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事业上成功之后,常常发出的感慨就是幸亏有了小时候的艰苦生活,才有了成就今天事业的基础。道理比较容易明白,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这些从艰苦生活中走出来的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因为宠爱而失去了判断能力,像保护鹿群一样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孩子去经历风雨,也舍不得孩子有半点委屈和挫折,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已经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变得一无所能。更要命的是孩子已经失去了面对艰难、面对挑战奋发而起的精神。当一个人没有了奋发精神,就没有了生命活力,也就失去了寻找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因为,真正的幸福感一定来自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之后的快感。任何父母给予孩子的东西,孩子都不会感到珍惜,因为无需付出努力,也就无所谓珍惜。因此,父母要适当地让自己的孩子充满危机感,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的成功。
未雨绸缪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人类天生有一种惰性,不到迫不得已就不会去改变现行的还过得去的做法,当这种做法还能够让人得到很大的满足时尤其如此。但是,如果一个管理者、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失去了必要的刺激,处在一种安逸的工作氛围中而不自觉,那么,就会失去工作活力。等危机真正到来时,就来不及了。
百事可乐公司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的大哥大级人物,可谓春风得意,每年有几百亿的营业额,几十亿的纯利润。但是,展望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公司的管理者们看到汽水业会趋于不景气,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为避免被市场打败的命运,他们认为应该让自己的员工们相信公司在时刻面临着危机。但百事公司一路凯歌高奏,让员工相信危机这回事谈何容易?
公司总裁韦瑟鲁普决定要制造一种危机感。他找到了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重新设定了一项工作方法,将以前的工作任务大大提高,要求员工的销售额要比上年增长15%。他向员工们强调,这是经过客观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调整,因为市场调查表明,不能达到这个增长率公司的经营就会失败。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危机感马上化为了百事公司员工的奋斗动力,使公司永远都保证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竞争状态中。正是这些,保证了百事公司能永远欣欣向荣地走向未来。
在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中,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发展,他们面对的挑战会越来越激烈。要是沉醉于自己的优势地位,就可能会遭到淘汰。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国企业都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江苏无锡小天鹅集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危机管理的例子。
被同行业称为“大哥大”的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42.2%,销量在全国连续多年保持了第一,并成为国内洗衣机行业首家跨进亿元利润的企业。然而,这个行业的“排头兵”却在大好形势下,充满了危机感,采取令人警醒的“末日管理法”来鞭策自身不断进取,向世界高水准冲击。
集团董事长朱德坤对员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要唱好两首歌。
一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是《国际歌》。他强调,小天鹅的处境就像国歌里唱的那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工厂破产的人们,请跟我一起拯救小天鹅。唱《国际歌》就是要大家明白“世上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道理。朱德坤认为,一个没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感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所以要求员工们天天唱这两首歌,唱出信心,唱出志气,唱出发展小天鹅的新举措。
在生活中,不仅是企业需要危机感,管理者需要危机感,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危机感,尤其是小孩子。只有从小时候养成危机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表扬孩子的每次“异想天开”
一位家长在给孩子讲解玫瑰的知识后问他:“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孩子想了想,回答说:“美丽的花,但是有锋利的刺,如果能培育出不带刺的玫瑰就好了。”
“你胡思乱想些什么!玫瑰花不带刺,真是异想天开!”家长怒斥道,孩子像犯了错似的马上低下了头。
平常教育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大多数父母眼中,按要求思考回答问题的孩子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是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的“坏”孩子。于是,很多孩子有奇思妙想时也:不愿说、不敢说。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不思考、懒于想象的习惯,这样就禁锢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这样的方式教出的孩子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晚,美国一年轻的母亲在厨房洗碗,她年幼的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回答:“妈妈,我想蹦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责怪孩子不去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神奇的事还是发生了,在1969年,这个孩子长大了,他真的“蹦”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父母对于孩子的奇思妙想不要阻挠,而要想办法让这些想法成为切合实际的理想,那么孩子就离成功不远了。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外国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珍妮,他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的墨:水,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瓶子,模仿着妹妹的肖像开始在地板上撒,他把室内各处都撒上了墨水污迹,家里脏乱不堪。当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确切地讲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
母亲没有斥责而是惊喜地说道:“啊,那是珍妮!”然后弯腰亲吻了儿子。
这个男孩名叫本明杰·威斯特,后来成了一名著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们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为画家。”
生活中,小孩子往往会冒出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讲一些大人看起来很荒唐的话,这时,一般家长会认为他们是异想天开。不是吗?有多少人会认为阿姆斯特朗想蹦到月球上去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可笑,而威斯特往地板上泼墨水则更应该受到呵斥。但他们两位聪明的母亲并没有这样,而是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了他们的梦想和潜在的天赋,肯定和表扬他们,从而呵护了儿子的梦想,并且促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作为家长,就应该关注和肯定孩子的梦想,哪怕孩子是在异想天开,因为孩子今天的梦想很有可能就是明天成功的基石。
某杂志曾经登过这样一则故事:画一个圆圈在黑板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反应截然不同。问幼儿园的孩子: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是苹果、有的说是太阳、还有的说是气球……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问中学的孩子: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才回答说是圆、英语字母“o”、数字“0”。问大学生:全班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回答,最后老师让班长回答,班长站起来想了想说:“可能是个‘O’吧。”
从这则故事中不难看出,有多少孩子的想象力在成长中不知不觉地被扼杀了。
翻杂志,也会不经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某中学音乐课上,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老师用热情的声音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在简单的介绍了塔什库尔干草原的地理位置及居住在草原上塔吉克族后,为了给音乐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老师播放了幻灯片“草原风光”背景音乐是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并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伴随着小提琴优美的旋律,同学们有的闭着眼睛听;有的随着音乐的节奏摇着头或摆动着身体……
欣赏完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一位同学抢先说“听着音乐,我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塔什库尔干草原,看到草原上飞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美丽的蒙古包。”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小提琴优美而华丽的音色把我的思绪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我闻到了蒙古包里飘散出来的奶茶的香味,听到了牧民们高亢嘹亮的歌声。”
还有一个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说:“我觉得前面部分音乐的节奏比较舒缓,像牧民在草原上一边放牧一边在纵情高歌,后面节奏紧凑,像是牧民们围在一起欢快地跳舞。”
老师被同学们精彩的描绘所陶醉,刚想做总结发言,忽然,班上平时不善言辞的一个男孩子手举起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犹豫不决的样子。老师请他站起来说说听了这首乐曲的感受。
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他,他问:“我还能说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感受啊?”
“当然可以,请你大胆地说吧!”老师鼓励他。
“听着音乐,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群阿拉伯商人牵着骆驼在茫茫的沙漠上行走。”
“哈哈……”教室里面发出哄堂大笑,进而有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老师用目光和肢体语言暗示大家继续听他说下去。“走着走着,忽然前面出现了手持大刀面目狰狞的强盗,他们要抢商人的钱财。这首乐曲中间部分速度加快,节奏紧缩,就是描述了他们之间打斗的经过。这时有一个商人机智勇敢、武艺高强,而强盗们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只好逃之天天。于是阿拉伯商人又继续向前行进,音乐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
教室里一片哗然,不少同学脸上充满了嘲讽的表情,一些同学在小声议论:“想到哪里去了,简直是天方夜谭……”看到这个情景,老师敲了两下铃鼓,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并用热情的语气高声地说:“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想象力很丰富,很神奇,很有创意。希望大家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自由地想象,大胆地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这时那位男同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用佩服的目光重新投向他……
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是情感的种子,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这翻飞的诗性。表扬孩子的每次“异想天开”,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属于自己梦想的天地里任意翱翔,那将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