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7200000002

第2章 心修好了,命就好了

做一个明白人

22岁时去乌山寺顶礼拜佛,看到殿内尊尊佛像,依稀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以前曾以此为家,有种归家的很亲切的感觉,心中无比欢喜,不觉托出“今来乌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辞别双亲,剃度出家,一系列过程,好比水到渠成。

后来,有过一位居士和我谈起出家的经历,问道:“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说,其实“故佛”就是“自我”。打个比方来说,出家以来,虽经历无数艰辛磨难,却从未改变初衷,信心不曾有丝毫动摇,这是因为乌山寺礼佛一事正是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机缘。可以说,一旦认清了自己该走的路,就能在这条路上直直的行去,百折也不曾回头。

《华严经》里讲过,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呢?这里说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谁的识?就是自己的识。人一生只和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一是他人。无论自处,还是与人相处,都好像在画一个圆。这个圈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圆圈越大,世界越宽广。

佛祖常说“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见人生的圆要画得圆满,圆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认清了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别人。这圆圈画得自然也就圆满了。

说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就像神会禅师在拜见六祖时,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充满机锋的提问,意在询问神会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但这不是真正的对“自我”的认识。

不如做个比喻,莲花尚未出水时,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种子;出水后就长成了荷叶,接着还会开出莲花,结出莲蓬。那么莲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种子、荷叶,也不是花朵、莲蓬,莲花就是莲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职务,“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最根本的那个“我”。人常常能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大家的目光总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东西,却很少关注自己。现在讲个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

唐代有一位智闲禅师,有一次他的禅院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年纪轻轻,但是人很聪明勤快。他希望能够尽快有所觉悟,于是去请教智闲禅师。智闲禅师就对他说啦,“既然你刚刚来这里,一定还不熟悉禅院里的师父和师兄们,你先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小和尚听了禅师的话,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日常的劳作和参禅,都积极地去结识其他的僧人。几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闲禅师,说:“师父啊,禅院里的其他禅师和师兄们我都已经认识过了,接下来呢?”

智闲禅师看了他一眼,说:“全部都认识了?”小和尚点头。智闲禅师说:“不对,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这个人对你来说,很重要啊。”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询问,一间房一间房地去找那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终没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这个人是谁呢?

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准备烧水做饭。去井边打水的时候,他无意间在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这时候他才顿悟啦:原来,智闲禅师让他寻找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出家人不论身在何处、做什么事,都会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把心修炼得清净、坚韧、安静,就能够在心如明镜的状态下,始终做到认清自己、把握自己。

有居士就问和尚:“如何修心?”

修心就是将心上堆积的垃圾清除干净,做一个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没有迷惑,也没有染污。具体讲,就是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住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这六种方式在佛法中称为“六度”,“度”,就是转变。修心其实就是改心,把浑浊的心变得清净,把混乱的心变得安定,把软弱的心变得坚强。这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为名利、事业忙得团团转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心中盘踞着贪欲、嗔怒、愚痴这三条毒蛇,眼中只看见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欢喜,求不到就嗔怨。他们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尽,也没办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满痛苦。这样的人,即使掉转目光向内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见真正的“自我”。

人如果有智慧,会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清楚照见周围的环境,照见自身的能力、学识、因缘;对身外的名利宠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动不摇,坦然平和地行走。

把心摆在哪里最好

古时候的得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扫不动一点尘埃;月光能够照穿澄澈的潭底,但它不会在水中留下痕迹。这般的静谧安守,境界实在很高,也很美。难怪可以“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禅机也就这样出来了。那么,这句话的深意在哪里呢?它是告诉大家心不要妄动。

外面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昨日还是在辛苦农耕,今日就能上天地,昨日还是一穷二白,一日之间就能变得富有,人的心总是跟着外界的境遇起起落落,忐忑上下。我们可以观照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说,有些人银行里的存款多了,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工作上的职位降了,就痛苦、郁闷,发牢骚;被别人夸赞几句,立刻眉开眼笑,别人一说坏话,马上苦恼生气。你的心上系着一根绳子,身外的遭遇一动,心就跟着跑。这样一来,活着当然就会觉得辛苦。

关于“动心”,佛家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时发生的事。有一天,风吹动旗幡,一位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位反驳说是“幡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呢,两个人为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六祖慧能就说啦:“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在动啊。”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像这两位争论不休的僧人一样,看到外面的一点小变动,就忍不住去计较?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执著于“风动”、“幡动”这种小小的分别,被外境牵着鼻子走,随着它团团乱转?

自己的心,自己要能够做主,要把持得住才行。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就是说要把心拴住了,制住了,别让它东倒西歪、四处乱跑。过去释迦牟尼佛一到吃饭的时间,就穿着袈裟,端着饭钵,去城里乞食。这个在后世叫化缘。后世的僧人出去化缘时,都效仿释迦牟尼佛,端着一个钵。这个钵不只是用来盛装食物的,它还有很深的含义,代表着持心平正,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摆得端端正正。

你们看,真正的佛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修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修心。人要是能把心修好了,摆端正了,不乱动,哪里还会有那么多辛苦烦恼?外在的遭遇,不管它是好的、坏的,来了就让它来,去了也随它去,我们的心端端正正,如如不动,绝对不跟着它跑。就好像阶前的竹影随风而动,可是它再怎么动,也扫不动台阶上的尘埃啊。

大家要是听过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可能就知道心的力量有多大了。当时的白隐禅师名声很大,很多人都去找他问佛参禅。有一次,一个人去见他,向他请教:“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白隐禅师却不回答,反而讲些刻薄话嘲笑那个人。那人无缘无故遭到侮辱,就很生气,当场拔出刀来,对准禅师的胸口。白隐禅师这时就很镇定地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那人一下子领悟了,连忙收起刀,向禅师道歉。白隐禅师却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人心哪,只要稍稍一动,一转念,天堂地狱就在眼前。换句话来讲,天堂和地狱其实都是人心自己造出来的,你的心端正谦和、平顺恒定,那就时刻身处天堂;反过来,心中要是没有自我安定、自我平衡的能量,就会如处无间地狱,生活永远没有安宁的时候。

不妨来举个例子,有时候人很容易发无明火,动不动就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别人比自己多得一点利益,心里就不平衡,甚至还因此做出损人利己的举动,人要是一直活在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里面,身心失衡,生命的质量大大受损,这不就跟身处地狱一样吗?

所以说,持心平正,有很深刻的人生道理在里边。把心修到这个境界当然不容易,我们出家人修行,有时也不一定能做到。江西宝峰寺里曾有位师父,他去另一座寺庙里当僧值①,没几天就跑回来了。他告诉我,那里男男女女太多,搅得他心神不宁。我跟他说,你自己不能把心摆正,不能静定,外面的环境一闹,当然就影响到你啦。这个问题不能靠外在的力量来帮忙,只能靠自己。

怎么“靠自己”呢?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在平时的生活里,有意识的从外界把目光收回来,退到内心去,多花点时间和你的心去对话。这就像交朋友一样,你和自己的心处得好,慢慢地相熟,跟它手握着手,肩并着肩,端正笔直地站在一起,它就不会乱跑,不会给你制造麻烦。

①僧值:寺庙职位名,又名纠察,主要职务是代方丈监察僧众。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

大家知道《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法力高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我跟你们说,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西游记》里头其实有很深的佛法的道理,孙悟空的这个筋斗就是妄念的象征,在佛的眼里,人心就像一只猴子一样,到处攀援,随便生一个妄念,就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妄念一多,智慧就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人的心时时刻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着,想东想西,或者手里在忙这件事,心里又牵挂着另一件事,永远没有空下来、停下来的时候,那他怎么会有时间去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宋人的诗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很有哲理的。心被外在的现实迷得太深,当然看不清现实的真面目,看不透现实世界,那就不用说有智慧了。

常有人问:“佛和众生有什么差别?”哪里有什么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众生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大家每天都去工作,佛也工作嘛。释迦牟尼佛天天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难道不是工作么。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家穿衣吃饭会挑剔,会在好坏、贵贱、粗细上有分别之心,佛却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他安住于当下,没有讲究,一切都欢喜;众生工作时,心里会有对工作报酬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贪求,而佛讲经时就专心讲经,内心没有杂念,因为他完全是出于一颗慈悲心去做事。

《六祖坛经》中说:“自性迷则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可见众生和佛的差别只在于心:佛的心是清净的,广大虚空,包容一切;众生的心呢,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什么都照不出来。他们看不透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浑浑噩噩,没有智慧。

在江西佛学院时,和尚常常跟学生讲:“要时时提起当下的一念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简单来讲,就是去掉多余的胡思乱想,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活在当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只是吃饭、睡觉这样的事,都可以专注地去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有些人吃饭时虽然没有在做别的事,但是他的脑子里思绪纷乱,满心焦虑,食不知味,这个就不叫专注,因为他的心不清净。

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心里清净,谁能给你烦恼,什么东西能迷惑你?这个道理很早以前就有人讲过。唐代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修为很高深,别人问他怎么用功,他张口就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别人就不明白了,说你这就叫用功?谁不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修行要是这样容易,那岂不是人人可以得道成佛了。大珠慧海禅师说:“我跟他们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

吃饭时不乖乖吃饭,睡觉时不老实睡觉,这就是心里不净,瞎折腾。不管在做什么,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少一点思虑和攀援,少一点算计和追求,你的心就可以像水一样沉淀杂质,回到澄净透明的境界,心静,脑子就好用了,智慧自然现前。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烦恼、焦躁的时候怎么也处理不好的事情,一旦冷静下来,思绪澄明,可能很容易就处理好了;纠结很久,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某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开放,或一片黄叶飘落,心中空无一物的瞬间,很可能立刻就想通了,一下子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清净带来的智慧。

有智慧不是说你能赚来多少钱,换来多大的名声,地位比别人高多少等,而是说你有安顿身心、把控人生的力量。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他们知道怎样获得财富、名利、地位,知道怎样让自己过上优裕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不懂得怎样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他们往往被困在忙碌、攀比、贪婪之中,隔绝了健康、快乐、幸福,吃不好,睡不好,连一杯茶都品不出味道。

当下的人尤其容易陷进无事忙的境地里,所以更需要清净的智慧。大家在被脚不沾地的忙碌、挥之不去的烦恼追着跑时,不妨试着静坐一下。在安静的状态下,把思绪理顺,分门别类,然后把没有必要的想法,强求不来的妄念,不适合自己的欲求统统放下,为你的心腾出空间,这样幸福、自在、安宁才进得来。

有信心是对自己的仁慈

佛祖常说,信心是成佛的基础。这个信心是什么?就是你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据说唐朝的南阳慧忠国师就曾经为了帮助他的侍者开悟而喊他“佛祖”,可惜侍者愚钝,不敢应声。正是因为这位侍者不敢承认自己是佛祖,所以注定了一生不能成佛。

唐代有一位诗僧皎然作过一首诗,诗中说:“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意思就是说,世人一心向外寻求,却不知自己的心就是“道”。这样说可能有些玄妙,不如形象一点,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明代的石屋禅师在云游时结识了一个人,那个人很友好,很热情地请石屋禅师去他家住。哪里知道到了晚上,等禅师一睡觉,这个人竟然蒙了面,偷偷摸摸进了禅师的屋子想要行窃。

石屋禅师当时醒了,看他这个样子,就跟他说:“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用,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那个人不明白,就问禅师:“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石屋禅师抓住那人的衣襟就说:“它就在你的怀里啊!你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真是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禅师说的“宝藏”就是心,就是自我。每个人都有无可取代的优点,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可惜很多人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一心羡慕别人的能力,别人的职业,别人的生活。大家要知道,在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信心堵死了。你只顾着看别人满怀信心做事,对自己没有信心,一门心思把自己丢在成事的大门外,怎么办得成事业呢?所以我才和弟子们说,你们去发功德,做慈悲事,当然很好,但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慈悲心也不会长久,容易半途而废。

这个道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当然就不可能做得成。你们有没有发现,人要是对自己有信心,那种精气神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睛看起来都比一般人清亮,说起话来、做起事情来,都是雷厉风行、放得开手脚,因此到最后事情自然而然就成了。

但是呢,真正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说你愣头愣脑地相信自己什么事都能办到,然后就不顾一切地去做,最后一败涂地,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有个居士在小地方工作了很多年,一个月赚2000元,后来到大城市找工作,一定要找最好的公司,工资要求一万元,一下子就吓住了聘请公司,被拒绝了多次,来向我诉苦,感觉心里不平衡。事实上呢,进入好公司、要高工资,动机是好的,人也是满怀信心的,但这个信心有点太大,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的野心,这不叫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是要有智慧来作根基的。有了智慧,你的信心就不是从头脑中生出来的,而是由心而生。心里的智慧从哪里来?从苦难中来,从磨砺里来。过去修习佛法时,师父常常出很多难题给我,禅堂用功时,斥骂、棒喝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佛法的修行太过严苛,其实这样严格的训练方式,正是为了将我头脑里已有的成见击碎,再把真正不动摇的信心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来。我刚刚说的那位居士,最后还是降低了心中的标准,找到很好的工作,现在一个月工资也有一两万,生活过得很好。

大家看,这就是认清自己,智慧生出来了。经过那么多苦难和磨砺,他的智慧还如何被埋没呢?人一旦受过磨砺,就逐渐有了定力。这种定力就是支撑起一个人的信心,它让你不动不摇,百折不挠,还让你扛得住痛苦,找到欢乐。你们看那些为了别人的一句评价耿耿于怀,几个晚上睡不着的人,或者遭到一次失败,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整个人生的人,他们苦不苦?很苦。因为他们站不稳、立不住脚。

要有信心,先得有自知的智慧。说得更具体些,就是你得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接纳得了自身的缺陷,不自大自傲,也不自轻自贱,时时刻刻称得准自己的重量,认得清能力的底线,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自信才是实实在在的。

有信心就是对自己仁慈。不要以为给自己创造机会去享乐,或者让自己在物质上安逸舒服,这是对自己的仁慈。再怎么享乐、安逸,灾难来时,你还是扛不住。如果是真正为自己着想,就要懂得怎样在满是苦的人生里超越苦,给自己找一份幸福自在。比方说,你有坚实的信心,任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任世事如何繁杂、艰辛、坎坷,都能够扛得住、顶得住,自在自足,不改变也不退缩,该做什么就去做,生活里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

这个世界这么繁杂、喧嚣,大家每天接触这么多人事,眼睛看到各种色彩,耳朵听到各种声音,要生出一份坚实的信心,的确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其实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恰好是一个最佳的修行场所,在喧嚣中修炼出来的信心,往往更坚实,更不容易动摇。

怎样把自己看好

1956年,从长沙启程,往江西云居山参礼虚老①。后来,虚老在寺中主办佛学班,我也常常去听,深受教益。虚老示寂前,发下遗愿,望众弟子弘扬佛法,并留下一字遗言,曰:“戒。”此后自勉自持,弘教扬法,创办学院,建设僧团,都是秉持着以“戒”为师的信念和主张,不敢有丝毫懈怠。

“戒”是什么?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教有很多戒律,戒饮酒、戒荤食、戒杀生,诸如此类的行为规范,都是“戒”。不过,最初在佛陀的僧团里面,其实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当时的僧人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后来出现了犯戒的人,佛陀才制定了戒律。所以,真正的“戒”是像《楞严经》中所说的那样,“摄心为戒”,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不犯戒,而是心中有戒,也就是心中有约束,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去做出格的事。

很多人说,你们出家人要遵守这么多条条框框的戒律,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活得太不自由了,多累啊。我每每总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持戒是好事,人有了约束,才能把自己看好,把自己看好了,才不会堕落,不会自寻苦恼。世人以为规范太多有碍自由,殊不知正是因为有规范,才有自由。试想一下,大街上如果没有了红绿灯和交通规则,汽车行人乱成一团,大家还敢上街?

自由过头,反而就不自由了,我们今天常说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和谐也是来自于约束。每个人都管住自己,互不冒犯,人际之间自然和谐。一个人要是终生懂得自我约束,也就不会走错路。手中有权的人懂得自制,才不容易受诱惑而动摇;做上级的懂得自制,才管得住下属;工作时懂得自制,才能少犯点错误。我对那些在世间小有功名成就的居士们说,你们地位显赫、财富丰足、广学多闻,所以更要时刻警醒,否则最终会被人轻视,财富名声也难以维持。

大家看佛桌上供着的瓷瓶,原本只是一堆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变成珍贵的瓷瓶,被人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小心地保存好,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一旦没看好它,往地上一摔,就变成一堆不值一文的碎片了,多可惜。

假如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取得成就,却因为这点成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他堕落起来就和这只瓷瓶一样,不管他先前多么高贵、风光,最终都会变得一文不值。有时候人走错路,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一念不能自制,就不能回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时时警醒,处处警醒。

把自己看好,实在是为人处世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把自己看好?首先你得对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你才知道什么事可以去做,什么事不能做。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还得有坚定的意志。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该做,却忍不住去做,这就是没有意志力的表现。其实呢,我们的意志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比方说,从按时作息、遵守承诺这样的小事中,慢慢起步,一点点克服惰性,培养出定力,这样就不会轻易地做错事。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平日做事,心态上要放谨慎一些。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做人处世的谨慎。做事的时候,你要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上,踩在很薄的冰上,这是古人的智慧,很深刻,大家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身处的环境其实就是“深渊”和“薄冰”,一个不留神,就万劫不复了,厄运就会跟着你。所以,千万不要放纵自己,也不要冲动行事,要时刻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对自己的这一生好好负起责任来。

①虚老:虚云法师,近代禅宗泰斗,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生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兼承禅门5宗,信徒达数百万众。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120岁。

人生十问,自省安乐

我们应该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周围的人说某人命真好,某某人活得太惨,命不好。人人都是一条命,活在世上几十年,谁命好命不好肉眼能看出来?恐怕不见得,不过是把人生的顺逆归结为命运的好坏。各位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恐怕也容易把它看作是命运的捉弄。其实,命运和遭遇不能那么简单的划等号,六祖大师早就说过:“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命好的人前程难保,命不好的人反而可以一生温饱,为什么呢?根源就在于心的好坏。

心的好坏不是简单的善恶之分,而是看一个人的心是否健全,是不是有力量。如果内心强大,就不会将挫折磨难归罪到命运身上,也不会怨天尤人,他会回过头来、低下头来自查一番,找自己的毛病、给自己拔刺。

可是,世间的人少有时时自省的,多的却是满腹怨尤、怒气冲冲的人。有时候,做父母的看到孩子没有按他们的要求做事,就怒不可遏;做妻子的看见丈夫回家后往沙发上一躺,什么也不干,生闷气或者啰嗦;上司看到下属阳奉阴违,自然要发火;下属嫌上司不体谅自己,也满腹怨言。在这些情况下,假如每个人都先看看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找一下别人怠慢的原因,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怨言和怒火?

常有居士问:“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我跟他们说:“多看自己,多问自己,多反省自己,常自省常安乐。”人为什么有怒火和怨尤?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外界的人和事不能顺自己的意,而是我们有太多的自私、执著。如果大家把生气、抱怨的时间用来自省,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脾气。

劝大家抽点时间出来,看一看自己的心。贪、嗔、痴、傲慢、自以为是、嫉妒、斤斤计较……看看心里有多少毛病,平时都没有察觉到。人的心里头毛病越多,就越容易将过错推给命运和他人;反过来去看那些德行修养很高、心灵很健全的人,往往更注重对自己的省察。

人得先求得自我的健全,才有资格去苛责身外的人事。但是,很多时候大家谈论起大事小事,或者评论别人,总是犀利刻薄,一针见血,一说起自己,就容易只讲好处,不讲坏处,即便提到自己的缺点,也总能找出很多借口为自己开脱。对人严苛,对己宽容,这样下去,你永远都不会进步,永远都活在对人事的不满之中,生命因此满是怨怒和缺憾。细想一下,这样的人生能够安乐自在吗?

大家的眼睛如果只顾着盯住身外的问题,怎么有时间去完善自己呢。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观察自己;要把嘴巴长在心上,评论自己。常常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因此体谅别人的错误,原谅命运的起伏。

古时的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今天的人也可以试着去做。怎样反省己身?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就是经常问自己十个问题:

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命、吃穿日用、长大成人的机会,至今是否有所报答?

对于身边的人,是否有所亏欠?

人世间的缘分,领受了多少,是不是用心珍惜了?

在每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是给他人带来了麻烦,还是提供了帮助?

是否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犯了多少错误,为什么犯错?

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才不会有悔恨?

我们的心是不是每天都喜怒不定,无法安住?

是不是仍然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情生气,是不是仍然忍不住脱口而出的抱怨?

如何让自己少一点烦恼,一生过得欢喜自在?

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要结合自己平日的言行,好好地想一想,用心去思索,逐步地考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把你的人生道路安排好。自省的目的就像五祖的弟子神秀所说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自省是为了把心里的尘埃拂拭干净,你的心里头明明白白,就能够慢慢从心底生出正面的力量,帮助你去面对、接纳、处理世事,最后把人生里的缺陷扭转过来。

没有力量认错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佛经中说,世界上有两种了不起的人,一种是从不犯错的人,另一种是过而能改的人。从不犯错的人当然是少之又少,就连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第二种了不起的人,也就是过而能改,这样的人恐怕也不多见,因为改过的前提是要能知错、认错。人要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或者即使发现了也不敢面对,不敢承认,那还谈什么改正错误呢。

大家小时候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打坏了别人家的玻璃窗,或者弄坏了父母心爱的物品,头一个反应就是转身逃走,回避自己犯下的错误。心里明明很清楚自己错了,但是嘴上不愿意承认。逃避错误真的很容易啊,可是直面自己的错误就很难,它不仅需要你坦诚,还要你提得起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

上面例举的错误固然很小,也不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长期姑息、纵容自己的错误,以后犯了大的错误,恐怕就更加不敢承担了。

我们平时犯了过失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生起惭愧心,勇于认错。假如一再推诿,讨价还价,等于是一错再错。本来认错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找借口、找理由,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最后事情越闹越大,岂不是得不偿失嘛。

认错不是承认自己低人一等,也不会降低你的身份。以前印度的阿育王,地位那么高,所有人都要向他行礼跪拜,可是他却能够向一位小沙弥认错,这是多大的气度啊。当时阿育王发心供养出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去顶礼那些大法师。轮到一个小沙弥时,阿育王就有些为难了,他想,我这样高贵的一国之君,向这么一个小孩子顶礼,实在是不好,但是不顶礼的话,又显得不够恭敬。于是他就把小沙弥叫到没有人的地方,勉强顶礼,并且叮嘱小沙弥不准把这件事说出去。

小沙弥也没说话,就把手中的钵放下来,把身体变小,跳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又变大,跳了出来。阿育王一见,就很吃惊,没想到这个小沙弥这么神通。这个时候小沙弥就对阿育王说:“大王,刚才这件事,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啊。”阿育王很羞愧,马上向小沙弥诚心道歉、忏悔。

并不是说他向小沙弥低了头,坦陈自己的错误,他就不高贵了。有勇气认错的人,常常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怕这个人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只要他肯认错,有改正的决心,就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认识到自己的毛病、错误,并且还能够坦然承认,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认错就好比去掉你所有的遮掩,把你身上存在的缺陷,把不堪回首的过错没有一点遗漏地展现出来,那些丑陋的地方都会被别人看到,这样的行动,没有足够的勇气真是没办法做到。但是,不像这样经历蜕变的痛苦,就不能成长进步。没有力量认错的话,你也许一生都只能在原地踏步。

战国时期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段历史故事大家都很了解。试想一下,当时他如果死不认错,那他肯定会一直固守着自己的错误,后来也就不会与蔺相如共同进退、为国立功了。没有力量认错的人,往往也不会有力量去做好其他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说遇到工作上失误的情况,这个时候,一定要诚心地认错,反省自己,不然的话,容易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亲人、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是你做错事,也要先认错,否则双方的关系一旦弄僵,既害人又害己,影响日常生活不说,也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新闻,不知道有多少罪孽的产生是因为生活中一个小错不肯认而造成的,打架斗殴、家庭暴力,都是如此。佛家常常劝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并非实实在在的刀剑,生活里有太多事物是“屠刀”,我看“死不认错”也是一把屠刀,阻断了许多的善缘。

犯错的时候,是藏着掖着,死不悔改,还是勇敢站出来承担?你是愿意在痛苦之后实现自我的超越,还是一生安逸地停留在原地?大家心里可能都有一个正确的回答,可是能不能做到却是另一回事。认错绝对没有什么窍门、捷径,一定要诚心诚意地去反省、忏悔,然后鼓足勇气袒露自我,任何取巧的行为都是不可行的。一旦踏出这道坎,善缘就近在眼前。

同类推荐
  • 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说话水平培训手册》一书,从提高说话水平的重要性入手,对衡量说话水平的诸项标准、语言技巧、辅助技巧,直至不同场合的说话实战技巧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并列举了很多名人的演讲篇章,力求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愿广大读者读了本书后,能够迅速成为“说话有水平、举止有修养”的高质量人才。
  • 享受快乐

    享受快乐

    世人找快乐,如同酒醉的人,找不到家。其实,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真正的快乐,不是依赖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与平静的状态。快乐的开关,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上。本书将与你分享赢得快乐的秘诀,让你重新发觉日常生活当中俯拾皆是的快乐。
  • 能成大事的男人必知的57个细节

    能成大事的男人必知的57个细节

    作为一个男人,谁不想在社交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事业上大显神通开创辉煌?又有谁不想魅力无限引人注目?谁不想活得潇洒,过得逍遥?可是,有那么多男人因为无视细节中的机会,而一生碌碌无为;也有那么多男人粗心大意,而与财富失之交臂;还有那么多男人因为不拘生活小节,而风度尽失,形象尽毁,前程也随之黯然失色,他们败在了细节!
  • 应该懂点潜规则

    应该懂点潜规则

    “生活中有很多潜规则,掌握了这些,就能在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上游刃有余,否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难以言说的问题。本书以现实中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讲述了人性、人际、说话、职场、经商、合作、销售、婚恋以及态度等方面所涉及到的诸多潜规则,让读者从轻松的阅读中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了潜规则,生活中就能少了很多阻碍;懂得了潜规则,人生之路会更顺利。”
  • 魔力公众演讲:顶级演讲者养成全书

    魔力公众演讲:顶级演讲者养成全书

    本书内容详尽,它能使你循序渐进地获得极致的演讲效果。书里的方法源自对现代社会1000位顶尖演讲者的悉心研究,并且得到了数百位职业演讲家的亲身验证。你会了解到如何做才能持续地抓住听者的心。作者选用了许多真实的演讲案例,不仅浅显易懂,而且饶有兴味。它将使你的每一次登台都大放异彩。
热门推荐
  • 鹿晗今生只为遇见你

    鹿晗今生只为遇见你

    她是一个孤儿,被世界著名大师收养。他,是国民男神,人气超旺的艺人。与他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 世界末日之最后31天

    世界末日之最后31天

    世界末日将在2014年12月31日,地球毁灭。在这最后的31天内,有许多前兆。T国人发现了吗?面对Y国人的预言是真是假?只有三人发现,他们能拯救T国吗?敬请期待!侦探大行动还在继续!
  • 淡淡忧伤之青春校园

    淡淡忧伤之青春校园

    她,是一个孤儿,幼年丧母,父亲在开出租的时候出了车祸,从此孤僻自卑,极不合群。她,家庭条件良好,拥有自信的笑容,乐观的心境,人缘很好,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当她遇上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分割线———————————————————本文非穿越,非重生,非魔幻,就是典型的校园文,不喜勿喷。
  • 她和他和她的故事

    她和他和她的故事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是可以忽略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因为相爱的人,心情总是交融的,纵横隔着千山万水,亦如胶似漆。不爱的人,心情是横隔的,即使近在咫尺,也沟壑万千!
  • 战世龙君

    战世龙君

    修真界,灵兽横行、修士相斗,宗门相争,这里从来就不是一个平安之地。这是最好的世界,无名之辈们可以偶获奇遇而快速崛起;弱小的门派若能抓住时机,便可成为一方霸主。这也是最坏的世界,天纵之才们会因一时疏忽而命丧黄泉;强悍的宗门也会一着不慎,轰然覆灭。陈招财,这个资质低劣的少年极其侥幸地冲进了喧嚣复杂的修真界。他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奋斗在这个世界,让这个本就不安生的世界更加疯狂。陈招财:既然这个世界的利益已经被人瓜分完毕,那么就我重新把它划分一次吧!
  • 都市之功夫巨星

    都市之功夫巨星

    意外的得到了来自异文明的一个空间门来到了一个平行空间,原以为可以穿梭空间为所欲为,可是谁知道因为能源不足,空间门虽然可以架通两个空间的桥梁,可是入口却只能容得下一条手臂!不过,虽然如此,这小小的空间门,却让他在大都市之中混的风生水起。链接所谓的异空间,竟然就是那些只存在想象之中的武侠世界,第一次打开空间门,就有了意外之喜,让他得到了《九阳真经》!意外接踵而至,机缘巧合,投身娱乐圈,他的目标是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功夫明星!
  • 倾世神女:逆天废材太妖孽

    倾世神女:逆天废材太妖孽

    一觉醒来,穿越到魔气大陆,化身夜家第一废材。一封父母留下的信让女主踏上了‘寻亲之路’。脱离国籍、废材逆天、获得千古珍宝、修炼绝世功法……还有什么都使出来!还真有!拐到大陆第一天才做媳妇儿、哄到神兽当宠物、神级补品当零食……看女主如何逆天,如何收获那一份属于她的爱情把!
  • 影后难当:总裁让我潜一潜

    影后难当:总裁让我潜一潜

    一见钟情,上了他。拔刀相助,踢了蛋。某女尴尬:那个我们去医院看看,如果不举。。。如果不举,那我就。。。勉强以身相许吧。她是艺术学院未出道的学生。他是A市上流社会龙头老大。本该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相遇两次,相爱两次。童谣觉得她喜欢,那就尽力得到。第一次她直接将他扑倒。第二次她赖在他家吃他的住他的,靠他的。某男:你什么时候走?某女厚脸道:我不会走,你不爱我,我不走,等到你爱上我。你爱上我,那我就不用走了。某男“……”且看一名披着小白兔外皮的狼如何追上披着狼皮的小白兔。啊喂!童谣你拿错剧本了!
  • 错误的喜剧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