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76400000072

第72章

前中亦二。先觀有為過。後菩薩爾時下明起慈悲。前中虗妄者。觀內五蘊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虗。此明所取非實常非我想慢事故。為此顯能取不真是妄是偽。謂於前虗相。妄取為我等。詐為誑惑等者。觀外六塵。謂世法盡壞故誑。此明所取不實。但是虗誑世法似續似。若有利而實速滅無可得。而言有者。但虗誑爾。世法牽引愚癡凡夫故詐。此顯能取迷真。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隱虗詐實。令世貪取。誑惑愚夫者。總結內外不實。就人彰過。謂妄境引心名為誑。心迷前境稱為惑。於前有為內外之中各境為誑。心為惑。論文牒釋可知。凡夫者。依止彼正取我慢身。餘處有譯為異生。下明正起慈悲。於中悲者。憐愍彼眾生故。大者勝地前悲故。轉勝者不住道行勝故。慈者勝利益示現故。光明者救眾生方便知成就故。

後別辨中二。先牒前起後。後常求佛智慧下正顯。

前中云得如是智力。是牒前知有為過也。不捨等。是牒前慈悲轉勝也。

後正顯中。常求佛智慧者。是救一切眾生義。於中二。先明大悲觀。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下。明大慈觀。

前中悲有二相。一觀苦因緣集。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是念此諸凡夫下。明觀深重苦。

前中云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者。總觀先際因後際果也。知從下別觀也。別中先觀前際。後如前際下類顯後際。前中二。初觀流轉。後無我下顯無我我所。前中但言無明有愛者。顯流轉因。是凡非聖。理實亦有業等諸緣。何不說者。以無明與愛是發潤生之本。故偏舉爾。生者有三種眾生生。謂欲求。妄梵行求。有求等。此明先際果也。生死流轉者。是欲求眾生也。於諸蘊宅等者。是妄梵行求眾生。此是外道。非是小乘故。云妄也。言不能動出者。梵本云。無求出意增長苦聚者。是有求眾生。後顯無我中二。先四句明無我。後一句明無我所。前中初一句依總義立名。餘約別義云稱。總云無我者。謂諸蘊中推求假者不可得故。別中無壽者者。謂推求和合現存活者不可得故。無養育者者。謂推求許有我人假藉衣食得增長者不可得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者。謂推求數數往所諸趣無厭者不可得故。後一句明無我所者。謂我尚不可得。何況有我所。後類顯後際中。謂如前際以何因牒彼癡愛也。隨所有眾生牒前果故。隨所有苦行牒前無我。謂但有苦果及苦因行而本無我我所故。云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虗妄者。苦果貪著者集因。斷盡者滅果。出離者道因也。若有若無皆如實知者。滅道真實故有也。苦集虗妄故無也。於此有無境。皆稱順而知。離顛倒也。

後明觀深重苦大悲者。謂無量世隨逐是深苦。種種苦事是重苦。初觀眾生可愍。後如是盡滅下牒前呵後。明種種苦。前中二。先明可愍。後有無數下顯可愍所由。云可愍者有二義。一受苦不知厭離。二於無所有中而生貪著故。云愚癡無智。後可愍所由。謂以無明癡故。受無數生死身。已今當滅者。是無量世隨逐苦也。後明受種種苦者。謂於苦不能生厭。已是可愍。況更造集令苦增長。機關苦事者喻顯。無實受苦者。如彼木人。隨生死流等者。集愛也。於諸蘊等者。愛樂苦蔭。違離滅道。不知憂畏等者。明有病苦因。四大乖違火熱水冷風輕地重。如四蛇同穴相違相螫。不能拔出等者。明具集因故。此有四句。一妄梵行求眾生不能拔出憍慢見箭。二欲求眾生受欲者不能亦滅貪恚癡火。三欲求眾生行惡行者不能破壞無明黑闇。謂為見少利。行大惡行。後受大苦。名為黑闇。其破壞兩字。梵本中除滅字。四有求眾生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等者。遠離滅諦。謂大般涅槃故。入魔意等者。明離道諦失道緣故。於生死海等者。乖道因故。由不善尋伺淨出離故。上來二悲觀了。

後明大慈觀中二。初明愍物脩善。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明發願益生。

前中二。先牒苦眾生處在孤獨無救等明愍物。後我今下明脩善。前中十句。初一句總標其苦。餘九句別顯苦狀。一孤窮困迫者。有二義。一於彼逼迫中。無救拔故。二於已受未受苦中。無救扶故。又世間有眷屬財物能為救苦。若孤若貧即苦無救者。無救者無有能令脫煩惱故。無有令得大安隱故。三無依者。離善知識故。四無洲者。離寂靜思惟故。五無舍者。離聞正法故。(論經此句是第四句)六無導者。離善知正道者故。論經云無究竟者。謂離正見故。七無目者。彼障諸舊煩惱及客塵煩惱常起邪念不聞正法等故。八無明覆翳者。內雖先有無師自然智。然為黑闇纏裹不得顯現。後為物脩善中二。初牒前所為苦眾生。後脩行下正顯脩行。於中三。一正明脩行。二獨一下脩行勇志。不待儔伴。而獨救法界眾生。三以是下脩為所求。求中初令成人天因。後乃至下成涅槃因。畢竟清淨者。勝世間清淨故。得十力者。降魔怨故。得無礙智慧者。得勝聲聞辟支佛淨智故後明發願益生中二。初總。後皆為下別。前中謂牒前於苦無救眾生。菩薩以正觀察智迴自善根盡皆與之為救護故。後別中十一句。一救護者。拔一切苦惱故。此救護有十種。一利益者。住不善眾生令住善法故。二安樂者。住善法眾生令得樂果故。三哀愍者。住貧之眾生與一切資生具故。四成就者。住脩行多障礙眾生令得具足故。五解脫者。世間禁閉眾生令得出離故。六攝受者。令諸外道信解正法故。七離諸等者。住病苦及諸外緣所惱眾生皆令除斷故。(論經此句是第四句)八令普得等者。疑惑眾生善決定斷疑故。九令調伏等。已住決定眾生勸脩三學故。十令入般涅槃等者。已住三學眾生得涅槃故。上來初二句為救未來苦。餘句救現在亦救未來。上來總明不住道脩行勝竟。

自下第三大段。明不住道脩行勝果中。有四種勝。一攝功德勝。二名為無厭足者下脩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勸脩下教化眾生勝。四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下起隨順世間智緣。前二種勝是自利。是前所知法中智清淨果。初自分。後勝進。後二種勝是利他。是前勤方便果。初化他行。後化他智。

就初中。初三句。論作二釋。先配三慧。可知。次配二巧。謂初句總舉。二別知法。三別知義。亦是文義二持。以總攝別。是故論中名攝聞勝也。次二句明戒攝勝。初於微犯能悔。後能堅持不犯。前中雖為他舉過。以柔和故。能忍其辱。即生慚愧。悔責受罸。由此自罪滅故。自護也。令他得成無相覆故。護他也。後中由無微缺名堅心不捨也。下五句攝智勝。一因緣集智。謂由果因名是處。反此名非處。此治無因。又善因樂果惡因苦果名是處。反此名非處。此治倒因。達此之智。名為覺者。二證理智。謂理外分別名為魔事。證智能治名不隨他。三知義智。謂知正義非正義及正不正相雜。簡邪得正。名為隨慧。此曰知義。論云說教有斯差別。四神通智。能治邪歸令向正故。五化眾生智。謂隨所宜方便攝故。

第二脩行勝中。有十一種。一集福無厭故。二求慧不休故。三悲化無倦故。四為物勸脩涅槃行故。五勸求大菩提故。六莊嚴佛土行心具能化法所化生故。七勸脩正報相嚴行故。八勸脩佛三業作用因故。九敬法重人親近供養故。十不染三有樂生三有故。十一遠自利樂化生故。

第三教化眾生勝中有九段。初一總明四攝攝生。二示現下明同事應物。三演說下別顯愛語。四於菩提不知脩方便示脩菩薩行。五示佛果大用令樂脩因。六為欲求有。求者示世過患。令不樂求。七為小乘正梵行求不信大乘者。讚佛大智利生。八為外道無智邪梵行求者。示身通語業。令捨邪入正。九總結行成四句。一勤方便者結前四攝攝生。二心恒等為化眾生求佛勝力。三所作等所得福智皆不退失。四常勤等。彼所脩行。欲令增勝勤行也。

第四明隨順世智勝中二。先總。後所謂下別。別中七段。一文字等十種。二療病中五種。三文筆等八種。四國城等十六種。五金銀等藏八種。六日月等十種。七持戒行處禪定神通四無量四無色定等五種。總計有六十二。論攝為十句。一知經書等。二金石等。三治病等。四伎樂等。五日月等。六施戒等。此六正是隨世間智。七不惱事。八安生事。九哀愍令出。十令入佛法。此四結意。此與論經。次第前後。雖少有異。多分無別。但於義無違。會釋即得。不可改動其文。就前六中。初五是障治。後一是染治。以戒等離染故。就前中。初句內治四種障。一書治所作事中忘障取與等事中障也。聞法等中解障作不作等行業中障。一作不作者。善作惡不作。二於善於中。有已作未作。三於未作中隨時益生應作不應作。二經者論經名論。因論治邪見。以格量正理故。聲論治耎智。以解了文章聲字。生勝智故。三論經印者。印記分明不假守護故治彼障。又技藝當印。又是六藝等文章亦是聲論。四以數知多少算記其位令不生疑故治彼障。上總是因聲二論也。二金石等者。是工巧論能治貧也。三治病下是毉方論。病有三種。謂乾消等內四大不調相。鬼著等是外眾生相。蟲毒等通內外。亦四大草毒故亦眾生相是蛇毒故。此等或但成病。或令致死。故為因也。呪藥二種通別治也。四技樂等治憂惱障。國土等治不喜樂障。金銀等世間繫閇等障。五日月等能治報分過作惡因障。謂覩灾相脩善排惡。故說治也。曜等攝者。謂日月五星為七曜也。五星謂東方歲星等二十八宿。謂角亢等。日月五星於中宿故。論云入八業果者。一日。二月。三星。四宿。五鳥鳴。六地動。七夢吉凶。八身相休咎。身相者愛不愛果行故。謂由過去愛不愛果之因。令此世有好相惡相。六布施等是內明。是染對治有六句。一施治慳染。二戒治破戒染。三禪治貪欲染。四神通治邪歸染。五四無量心治妄行功德染。謂殺生祭祠求福名妄行功德。六四無色定治妄脩解脫染。謂有外道妄計。無色為解脫故。下明後四。此起世間智。有四種相。一諸不惱等是異障中無障。謂無捕獵等惱眾生障。二安眾生是與無過樂。不生罪故。名無過。三哀愍等發起清淨。雖令眾生無苦有樂。而著欲放逸。是故愍彼令離放逸。四令入等是所用清淨。謂雖不放逸。不求出道。是故令入佛法受用淨也。又釋此四句。從後向前。結前六句。謂此令入佛結前第六施戒。二哀愍等結前第五以示日等灾祥。令離放逸。三安眾生事結初四門以同與樂。四諸不惱眾生事。結前六中初三後二。以此五門。即五明所攝。能除闇障。俱能生智故。論釋前三句。超舉後二。其第四但為與樂。而非生智故。非此結。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有調柔攝報願智等三果科。釋同前。能練中云。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者。此障非得義持。對後顯劣也。教智淨中云。以車渠摩瑩金器等者。喻依淨教增長智慧光明轉勝前地也。以方便慧思惟觀察。故慧轉勝。以方便智成就功德。故福轉勝。方便之言。皆是真俗合觀。而脩行故。即是不住道行勝報中。所作自在等者。由善五明故也。餘皆准前。

第三重頌分中。二十二頌分五。初五頌半頌前勝慢對治。於中初一頌頌前十平等。次一頌頌前道品。次一頌頌勝行為嚴喻。次一定等功德為身說法為師子吼。後一頌前初住地同念不退心。論名如道行。第二佛力所加下七頌。頌不住道行勝。於中。初二頌半頌所知中智清淨。後四頌半頌教化眾生勤方便。於中初三句頌總觀虗偽生慈悲二心。次一頌三句頌前悲中觀緣集苦。次一頌半頌觀深重苦。後半頌頌大悲觀。第三名為有念下五頌頌不住道脩行勝果。於中初一頌頌攝功德勝。次一頌頌脩行勝。次一頌頌教化眾生勝。後二頌頌起世智勝。第四如以下三頌半頌地果。初一頌半調柔。二次半頌頌攝報果。三後一頌半頌願智果。第五末後一頌結說究竟。難勝地了。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神尸诛天

    神尸诛天

    秦将白起,一夜坑杀赵国降兵20万,世人称其为“人屠。,秦王赐死白起,白起服毒酒自尽。。。。。一切都结束了么?不会,白起成为了僵尸,还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
  • 复仇公主遇上傲慢校草

    复仇公主遇上傲慢校草

    “妈妈,妈妈你醒醒”“我一定会回来的”“我可以当你妹妹吗?”从此她换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来报复她那无情的爸爸。来到了圣樱学院复仇的同上遇上了他。他们会有结果吗?她会放下当年的事情,放下复仇吗?一切答案竟在书中。
  • 不生气:心平气和的幸福生活智慧

    不生气:心平气和的幸福生活智慧

    一生气,幸福就远离!笑出来,怒气就消失!本书从被前人反复印证的哲理以及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入手,搭配日常中的小例子,循序渐进地告诉读者如何成为一个不动怒的人。首先,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愤怒,让读者真正明白什么是愤怒;然后,引导读者去认识愤怒的害处——愤怒是幸福的杀手,明确远离愤怒的必要性;接着,在读者已经充分了解、认识愤怒的基础上,介绍“怒气退散”的妙招,照此实行便能击退怒气,从而活在幸福的氛围里;最后,告诉读者怎样才称得上是个“不动怒的人”。
  • 逗比校花,高冷校草

    逗比校花,高冷校草

    “校花,校花,我们交往吧,”“滚,我的女人你也敢碰!”某校草挡在校花面前。从此,校草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娶到校花。可是,他后悔了,可以退货吗?他不要一个低情商的逗比当老婆。
  • 南韵纪事

    南韵纪事

    “我可以等你一辈子,但他们等不了。”“你还记得那年那天,长安街上的许诺吗?”“你不再是有家族庇护的小姐,我也不再是世家纨绔的公子。”“至少,我希望能让我能看到山河统一那天。”风云突变,山河破碎。他们,是这江山唯一的希望。家国之恨,别离之殇。他们,将要负担怎样的重任。四城一央,四位少年,究竟要怎样挽回艰难的棋局。一切,拭目以待。。。(不定期更)
  • 我来了你是否还好

    我来了你是否还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和回忆,而杏一是这部小说的女主角,她没有很光鲜的外表,却拥有一颗善良又温暖的心,同时,她也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她有些胖胖的,虽然有些自卑,却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杏一为了梁星亦,她做了好多无厘头的事情。虽然每个无厘头故事的结尾都是那么的可笑,但里面却也包含着一个女生对爱情的期盼和执着。
  •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武大尊

    仙武大尊

    地球天地元气溃散,任你是绝代天骄,风华绝世,还是盖世人雄,威名赫赫,都不过是被道抛弃的不幸儿,茅山弟子李逸,机缘巧合灵魂穿越异世,借血煞门一名外门弟子重生,谁与争锋?
  • 乔亦晴天

    乔亦晴天

    顾晴天,一个爱哭的女孩,不是矫情,不是做作,是因为她太凄凉,她经历过世间的种种变故,奶奶和他是她存在的理由。乔易,他不像其他男主角一样有着惊人的家庭背景,有着有钱的父母,应该说,他连父母都没有,但是他有她,就足够了,就像那一句话,没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在乎与不在乎,此刻你认为那是对的,那就是对的。
  • 小雅的奏鸣曲

    小雅的奏鸣曲

    很轻松的一个故事·可以放松一下自己··很轻松的一个故事·可以放松一下自己··很轻松的一个故事·可以放松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