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0500000006

第6章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

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王三阳云。阴病见阳脉。邪气虽盛。而元气未脱也。阳病见阴脉。邪气既盛。而元气已脱也。此皆初起便是阴症。便是阳症。固非后来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也。何也。

若邪既传里。难得复之表而发汗。况邪气自表入里。此又阳症传阴之常。岂可便断为死乎。惟阳症脉沉。则阴脉见矣。沉又不数而反见微弱。方是死脉。然则此非元气脱而何。故成引厥阴中风谵言妄语二条。是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二句。不能无疑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

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

是名阳结。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经言再传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

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

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王文禄云。伤寒传经。阳三日。阴三日。结者。阴阳偏剧。阳剧于参天。故十七日。阴剧于两地。故十四日。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则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张兼善云。此章论所以然之理。非病已发于外而言也。凡病伤寒者。皆因荣卫不足。是以尺寸之脉皆微弱。外邪因得相袭。使阴阳相乘。故洒淅恶寒而复发热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 之。

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润经络。故筋急也。

张卿子云。论中卫强荣弱。强字往往失解。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阖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内热。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内躁烦也。

唐不岩云。流、或作留。非。方其始也。虽微而不得不流者。烧针以迫之也。及其既也。已衰而不得复行者。烧针以竭之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王宇泰云。按车盖言浮大。即前浮数之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王宇泰云。按长竿者。紧弦也。即前沉迟之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微是未至于衰。内经曰。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

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

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

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王宇泰云。结、促、代、皆动而中止。但自还为结促。不能自还为代。无常数为结促。

有常数为代。结促为病脉。代为死脉。不可不辨。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

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故名曰动。

王宇泰云。阳升阴降。二者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内。方且冲和安静。焉睹所谓动者哉。惟夫阳欲升而阴逆之。阴欲降而阳逆之。两者相搏。不得上下。击鼓之势。陇然高起。而动脉之形着矣。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搏者为动。阴阳气和者为缓。学人不可不知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经曰。

弦则为减。以紧为实。是切之如转索无常而不散。金匮要略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许叔微云。少阳之气通于春。春脉弦者。以应春阳时令之脉也。如浮大而弦。洪长而弦。浮滑而弦。浮数而弦者。皆为阳也。若夫沉微而弦。沉涩而弦。沉细而弦。

皆为阴症之脉也。仲景以弦脉分阴阳二用之理。其义微矣。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正气胜则战。战已。复发热而大汗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战之有。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血。内无津液。则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王宇泰云。此三脉。皆于病将解之时而候之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患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而微者。则邪气不传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 然汗出而解者。

邪从外散也。脉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气微也。

王宇泰云。上言脉微。故不汗出而解。此言脉微而解。必大汗出。上以曾经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经汗下。血气未伤。正盛邪衰。故大汗出而解。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王三阳云。三处浮沉迟数同等者。

非如成云均等也。各照本部应得脉看。如肺脉当浮。肾脉当沉之谓也。

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尔。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病无他。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

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

此非也。经曰。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若脉浮大。当为气实血虚。今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虚。涩则脾寒。脾胃虚寒。则谷不消而水不别。法当下利。少阴肾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调脉。若滑而数者。则客热在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故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

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

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动脾。邪气乘虚内陷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动脾。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爱在异世界

    爱在异世界

    心,早已冻结,直到,那一抹阳光射入心房心,开始融化
  • 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

    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

    不管你对商务应酬了解与否、谙熟与否,《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都能给你带来益处。《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立足现实需要,囊括实际商务应酬的方方面面,它能给你指明商务应酬的总法则和大方向,也能教会你一些简单的商务应酬小技巧和小窍门。同时,这本书更多地指出了在商务应酬中容易出错的一些小的细节问题,让你在实际应用中有纲可循、有例可查。
  • 特种阔少

    特种阔少

    我是一个不知道富几代的大少,我也是一个佣兵团的超级兵王,我更是一个不用穿秋裤就可以很暖的暖男……
  • 双魂陌

    双魂陌

    白天,她是机灵古怪的大小姐,夜里,她是冷漠无情的辣手毒医,新婚之夜,古宝宝银针一现“王爷,你信不信我会让你第三只手再也举不起来……”
  • 狂龙九少:妖娆三小姐

    狂龙九少:妖娆三小姐

    第一杀手穿越到架空时代,原主被耻辱后自杀。一年内立起天下第一杀手门,当上武林霸主。只为爱人,抛弃一切,只为一生一世一双人。
  • 将风

    将风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赵青寒说:“我是要成为大将军的男人!”
  • 倾天路

    倾天路

    九转轮回只为倾覆这所谓的青天,每生每世总是这几个伊人的陪伴。这一世定能完成所愿,保亿万生灵,方好陪佳人隐世田园。
  •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主要内容分为少年时光、功过是非等章节。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 名侦探柯南星的归宿

    名侦探柯南星的归宿

    给我一个寂寞的理由。在一个女孩苦涩成长岁月的背后,藏着一份怎样的坚强和悲伤?如果做了公主,却没有王子,这,还算是一个完美的童话吗?你知道吗?我想把你放下,因为想你太苦,能够把你放下该有多好,可是,我能吗?我会吗?
  • 我入道的那些年

    我入道的那些年

    我从小就被师父收养,本以为可以凭所学的东西守着师父一辈子,可终究抵不过前世今生的更迭。【本书内的风雷院和北辰院并非现实所指代的清微风雷院和上清北辰院,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