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2600000018

第18章 别墨派的哲学主张(1)

第一节 墨辩与别墨

墨学的传授,如今已不能详细考究(参看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墨学传授考》)。《韩非子·显学篇》说: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庄子·天下篇》说:

相里勤子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谲,崔云决也。訾,通呲。《说文》:“呲,苟也”。苛与诃同。摛即奇。《说文》:“奇,不耦也。”《释文》:“仵,同也。”应,《说文》云,“当也”。又“雠,应也”。相应即相争辩)。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古书说墨家传授派别的,只有这两段。两处所说,互相印证。今列表如下:

最重要的是《天下篇》所说,墨家的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犄偶不仵之辞相应”。细看这几句话,可见今本《墨子》里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是这些“别墨”作的。有人说这六篇即是《天下篇》所说的“墨经”;别墨既俱诵《墨经》,可见墨经作于别墨之前,大概是墨子自著的了。我认为这一段文字不应当如此解说。

“墨经”不是上文所举的六篇,乃是墨教的经典如《兼爱》《非攻》之类。后来有些墨者虽都诵《墨经》,虽都奉墨教,却大有“倍谲不同”之处。这些“倍谲不同”之处,都由于墨家的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

这一派科学的墨家所研究讨论的,有“坚白同异”“觭偶不仵”等等问题。这一派的墨学与宗教的墨学自然“倍谲不同了”,于是他们自己相称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柏拉图之后有“新柏拉图学派”。近世有“新康德派”,有“新海德格尔派”)。“别墨”即是那一派科学的墨学。

他们所讨论的“坚白之辩”(坚属于形,白属于色。两种同为物德,但一属视官,一属触官,当时辩这种分别很明确),“同异之辩”(名学一切推论,全靠同异两事。故当时讨论这问题很详细),和“觭偶不仵之辞”(《释文》说:“仵,同也。”《集韵》:“仵偶也。”《玉篇》:“仵,偶敌也。”《汉书·律历志》注:“伍,耦也。”是伍仵两字古相通用。

中国文字没有单数和众数的区别,故说话推论,都有不便之处。墨家很注意这个问题,《小取篇》说:“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也。此乃一是而一非也。”这是说“觭偶不仵”最明白的例子),如今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很有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学说。

所以我认为这六篇是这些“别墨”的书(《天下篇》仅举两派,不及相夫氏,或者相无氏之墨仍是宗教的墨学。“别墨”之名,只限于相里氏及南方的墨者如邓陵氏之流)。晋人有个鲁胜,曾替《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作注,名为《墨辩注》。我如今用他的名词,统称这六篇为《墨辩》,以别于墨教的“墨经”。

至于这六篇绝非墨子所作的理由,约有四个:

(一)文体不同。这六篇的文体、句法、字法,没有一项和《墨子》书的《兼爱》《非攻》《天志》……诸篇相像的。

(二)理想不同。墨子的议论,往往有极浅鄙可笑的。例如《明鬼》一篇,虽用“三表”法,其实全无论理。这六篇便大不同了。六篇之中,全没有一句浅陋迷信的话,全是科学家和名学家的议论。这可见这六篇书,决不是墨子时代所能做得出的。

(三)“墨者”之称。《小取》篇两称“墨者”。

(四)此六篇与惠施公孙龙的关系。这六篇中讨论的问题,全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哲学家争论最烈的问题,如坚白之辩,同异之论之类。还有《庄子·天下篇》所举惠施和公孙龙等人的议论,几乎没有一条不在这六篇之中讨论过的(例如“南方无穷而有穷”,“火不热”,“目不见”,“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类,皆是也)。

又如今世所传《公孙龙子》一书的《坚白》《通变》《名实》三篇,不但材料都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之中,并且有许多字句文章都和这四篇相同。于此可见《墨辩》诸篇若不是惠施、公孙龙作的,一定是他们同时代的人作的。所以孙诒让说这几篇的“坚白同异之辩,则与公孙龙书及《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之言相出入”。又说:“据《庄子》所言,则似战国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指。”

这六篇《墨辩》乃是中国古代名学最重要的书。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无论那一家的哲学,都是一种为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这一家的名学(逻辑)。

所以老子要无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说“言有三表”,杨子说“实无名,名无实”,公孙龙有《名实论》,荀子有《正名篇》,庄子有《齐物论》,伊文子有《刑名》之论:这都是各家的“名学”。因为家家都有“名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

不过墨家的后起之秀如公孙龙之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比别家稍为高深一些罢了。不料到了汉代,学者如司马谈、刘向、刘歆、班固之流,只晓得周秦诸子的一点皮毛糟粕,却不明白诸子的哲学方法。于是凡有他们不能懂的学说,都称为“名家”。却不知道他们叫作“名家”的人,在当时都是墨家的别派。正如亚里士多德是希腊时代最注重名学的人,但是我们难道可以叫他做“名家”吗?(《汉书·艺文志》九流之别是极不通的。说详吾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太平洋第一卷七号)。

第二节 墨辩论知识

知识论起源于老子、孔子,到“别墨”才开始有了精密的知识论。

《墨辩》论“知”,分为三层:

(一)“知,材也。”(《经上》)说曰:“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旧脱不字,今据下文“而不必得”语法增)若明”。这个“知”是人“所以知”的才能(材能通)。有了这功能,却不必便有知识。譬如眼睛能看物,这是眼睛的“明”,但是有了这“明”,却不必有所见。为什么呢?因为眼需见物,才是见;知有所知,才是知(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根”)。

(二)“知,接也。”(《经上》)《说》曰:“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这个“知”是“感觉”(Sensation)。人本有“所以知”的官能,遇到外面的事物,便可以知道这事物的态貌,才可发生一种“感觉”。譬如有了眼睛,见着事物,才有“见”的感觉(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尘”。此所谓接,如佛家所谓“受”)。

(三)“知,明也”(《经上》。)《说》曰:“知,(旧皆作恕)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这个“知”是“心知”,是“识”。有了“感觉”,还不算知识。譬如眼前有一物瞥然飞过,虽有一种“感觉”,究竟不是知识。需要能了理这飞过的是什么东西,需要明白这是何物(著,明也),才可说有了知觉(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识”)。如《经上》说:

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所以“知觉”含有三个分子: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二是由外物发生的感觉,三是“心”的作用。要这三物同力合作,才有“知觉”。

但是这三物如何能同力合作呢?这中间须靠两种作用:一个是“久”,一个是“宇”。《墨经》说:

久,弥异时也。(《经上》)《说》曰:久,合古今旦莫。(校改)宇,弥异所也。(《经上》)《说》曰:宇,冢东西南北。(校改冢即蒙字)久即是“宙”,即是“时间。”宇即是“空间”(Time and Space)。须有这两种的作用,方才可有知觉。《经下》说:

不坚白,说在无久与字。坚白,说在因(原文有误读处,今正。因疑作盈)。

《说》曰:无坚得白,必相盈也。

《经上》说:

坚白不相外也。《说》曰:坚(白)异处不相盈,相非(通排),是相外也。

我们看见一个白的事物,用手去摸,才知道它又是坚硬的。但是眼可以看见白,而不可能感觉到坚;手可以感觉到坚,而不可以看见白,我们何以能知道这是一块“坚白石”呢?这都是心知的作用。知道刚才的坚物,就是此刻的白物,是时间的组合。知道坚白两性相盈,成为一物,是空间的组合。这都是心知的作用,有这一连串组合的心知,方才有知识。

有了久与宇的作用,才有“记忆”。《墨辩》叫作“止”,止即是“志”。

古代没有去声,所以止志通用(《论语》:“多见而识之”,“贤者识其大者”,古本皆作志)。久的作用,于“记忆”更为重要。所以《经下》说:

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说》曰: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惟以五路知。久,不当以火见,若以火(参看章炳麟《原名篇》说此条)。

“五路”即是“五官”。先由五路知物,后来长久了,虽不由五路,也可见物。比如昨天看梅兰芳的戏,今天虽不在吉祥园,还可以想起昨天的戏来。这就是记忆的作用了。

知识又须靠“名”的帮助。《小取》篇说:“名以举。”《经上》说:

举,拟寔也。《说》曰:举,告。以文名举彼寔也。

“拟”是《易·系辞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像其物宜”的拟。例如我们用一个“人”字代表人的一切表德,所以见了一个人,便有“人”的概念,便知道他是一个“人”。记得一个“人”的概念,便可认得一切人,正不须记人人的外貌状态等等。又如“梅兰芳”一个概念,也代表梅兰芳的一切表德。所以我对你说“梅兰芳”,你便知道了,正不用细细描摹他的一切容貌状态。

如《经下》说:

(火)必热,说在顿。《说》曰:见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

一个“火”字便包含火的热性。所以远远见火,便可说那火是热的,而不必等到亲自去感觉那火的热焰。“火必热,说在顿。”顿字也是记忆的意思。这是名字的一大用处。

《墨辩》分“名”为三种:

名:达、类、私(《经上》)。《说》曰:名。“物”,达也。有寔必待文名(旧误作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寔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寔也。

“达名”是最普及的名字,例如“物”字。“类名”是一类物事的名称,例如“牛”“马”“人”,凡是属这一类的,都可用这一类的“类名。”所以说:“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名”是“本名”。例如“臧”“梅兰芳”皆是这一个个人的名字,不可移用于别人。所以说:“是名也,止于是寔也。”

知识的种类《墨辩》论“知道”的分别,凡有三种:

知:闻、说、亲(《经上》)《说》曰:知,传受之闻也。方不瘴,说也。身观焉,亲也。

第一种是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故叫做“闻”。第二种是由推论得来的,故叫做“说”(《经上》:“说,所以明也。”)。第三种是自己亲身经历来的,故叫做“亲”。如今且分别解说如下:

闻这个“闻”字,有两种意思。《经上》说:

闻:传、亲。《说》曰: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

一种是“传闻”,例如人说有鬼,我也说有鬼,这是“把耳朵当眼睛”的知识。

一种是“亲闻”,例如听见一种声音,知道它是钟声,或是锣声,这是亲自经历来的知识,属于上文的第三种,不属于第一种。

说科学家最重经验(墨子说的“百姓耳目之”),但是耳目五官所能亲自经历的,实在不多。若全靠“亲知”,知识便很有限了。所以须有“推论”的知识。《经下》说:

闻所不知若所知,则两知之。《说》曰:闻,在外者,所不知也。或曰:“在室者之色,若是其色。”是所不知若所知也。犹白若黑也,谁胜是?若其色也若白者,必白。今也知其色之若白也,故知其白也。夫名,以所明正所不知,不以所不知疑(同拟。拟,举实也。说见上文)所明,若以尺度所不知长。外亲知也。室中,说知也。

这是说一个人立于屋外,不知屋子里人是什么颜色。有人说:“屋里的人的颜色,同这个人一样。”若这个人是白的,我便知道屋里人也是白的了。屋外的白色,是亲自看见的;屋里的白色,是由“推论”得知的。有了推论,便可坐在屋里,推知屋外的事;坐在北京,推知世界的事;坐在天文台上,推知太阳系种种星球的事。所以说:“方不瘴,说也。”这是《墨辩》的一大发明(亲即佛家所谓“现量”,说即“比量”传近似“圣教量”而略有不同也)。

实验主义(应用主义)墨子的“应用主义”,要人把知识来应用。所以知与不知的分别,“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这是墨子学说的精彩之处。到了“别墨”,也还保存这个根本观念。《经下》说:

知其所以不知说在以名取。《说》曰:我有若视,曰知。杂所知与所不知而问之,则必曰,是所知也,是所不知也。取去俱能之是两知之也。

这和第六篇所引《墨子·贵义篇》瞽者论黑白一段相同。怎样能知道一个人究竟有知无知呢?这需要请他去实地试验,需请他用他已知的“名”去选择。若他真能选择得当,“取去俱能之”,那才是真知识。

但是《墨辩》的人生哲学,虽也主张“知行合一”,却有两层特别的见解。

同类推荐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读懂庄子

    读懂庄子

    《读懂庄子》一书,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全书收录他的寓言故事一百多个。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本书通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及其散文的注释,体现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
热门推荐
  • 一念情深:国民女神带回家

    一念情深:国民女神带回家

    当所有人以为我们理所当然在一起,我们却形同陌路。季安安:既然陪我走过青葱,为何不伴我年华老去。当深爱成为秘密,不是不可说而是不能说。顾锦年:我不怕输,只怕输给你。你是我一辈子不敢赌的赌注。深爱便是一个拼命掩饰一个偏偏不在意!
  • 江湖骗

    江湖骗

    武功不高也能行走江湖,不会江湖黑话却寸步难行!宅心仁厚走天下,一剑一刀闯江湖!中州城内惹恩怨,儿女情长传千古。孤儿龙飞靠小骗术混迹江湖,中州城内演绎江湖恩怨情,江湖套帮纷争不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儿女情长,书写传奇。中州五大帮派和套帮会演绎怎样的江湖爱恨情仇?忠诚和欺骗之间到底谁跟谁终成眷属?古代骗术有着怎么的奇闻秩事?套帮前途命运几何?现代社会套帮又延续着怎么的江湖黑话、江湖传奇和江湖骗术?江湖纷争谁主沉浮?江湖欺诈真实再现,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一切精彩尽在《江湖骗》!敬请关注!
  • 地球新生之净化

    地球新生之净化

    地球到底是需要净化还是需要进化?绿光的启动到底是挽救了地球?还是摧毁了地球?他们毁灭地球的目的到底什么?我们在茫茫宇宙中究竟来自于何处?我们的本源在哪儿?我们眼睛看到的就真是如此么?就算在地球上,真的只有我们人类是万物之尊么?他们凭什么可以任意处置地球?留下一个终极武器后拍屁股一走了之?他们凭什么认为可以任意决定地球上生灵们的死活?且看我们如何在末世求生,地球还可以挽救么?六道众生还有活路么?地球上的生灵们可以和谐相处么?在末世中,且看我们地球众生如何进化……你不是要净化我们么?且等我们来净化你们……
  • 鬼鬼大爷

    鬼鬼大爷

    爆笑对话!鬼与科技!环环相扣!僵尸出没!惊悚恐怖!丧尸入市!感人肺腑!保家卫国!经典口头禅,让您爱不释手!
  • 少年星辰

    少年星辰

    小说讲述了一个灾难后的普通穷小子,冥冥之中了为爱,跨入到一个武者纵横的世界,成了一名普通的武者。虽然无亲无故,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对爱的执着,他不但并肩强者之列并且成立了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风沙’名扬山海内外。
  • 动物知识篇(下)

    动物知识篇(下)

    本书着重介绍了千姿百态的昆虫,以及现今世界上存在的特殊生物等。
  • 悄然而逝的青春

    悄然而逝的青春

    那年离开家里,到另一个城市上学,然后毕业~上学时的历历在目和如今的时过境迁,总是让我想起从前的甜蜜和苦涩,有人说,这是成长。有人说这是历程,也有人说这是路,每个人必须走的。仅以此小说献给我那个最最爱的女生。
  • 无心未央

    无心未央

    姓名:司空未央(曲未央)性别:男容颜:???性格:有十分严重的洁癖,只对修炼有兴趣,只对熟悉的人撒娇,被动武力:???宠物:绵绵武器:血色空弦,枯血藤好友:花无心,音无骨最崇拜的人:银灵?青莫最喜欢的东西:葡萄,糕点最讨厌的事:吃了他的葡萄,抢了他的糕点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洪荒之屠尽群雄

    洪荒之屠尽群雄

    一款名为[问道]游戏!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余一线生机游离大道之外。高中生江洋机缘巧合之下,被鸿蒙紫气,传送到陌生的混沌界:为了系统颁布的任务,收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