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戴改淇作其,非。又东北径榆杨城北。当作轑阳,详下。汉武帝朱讹作昭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赵云:按褚《表》作潦阳。小司马曰,《表》在清河。《汉表》作轑阳侯江喜。《地理志》清河无潦阳,或是魏郡清渊县。又褚《表》,江德以捕淮阳反者公孙勇侯,是武帝,非昭帝。会贞按:《汉书 昭帝纪》,元凤四年,太常轑阳侯德免为庶人。《注》引文颖曰,轑音料,德,江德也,轑阳在魏郡清渊。以《昭帝纪 注》及《汉表》并作轑阳证之,则褚《表》作潦,乃传抄之异,此《注》作榆,又形近致讹。《汉表》江德作江喜,亦非。古德字作 ,与喜形近也,世谓之清渊城,非也。守敬按:谓轑阳城在清渊县耳,而世遂以清渊目之,故以为非。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守敬按:后汉县属巨鹿郡,魏、晋属安平,后魏属广宗郡。《地形志》,广宗有广宗城。《一统志》,在威县东。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朱和帝讹作顺帝。全、赵引沈氏曰:范《史》章八王,少子广宗殇王万岁,以和帝永元五年封。《注》未核。戴改和帝。守敬按:《后汉书 和帝纪》,永元五年,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与《章八王传》合,此作皇太子,误。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会贞按:田融言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已见《河水注》
张甲河左渎下。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会贞按:《地形志》有临清县,太和二十一年置,属阳平郡。盖因赵石之旧。叶圭绶云,石赵,县在今临清州西三十五里。今仓集。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会贞按:《一统志》,云墓在清河县西十里。云字行祖,甘陵人。好学,善阴阳,举孝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立掖庭民女亳氏为后,[五一]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三府曰:朱副讹作列,《笺》曰:《后汉书》作副。全、赵、戴改。孔子云,帝者,谛也。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朱作瑶,《笺》曰:《后汉书》作贾琮。全、赵、戴改。会贞按:贾琮,《后汉书》有传。又《蜀志 刘焉传 注》引《续汉书》、《类聚》五十、《书钞》七十二引谢承《后汉书》,并称贾琮,无作瑶者。使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守敬按:自云字行祖以下,《后汉书 李云传》文。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
清河又东北,径界城亭东。界城亭互见《河水注》张甲河右渎下。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曲义朱曲作鞠,赵同,全、戴改。守敬按:《魏志 公孙瓒传》作曲。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守敬按:《魏志 袁绍传 注》
引《英雄记》,更详。《御览》七十三引与此同。[五二]即此梁也。守敬按:《后汉书 献帝纪 注》,今贝州宗城县东,有古界城,近枯漳水,则界桥在此。《通典》,界桥在宗城县东。《方舆纪要》,界桥在广宗县东,一名袁公桥。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
清河又东北径信乡西。赵乡下增县故城三字,云:以《河水》篇《注》参校。《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信乡县详《河水注》屯氏河故渎下,应劭说已引见彼《注》。清河又北,赵北上有东字。径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守敬按:前汉县属清河郡,后汉废。《方舆纪要》,在清河县西北十二里。赵置水东县于此城,守敬按:此当见田融《赵书》中。故亦曰水东城。
清河又东北,径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会贞按:《寰宇记》,汉高帝三年,韩信定赵地,因分巨鹿郡地,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理清阳。后汉县废。《一统志》,在清河县东。景帝朱此二字在年字下,全、赵同,戴移。中三年朱讹作中元二年,全、赵、戴删元字。全、赵引沈氏曰,本《表》是三年,戴改三。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赵改河平作平河,云:《汉志》作平河。全、戴改同。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功朱工作功,全、赵、戴同。守敬按:《续博物志》作工,今改。用二百万,[五三]
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于是冀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对共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其略言:高贵不尚节,赵云:《太平广记》引《水经》作贵尚小节。亩垄之夫,而箕踞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偷窃银艾,鄙辱天官,赵云:按《太平广记》引《水经》作偷窃很鄙,有辱天官。守敬按:《续博物志》,此二句文与《注》同。《后汉书 张奂传》,十要银艾,《注》,银印绿绶也,以艾草染之,故曰艾。《温彦博碑》银艾绶章,是其义也。《广记》抄刻误,赵援以表异同,戴即据改原书,非矣。《易》讥负乘,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状闻,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旌幽中之讼。赵云:按《太平广记》引《水经》,旌作弭。汉桓帝建和二年朱讹作延和元年。全云:沈炳巽曰,是建和三年。戴依改。会贞按:《后汉书 清河王传》,建和元年,甘陵人刘文,与南郡妖贼刘鲔交通,讹言清河王蒜当统天下,欲共立之。事发觉,徙蒜于桂阳。梁冀恶清河名,明年乃改为甘陵。是以妖言徙在元年,改清河为甘陵在二年。故《续汉志》清河国《注》云,建和二年,改为甘陵,《注》谓改甘陵国即在以妖言徙之年,稍误。沈谓是三年,亦误。戴于《河水注》既改元年作二年,此又改作三年,亦为沈所惑。改清河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五四]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守敬按:《后汉书 献帝纪》建安十一年,国除为郡,则其年似当作其后,然据《续汉志》刘《注》,甘陵国
当治甘陵县。郦氏于《河水注》甘陵县下,亦叙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国曰甘陵。又《寰宇记》清河县下,引《郡国记》云,汉安帝改厝为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则此当作其年国移治甘陵县焉,方合。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
清河又东北,径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东武城县详下。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守敬按:《后汉书 梁统传》,光武时,封陵乡侯,卒后,子松嗣。松永平元年迁太仆,四年,国除。是松嗣侯耳,非始封,《注》未析。考《续汉志》无陵乡县,盖永平中国除即废也。《地形志》,清河郡侯城县,太和十三年置,有侯城。[《隋志》清阳县下作候城,误。]《注》遂上当有魏字,《一统志》,侯城废县在武城县西南,引此文治也作治此,当从之。
清河又东北,径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平原君传》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见《汉志》。故加东矣。守敬按:两汉、魏、晋、后魏县并属清河,后魏去东字。叶圭绶云,在武城县西北十里。
清河又东北,径复阳县故城西。汉高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守敬按:《寰宇记》,复阳故城,汉县,在今枣强县西[当作东。]南十八里。高帝封陈胥为侯。即本此《注》。而《史记 索隐》谓陈胥所封在南阳。《地理志》,南阳郡有复阳县,侯国,是宣帝元康元年封长沙孝王子延
年所置县。[《淮水注》复阳县,元帝元延二年置,误。]安得高帝时以封陈胥?司马贞不惟不考《水经注》,并不检《汉书 王子侯表》,但见《汉志》南阳有复阳侯国之文,遂漫然填之。《索隐》往往于侯国妄为之说,孙星衍乃谓据《索隐》以订《水经注》,疏矣。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叶圭绶云:故城在武城县西北。世名之曰槛城,非也。
清河又东北流,径枣强县故城东。[五五]朱东作西,全、赵、戴同。会贞按:《河水注》之张甲河右渎,在清河西,尚径枣强城东,清河未绝张甲河,安能径枣强西耶?此西为东之误无疑,今订。《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武帝元朔三年,[五六]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朱三讹作二,全、赵、戴同。守敬按:《史》、《汉表》俱云三年十月封,今订。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五十里,戴城下增县字。守敬按:上引应说,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皆无县字,此不当增。有枣强城,故县也。守敬按:前汉县属清河郡,后汉废。《宋志》,晋江左无《地形志》,晋复,二说不同。后魏县属长乐郡。《一统志》,在今枣强县东南。
又北过广川县东。
清河北径广川县故城南。守敬按:前汉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清河国,魏、晋属渤海郡。《一统志》,
在枣强县东三十里,后魏移治。见下。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朱无中字,全同,赵以《汉志 注》引阚说有中字,校补,戴补同。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会贞按: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率部众数万,迁清河之滠头,见《后秦录》。《地形志》,广川属长乐郡,魏广川县治羌垒,已非故城,故《注》以今广州县治别之。《元和志》,枣强县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垒也。《寰宇记》同。《寰宇记》又引《县道记》云,今枣强县东北十八里,有广川王故城。高齐天保七年省广川县,因移枣强县理此城。隋开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枣强于今理。是姚氏故垒在广川故城西南十八里。据《一统志》,广川故城在今枣强东三十里。则姚氏故垒在今枣强东南。《方舆纪要》云,滠头戍在枣强县东北,非也。
清河又东北,径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守敬按:县,后汉废。今亭在县东如北,[五七]朱北讹作此,《笺》曰:如当作而。戴此改北,赵云:按如,往也、之也,此当作北。如北言自东往北也。古传如、而字通用,然非所论于此也。守敬按:明抄本作此。在今故城县西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守敬按:《通鉴》晋太元十年,燕慕容麟击渤海太守封懿,执之,因屯历口。胡三省云,今亭旁有历口渡。[五八]
又东过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守敬按:张甲河故渎,自屯氏别河故渎出,分为左渎、右渎,详《河水注》。绛渎详《浊漳水注》,因下流通为一水,故此统称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径修县故城南,屈径其城东。修音条。全云:三字《注》中《注》。会贞按:《汉志》修市颜《注》引应劭曰,修音条。又《史记 周勃世家 集解》引服虔曰,蓨音条,亦服氏《汉书 注》文。王莽更名之曰治修。赵据《汉志》乙作修治,戴乙同。《郡国志》曰:故属信都。守敬按:前汉县属信都国,后汉、魏、晋、后魏属渤海郡。《方舆纪要》,在景州南十二里。据下文则晋移治于东北。
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朱作黄漳,戴改。赵云:当作横漳,即衡漳也。枝津故渎合。会贞按:《浊漳水注》云,从陂水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即此所谓与横漳枝津故渎合也。又东北径修国故城东,赵云:按修是县名,非国名也,道元误矣。守敬按:郦氏以亚夫之封又与县别一城,故另叙称修国。班氏则以封仅十余年,国除为县,故不称侯国。赵氏何得谓称国为误耶?又颜师古、司马贞皆言,亚夫之封在勃海,不知前汉之修属信都,其勃海之修市,《注》侯国者,乃指宣帝封刘寅为修市侯,郦氏于《浊漳》篇已明载之。东汉始以修县隶勃海,又以修市并修县,于此见郦氏之精审,非颜监、小司马所敢望矣。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会贞按:《史记 周勃世家》,文帝择绛侯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条侯。故世谓之北修城也。会贞按:观《注》上文叙修县故城,此叙修国有北修城之目,乃
国与县不同城之证。赵氏不细读上下文,遽谓郦氏为误,疏卤矣。
清河又东北,径邸阁城东。会贞按:《浊漳》水,《洧水》并有邸阁。城临侧清河,晋修县治。会贞按:此修县更在上修国之北,何以此不谓之北修,而修国反谓之北修?盖汉时以修国在修县北,群以北修呼之,而北修之称,遂为积古之传,此修县移于后世,遂莫能夺之也。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守敬按:孔明无考,当孔翊之误。《寰宇记》蓨县下云,九城在县西,有邸阁城,城内有晋蓨令鲁国孔翼清德碑存焉。按《韩勑碑》有御史孔翊,《后汉书 皇甫规传》及《鲁国先贤传》并有孔翊。《孔氏谱》载,翊为孔子十九世孙。考《书》,越翼日癸巳,《汉书 律历志》作翌日,翌即翊字。孔氏望族,又同籍鲁国,未必先后有同名者。《寰宇记》特因此《注》有晋蓨县治之文,即以为晋县令,不知修本汉县,此邸阁城早有《孔翊碑》,不得因晋移县治此,遂谓必为晋时县长也。惟《先贤传》云,孔翊为洛阳令,此作为修县长,互有详略耳。又《宝刻丛编》有汉御史孔翊碑,熹平元年立,在冢前,见《阙里记》,则其冢墓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