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67100000004

第4章 佛教心理医学(1)

一、佛教和心理健康

宗教作为宗教需要者的一种虔诚而又虚幻的心理需要,许多教徒从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中激发出特殊的情感体验,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解脱。佛教给其他信仰者也同样有一种寄托感,在客观上能使他们走向心理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

佛教许多内容都离不开“烦恼”,这与人类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烦恼”更多,妄想、抑郁、焦躁等心理上的不平衡,都可归结于佛教所说的“烦恼”之中。1979年3月,国际劳工局在日内瓦宣布:“任何社会中,每10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患有或曾患有某种心理障碍,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严重心理疾病如精神病人总数将达2亿人。”1982年,我国各地区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3%~7%,精神发育不全患病率为3%~8%,而神经衰弱、情绪障碍、适应障碍等诸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总数则是上述精神病的8~10倍。

佛教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手段,以种种教义约束人们的身心言行,而某些心理健康手段或许能为现代人提供某些启示。佛教中许多心理健康手段也确实为广大公众所知晓,有的还随着现代心身医学的进步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客观上,佛教具有某些心理保健作用。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外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又何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常。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天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这首读起来琅琅爽口的“醒世歌”,在社会上流传至今,是佛教对人类心理健康的综合表述,它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劝诫人们要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就要消除世间的诸种烦恼。如果我们从正面角度,剔除其不够积极的成分,化消极为积极,对我们心理平衡,消除内心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十分有益,读者不妨多读一读。

二、生理变化与心病

佛教认为,人的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异相互影响,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心理上也有必然的反映。

《摩诃止观辅行》说,一个人的生命依赖着呼吸,其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呼吸,因此。呼吸状况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例如,当我们愤怒时,呼吸的气息就会变得又急又粗;当我们心里安宁时,呼吸就会微细绵长。《释禅波罗密》第2卷说:“呼吸像风的人,心中一定散乱;呼吸似喘者,心情结滞不畅;呼吸如气流,身体易倦怠。只有守住细微的呼吸,心情才能宁静,并进入禅定境界。”

祖国传统医学也认为,人所发出的声音与其内脏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反映出他一定的心理状态。因此,中医从闻言语和听声音可以分析诊断疾病。在无形体病变时,呼吸突然增粗变快,多是情绪激动;长吁短叹,常为悲伤较深、忧思过极所致。

可见,中医理论、佛教观点与生活实际是相互观照的。

佛说:“念念生灭!”由于人的生理变化、心理现象也时时变化着,此生彼灭,此灭彼生,依此反复。佛教运用观想呼吸的不同方法,透过心理的力量改变呼吸,从而达到治病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复杂变化过程。佛教修定方法,也可以通过心灵的力量产生人体生理变化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定心病处、止心丹田、住心足下、系心脐中、息心法界,认为把心理力量专注在身体的病痛部位、丹田、脚底、肚脐,放宽心胸,都可以使人产生生理变化,调和机体,排除杂念,从而使疾病痊愈。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心理治疗,并采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不仅治疗情绪不稳定和精神障碍,而且对某些躯体疾病的治疗也很有裨益。

三、心病的治疗方法

《教乘法数》认为,烦恼无边无量,其对治方法也不可尽数,有“九万四千尘劳(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方法)”。佛教还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强调修心,把人们的日常行为与修心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佛教常用的心理对治方法:

(1)不净观。观想境界不净的现象,对治贪欲心特别强的众生。

(2)慈悲观。观想众生受苦受难的现象,平息嗔恚之心。

(3)因缘观。观察人生的因果关系和生老病死,破除愚笨痴念。

(4)数息观。注意默数自己的呼吸,从一至十,周而复始,以消除散乱之心。

(5)念佛观。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庄严的身像,达到入静禅定。

(6)观心观。不必假想,而是直观心性。据说“观心法”不仅可以治愈心理疾病,而且可以治愈生理疾病。

四、烦恼的产生和治疗方法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檠生死等空花。

这首偈说明自性本体是光明遍照的,只有一念不生其全体才能显现,如果有意识地断除烦恼或趋向真如,都是和“无念”背道而驰的。这是禅宗对“烦恼”的解释。

‘烦恼”二字来自梵文,佛教把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的精神作用都称之为“烦恼”。它认为世界万物由因缘而生,或由心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属性,也不是一般认识所能把握的,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认识活动,都是烦恼,贪、嗔、慢、疑、恶见等都是烦恼的根本。烦恼是诸苦的根源,是生死轮回的总因。

眵、佛教烦恼两大心识的性质来看,“心病”是由烦恼产生的,无尽的烦恼可归纳为八万四千种即“八万四千尘劳”,这些烦恼是因为执著于自我(即“我执”)引起。

佛教还把“心”的作用概括为三大类烦恼:

(1)六根本烦恼。贪、嗔(恚怒)、知、慢、疑、恶见等。

(2)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3)十小随烦恼。愤怒、仇恨、结怨、虚狂、奸诈、欺骗、倨傲、迫害、嫉妒、自私。

《百法明门论》则把八万四千烦恼浓缩为“贪、嗔、痴”三种“尘劳”。它认为人们的根本烦恼就在于三个字——“贪”,心贪男女和五尘境界,于他于己起贪染心;“嗔”,就是憎恨,喜爱争论是非,从而感受其人、事、物的烦恼;“痴”,就是不明事理,如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生俱来的“无知”。夜郎自大,以我为中心,自卑、多疑、嫉妒、悭吝、欺骗等,都是由“贪、嗔、痴”引起的烦恼。

人的吉凶福祸,是因为人的“心”不时有各种烦恼和意念,然后会见诸于言行,成为招引吉凶的基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习惯和性格,并影响命运。因此,‘心’成为“心念一行为一习惯一性格一命运”连锁因果的根源和个体轮回的根本所在。只有摒弃一切愿望,心无所求,对周身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才能彻底摆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疾病是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感情上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结果使人不能战胜由挫折困难和失败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和烦恼,丧失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佛教所说的“烦恼”

来看,它与现代身心医学相适应,并且,佛教所指的“烦恼”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心理病因范畴,它比我们一般意义的“烦恼”意义更深广更具体。

(一)不自寻烦恼

生活并非只有阳光,漫漫人生并非只有坦途,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烦恼”,也常为“烦恼”所困扰。其实,所谓“烦恼”都是自找的。不信么?你把自己感到烦恼的事情说给别人听,别人并不会像你那样烦恼;同样,别人的烦恼对你来讲也未必是烦恼。因为,烦恼只是个人主观情绪的体验。

在现代生活中,竞争、快节奏很容易使人“烦恼”,烦恼好似一阵情绪痉挛,它使人陷入心灵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倘若我们沉湎在烦恼中,就会“剪不断,理还乱”,心里就会更烦恼。也许,你想忘掉它,可是它像幽灵一样跟随你,使你无法摆脱。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以避免和消除烦恼,当你烦恼之时,不妨一试:(1)做一件你最喜欢的事。

(2)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和精神一些。

(3)走进你熟悉的社交圈。

(4)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5)给好朋友写信(或拜访他)。

(6)对自己感到烦恼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不贪欲

《百喻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穷困潦倒的人,靠替别人做工赚得一件粗劣的衣服,于是穿在身上。有个人见后对他说:“你祖辈显贵,出身于名门,为什么还穿这种衣服?今天我教你一个好办法,你就能得到国王赏赐给你的华丽衣服。,,穷人欣喜若狂,只见那人烧起一团火,对穷人说:“现在你脱下这粗劣的衣服,把它烧掉,然后在这里等着国王的赏赐。”穷人欣然脱下衣服,投入火中,赤身裸体地等着,企盼国王赏赐衣服,其结果可想而知。

佛教把贪欲放在“贪、嗔、痴”三大根本之首,其目的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可贪心。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者往往适得其反。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贪心者心里常是患得患失,内心不平衡,总有一种得不偿失之感,这样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医学家们也常常劝告人们不要太贪心。《老子》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它把欲望、不知足、贪婪看得比罪过、祸害、过失更大。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知足常乐”、“适足则止”的名言。

佛教更是提倡“知足”,力戒贪欲。在京都龙安寺的寺院里,藏有一个平水钵,上面刻着四个字“吾唯知足”,以儆告善男信女。成都文殊院曾编印《佛教三世因果文》,乓中《想一想》这样说:“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像那位穷人贪婪,最后连粗劣的衣服都失去了’只能赤身裸体地等待奇迹出现,更是以生动的故事给人以启迪。

(三)适足则止,知足常乐

侈;教主张戒贪,并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而是主张“适足则止”,切不可强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适足则止”呢?

(1)保持无祸而不追求有福。古人说:“福莫大于无祸,利莫大于不失。”因此,当你捐有某些东西时,应当有知足感,而不要贪求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一个人一旦贪心不足,行为超过自己能力限度,常容易招致损失和灾祸,结果往往连已经拥有的都会失去。

(2)审慎行事而不贪欲图利。只知有利可图的益处,却忘记了由此而引起的祸患。尤其是在贪欲的支持下,违反事物本性,其结果往往害了自己,这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心情开朗而不患得患失。贪欲往往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不愉快,而患得患失又刺激贪欲增大,于是这种恶性循环使人身心疲劳,人际关系紧张。记住这样一句话:“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本书用佛家箴言解释人生哲学,内容包括当冲动时怎么办、当紧张不安时怎么办、当虚荣心太强时怎么办等。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热门推荐
  • 玲珑物语

    玲珑物语

    嘉帝学院里面的学生,要么有显赫的家世,要么是学习上的天才,但当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那就是完美。宫家的两个姐妹是遭人嫉妒的存在。姐姐宫羽玲虽然是个学渣,却拥有食神一般的厨艺;妹妹宫羽珑是个厨房杀手,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学神级人物。一场阴谋,让她们旦夕之间从人人追捧的富家公主,变成了贫民窟里最下层的小市民。如果不是父亲挚友赫连家的帮衬,她们也许早就露宿街头。豪门惊梦之后,为了能够重振家业,姐姐收起自己的骄傲,从酒店的学徒到世界级的食神;妹妹从象牙塔中走出,从公司前台到执行董事,她们发誓要一点点把曾经属于她们的一切重新夺回。
  • 冷艳公主:倾城之恋

    冷艳公主:倾城之恋

    有着倾城倾国容貌的公主和两个闺蜜来到音卡斯贵族学院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途,并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他。本该爱情甜蜜、生活幸福的她却遭到最亲的人的不信任,痛恨她的人的背叛。“墨谨言,我在问你一次,你信我还是信她?”“我只相信我看到的。”“陌若,就算你不喜欢我,我也会做你一生的骑士。”“凌熙,你这又是何必呢?”面对的回心转意王子和一往情深的骑士,紧要关头,她又该如何选择?
  • 武耀星门

    武耀星门

    简介:星魂存在于星门内,用星匙开启星门,可以获得星魂,让武者拥有强大的力量。陆羽自幼凝练出了独一无二的‘万能星匙’,可以开启任何一座星门。无奈陆羽却没有感应星门的能力,因此一直没能打开星门,获得星魂。而一次偶然,陆羽获得了一副星图,这份星图上标记了几乎大陆上所有星门所在的位置……
  • 萧张

    萧张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啊!青春最悲哀的,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什么也没做。“我叫萧张,萧何的萧,张良的张。”废柴学生萧张,大学狗一枚,11月11日光棍节,死于车祸。然屌丝如他,怨念太重。于是乎,上帝给了他重新来过的机会,这一次,他发誓,一定要好好风花雪月,嚣张一把,方不负他萧张之名。且看萧张重生之后如何嚣张,这一切的一切,尽在《萧张》!
  • 缘来缘至,缘起缘灭

    缘来缘至,缘起缘灭

    【全文完结】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我把它写成了微言情短篇。缘分这种东西真是奇妙,有的时候没有遇到对的人不是那人不存在,而是对的那个人还没到。
  • 巅峰十英雄

    巅峰十英雄

    你嘲笑我不务正业,却不知这正是我的职业,我为之努力,你却嗤之以鼻,我终有一天会登上巅峰,站在你仰望的角度去俯视你。我有让你们引以为豪的十英雄,他们是我的巅峰,我们是十英雄,是你们仰望的巅峰!
  • 红樱桃

    红樱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省农大毕业生陶红英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奇山市凤山区,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葛庄镇肖家楼驻点。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发动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审时度势发展大樱桃。面对诬陷和中伤,陶红英不为所动,紧密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大樱桃遍及全区,成为凤山区农村的支柱产业。凤山区和葛庄镇也分别被国家授予中国大樱桃之乡和中国大樱桃第一镇的荣誉称号。在组织的培养和广大群众的拥戴下,陶红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并好事多磨收获了真挚的爱情。
  • 恋妖师

    恋妖师

    他死而复生,是身具五灵之体的炼妖师,炼化精怪便能拥有不可思议的异能,这很好,但为什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女也要炼化?难道就是因为她是妖?收入后宫不成吗?
  • 其实,我一直都懂

    其实,我一直都懂

    十年前,年仅7岁的纪简随父母迁居G市,认识了邻居家的阳光男孩——韩朝,两人成了两小无猜的一对玩伴。可以说,两人都在彼此的成长生涯中扮演了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朝夕相对了十年,两人之间累积了不少默契。后来,韩朝爱上了一个叛逆的女孩,开始了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堕落之旅--后来,纪简也遇到了让自己心动不已的少年,开始为了爱情义无反顾。两个一起成长的小伙伴,就这样忽然渐行渐远。多年后,再次相遇,纪简痛心于韩朝的改变,苦心相劝,最后却遭到他的狠心伤害……最后的最后,心爱之人为自己而死,昔日好友也锒铛入狱,纪简绝望过后,渐渐走出阴霾,开始新生活……
  • 末声录

    末声录

    腊月三十,全家被屠杀,他却活了下来,计划着之后的复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