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2400000011

第11章 汉之哲学(5)

但汉初的儒者,既受了老、墨排斥文明的影响,又受了五德终始论的影响,先存了尚质的成见,希望文胜之后有个返朴归忠的时代,于是有文质三统循环的怪论。“三王之道若循环,周而复始”,故以忠救文的改制不是改制,只是复古;不是易常,只是“奉天承运”。

故董仲舒说:“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他主张“更化”,而“化所务”却在救文化之敝,而回到那质朴的社会。这一个极幼稚的循环史观,却影响了两汉的思想界几百年之久。(参看《说苑》的《修文篇》,《白虎通》的《三正》《三教》两篇,《盐铁论》的《铸币篇》,《论衡》的《定贤》《齐世》等篇。)

又因汉朝思想笼罩后世,故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年之久。

我们试问,何以二千年来但见人人主张文胜返质,何以无人主张救质以文呢?这岂不是很值得我们细想的一个问题吗?岂不是因为我们受了排斥文化论的流毒太深了吗?

9.“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

这是说董生的阴阳五行论。《汉书·五行志》说:

……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这几句话须要一气读下去。当时的学者很明白的承认《春秋》里含有阴阳咎征的道理,又承认董仲舒的春秋学是“始推阴阳”来治《春秋》,为汉朝儒者的宗师。《公羊》本是齐学,而董生的公羊学更是充分吸收了齐学的阴阳五行的思想。他说: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白虎通》,“言行者,言为天行气之义”。《释名》的《释天》云:“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皆与董说相合,此为汉儒的通说。)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五行相生篇》)

从邹衍以来,阴阳家只注重在五行的相胜。但董仲舒倡出一种新的学说,主张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相生是常事,而相胜不过是偶然的事。(《博物志》说刘向始用五行相生,是错的。)一个“间”字,便轻轻的把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撇在一边了。

五行相胜的旧次序是:“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但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义篇》《五行相生篇》等等)

相胜的次序是容易懂得的。相生的道理,如钻木生火,火烧灰成土,土里出金类,都还说得过去。水生木,是说植物得水润而生,已很勉强了。金生水一条最不好讲。汉人说此条,只能说“销金亦为水”(《白虎通》说)而已。

怎么说“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呢?董仲舒把四季分配五行:

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义篇》)

他用“木生火,火为夏”二句来代表这个五行分配四时的系统,故说这是“天之端”。

董生所以要用五行相生说来替代五行相胜说,大概是因为政治的理由。战国晚期,人人都希望“天下定于一”,故期望有个继周而王的新朝代。五德终始之说便是这种心理的暗示。

但景帝、武帝之世已是一统帝国的心理了,人民只期望长治久安,并不希望革命换朝代,五德终始之说倒成了一种破坏太平好梦的恶兆。所以五行相生说起来替代了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之说叫人知道天命无常,得其“德”者昌,可以警告人君。一统帝国之下,人民不便明说革命易代,却也可以用五行之说来陈说“阴阳之大顺”,规定一年四季的施政大纲。

所以说:“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五行顺逆篇》说五行的顺逆最详细,如说“木”是“生之性”,故劝农事,行什一之税,进经术之士,……便是顺木性。如好淫乐,不顾政治,多发役以夺民时,增税以夺民财,……便是逆木性了。火以下都有同类的顺逆。

董仲舒推演五行之说来解说《春秋》的灾异,又借此来规定政治上的救济方法。他说:

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此繇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五行变救篇》)

其他四行也各有变救。

他又把五行分配五事,便建立了洪范五行学的基础。《尚书》有一篇《洪范》,说箕子对周武王陈说“九畴”。九畴是九大类: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羞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

次四曰叶用五纪。

次五曰建用皇极。

次六曰艾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征。

次九曰飨用五福,畏用六极。

《洪范》一篇大概是古代的一部伪书,借箕子和武王的问答来陈说一些道德常识。(《左传》襄三年,文五年,成六年,共引三次,称“商书”。《墨子·兼爱下》引一次,称“周诗”。《荀于·修身》及《天论》各引一次,皆称“书”。《吕氏春秋·君守》及《贵公》各引一次,称“鸿范”。汉以前人引此篇仅有这八次可考。)

但这一篇书到了汉儒手里便成了儒教五行灾异学的大系统的间架了。建立这个间架的祖师便是董仲舒。他是用五行附会五事来讲灾异的第一个人。他说: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夫五事者,人之所受命于天也,而王者所修而治民也。……王者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容。……

王者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

王者言不从,即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

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

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

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穡不成,而秋多雷。……

(《五行五事篇》)

这一个间架,几十年后,渐渐造成一部大书,名为《洪范五行传》。后来又演成更大的《洪范五行传论》。旧说以为《洪范五行传》起于伏生,那是沈约的瞎说,毫没有根据。

这种学说是董仲舒造出来的,到武帝晚期有夏侯始昌传此学给他的族子夏侯胜,夏侯胜在昭宣之间大得政府的信用,此学遂成显学。一部《五行志》便是用《洪范五行传》作间架的。

(看《汉书·五行志》及《夏侯胜传》)

六、论“天人之际”

董仲舒《对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又说“天者,群物之祖也”。《繁露》云,“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篇》)他处处说人是像天的,人道也当效法天道(看《人副天数篇》)。他说天道如下: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之不可以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对策》。参观《阴阳义篇》《阳尊阴卑篇》《天道无二篇》。)

这种完全不合论理的议论,本不足取。但他的本意只是要推明“天人”的关系,使人君有所畏惧。他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君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又说:

《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对策》)

这两段乃是一切灾异家的根本观念。从此儒学遂成“道士派的儒学”。这个根本观念里面含有几个重要问题:

1.天是有意志的,宇宙是有主宰的。老子、庄子的自然无主宰的天道观念一笔抹倒,自不用说了。即儒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和这说相反。

《易》言阴阳即是宇宙中的动静两种力,一开一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全是自然,无有主宰。如今说天“任”阳“任”德,用一“任”字,便有主宰的意思。至于说“天心仁爱人君”,明说天有意志。这是中国哲学的一大退化。

2.天的意志有种种表示的方法,恶轻的用“灾害”为谴告,重的用“怪异”为警戒,更重的方才降灭亡之祸。这种观念说“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把“天人”的关系说得如此密切,遂使儒学真成了一种天人感应的宗教。

七、论性

董仲舒论性,也用他的名学作论证的根据。他说:

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欤?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欤?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深察名号篇》,下同)。

这是说,性之名单指“生之自然之资”,单指“质”。质是无有善恶可言的资质,决不能说是善的。他说: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

又说: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

这一段说性有可以为善的资质,但不可说本来是善的。董仲舒的阴阳说也影响他的性说。他说:

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栣有驯扰之意。)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古音身与天相近,故天竺又名身毒)。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

王充说“董仲舒览孙、孟之书,作情性之说曰,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这一段即上文所引之意。

因为性不是本来善的,故须待教化,方才可以为善。董仲舒《对策》道: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儒家本来最重教育,无论是言性善的孟子,言性恶的荀子,言性相近的孔子,都极注重教育。董仲舒是儒家第一个功臣,因为他是第一个有“教育政策”的。

他的教育政策主张兴太学,用“考问”之法,行贡举之法,定孔氏为一尊,罢黜百家。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政教制度的沿革,几乎没有一件不曾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八、动机说

董仲舒的名学把“名”看得极重,凡偏重“名”的名学,一定偏重动机说的人生哲学。这也是百试不爽的定理。他说:

《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志为质,物为文……《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玉杯篇》)

又说:

《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吾所以贵微重始是也。

这是《春秋》嫡派的动机论。董仲舒是这种学说的极端代表。他对江都王说: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派和墨子、韩非等人的实用主义恰成反对。董仲舒以后,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完全属于动机派。

第五章 “道士派的儒学”

本章所谓“道士派的儒学”,乃指一切灾异派的《春秋》学,《洪范·五行传》派的《洪范》学、占候派的《易》学,及其他有同等性质的儒家。这一派的思想本当不起“哲学”两字,但有两层原因,不能不略讲这些学派。

第一,这一派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很占势力,许多迷信,都借它做护身符,许多思想,都受它的束缚羁绊。如日食的迷信,求雨的迷信,不但存在民间,甚至见于政令。

又如《易》学,魏晋人推翻了汉人的“道士易”,到了邵雍以后,又生一种变相的“道士易”;到了清朝,那些汉学家想要推翻宋人的“道士易”,不料又恢复了汉人的“道士易”(如惠栋、张惠言的《易汉学》)。这是第一个不能不讲这一派的原因。

第二,东汉、魏晋人的哲学思想,全是这一派道士儒学的反动。不知汉朝的儒学退化到怎样下流的地步,便不能了解王充、王弼一班人的真正价值。若要证明魏晋哲学是中国思想的光明时代,先须懂得魏晋以前的一个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黑暗时代。这是我讲这一章的第二个原因。

儒家对于“道士派”的关系,也起得很早。孔子是一个老实人,所以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话,全和他有病不肯祷神,及“不语怪力乱神”的行为是一致的。

他的《春秋》所记灾异,依我看来,不过是因为“灾”是关于民生的大事,“异”是不常见的事,故值得一记,未必有天人感应,上天谴告人君的寓意。《公羊》《穀梁》两传解说灾异各条,除一二条外(如宣十五年“冬蝝生”一条),都不曾说是上天谴告人君,也不曾说是人事的感应。

但是荀卿说子思、孟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篇》)。秦始皇封禅泰山,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议封禅仪节,虽然不中始皇的意,却不是反对封禅的。可见子思以下的儒家已渐渐的趋于“道士派”。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八卷)

    菜根谭(第八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
  • 孔子智慧讲堂

    孔子智慧讲堂

    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
  •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你必定也已经知道,孔丘老师早就不满足于旅游教学的形式,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们,他便决定不再到处闲晃,专门开办一所成功学校。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上了他老人家的课,成功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你若还是不信,不妨先去试听两节再下定论。瞧!学校已经打出广告:孔氏成功学校,历史悠久(两千余年),师资优良(圣人亲传),免试入学,欢迎试听! 没见过孔子拿西瓜刀砍人? 居然还鼓动学生去收保护费? 放狗咬客人?率众扁人? 有没有搞错,至圣孔子何时成了“极道鲜师? 本书彻底颠覆你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在嬉笑怒骂之中,让你深刻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
热门推荐
  •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彩霓裳

    彩霓裳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感情是人的一部分,要想对生活把握到位,的确不容易。华凌应该算是剩女,但内心的火焰只能越烧越旺;而姐妹宅女巍彤的处境,的确令人担忧,先是国外凤凰男友的虚与委蛇之辞,后是隐匿失踪......两个孔雀美女劳心致累,索性一切随缘。但命运会如何安排呢?虚雷小说!(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书友群32847505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诛天大圣

    诛天大圣

    天地伊始,诸法问道;三千世界,神妖争雄。天庭势强,主掌三界、统御六道,奴役万物苍生。妖族不甘奴役,遂奋起反抗,一代妖圣孙悟空于此时横空出世,扛起抗争的大旗,集结万妖之力,引发旷世之战。为的,只是自由二字!然,却终不敌西天如来大无边之神通,妖族惨遭败北,被迫流亡躲藏。孙悟空被拘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虽被释以自由,却授以紧箍,被迫踏上西天之路。自此,妖界便少了一个齐天大圣,天庭却多了一个斗战胜佛。又五百年后,世家落魄少爷唐寅求仙取道,却无意间释放了被困于苦海之中的孙悟空,一人一妖揭开“辟道成圣、踏血登天”的全新篇章!
  • 天启者之无限流

    天启者之无限流

    叶双楠是个衰小孩,他以为自己将在工作赚钱、结婚生子中度过平凡的一生,可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改变了他的其生活。
  • 网游之潮汐

    网游之潮汐

    从一年前的几个模糊的名字,到后来在我脑中不停嬉笑怒骂的充实的身影,我甚至开始怀疑,是我在创造你们的世界,还是我干脆就只是活在你们的世界里,而现在,是时候了,出来吧!
  • 天使替我来爱你

    天使替我来爱你

    身为姐姐的她,却爱上了小自己三岁的亲弟弟,错综复杂的关系,引出她的生世之迷,她到底是谁......
  • 思及此,轩王的笑很邪魅.

    思及此,轩王的笑很邪魅.

    在现代,他们历经沧桑,终究走在一起。在古代,后世的记忆已忘却,但他们却再次邂逅。回首记忆也一点一点在打开。在探索路程中,他们能否想起当年的记忆?能否走在一起?“你知道轩王是什么意思吗?”小女人调皮道。“这不是我的封号?”龙飞霆挑了挑眉。“不不不,是厕所王,哈哈哈!”南怡悦笑得快要岔气了。“南怡悦,你竟敢调戏本王!”龙飞霆嘴角弧度弯了弯,宠溺的看着她。………………………………………龙飞霆:“城池外有九十九万火药,你敢动她就试试!”欢迎加入小说党,群号码:139607411
  • The Discovery of Guiana

    The Discovery of Guia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绝色嫡女

    重生之绝色嫡女

    前世错信姨娘,庶姐爱上渣男,帮助渣男登上九五却惨死在冷宫,重活一世只为复仇踩渣男虐姨娘“小东西”你可不乖哦冷酷无情的他却只对她温柔,“奚轩哲,你会一生一世宠着我吗?”“会”奚轩哲毫不犹豫的回答ps:这是大大第一次的创作,欢迎观看,不喜勿喷,群号54330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