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2300000031

第31章 荀子的哲学智慧(1)

第一章 简识荀子

一、荀子略传

荀子名况,字卿,赵人。曾游学于齐国,后来又游秦(《强国篇》应侯问入秦何见。按应侯作相当赵孝成王初年),又游赵(《议兵篇》孙卿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赵孝成王应当在公元前265至245年〉),末后到楚。

那时春申君当国,使荀卿作兰陵令(此事据《史记·年表》在楚考烈王八年[前二五五])。春申君死后(前238),荀卿遂在兰陵住下,后来遂死在兰陵。

荀卿生卒的年代,最难确定。请看王先谦《荀子集解》所录诸家的争论,便可见了。最可笑的是刘向的《孙卿书序》。刘向说荀卿曾与孙膑议兵。孙膑破魏在前341年。到春申君死时,荀卿至少是一百三四十岁了。又刘向与诸家都说荀卿当过齐襄王的老师。襄王即位在前283年,距春申君死时,还有四十五年。

荀卿死在春申君之后,大约在前230年左右。即使他活了八十岁,也不能在齐襄王时便“为老师”了。我看这种种错误纷争,都由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如今且把这一段《史记》抄在下面: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一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这段文字有两个易于误人之处:

1.荀卿“来游学于齐”以下,忽然夹入驺衍、驺奭、淳于髡三个人的事实,以致刘向误会了,以为荀卿五十岁游齐,正在稷下诸先生正盛之时(刘向序上称“方齐宣王威王之时”,下称“是时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

不知这一段不相干的事实,乃是上文论“齐有三驺子”一切的错简。本文当作“驺衍田骈之属,……”那些荒谬的古文字,不知这一篇《孟子荀卿列传》是许多后人添插的材料(如末段记墨翟的二十四字文理不通,或是后人加入的),却极力夸许这篇文字,文字变化不测,突兀神奇还把它选来当古文读,说这是太史公的笔法,岂不可笑!

2.本文的“齐襄王时”四个字,当连上文,读“驺衍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那些荒谬的人,不通文法,把这四字连下文,读成“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不知这四字在文法上是一个“状时的读”;状时的读,与所状的本句,决不可用“而”字隔开,陋开便不通了。

古人也知这一段可疑,于是把“年五十”改为“年十五”(谢堵校,依《风俗通》改如此)。不知本文说的“年五十始来游学”。这个“始”字含有来迟了的意思。若是“年十五”,决不必用“始”字了。

所以依我看来,荀卿游齐,大概在齐襄王之后,所以说他“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文理很明显,并且与荀卿一生事迹都相合。如今且作一年表如下:

公元前(265至260)荀卿年五十游齐。

同(260至255)入秦,见秦昭王及应侯。

同(260至250)游赵,见孝成王。

同(250至238)游楚,为兰陵令。

公元前(230左右)死于兰陵。

至于盐铁论所说,荀卿至李斯作丞相才死,那更不值得驳了(李斯作丞相在前213年。当齐襄王死后五十二年了)。

我这一段考据,似乎太繁琐了。我的本意只因为古人对于这个问题,不大讲究,所以不嫌说得详细些(参观第六篇第一章),要望学者读古书总需存个怀疑的念头,不要作古人的奴隶。

二、《荀子》

《汉书·艺文志》:《孙卿子》三十二篇,又有赋十篇。今年《荀子》三十二篇,连赋五篇、诗两篇在内。大概今本乃系后人杂凑成的。其中有许多篇,如《大略》《宥坐》《子道》《法行》等,全是东拉西扯拿来凑数的。还有许多篇的分段全无道理:如《非相》篇的后两章,全与“非相”无关;又如《天论》篇的末段,也和《天论》无关。又有许多篇,如今都在大戴小戴的书中(如《礼论》《乐论》《劝学》诸篇),或在《韩诗外传》之中,究竟不知是谁抄谁。大概《天论》《解蔽》《正名》《性恶》四篇全是荀卿的精华所在。其余的二十余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无关紧要了。

三、荀子与诸子的关系

研究荀子学说的人,需要注意荀子和同时的各家学说都有关系。他的书中,有许多批评各家的话,都很有价值。如《天论》篇说: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同伸)。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宋子即宋钘。他说:“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已之情为欲多。”荀卿似是说他只有见于少数人的情性,却不知多数人的情性。杨倞注似有误解之处)。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又如《解蔽》篇说: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杨云:俗当为欲)谓之,道尽嗛矣(杨云:嗛与慊同,快也)。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又《非十二子》篇论它嚣、魏牟“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陈仲、史鳅“忍情性,綦谿利忮,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墨翟、宋钘“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慎到、田骈“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下修”王念孙校当作“不循”似是),……不足以经国定分”。

惠施、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王校惠当作急);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远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韩诗外传》无子思孟子二人)。

此外尚有《富国》篇和《乐论》篇驳墨子的节用论和非乐论;又有《正论》篇驳宋子的学说;又有《性恶》篇驳孟子的性善论;又《正名》篇中驳“杀盗非杀人也”诸说。

这可见荀子学问很广博,曾研究同时代诸家的学说。因为他这样博学,所以他的学说能在儒家中别开生面,独创一种很激烈的学派。

第二章 荀子论天与性

一、论天

荀子批评庄子的哲学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这两句话不但是对庄子哲学的正确评判,并且是荀子自己哲学的关键。庄子把天道看得太重了,所以生出种种的安命主义和守旧主义。荀子对于这种学说,遂发生一种激烈的反响。他说:

惟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又说: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天论》)

这是儒家本来的人事主义和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同一精神。即如“道”字,老子、庄子都解释为那无往不在、无时不存的天道;荀子却说: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此依宋本)

又说: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君道》)

所以荀子的哲学全无庄子一派的神秘气味。他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从王念孙校),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署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为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天论》)

荀子在儒家中最为突出,正因为他能用老子一般人的“无意志的天”,来改正儒家墨家的“赏善罚恶”有意志的天;同时却又能免去老子、庄子天道观念的安命守旧的种种恶果。

荀子的“天论”,不但要人不与天争职,不但要人能与天地参,还要人征服天行以为人用。他说: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裁之?(王念孙云:依韵,制之当作裁之。适案依杨注,疑当作“制裁之”涉下误脱耳)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同上)

这竟是培根的“战天主义”了。

二、论物类变化

荀卿的“战天主义”,却和近代科学家的“战天主义”不大相同。荀卿只要裁制已成之物,以为人用,却不耐烦作科学家“思物而物之”的功夫(下物字是动词,与《公孙龙子·名实论》“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的下两物字同义。皆有“比类”的意思。物字可作“比类”解,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物字条)。荀卿对于当时的科学家,很不满意。所以他说: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儒效》)

充虚之相施易(施同移),坚白同异之相分隔,正是当时科学家的话。荀子对于这一派人屡加攻击。这都由于他的极端短见的功用主义,所以才有这种反对科学的态度。

他对于当时的生物进化的理论,也不赞成。我们曾说过,当时的生物进化论的大旨是“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荀子所说,恰与此说相反。他说:

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非相》)《韩诗外传》无度字,王校从之)。

杨倞注此段最妙,他说:

类,种类,谓若牛马也。……言种类不乖悖,虽久而理同。今之牛马与古不殊,何至人而独异哉?

这几句话便把古代万物同由种子以不同形递相进化的妙论,轻轻的推翻了。《正名》篇说: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为是行为之为)。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所注意的变化,只是个体的变迁,如蚕化为茧,再化为蛾,这种“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的现象,叫做“化”。化来化去只是一物,故说“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既然只是一物,可见一切变化只限于本身,决无万物“以不同形相禅”的道理。

如此看来,荀子是不主张进化论的。他说: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非相》)

这就是上文所说“古今一度也”之理。他又说: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今本作“以其治乱者异道”。王校云:《韩诗外传》正作“其所以治乱异道”。今从王校改)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非相》)

这竟是痛骂那些主张历史进化论的人了。

三、法后王

荀卿虽不承认历史进化古今治乱异道之说,他却反对儒家“法先王”之说。他说: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曰字上旧有故字,今依王校删):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教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已之君而事人之君也。(《非相》)

但是他要“法后王”,并不是因为后王胜过先王,不过是因为上古的制度文明都不可考,不如后王的制度文明“粲然”可考。所以说:

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久故也(察也下旧有“非无善政也”五字,此盖涉上文而衍,今删去)。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详,闻其细(旧作详,今依外传改)而不知其大也,故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非相》)

四、论性

荀子论天,极力推开天道,注重人治。荀子论性,也极力压制天性,注重人为。他的天论是对庄子发的,他的性论是对孟子发的。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这是荀子性恶论的主旨。如今且先看什么叫做“性”,什么中做“伪”。荀子说: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

又说: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

同类推荐
  • 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

    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

    本书内容包括:意象对话技术的理论、意象对话技术两部分。心灵的领域浩翰无比,远不是大海和星空可以比拟。只有更了解心灵,我门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真正需要的,才能知道如何减少贪婪、仇恨和不明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心灵是最幸福的事情,可以让每个挣扎于心灵障碍中的人,早日走出自我迷宫。 本书共分二部分,十二章,通过对意象对话技术的理论阐述以及意象对话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系统地就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书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士参阅。
  • 中华家训(第六卷)

    中华家训(第六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孙子原来这样说

    孙子原来这样说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兵书,它从政治、军事、人才等多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战争规律的各种因素,历时两千多年而流传至今。这正反映了这部传世之作的生命力,也体现了我们祖先超人的智慧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灿烂选择。
  •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包括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隋唐玄学佛学、宋元明清理学、近现代哲学等。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仙祇

    仙祇

    简单说,这是个一个穿越人士流浪昆仑的故事;稍微详细点说,这是一个死宅求证自己是萝莉控还是御姐控,是抖s还是抖m的故事;再详细点说,这是一个披着装逼打脸的外套,被装逼被装逼被打脸的背心,强行装逼被打脸的内衣,强行打脸被装逼的内裤的有趣故事。(如果你看的懂我在说什么,欢迎点进来!)
  • 国民男神:颜大,专业宠妻

    国民男神:颜大,专业宠妻

    【女主男主身心健康,一对一,欢迎入坑】两个人处理好事情后,辞静潇拿着包包就要离开,他却拉着了她的手,“苯,你忘记带走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她一脸懵逼,健忘症又犯了?他一把将她揽入胸怀,揉了揉她的脑袋瓜,失笑道“我啊,你还没带我走呢。”辞静潇爆红了双颊,“你不能带走,我怕你会吃了我。”“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你早就见怪不怪了。
  • 仙倾天下之灼央记

    仙倾天下之灼央记

    望乡台前看前世因果,却看出一段惊天的身世,本想与她无干,未想当记忆纷至沓来时,恨早已没入心扉,从一介布衣登到九天仙女俯瞰众生,她走的艰辛却从未后悔,只是没想到的是孜然一生的她平白多出几缕牵挂。(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圣徒

    网游之圣徒

    一个全辅助职业创造的不朽传奇七个异性兄弟姐妹打造的不败神话
  • 误入豪门:唐少的替身娇妻

    误入豪门:唐少的替身娇妻

    她们拥有一样的面孔,一个如天使般善良,一个却像魔鬼般邪恶。当穆卿看到苏洛的第一眼便知道,她就是那把救她出牢笼的钥匙,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苏洛推入了唐家,而苏洛并不知道,等待她的竟是一场一年的牢狱之灾……嫁入豪门,并不是她所求,但她不得不去;违背真心,并不是她本意,但她不得不做;放弃爱人,并不是她所想,但她不得不从。他身家富可敌国,黑白两道通吃,连市长都要让他三分;他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只要一个招手,女人们就趋之若鹜;他高傲自负,手段狠毒,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个。原本一辈子都不会有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个女人而有了交集……他们始于假意,终于真心。
  • 最美的遇见,因为是你

    最美的遇见,因为是你

    儿时的青葱岁月,她是仰慕他的“丑小鸭”,他是大家眼中的“白马王子”。同学聚会,她摇身一变,教育界的新秀,最年轻的教育科长,他依旧是众人眼里的白领精英。大家都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那她就为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努力一把吧~片段一:赵晓溪说:我喜欢过你。冯易庭以为这只是以前的告白。却不知,这句喜欢,在晓溪的心里藏了15年。片段二:晓溪说:我的委曲求全不是让你肆意挥霍我对你的感情。我只是在用我的方式来迎合你,成为你心里喜欢的人。片段三:晓溪:“三个人的舞台太挤,我愿意离场,成全你们的大结局。”这时,冯易庭却不肯放手,“曾经都是你在追随我的脚步,今后让我来追随你。你才是我此生最美的遇见。”
  • 至尊公主的王子

    至尊公主的王子

    她,冷漠无情。她,可爱动人。她们是黑道的佼佼者。他,冷酷霸道。他,花心温柔。他们是黑道的传奇人物。她(他)们在一所贵族学院相遇,会檫出爱情的火花吗?
  • 孤步苍穹

    孤步苍穹

    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废柴少年,因为不想被他人欺负,想保护自己唯一的亲人,想摆脱命运的枷锁,他踏上了一条历练之路,结识了一群善良的朋友,却不想越走越远,当真实身份的曝光,至亲的人死亡,朋友的叛离,他还能坚持下去吗?与此同时,茫茫宇宙中,一颗充满黑暗的星球渐渐逼近他所在的星球,以及魔族的降临,且看他如何成为历史的一代枭雄!谈炎风:“我本无心,奈何红尘不肯散。”玄天嗜:“我本善良,奈何总有人比我成魔。”锦流·绯浅:”我本无情,奈何情总深。“
  • 一剑破道

    一剑破道

    炼体成圣,入道成仙,破道成神。这是一个底层武者的崛起的鸿篇巨制,这是一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爽文,这是一本充满了无尽谜题的书,一个个未解的悬疑等待着······
  • 重生之六道轮回诀

    重生之六道轮回诀

    一代仙皇,转世重生。神,佛,仙,妖,鬼,魔,人,皆在我掌握之中!一身多魄,我为六道之主,天地之圣!千年情仇,当六道再次在我手中轮回,六万年的历史断弦终于接上,迷雾推开,这是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