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2200000052

第52章 伤风(2)

盖暑湿之伤,骤者在当时为患,缓者于秋后为伏气之疾。其候也,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倘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伤寒,其势觉缓;比之疟疾,寒热又不分明。变幻与伤寒无二,愈期反觉淹缠。若表之,汗不易彻;攻之,便易溏泻;过清,则肢冷呕恶;过温,则唇齿燥裂。每遇秋来,最多是证,求之古训,不载者多,独《己任编》名之曰秋时晚发。感证似疟,当以感证之法治之。要知伏气为病,四时皆有,但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夫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中 ,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先生宗刘河间《三焦论》立法,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温者从乎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脉等方。

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至宝、紫雪等剂,扶虚进参附、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临证指南》)风者,阳也。暑者,热也。《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又曰∶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动。陈无择曰∶暑喜归心,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王节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由此观之,则治暑风之法,惟以清暑驱风为第一要着,虽见搐搦等证,不可作世俗惊风治之。风暑除,搐搦自定。(方星岩)暑厥即 病,兼手足厥冷,与伤寒发厥义同。(《医学入门》)大概兼恶寒发热而渐厥者,为心脾中暑证也;不恶寒但恶热而渐厥者,为膀胱中 证也。若但恶寒不发热而渐厥者,为夏月感寒阴证也,不与暑、 证同类。中暑宜解暑和中,中 宜泻火益元,伤暑宜补元气,冒暑宜清利二便。(《证治汇补》)暑证临死必抽掣。虽云暑伤气,然久必亡阴耗液,筋无所养,则搐搦矣。暑证死后身青与阴证之身青不同,阴证身青,乃血凝;暑证则口鼻必流血。(《见闻录》)人知清暑,我知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为津为液者,回下即肾中之水,水足,火淫自却矣。(程郊倩)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会心录》)中 ,用白虎汤,热伤形也;用人参白虎汤,兼伤无形之气也。中暑,用生脉散,暑伤无形之气也;用清暑益气汤,暑伤于气,兼挟风热,乘虚而伤其经也。伤暑,用十味香薷饮,风热湿杂合,而伤形气也。偏于表则变香薷饮为消暑十全;偏于里则变香薷饮为六和汤。此夏月鼎峙三法也。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湿泛滥而为痞满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热阻滞而为溺涩也;用大顺散者,水果内伤于脾也;用冷香饮者,冷食内伤于胃也;用来复丹者,阴气固结于下也;用五苓散者,阳气遏绝于内也。触热劳形,卒然倒仆,方书用热土置当脐,聚溺其腹,捣蒜汁注鼻,立法最精。然未经阐发,世都不解。殊不知此虽酷烈为患,良由其人真元素亏,加以时火亢极,鼓激命门,虚阳 然离根,非藉热土、热溺不能护卫其阳;用蒜汁注鼻者,取蒜以开窍,温散其郁闭之热也。若与冷水灌之,则气随焰息而绝矣。(《张氏医通》)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仲师于中 病禁用汗、下、温针者,盖汗则伤其阳,下则伤其阴,温针则引火热内攻故也。而其用药,但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阳益阴为治。《灵枢》有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亡。盖谓阳以阴为宅,补阳须不伤其阴;阴以阳为根,泻阴须不动其阳。夫既阴阳俱不足,则补泻未可轻言,才有补泻,必造其偏,如重阴、重阳之属。所以过用甘温,恐犯补阳之戒;过用苦寒,恐犯泻阴之戒。但用一甘一寒,阴阳两无偏胜之药,清解暑热而平治之,所以为百代之宗也。暑伤气,才中人即 短气,有似乎虚,故清暑益气兼而行之。不知者,妄行温补,致令暑邪深入血分而成衄、痢,其害无穷。伤寒夹阴,误用阳旦汤,得之便厥;伤暑夹阴,误用香薷饮,入喉便喑。后贤于香薷饮中加参、 、白术、陈皮、木瓜,兼治内伤,诚有见也。体中多湿之人,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最易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

益元散,驱湿从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然体盛湿多则宜之;清 无湿之人,津液为时火所耗,当用生脉散充其津液。若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元丰朝萃集经验医方,于中暑一门独详。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汤,不治其暑,颛治其湿;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见消暑在消其湿耳。其香薷饮,用香薷、扁豆、浓朴为主方,热盛则去扁豆加黄连,治其心火;湿甚则去黄连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湿。其缩脾饮,则以脾为湿所浸淫而重滞,于扁豆、葛根、甘草队中佐以乌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恶之湿;甚则用大顺散、来复丹以治暑证之多泻利者,又即缩脾之意而推之也。其枇杷叶散,则以胃为湿所窃据而浊秽,故用香薷、枇杷叶、丁香、白茅香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恶之臭;甚则用冷香饮子以治暑证之多呕吐者,又即枇杷叶散而推之也。后来诸贤以益虚继之,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甘草、葛根、藿香、木香,意在益虚之中又兼去湿;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参、黄 、白术、陈皮、木瓜,益虚以去湿热。乃至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人参黄 汤,又补中实卫以去其湿热也。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叶石膏汤之制,方名清燥汤,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又如益元散之去湿,而加辰砂则并去其热;五苓散之去湿,而加人参则益虚,加辰砂减桂则去热;白虎汤加人参则益虚,加苍术则胜湿。合之局方则大备矣。然尚有未备者,昌观暑风一证,其卒倒类乎中风,而不可从风门索治。《百一选方》虽有大黄龙丸,初不为暑风立法,然有中 昏死,灌之立苏,则其方亦可得治暑风之一斑矣。傥其人阴血素亏,暑毒深入血分者,《良方》复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但用平常凉血之药,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风。而美其名为泼火散者,益见暑风为心火暴甚,煎熬真阴,舍清心凉血之外,无可泼灭耳。凡治中暑病,不辨内伤外感、动静劳逸,一概袭用成方者,医之罪也。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湿者,医之过也。凡治中暑病,遇无汗者,必以得汗为正。若但清其内,不解其外,医之罪也。(《医门法律》)脉候伤暑之脉,《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若《难经》曰其脉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浮大而散,乃心之本脉,非病脉也。仲景不言,但补其偏,曰弦、细、芤、迟,芤即虚豁也;弦、细、迟,即热伤气之应也。其水行皮中之脉,则曰微弱,见脉为水湿所持,阳气不行也。统而言之曰虚,分而言之曰弦、细、芤、迟、微弱。其不以浮大之脉混入虚脉之中,称为病暑之脉,虑何周耶?(喻嘉言)选案一儿患吐泻,烦躁,搐搦。或以为惊,或以为风。余见其口燥,手指茶壶,腹中雷鸣。曰∶易治也。借笼中三味药足矣。乃用黄连五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水煎冷服。下咽顷刻即睡而安。或曰∶黄连、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参谓何?余曰∶若不用参,此儿当病气弱数日,得参明日复如无病患。次日果然。(《赵氏医贯》)

湿

经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湿伤肉,风胜湿。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湿胜则濡泻。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哲言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金匮》)有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营卫;有地之湿,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饮、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汗液亦气化也,止感于外;有人气之湿,太阴湿土之所化也,乃动于中。(《证治准绳》)《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言地湿之中人,先中其履地之足,然后渐及于上者也。曰∶湿流关节。言地湿之中人,流入四肢百节,犹未入于脏腑者也。曰∶阴受湿气。言地湿之中人,已入于太阴脾土,未入于阳明胃土者也。曰∶湿上甚为热。此则下受之湿,袭入三阳,胸背头面之间,从上焦之阳,而变为热者也。湿至上甚而变热,其证夏月为多。盖夏月地之湿气,上合于天之热气,日之暑气,结为炎蒸。人身应之,头面赤肿,疮疖丛生,疫邪窍踞。其由来自非一日矣。瘦人身中,以湿为宝,有湿则润,无湿则燥。(喻嘉言)湿为无住着之邪,必根据附于物而后行。外感之湿,非附于风寒,不能中于表;内蕴之湿,非附于寒热,不能肆于里。(魏荔彤)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不自生,因热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滞而生也。况脾土脆弱之人,易于感冒。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烈,感人于冥冥之中也。

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辨之∶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引饮,自汗,为湿热证也;小便清白,大便泻利,身疼无汗,为寒湿证也。(贾真孙)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在经络则日晡发热;在肌肉则肿满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 疝;在肾为腰疼阴汗;入腑则泄泻肠鸣,呕吐淋浊;入脏则昏迷不省,直视郑声。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玩转爱恋ABC

    玩转爱恋ABC

    她遇上了邪魅花心的他,既然是自己先动的心,那就不要犹豫,想尽一切办法将这棵帅草揽入怀中。帅哥,你是喜欢A计划还是B计划,实在不喜欢,咱们还有C计划!
  • 英雄联盟之睥睨天下

    英雄联盟之睥睨天下

    S3时期,他作为中国黄金一代翘楚,征战四方。为了家人,他被迫离开了自己梦想的战场。一年之后,原本已经消失在所有人视野中的他,悄悄的在小型联赛上展露头角。真正的金子,就算是一整片沙漠,都掩盖不了它的锋芒。当猛虎下山,王者归来,必定又是一个时代的降临。终究有一天,他会听到所有人为他呐喊!那时候他将——睥睨天下!
  • 爱与恨的闪烁

    爱与恨的闪烁

    身为男神的他,尽人皆知;身为陪衬的她,默默无闻……刚开始接触他,以为他不好;久而久之,情愫却在发酵……
  • 善报

    善报

    一个乡村小店的绝色美女,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遭到两个流氓的强奸后,送进医院成了植物人,与她有一面之缘的小摊主白天做生意,晚上在医院陪侍,美女居然在住了九个月的医院后,产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而且自己也醒了。小摊主冲破重重阻力,娶下美女。日后,他的生意渐渐做大,造房买房,将双胞胎培养成“海归”人士,一家老小过得有声有色。夫妇俩平日里相敬如宾,关爱有加,三十余年,从不做对不起对方的事。他们还一贯做好事,不仅对双方老人呵护备至,而且对村人,对来他们店的打工者,都倍加爱护,因此,他们的声誉在地方上也赢得交口称赞,好人终归得到好报。
  • 囚神传

    囚神传

    一只惊世的妖魔!一名被爱所困的少年!血与爱的交织,仇与恨得缠绵。我欲挣脱这牢笼,踏碎这苍穹!
  • 苍凉人生

    苍凉人生

    有时候于离总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她听到过许多的答案,明白很多道理,却始终无法真正的理解。她所理解的人是一种矛盾体,明知会死,又苦苦求生。既然要想好好地活着,又要互相算计伤害。是谁定下了对错?又是谁肯定了黑白?谁又那么绝对?谁的人生不苍凉?
  • 蜜宠逃妻:腹黑总裁,别太坏

    蜜宠逃妻:腹黑总裁,别太坏

    某男:老婆,我们来学习新姿势,咳.....我是说知识。某男:老婆,我们来骑马.....我属马。某男:老婆,我来教你煎蛋吧,你喜欢正面还是反面。某男:老婆.....女:滚。萌宝:我想骑马。某男:我只给我老婆骑。萌宝:我把你送妈妈的玫瑰扔了。
  • 鬼怪实记

    鬼怪实记

    我叫箫何,成也萧何败萧何的萧何。每当我打开文档手放在键盘上的时候,心中总是有些纠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毕竟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牛鬼蛇神早已经被定义为迷信。在这个时代中,除了一些老年人,已经很少有人信这些东西了。由于不就前发生在我朋友身边的一件事后,我决定把我所知道的。我身边所发生的故事写出来。不为别的。只是希望各位看官在看完我的故事后。对这个社会中,一些奇妙的存在,心中保有一丝敬畏。
  • 一世欢喜一生何求

    一世欢喜一生何求

    由于小说缔结契约的女孩出错,所以以后小说将会在这里更新。谢谢原来的伙伴的支持。
  • 美少女教父

    美少女教父

    别人穿越都是做纨绔少爷,他穿越却是做骑士老爷,还是一名隐忍十二载吃了十年软饭的过气天才。一个老宅男带着美少女梦工场穿越到异界欧佩大陆,凭借梦工场的特殊能力,实现了萝莉控的伟大梦想。收了一群美少女为女儿,并培养她们成为各方面的天才,自命为美少女教父,带着女儿们争霸大陆对抗众神,谱写出精彩的人生。本书将为老宅男们,描述一个“拼女时代”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