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800000007

第7章 外因类(7)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 白术 干姜(炮) 泽泻 桂心(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三因》)《杨氏》渗湿汤,治肤腠不密,易冒风湿,身体烦疼,不能屈伸,多汗恶风,头目昏重,项背强急,手足时厥,周身麻痹,肢体微肿。于本方去泽泻,加白芍药、人参、甘草。(按:《三因》又有渗湿汤,与《杨氏》稍同,彼有苍术、陈皮、丁香,无附子、芍药、人参、肉桂为异。又按:《杨氏》此方本出《千金·历节》中,今录在彼门,宜参。)七味除湿汤,治寒湿所伤,身重体痛,腠开汗出,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腰脚酸疼,腿膝浮肿,及冒寒呕逆,悉主之。

半夏曲 川朴(姜制) 苍术(各二两) 藿香叶 陈橘皮 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续易简方》)(按:此方本出《指迷方》,无茯苓,《十便》引。)《百一》除湿汤,治一切中湿自汗,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于本方加白术、附子。《直指》加剂除湿汤,治气虚伤湿,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呕逆,或溏泄。于本方去半夏、藿香,加白术、干姜、辣桂。

加味防己黄 汤,治风湿相搏,客于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

防己(三钱) 黄 (四钱) 白术(三钱) 甘草(一钱) 苍术(一钱) 薏苡仁(一钱五分)川独活(一钱) 姜(三片) 红枣(一枚)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服。(《医经会元》)清湿方 动于火为湿热,腰背跨疼,身重倦怠,身如板夹,脚似沙坠,表里温热,尺脉强而寸弱,宜用清湿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 薏苡仁 防己 赤芍 黄柏 黄芩 甘草小便赤涩或秘,加炒栀子仁、茵陈、商陆、海金沙、滑石、木通。(《医经会解》)过汗亡阳治验 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年十三岁,六月十三日,豪雨方过,池水泛溢,因而戏水,衣服尽湿,其母责之,至晚觉精神昏愦,怠惰嗜卧,次日病头痛身热,腿脚沉重。一女医用和解散发之,闭户塞牖,覆以重衾,以致苦热不胜禁,遂发狂言,欲去其衾而不能得去,是夜汗至四更,湿透其衾,明日寻衣撮空。

又以承气汤下之,下后语言渐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 搐急而挛,目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动,饮食减少,形体羸瘦。命予治之,具说前由。予详之,盖伤湿而失于过汗也。且人之元气,起于脐下肾间动气,周于身,通行百脉。今盛暑之时,大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百脉行涩,故三焦之气不能上荣心肺,心火旺而肺气 。况因惊恐内蓄,《内经》曰恐则气下,阳主声,阳既亡而声不出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曰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今发汗过多,气血俱衰,筋无所养,其病为痉,则项强,手足 搐急而挛。

目通于肝,肝者筋之合也,筋既燥而无润,故目左视而白睛多。肌肉者脾也,脾热则肌肉蠕动,故口唇蠕动,有时而作。经云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脾热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痿者痿弱无力运动,久为不仁。阳主于动,今气欲竭,热留于脾,故四肢不用。此伤湿过汗而成坏证明矣。当治时之热,益水之原救其逆,补上升生发之气《黄帝针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此之谓也。以人参益气汤治之。《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酸收之。人参、黄 之甘温,补其不足之气而缓其急搐,故以为君。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生甘草甘微寒,黄柏苦辛寒,以救肾水而生津液,故以为臣。当归辛温和血脉,橘皮苦辛,白术苦甘,炙甘草甘温,益脾胃,进饮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气而补肺金,故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上升,生发不足之气,故以为使。乃从阴引阳之谓也。

人参益气汤。

黄(五分) 人参 黄柏(去皮) 升麻 柴胡 白芍药(各三分) 当归 白术 炙甘草(各二分)陈皮(三分) 生甘草(二分)上十一味 咀,都为一服,水二盏半,先浸两时辰,煎至一盏,去渣热服,早食后、午食前各一服投之。

三日后语声渐出,少能行步,四肢柔和,食饮渐进,至秋而愈。(《宝鉴》)足跟肿痛治验 江篁南自治一少年,夏月因以冷水浸两足跟,又坐湿地,患足跟肿痛,不能移步,困卧数月。教以干土圾一块,挖一凹如足跟大,炭火烧红去火,用醋一碗沃之,任其渗干,乃以足跟临土圾,初略悬高熏之,渐渐近之,其下体骨节皆酸快不可言,且有微汗,连换土砖,熏三四日而愈。(《类案》)

中寒

此证即系于寒气外侵,其剧者卒然昏倒,要皆少阴直中之例,至其传化,则实不能外于伤寒之理,故此所揭,特止于初犯一类云。

源候 人有在于途路,逢凄风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气入脏,致令阴气闭于内,阳气绝于外,荣卫结涩,不复流通,故致噤绝而死。若早得救疗,血温气通则生。又云冻死一日犹可治,过此则不可。(《病源论》)夫寒者,乃天地杀厉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藏为肾,故寒喜中肾。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兼湿则肿疼,治之唯宜温剂,不可吐下,皆逆也。然寒性虽喜归肾,五脏皆能中之,若中于经络之表则易散,入里则不消,与伤寒脉证无异,但轻重不同。(《三因》)《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去寒就温之意也。不善调摄,触冒之者,卒然眩晕,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按:《要诀》曰:身体强直,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面赤多汗。(《要诀》曰:身无汗。《沈氏尊生书》曰:其为症定当无汗,有汗反不治)大抵中寒,脉必迟紧,挟风则脉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肿满疼痛。(《济生》)夫中寒者,寒为天地杀厉之气,人中之者,其病速而危,仓卒受邪,生命暴绝。盖由胃气大虚,而又触冒大寒,胃虚则肺不能生旺,而皮毛之气先绝,气弱则表失卫护,而寒邪易于外入,使周身阳气遏绝而不行,四肢厥逆禁固而僵直。故口噤目瞪而色青白,或自汗表绝,或下痢内脱,内外俱虚而寒邪独盛,治失稍缓,脉散而死。(《奇效良方》)先头痛身热,恶寒体痛,此是伤寒也,当以伤寒法内求之。若卒然运倒,懵然无所知觉,而牙紧口噤,与中风相类,但脉弦紧或沉细者,乃中寒也。(同上)中寒者,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战栗腹痛,脉浮紧或豁大,此腠理内疏,故一身受病也。

不必分经络,宜温补自解。(《证治大还》)脉滑实,手足温者顺;虚结,手足寒者逆。(《云林神彀》)治例 如昏不知人事,脐腹冷痛,或霍乱,宜姜附汤。如兼冷气刺痛呕逆,宜附子理中汤。如虚冷无阳,胃弱干呕,手足厥逆,宜附沉汤(按:附沉汤,系于四逆汤加沉香、白术)。如弱人寻常感冷,腹胀停饮恶心,宜五积散。如上症有汗,宜本方去麻黄。冷甚,加附子。(《如宜方》)中寒,宜先用酒调苏合香丸,轻则进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用姜附汤。(《要诀》)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也。盖中寒比伤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也。如寒中太阴者,则中脘疼痛也,宜理中汤或藿香正气加味理中汤主之。寒甚脉沉细足冷者,必加附子,名曰附子理中汤。若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加吴茱萸主之。寒甚脉沉足冷者,宜四逆汤加吴茱萸主之。若寒中厥阴,则小腹至阴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必用附子倍之。如冷极唇青厥逆无脉囊缩者,仍用葱熨法,或吴茱萸炒熨法,并艾灸脐中并气海、关元二三十壮最佳。取脉渐渐而来,手足温暖,乃可生也。如一时无药,急用凉水搭手足四腕,视其青紫筋处,以三棱针刺其血出亦愈,或于十指尖出血亦佳,或一味吴茱萸煎汤与之,亦可救之也。(《伤寒蕴要》)若平素怯弱之人,外中寒邪而得者,盖虚人腠理疏豁,气血内损,故寒邪直中于中,不作热,手足厥冷,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积散。房劳而中寒厥逆者,四逆汤、三建汤主之,外用温脐法。(《明医指掌》)(三建汤今不录,温脐法见于后。)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服,稍醒后,进理中汤。(《寿世保元》)中寒虽燥热烦渴,可煎理中汤,水中顿冷服之,此寒因寒用之法也。若以寒凉治之,立死。(《古今医鉴》)治须温血 温肾御寒,如干姜、附子、川乌、天雄辈,佐之以养正灵砂,此固药笼中物。然寒伤荣气,徒知温肾而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又温血之上药也,不然古人何以致意于寒泣血云。

(《直指》)急救诸方(详出《救急选方》,兹存其一二,宜参彼书。)《肘后》疗冬天堕水,四肢冻直,口噤裁有微气出方。以大器,中多熬灰使暖,囊盛以薄其心上,冷即易,心暖气通,目则得转,口乃开,可温尿粥清,稍稍含之即活。若不先温其心,便持火炙其身,冷气与火相搏则死。(《外台》)凡冬月冻倒人,急与冷水一两口,扶在温暖处,不得与热汤,如便与热物及向火必死。雪泥中行便近火,即脚指堕落。(《奇效》)温散诸方(病后调养方) 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昔有武士守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医官,灌以此药两剂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三因》)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燥热。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同上)附子麻黄汤,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 ,语声混浊,心腹 胀,气上喘,不能动转。

附子(炮去皮脐) 麻黄(去节汤) 白术 干姜 甘草(炙) 人参(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同上)增味真武汤,治寒中少阴,小腹疼痛,自利清水,阴躁不宁。

白芍药(酒炒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炙一钱) 人参(二钱) 附子(二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医约》)当归四逆汤,治寒中厥阴,小腹连阴疼痛,阴囊渐缩,手足厥冷,脉弦细欲绝,身如反弓。

附子(三钱) 甘草(三钱) 干姜(三钱) 当归(二钱) 吴茱萸(二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取少汗乃愈。(同上)大病之后,诸虚寒证悉除,而真元因之重伤,不加意调养,时进汤液,非惟难以保完精气,抑恐病加于小愈也,宜用人参固本汤。(人病退方药平)人参 黄 当归 干姜 白术 茯苓 川芎 肉桂 (《医经会解》)熨法 灸法 中寒熨法,宜以吴茱萸二升,酒略煮湿,以绢袋盛,蒸令极热,熨心腹及脚手心,候气通畅匀暖,即停止,累用有效。(《医书大全》)(按:此本《圣惠》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方。又《伤寒广要·少阴病》中所收熨法宜酌用。)温脐法,用麝香、半夏、皂荚各一字为末,填脐中,将生姜切薄片贴之,放大艾火于姜片上,熏灸三七壮,灸关元、气海二十壮,热气通于内,寒气逼于外,阴自退而阳自复矣。(《明医指掌》)灸法,脐下一寸五分气海、二寸石关、三寸关元皆可。(《丹溪心法·附录》)灸中寒阴症法,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壮。但手足温、脐暖、脉至、知人事,无汗要有汗即生,不暖不省者死。(《云林神彀》)

余纂诸家治疟论方,其间疑而不取者有三:盖《内经》所举诸证,后人拟方,多似虚设,且更分端绪,一也;疟是半表半里之病,仲景虽有发汗之例,实非其正证,而后人则必先主散表,二也;截疟诸方,往往有砒丹劫药,此非可轻试,况病固不须彼而愈,三也。先教谕撰《观聚方要补》,其意亦在于斯云。

名义 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释名》)《内经》论疟之要 《内经》论病诸篇,惟《疟论》最详。语邪则风寒暑湿四气,皆得留着而病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堕龙劫

    堕龙劫

    龙有逆鳞,触之者死。而萧遥的脖颈下,也有着一块逆鳞。当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便踏上了渺渺如烟的寻仙之旅。一颗神珠,一柄断剑,凭此踏入凡尘,誓与天地争锋,不为寻仙证道,只为一世逍遥。
  • 天才少年的变强之路

    天才少年的变强之路

    他,曾为母亲许下誓言,定要成为这世界上最强的男人,只为母亲不再受他人欺负。哪知遭到奸人陷害,成为实验体,被注射了不知名试剂,一夜之间沦为废物。且看林远如何从废物崛起,走向这弱肉强食的的世界的颠峰……
  • 神范

    神范

    男人追求打怪升级,女人奋斗升职虐恋伴着炎炎烈日,在那样一个炽热又平凡的夏天,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在一个小作坊式的工厂相遇,并成为同事,开始了本就不同的人生旅程。天崩地裂的爱情,逆流而上的事业。残忍的现实,积极的心态。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她们的爱情,事业都将有怎样的归属……
  • 清风霁月莫思归

    清风霁月莫思归

    她一片孝心上山给爹采药,却被冷面帅哥孟子渊当成细作抓走?!误会啊少侠!洛浅浅内心是崩溃的。命运安排他们重逢,可她却已经忘了他。年少旧爱大泉帝王pk现任新欢元京将军。苍天啊!她该选谁?!
  • 魔神之弈

    魔神之弈

    天地有善谓之神,天地有恶谓之魔。自古善恶不两立,魔与神的争斗也从未停止......
  • 劫缘之妖孽少女

    劫缘之妖孽少女

    她与他的相遇是一场缘,却也是一场劫,是她的劫也是他的劫,最后的结果如何并没有人知道……
  • 爱弥儿

    爱弥儿

    陶红亮编著的《爱弥儿--教育实施者的反思之道(白金版)》是世界教育经典书系之一,《爱弥儿--教育实施者的反思之道(白金版)》讲述了:《爱弥儿》是西方世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理论名著。此书对后世的教育学说以及幼儿们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教育思想和理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它的脉络和根系。例如,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一场关于幼儿教育革命的、近年来在国内较为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亦发端于这本《爱弥儿》。
  • 初情不见慕

    初情不见慕

    辰天,这个名字不知有多少人忌讳,但是,他在乎的又有谁呢,雨凝……
  • 寄陕州王司马

    寄陕州王司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铠甲

    英雄铠甲

    李战霄,因一场意外穿越到异世,获得可以变身的英雄铠甲,从此他的人生而发生改变。【书友粉丝QQ群:32260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