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31000000052

第52章

天台智者大师说沙门湛然略

释香积品

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无量义经道风德香熏一切。理中无上戒定慧香芬芳叵竭。故名为香。积是聚集为义。积诸功德集成法身无所积集乃名为藏。若从佛题品称为香积。从国以标目应号众香。今依正报胜人以标名故称香积品

此品来意正为室内明非真非有之中。能道观双流净秽俱显圆通不碍融会无方。入不二门双亡二边正入中道。此品双照二谛净秽俱融。广上非真非假之文。成于道观双流之义。显出圆通自在之用。今文异上双照二谛之用。上问疾品未广明双用结成菩萨行具举诸行。虽知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今文还释上二用明净秽二土相涉。文中处处释出净土之意。故知此经始末并皆释成佛国因果。其义宛然。此文明净秽二土之行。既尔诸行亦然。举此以例诸也。故有此品文来。就此品大为二意。一明身子念食二明大士讥诃。身子是起教之人为两事故须念食。一者诸佛道法过中不餐。此诸大人食时将到故须起念。二者上文云应以何法起菩萨根。上来室内敷说胜法音声佛事即是。音声起菩萨根。次应用香味二法起菩萨根。时众将用鼻舌两根闻于大乘禅悦法喜。机在不久故身子扣此机端而致念也。大士诃者。明其二乘八解久有禅悦。不以自资而外念求食是故讥之。第二讥诃为五。一讥.二许食.三遣化请.四二土佛行化不同.五时众得益。一诃如文。二许食中云且待者。机时未至故。未曾有者明身子八解之中无此法喜禅悦也。三请食中为四。一入三昧.二遣请饭.三到彼问讯.四受饭而还。就入三昧为三。一入三昧.二现请饭之国.三大众皆见。今言彼国以香为佛事用香诠理。鼻根受道。无有声闻纯诸菩萨者此语似如实报之国莲华藏土。然同居之土亦有秽净。亦有一乘之化无三差别者。未知彼土定判属何。文云天子皆号香严。既有天子胜人之名复似随缘净土。但天语是通何必如此间之天人。或可用菩萨为第一义天人。以权者名菩萨。实者是天人。或应如此然未敢定判。第二遣请饭为五。初觅请饭之人。二文殊神力众无言者。三净名诃。四文殊引证为答。五化作菩萨设门讯请饭之解。二文殊神力咸默然者为二意。一明宾主之仪设食。本是主人何客容为致饭。二为欲显净名胜德故今默然。三净名诃如文。四文殊引佛语为答。勿轻未学若有得不思议解脱致饭不难。其未得亦有得义故不可轻。其余如文。三到彼问讯宣旨。问讯为二。一正宣旨问讯请饭。二彼菩萨嗟叹。就宣旨中为二。一礼敬.二宣旨。就彼诸菩萨嗟叹中为四。一叹未曾有.二生疑.三问佛.四佛答。佛答中为三。一正答国土近远化主功德.二重问大士之德.三佛答甚大。四蒙饭而还为四。一佛遣饭。二九百万菩萨俱发心欲来.三奉授饭与大士.四命大弟子共食。就九百万菩萨来为三。一陈其欲来.二佛诫。三与化菩萨俱来。就佛诫中为三。一摄香诫.二摄形诫.三勿轻心诫。心诫中又释出居秽国之意。明诸佛国土皆如虚空有何定净秽之可取。故不应生轻心也。如文。俱来为三。一俱承力来.二净名化座.三菩萨皆坐。第三就授饭中为二。一明饭香熏烈遍此大千.二明有缘应得此饭者缘召自来。自来中为三。初诸居士等来.二月盖来.三诸神来。四命食中为四。一命食.二劝舍小心.三异声闻窃念.四化菩萨弹。次劝莫以小意食者。不消此令。其若不发心慕大此味势终不自消。如涅槃毒鼓虽无心欲闻近远皆死。诸菩萨食者即悟无生。此是近故而死。二乘虽前未死到法华中皆舍小发大名之为死。四化菩萨诃中为二。一叹饭功德.二述饭功德。四二土菩萨问答二土佛行化不同。此正是品之来意。为将此证成道观双流。中道菩萨能净秽俱游通达无碍。然机悟不同所以诸佛方便随其根缘以之起教。若是此方耳根利。用声诠理。化刚强之人名为秽土。彼界鼻舌两根利用香味为教化。于纯一大乘无三差别。名为净土。今但欲明净秽双游故此土属秽彼土为净。若究寻其义未必全尔。何以故至如西方是净土。宝树池流皆说无生忍声。又莲华藏国别教之土。纯诸菩萨色像无边音声无边。此中犹有音声为佛事。何得定判声属秽土。若耳根起道通净秽二国。鼻根起道亦应如是。何以故知。若香在彼国纯化大乘。曲入娑婆遂使三乘同禀香味。既三乘蒙香味入道者。岂不是香味通于秽国耶。例如释迦寂灭道场声色无边尊特之佛名为净土。为罪众生作三乘化即名秽国。彼净国之香来化娑婆亦复如是。凡夫食之正位乃消。正位服之发心乃消。发心服之无生乃消。即是分纯一之香逗于三种。岂不香通垢净。今正辨净秽俱游据别为语而判净秽。问佛命菩萨令摄身香何不摄饭香。答饭亦被摄。何故尔。饭在彼国周流十方。得来娑婆止熏三千之界。灭折一乘之饭逗彼三乘。亦是摄义。但菩萨辞游异土故佛诫之。饭是佛遣已自裁量。无容佛自命佛令灭饭香。今以义往惟。三乘同服止薰大千。则知已摄。今言令菩萨摄香非是摄除永尽。摄是止节。筹量为义。契当根机不令过分。呼此为摄耳。次料简正傍但香积之土香为正教。如菩萨在香树下即入德藏三昧便得悟道。名为利根。其有未悟之者即与大众方共坐食。故知味为傍也。此正傍两道逗钝利两根。今娑婆国人钝故。是故香味相带而来。正助两门化于钝者。例如此间病有轻重药有通别。受身常病故言为轻。四大增动外来内发故名为重。以身常饥苦故即用通药。来治食饮补养。得食病止。不得必死。此是通药以治轻病。若病增剧兼加诸疾者。今时此食非复其治不能愈疾。更加余味苦涩辛酸大黄巴豆助此食味。共治重病病得除愈。故言别药以治重病。今正助两道亦复如是。若利根之人如快马见鞭影即驰。但用正不须于傍。钝马加之杖捶苦楚方去。是故须正助相成。同是一杖而马有利钝。同是一香而用有正助也。此间声义亦尔。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假诸方便。或眼见神通心思诸境假助方悟也。此中二土菩萨互有问答。净名问者意欲显他方起根不同净秽有异。故须问。第二答律行者。即大乘波罗提木叉。如净名为优婆离教二比丘。其如是者是真奉律。无二边之非得中道之行名之为律

第二彼菩萨问净名为六。一问.二答.三彼菩萨称叹.四净名述成.五更问此土菩萨行.六净名答。初答为二。一开五众之教化刚强众生。二譬显。今言六度乘但处中者明初开三藏之时菩萨未断结。但有大心化物。行行不在三应供之限。非五种佛子。故次人天乘属凡夫数也。就人乘中先举果苦。即是说三恶道却论因。令知恶业过患即止其因也。因者即是三业开为五戒。义开身业为三戒。口四戒为一妄语。即摄得三口过。意为一饮酒戒。故邪命摄得意之恶。是故意口二业不开。但开身业为三合五戒制人乘也。邪行者邪僻之法招得三途邪恶果报。愚人者行三恶业智人者行三善业。禀五戒人乘也。次开五戒为十善。具明因果。即是天乘。从悭去是六蔽明度即是菩萨乘。次从是结戒去是声闻乘。三藏之教结戒者明如来初制此戒。故云是结戒。顺故若持违故为犯。不动是毗尼故言是应作。动非毗尼故不应作。波逸提名煮烧覆障。故是障碍。忏法除灭故非障碍。或云是事遮为障碍。不遮为不障碍。犯七聚故是得罪。三种羯磨忏故是离罪。又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故是离罪。结戒藏是净是垢去是定藏。言戒是乱心杂法垢法。定是寂静名为净法。欲界中多浊恶名垢。四禅中离五盖等名净。又味着诸禅名垢不贪不味为净。从是有漏无漏者是慧藏。有漏者如从凡夫至暖等也。无漏者苦忍真明发即是无漏。从此无漏之法即分为三乘。修此无漏行六波罗蜜破除六蔽。修行之时虽未断结发无漏。而望无漏修行至树王下发真。入无漏道。与二乘不异。故知同约无漏开菩萨乘。破六蔽执者如菩萨戒中说。破悭蔽除饿鬼业。破犯戒弊除地狱业。破嗔恚蔽除畜生业。破解怠弊除修罗业。破乱心蔽除人业。破愚痴蔽除天业。六道因谢六处苦除名之为道。六蔽断除名灭。证有余时究竟永寂。约无漏开声闻乘。以无漏心修四谛观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约此无漏开支佛乘。以无漏法修十二因缘观。无明灭则老死灭为支佛乘。虽约此无漏开于三乘无漏不殊。观法有异故为三乘也。是正道是八正也。有为者方便道中。无为者发真见谛所得断名无为。又从须陀洹至罗汉所得智慧名有为。所得断名无为。无为即是有余涅槃。是涅槃者即是无余涅槃。问三乘各有观法亦各有戒不。答戒是和众。若复别立支佛之戒即是二戒二众。不名为和。故戒不别立。三乘是观法所习不同故须分别。菩萨在俗非僧数摄故别开戒。二乘若为白衣不入僧名为支佛。一世无二佛不许别众同声闻众。众既同不开戒(云云)

第三彼菩萨称叹为二。一叹佛二叹菩萨。第四净名述成其叹为二。一总叹二历别十事。此中不述叹佛者。明如来任运自在故不可思议。但诸菩萨未同如来犹有缘累。而能如是劳谦故述此也。言此国一世为行多净国百千劫数者。但净国众生善根纯熟易可开晓。用功则易。此间烦恼稠密度脱为难。如释论中云。菩萨成佛时欲令国无三毒之名当学般若。即难云。佛是医王出世为治人病。国无三毒出世化谁。答虽无邪三毒而有正三毒。虽有正三毒易可化诲。此间娑婆有邪三毒尘劳尤重。虽闻无音不即得悟。就此应作二譬往释。如大猛将能退强敌其勋则重。静于小寇勋绩不多。治难愈病是医最胜。治易差病小复为劣。今娑婆众生烦恼怨贼最为坚靳。而能方便使得解脱。比之净土约此论胜。此土见思最为尤重。而能逗药设方便令法身慧命不断。故得饶益力多。复次如人微贱之时能曲相接解衣推食。捐施无几济乏事深。惟此厚恩常思报答此。至位在方伯或复高迁之日。念其昔恩酬泽则厚。若施富贵人物恩报事微。娑婆之国最是贫善法处。而能施以法财令离困苦。遂得发真断结富七法财。是追念昔恩实为重大。为发真七财之人说法力用事弱。用此二义譬于此国菩萨能化为胜净国比之为劣。若作传望浅深从凡至圣。处处有怨贼义处处有贫法义。至如同居之土自有净秽。净者贫病乃轻于秽国。比之方便有余犹是重贫病者。方便有余比别教实报国复是重者。实报圆教十信及初住十住未及十行。十行未及十回向十回向未及十地。如是传传为重。今取凡夫最初坚靳须好勇将用妙医药。是故言胜也。次历十事。用此二义约十法而明。一一法中作此二义。如以布施摄贫穷者。即是破其悭贼治其贫病施其富贵之财。如净戒摄毁禁。即是破其犯戒之贼违律之病。施其净戒之财历十法乃至四教。具作(云云)

第五彼菩萨问成就几法无疮疣之行。得生净土之行者即是观解。大乘之心疣者起余缘念累此正行。行杂故名疣。如诃阿难中增谤损谤。损谤名行损。若起诸妄见即是增谤义。约此明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俱急。俱缓。明于行疣。大乘之行观解纯熟。乘急者行净戒无数犯。不起身口之非。此明无疮疣即是乘戒俱急得生净土也。若是乘急戒缓者大乘之观乃当真正。不能防禁身口。毁损于戒此是有行而戒污故是有疮疣。以其有乘故生辄见佛。行有疣故生杂杂同居秽国也。若但戒急而无乘是则为声闻缘觉。俱缓是凡夫(云云)

六净名答。上来十行约权化大士以辨难思胜行。此中无疮八法约实行者。行不杂秽克生净国也。八法在文。第五时众得益如文

释菩萨行品

正说中为三段。佛国品是如来当宗演畅。第二从方便品去至香积品大士助扬圣化。第三从此品至阿閦品还归佛所印定成经。此二品来意有五。一大士助佛阐扬。有缘之众缘缚既尽化功已毕须还佛所。二佛初明佛国因果。大士助宣此义。殊辞异辨。若不还归印定物或疑网不除。是故须归佛所复宗明义。故师弟相对复宗敷演更明佛国。三室内既是别座当机之徒或生疑纲。为断此疑还于佛所对扬。四机宜应在佛所得悟。不从余人故还佛所也。五虽室内诠量至道不蒙佛印。则不成经。为印定故须往佛所。品之来意如此也

菩萨行品者。此中香积来者分别菩萨法门明净佛国土垢净之行。菩萨依此而行故名菩萨行品。就此二品文为二。第一从此品首至叹未曾有。净名掌擎大众同入庵园名为归佛所。第二从佛述阿难如是如是去讫阿閦品。名为复宗说佛国因果。彼有时发始开二品为二。初品明佛国之行是复宗明义。次见阿閦佛品正明显果。初为二。一掌擎大众俱往庵园。二阿难闻香即发疑问。就第一掌擎中为六。一现相.二阿难见相白佛.三佛为说.四维摩唱欲往.五文殊同往.六用神力擎往庵园。初同金色者表净名所化之者缘缚已除。皆入性净常寂之土同一金光。六擎大众中为二。一到佛所申敬.二佛慰问。申敬为三。一大士申敬.二诸菩萨申敬.三释梵申敬。二慰问为三。一慰问.二命复座.三奉命复座。第二阿难疑问中为二。一佛问舍利二阿难疑香。就问舍利中为四。一问汝见大士神力为乎。二答.三更问如何.四答是不思议之法不可以思议心智图度测量。佛所以问者亦为印成室内之事。亦为室内怀疑未了者。若闻佛印即不复有疑。无疑故生信印故成经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上了瘾

    上了瘾

    他是天纵骄子,她是卑微弃儿。青春期的年华,他们相遇,相恋……,十八岁她意外怀了他的孩子,忍受着同学的辱骂。而他却一句“滚,别以为怀了本少爷的孩子就可以进吴家的门”。她伤心离去,他开始满世界找她。五年后,她霸气回归,追求她的人有一大把……………………
  • 狂乱妄想

    狂乱妄想

    一群少年少女们的妄想物语。绝不真实,纯属虚构。在一场又一场的怪异中探索。真理从不存在,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小说家的妄言而已。
  • 天幻神魔

    天幻神魔

    中有华夏王朝南有剑道一脉北有不死寒冰谷西有火神一族东有东池天山看陈小飞如何从一个凡人通过源气决一步一步走上武道的巅峰。
  • 晴天下的悲伤

    晴天下的悲伤

    假如爱你成了我的自卑,还不如早早隔断这思念。一座城市困不住一场雨,而一场雨竟然可以困住一座城市。
  • 最强狂兵

    最强狂兵

    一代兵王含恨离开部队,销声匿迹几年后,逆天强者强势回归都市,再度掀起血雨腥风!简单粗暴是我的行事艺术,不服就干是我的生活态度!看顶级狂少如何纵横都市,书写属于他的天王传奇!依旧极爽极热血!
  • 千年公主遇上霸道总裁

    千年公主遇上霸道总裁

    一个从千年前穿越而来的公主,遇上一个腹黑又霸道总裁会有怎样的火花呢?因为眼前的女人长得像一个人,他就毫不保留的相信她,,,,,,因为长得像一个人相信她爱上她,因为那个人而又失去她……
  • 风狩

    风狩

    双星同天,飞来横祸,卷入乱世漩涡,注定争渡一生。七年遭劫,十六年大限至,危在旦夕,倾覆一念间,能否完成自我救赎。恩怨情仇,人兽魔神,如何摆脱命运的枷锁。我们都是鱼,相逢于江湖,失散于江湖。但故事,还在那里。。。
  • 战祭

    战祭

    离家而去,踏过万千山水,只为让她看到,其实,我真的可以。光明神殿,光明至尊普众生。幽冥谷内,灵柩长埋,幽冥至尊斩万魔。天地动荡,四方神尊傲天地。这是一个妖魔横行的时代,青年的路便是这样开始了。大器晚成,谁说普通人不可以。
  • 他说,静待花开

    他说,静待花开

    爱情路上有很多个驿站。我走得太快,你走的太慢,当我回头看到你奋起直追的时候,我停下了脚步,你说你想拥有旗鼓相当的爱情,所以,我想方设法成全你。
  • 无名恩仇录

    无名恩仇录

    本书介绍的是一个被视作灾星而被族人抛弃,和母亲共同野外生存,最终阴差阳错的救了室外高人以后逐步练就了绝世神功的少年,但是当他接触到越来越多事情后,居然发现了惊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