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门外的女王——在不同的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经典案例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但是私下和她的阿尔伯特亲王相处时,难免也有一般家庭的争执场面。
有一次,他们夫妇又吵架了,丈夫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了门。事后维多利亚女王想想,知道是自己理亏,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向丈夫道歉。
“谁?”女王在敲门后,听到丈夫这样问道。
“英国女王!”
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于是女王又敲了敲门。
“谁呀?”
“我是维多利亚。”
可是对方依旧没有回答。
最后,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然后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开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
这回房门从里面打开了。
心理课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妻子,她不再是女王。因此,我们要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有时候,这些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能否处理好这种冲突,决定了我们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
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当个人在所履行的两个或多个社会角色之间或角色与人格之间有难以相容感,就发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也可发生于个人遭受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可调和的压力,或出现在角色定位模糊之时。角色冲突可导致焦虑、紧张、苦恼、效率下降,或使个人为解决冲突而从一个或多个不相容的角色中撤退、重新定位或通过协调减轻对立诸方的压力。
人的一生,需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你可能是领导、职员、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角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当他(她)成功扮演各种“角色”时,既满足了社会的期望,也满足了个人的需求,所以他(她)能过正常的生活。反之,那些不能胜任各种角色的人,则很可能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中遇到困难,其中经常碰到的就是不能适应不同角色带来的麻烦。
如果我们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自如地转化自己的角色,那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感到不自在。换言之,为了使日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即敏锐地观察出我们在各种情境下应扮演的角色并作出相应的角色行为。
心理视点
角色冲突是使人紧张的一个源泉。研究证明,总是生活在角色冲突中的人,会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消除角色冲突,可以采取如下几项具体方法:
1.学会角色换位
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而应当换个角色位置,即站在他人的立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验不同于自己的别的角色的需求、遭遇和感受。比如丈夫站在妻子的角度,妻子站在丈夫的角度,下级站在领导的角度,领导站在下属的角度,这样自然就能消除角色冲突,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2.搞好角色调度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在角色转换后,应当及时对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认识,对该角色应有行为作出清晰的理解,以求顺应变化,尽早进入新角色,转换角色行为。
3.避免角色混同
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区别对待。如在异性交往中,男性要把妻子、女朋友、女同事区别开来;同样道理,女方也要把丈夫、男朋友、男同事区别对待。如果将这种种异性对象混同为一种角色,那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冲突。比如,在单位时是领导,习惯于发布命令、指挥别人,但回到家里,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就不能一味严肃正经。
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剥夺感觉是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
经典案例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感觉剥夺”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3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不敏感等症状。实验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心理课堂
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也带来了痛苦。我们的生活就处在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经验之间。人类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全部感觉能力,可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不可能产生情感与意志。由上述的实验可以看出,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必需的。
心理视点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对外界的刺激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接触社会、接触人生,尽情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这样才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健全的心灵。
如果曾经体验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机会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情感,你对社会与人生体验越深广,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掌控好自己的命运之舟。
医生、房地产商、艺术家眼中的街道——不同的人注意到的事物是不同的
经典案例
医生、房地产商和艺术家三个人一同去看望他们共同的朋友。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朋友家以后,朋友的小女儿请艺术家给她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着街道走,”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接下来小姑娘又让房地产商给她讲个故事。房产商讲道:“我在街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激凌小摊,并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紧挨地铁的入口处,因为在这里,两条街上的人和乘坐地铁的人们都可以看见他。我发现这个男孩懂得经营位置的价值,没准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
接下来,小女孩又让医生给她讲。医生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种消化不良,有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我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品,而是新鲜的空气与睡眠,但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心理课堂
医生、房地产商与艺术家走的是同一条街道,但看到的却各不相同,原因在于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具有不同的选择性。三人的选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受过的不同教育和训练。教育本身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们选择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的事物。这种注意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习惯,使人们对某个领域的事物更加关注,并形成比较高的认识和技能。
心理视点
我们每时每刻都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其中,绝大多数的刺激都被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例如,此时正在阅读本书的你,正远离意识,并拒绝对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作出反应。
那么,这些刺激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有来自全身肌肉和肌腱的信息,告诉你四肢的位置。其次,还有来自皮肤上感受器的信息。在过去的几个小时内,你可能不会注意到自己是觉得冷还是热,除非温度令人感到不适。
同样,自然界也有许多进入人们耳中的声响被忽略掉了。可能有钟表的滴答声、远处交通机车的轰鸣声或是别人漫不经心敲击钢琴的声音,但它们不会被听到,除非那些被称作“神经质”的人才会听见。
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刺激来自皮肤、肌肉、耳朵和眼睛,有待我们去选择。但相比之下,我们实际选择的又是多么少。正是对这种或那种刺激的不同的注意,造成了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们之间的重要差异。
濒临倒闭的旅店为何会起死回生——利用颜色可以改变人的心理
经典案例
古时候,有人开了一间旅馆,但是由于经营不当,面临倒闭。正好阿凡提经过这里,就向旅馆老板献策:将旅馆进行重新装饰。到了夏季,将旅馆墙面涂成绿色;到了冬日,再将墙面刷成粉红色。旅馆老板按阿凡提所说的做了之后,果然很是吸引顾客,生意渐渐兴隆起来。
心理课堂
为什么粉刷墙壁就能改善旅馆的经营状况,使之扭亏为盈?其中的奥秘在哪儿呢?原来阿凡提巧妙利用了人们的联觉心理。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实际上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事例就是通过改变颜色,使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从而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
不同的颜色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情,这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颜色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有的时候,这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国外某地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很多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有人提议把桥涂成天蓝色,结果在那儿自杀的人明显减少了。后来人们又把桥涂成了粉红色,结果,再也没人在这里自杀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黑色显得阴沉,会加重人痛苦和绝望的心情,容易把本来心情绝望、濒临死亡的人,向死亡更推进一步。而天蓝色和粉红色则容易使人感到愉快开朗、充满希望,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绝望的情绪。
心理视点
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色表示快乐、热情,它使人情绪热烈、饱满,激发爱的情感。黄色表示快乐、明亮,使人兴高采烈,充满喜悦。绿色表示和平,使人的心里有安定、恬静、温和之感。蓝色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之感,使人心胸开朗。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黑色使人感到庄严、沮丧和悲哀。白色使人有素雅、纯洁、轻快之感。
研究指出,颜色还能影响人的食欲。橙黄色可以促进食欲,黑白色则会降低食欲。适宜的颜色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可以增进健康。人们通常习惯于把医院和诊所的墙壁刷成白色,因为白色给人清洁的印象,也可使痛苦的病人安静下来,这样有利于治疗、恢复健康。德国慕尼黑市的医院通过实验还发现,浅蓝色的墙有帮助高烧病人退烧的作用,紫色会使孕妇安静,赭色有助于升高低血压病人的血压。
颜色与工作效率也有关系。某企业有过这样有趣的事例:许多搬运黑色和深灰色部件的工人感到这些部件特别沉重。在心理顾问的指导下,管理部门把这些部件改漆成浅黄色后,工人感到比以前轻松多了。专家们还发现,黄色、橙色和红色能激发人们的热情,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运动场上总是红旗招展,现在新型的塑胶跑道上也画出了色彩鲜艳的跑道线,其目的亦在于激起运动员的神经兴奋,使他们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相反,蓝色和紫色等属于消极色,会减慢人们的工作节奏。
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长期住在红房子里,情绪会兴奋;若住在苹果绿色的屋里,心情会平静下来。接触阳光和灯光,因而对红、橙等色产生幸福温暖之感;接触树木、禾苗,因而对绿色产生生长、希望之感;接触即将收割的稻、麦等,就会对黄色产生成熟、务实之感;经常接触泥土、重金属,则会对黑色和棕色产生沉重、艰辛、凝重之感。
在临床实践中,学者们对颜色治病也进行了研究,效果是很好的。高血压病人戴上烟色眼镜可使血压下降;红色和蓝色可使血液循环加快;病人如果住在涂有白色、淡蓝色、淡绿色、淡黄色墙壁的房间里,心情很安定、舒适,有助于必得健康。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酸葡萄心理”也是一种减压方式
经典案例
《伊索寓言》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一天,一只饥饿的狐狸出来找东西吃,它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肚皮早已饿得瘪瘪的了。忽然,它看到路边葡萄架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葡萄,狐狸的口水都出来了!可是葡萄很高,它够不着,怎么办呢?对了,跳起来不就能够着了吗?于是,狐狸向后退了几步,猛地跳了起来。可惜,还差一点儿。
再试一次,还是够不着,而且差得越来越远,于是只好放弃了。临走之前,它安慰自己:“葡萄是酸的。不吃也罢。”
心理课堂
这则寓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可以说家喻户晓,在西方还被引入了字典:sourgrapes(酸葡萄),表示得不到的就说不好。而心理学中也借用了这个术语,用来解释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它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
所谓心理防卫功能,是一种无意识地发挥作用,用以减轻自我所承受压力的心理操作方式。面对某些无法接受的现实,我们总会乐于找出一些善良、可信,也可被理解的理由为己辩护,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