刘邦非常信任萧何,委托他全权处理关中政务。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定陶泛水(今山东省境内)之北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自此,汉朝建立。同月,刘邦论功行赏。
刘邦认为,在众臣之中,唯有萧何功劳最大,于是封他为赞侯,封赏的食邑也最多。大家知道后纷纷表示不满,上书说道:“我等都是披甲挂帅,英勇作战,往多了说也是身经百战,往少了说怎么也是交锋过几十个回合,跟随陛下攻城略地,功劳各不相同。可是,萧何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又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只会舞文弄墨、发表一些言论,封赏为什么会在我等之上呢?”为此,刘邦询问他们:“众位爱卿知道打猎吗?”群臣回答:“知道。”刘邦接着问:“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群臣又回答:“知道。”此时,刘邦说道:“猎人打猎时,由猎狗前去追捕猎物,但前提是猎人先发现了猎物的踪迹,然后对猎狗指出猎物的所在。现在,你们的功劳就如同猎狗,上阵杀敌,仅仅是相当于捕捉些猎物罢了。但是萧何不同,他能够寻到猎物的踪迹,指出猎取的方向,他的功劳就如同猎人。更何况,众卿家很多都是自己一个人追随于我,再多的不过就是家中有两三个人追随于我,只有萧何带着全族几十个人追随于我平定天下,肯定功不可没。你们说说,萧何值不值得我重重地奖赏啊?”群臣幡然醒悟,原来萧何有如此重大的功绩,再也没人敢争辩此事了。
众臣分别封赏完毕之后,接着是排列位次。群臣不约而同地上奏道:“臣等推举平阳侯曹参,位居第一。他英勇作战,跟随陛下攻城拔寨,身受七十多处创伤,功劳最大。”刘邦此时已经为多封萧何土地而引起了争执,好在劝服了众臣,对于位次方面,不好再反驳众臣,虽然还是想将萧何列在首位。这时,关内侯鄂君向前说道:“陛下,群臣这么说其实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战功彪炳,但只是一时的功劳。陛下和项羽相持五年之久,曾经多次弃军逃亡,士兵大量减少。是萧何多次征发关中军士,以补缺前线、充实兵力。陛下并没有命令他做这些,但是他却屡屡在陛下危急时送来了援军。当年楚汉之争,两军对垒荥阳数年。我军正缺粮草之时,萧何从关中由水路送来了粮草,一直保持着军粮的供应。虽然崤山以东的地区多次得而复失,但是萧何始终坐镇关中,保全了关中地区,耐心等待陛下凯旋。这可都是万世的功劳呀!怎么能把一时的功劳列在万世的功劳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位居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言论,正中刘邦下怀,刘邦听完拍案叫好,于是顺水推舟,将萧何列在首位,准许他穿履佩剑上殿,并且不用遵循小步疾走的常礼。
见萧何、张良等人先后受到封赏后,没有受到封赏的臣子开始议论纷纷。一天,高祖在洛阳南宫的天桥上远远望见数位将领坐在草地上聊天,情绪好像很激动。于是,高祖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谈些什么呢?”张良回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他们在商量谋反。”高祖疑惑地问道:“如今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何还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起于布衣,靠着这帮人的浴血奋战夺取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封赏的全是萧何、曹参等这些相交多年的人,而诛杀的全是与自己结下仇怨的人。因此,这帮人不仅担心分封轮不到自己头上,而且担忧陛下会因他们的过失而诛杀他们,于是聚在一起商议谋反。”高祖面带忧色,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道:“陛下平生最憎恨且群臣都知道的人是谁?”高祖说:“雍齿。他与我相识已久,数次当着众人的面使我受辱。我本想杀他,但考虑到他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不忍心。”张良说:“当务之急是先封赏雍齿。当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后,自然会信心十足地静待封赏。”于是,高祖设宴,在宴席上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等尽快定功行封。宴会结束后,群臣都高兴地相互谈论:“连雍齿都能被封为侯,我们就不必担心得不到封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