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3500000009

第9章

亦由喜怒忧恐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至东垣则又云∶中风非风,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所致。然亦有贼风袭虚而中风者,有三焉∶中府者,病在表,多着四肢,故肢节废;中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故性命危;中血脉者,病在半表半里,故口眼 斜。丹溪则论之曰∶诸书则谓外中风邪,惟刘河间作将息失宜,水火不济,极是。若真中风邪,则东垣中腑中脏中经之说甚好,然地有不同,西北气寒,真为风所中者有之。东南气温,皆是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耳。有血虚,有气虚。血虚者,左手足不仁;气虚者,右手足不仁。此三子之论,异于古说者也。至王安道出,推河间;东垣非风之说,丹溪湿痰之言,遂以古论为真风。三子论为类风,愚窃有疑焉。夫河间既曰中风非风,又曰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就风末言则有风存之意,及用防风通圣,药品虽泻火而实以治风。东垣既曰中风,何又辨有三中之异?及致详于治风之法,丹溪既云湿生痰热,而何以又曰生风,予因知皆未尝外于风,今别之为类风者,又何足以尽三子之旨乎?予考六经中善行数变者,莫如风也。挟寒而为风寒,挟暑而为风暑,燥为风燥,湿为风湿,兼热则成火兼郁则类气。古昔类风止作风寒,而不及招风取中之因,冷热虚实之变,有非辛热之可通治。故诸子之论,各明其因也。所谓非风者,是矫饰之辞耳,何则。凡外邪之中人,皆由气体先虚。

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且古之通称风从汗散,而不审虚极者,难施辛散之药,恐泄其真气,愈虚其虚,是以东垣发气本之论。俾学人知风因虚而中,当分虚实以治。又风虽为凉气,若因火热自甚,肝风燥动,腠理疏豁,风乘热中,从火为邪,岂可例用辛温,是以出火热之论。深知世俗止知风末,而不知有火邪之本也。又东南二地,素鲜烈风寒,虽风不易中,间有中者,悉皆火热内盛,因虚而致。非若北地常有大风甚寒,人体略虚,衣或单薄,纯被风寒逼中也。是以丹溪深韪河间之说,以西北真为风所中者有之。东南之人,多由痰热生风也。风本无意中人,人自取于风也。故风本一邪,有内外出入寒热虚实之异,诸子各 精论,何尝外于真风,而别为类风哉。但当以古论为风寒邪实外至之证,是天致病于人也。三子论为痰热气虚内致之因,是人取病于天也。本乎外者,内轻而外重,取法于古;因于内者,内重而外轻,始从三子定中风论。

中风证治论

风之为病,最易误治。误治者,在不明其表里耳。盖外风者,八方之所中;内风者,五脏之本病也。八方自外而入,先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证,此因于外者,显然有可察也。五风由内而病,则绝无外证,而忽病如风,其由内伤可知也,然既非外感,而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何也?盖肝为东方之脏,其藏血,其主风,血病则无以养筋,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诸变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云皆属于风。谓之属者,以五气各有所主,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类,其义同也。盖有所中者,谓之中外感也。无所中者,谓之类中内伤也。故王安道有类中真中之辨,后世不明此义,不惟以类风者认为真风,而且以内夺暴厥等证,俱认为风,误亦甚矣!夫外盛者,邪袭肌表,故多阳实。内伤者,由于酒色劳役七情口腹,致伤脏气,故多阴虚。凡脏气受伤,脾虚者,病在四肢,或多痰饮;肾病者,或如在髓,或在二阴;心病者,或在血脉,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营卫,或在声音;肝病者,或在筋瓜,或在胁肋。故东垣曰∶有中风卒然昏愦不省人事者,此非外来之邪,乃本气自病也。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凡阳虚则气衰耗,故病在元神,神志为之昏乱;阴亏则则形体坏,病在精血,故肢体为之废弛。俗以神离形坏之证,不求根本之虚,而以风治,鲜不危矣?然外感者,非云绝无虚证,气虚则虚也;内伤者,非曰必无实证,有滞则实也。治虚者,当察其在阴在阳,而直补之;治实者,当察其因痰因气,而暂开之。此于内伤外感虚实攻补之间,最当审其有无微甚,而配其治也。甚至有元气素弱,猝然仆倒,上无痰,下失禁, 目昏沉,此厥竭之证,尤与风邪无涉。使非大剂参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顷哉?倘不察表邪,不辨虚实,但以之为名,多用风药,不知风药皆燥,燥复伤真阴,风药皆散,散复伤元气,以内伤为外感,以不足作有余,此促人之死也。可不慎哉!

酒人多中风说

按中风之证,先哲皆尚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未尝言虚之所自。乃后世辄指之曰∶某中风因少年曾多斫丧也,某中风因高年尚有侍姬也。以余视之,房劳致虚者固众,而沉湎致虚者尤多。盖尝历治中风之人,强半系善饮者,亦大明验也。按《内经》云∶饮酒中风,亦名酒风。《医垒元戌》云∶酒湿之为病,亦能作痹证,口眼斜歪,半身不遂云云。丹溪亦曰;头风之病,多见于嗜酒之人,头风眩晕,即中之渐也。是知酒人多中,洵不诬也。盖酒性温散,善解腠理,卫虚则外邪易入,酒气湿热,能酿痰涎,痰多则内风易动。当少壮时,血强气雄,不能为害。中年以后,经脉骨肉,皆糟粕之味,所积谷食渐减,蒸胃腐肠,虽或色泽荣华,而中实败坏。譬之本根朽蠹,未遇狂风耳。丹溪论中风主湿与痰,虽未尝专指曲,然致痰湿者,莫盛于酒。岂徒以衽席议虚哉?若酒色并嗜之流,又为双斧伐木,其仆可立而待,不得独冤狂乐矣。

痹证析微论

痹者,闭也,皮肉筋骨,为风寒湿气杂感,血脉闭塞而不流通也。三气之中,一气独盛,即能为痹也。《内经》痹名甚多,不能细数。如云风痹寒痹湿痹者,指病之因;行痹痛痹着痹者,言病之状;脾肝心肺肾痹者,言病之所属;筋脉皮肉骨痹者,言病之所在。故昔人云∶风寒湿气所谓行痹痛痹着痹,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而命其名,非行痛着之外,别有何脉之五痹也。今世有愦愦者,问及痹证,辄曰;此痛风之类耳,亦不谬哉?惟近代王损庵列证最为有见,既以痹字提纲,复分条而直断之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走注、疼痛之类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白虎历节之类是也;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麻木不仁之类是也。又走注与历节不同,但支节疼痛,未必流行也。至于治痹之要,治行痹者,散风为主,祛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治血之药,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为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仍不可少,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制湿,而气自足,自无麻顽也。然痹而因三气者,治之宜然。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即当易辙寻之,以降火清热溪痰为主,参以通经活血,流散邪滞之剂,安可全作三气治哉?此义惟丹溪得之。在《内经》原自有热痹之证,非凿说也,故凡痹而知痛知痒易治,不红不痛而痹者难医。又宜图之于早,迟则必至烦闷喘呕,肺伤;上气嗌干腹满,心伤;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肝伤;尻以代肿,脊以代头,肾伤。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脾伤五脏,证险而难愈矣。外有胞痹、肠痹、周痹、血痹、支饮作痹等证。仍当博考群书,以求全旨。

痿论

经曰∶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魂伤悲哀则筋挛,魄伤喜乐则皮槁,志伤盛怒则腰脊难俯仰,所以筋挛不便之证,为内因之病,不可倒作风治。然五痿论云∶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肺热叶焦,皮毛枯燥而生痿 ,名曰皮毛痿。悲哀太甚,则经络绝,名曰脉痿。

思虑无穷,热入于肝,致出白淫,名曰筋痿。感于卑湿,土气伤脾,致肌肉不仁名曰肉痿。

劳倦热渴,阳气内乏,热舍于肾,腰脊不举,甚则骨髓枯减,名曰骨痿。夫皮毛筋脉三痿,固为内因,而骨肉二痿,又属外感。况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观此则痿亦有外感者矣。丹溪以痹为外感风寒实邪,痿为内因湿热本虚。愚谓痹乃正气本和,因外感之风寒冷湿,为刚烈之邪,当以有余名之。

痿乃正气本虚,致成怫郁懈惰之病,为柔缓之邪,当以不足名之。故或因初感七情,乃饮食浓味,中焦郁积,淫气不清,湿热乘虚而痿者有之。或因初感湿痹,郁久成热,气血渐虚为痿者有之,难以拘论也。至于治法,如湿胜者,则有脾胃虚湿之证,脉微而缓弱,宜渗水燥土。热胜者,则有内伤郁热之证,脉虚而浮大,宜益气清热,此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法也。

如肝肾精血虚而湿多者,谓之正虚,宜温补精髓,内虽有热,乃为虚热,补之自除。若真火热胜者,谓之偏虚,脉必沉数,及兼遗精,白浊、阴火等证,宜滋阴降火。热甚者,宜服泻火表剂以救肺热,此丹溪治痿泻南补北之法也,有用愈风汤、健步丸,以治湿热相半之痿,愚谓止可施于挟风之证。若风邪甚者,又为痹矣。

风痹痿论

风者,以病因而为名者也。痹与痿,以病形而为名者也。夫风为六淫之长,痹则三气杂合,故有以风痹同称者。因其病形之相似也。痹与痿,俱有筋骨皮肉脉五者之分,又俱有气血不行,肌肉不仁,四肢不用等证,故有以痹痿同称者,因其病形之相似也。至于风与痿,则不可概而称,又不可概而治,此丹溪所以斥《局方》之非,正千古之误。而徐彦纯特分风痿为二门,有功于来学不小。虽然,宁独风与痹不可混,即风证与痿皆不可混。如风证之四肢不用,分左瘫为血虚为痰,右痪为气虚有痰。痹证之四肢不用,乃湿土化,重着不移,伤于风,则阳受之,感于风寒湿,则阴受之,是风与痹之不可混而称,亦不可混而治也。痹者,三气杂至,为外来有余之邪,法当疏风散寒利湿为主,则气行血顺而愈。痿则积虚内热,而后病及于脏,为内生不足之证,法当独取阳明,或兼泻南补北,则气升血旺而愈,是痹于痿之不可混而称,亦不可混而治也。然则三者,既不可混,将安别之?亦在夫脉与证相参而已。如因中风卒倒之后,以至半身不遂,或手足不随,兼有痰不语,口眼歪斜等证,虽有气虚血虚之分,然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此风证也。其脉必浮而滑。如因汗出当风,坐卧卑湿,涉水冲寒,以至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肢体重着,四肢缓纵引急等证,虽与风证同系外邪,然引痛重着,自有三者之状,此痹证也。其脉必紧而涩。如因七情劳役,酒色无节,既非冲寒受湿之邪,又无卒倒暴厥之证,日渐痿疲,而至精枯髓减,筋骨痿弱,缓纵不收,此痿证也。

其脉必虚而数,明乎此,则三证之不可混,洞若观火,又安得有混治之误哉!

厥论

厥者,手足逆冷,阴阳不相接之谓也。凡阴虚而不接者,则温之;阳陷伏而不相顺者,则下之。热邪入而未深者,则散之,皆四肢逆冷之厥也。至于《内经》厥意则不然,以足三阴起于足趾之端,足三阴聚于足心之下。若阳气盛则阴气虚,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始,而阴虚之病,足心多热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足五指而不行于膝,其寒非从外入,皆由内生。所以阳虚之证,四肢多不温也,论得寒厥之由,则谓其人自恃质壮,于秋冬阴尽之时,纵欲以夺精,精虚于下,寒气因而上逆,阳衰不能渗营其经络,而手足寒也。论得热厥之由,则其人醉饱入房,酒谷之气相薄,耗竭真元,脾肾之阴伤于内,元阳无制,而手足热也。夫阴阳内外,各有所司。阳主表,其气温,阴主里,其气寒。表里之脉,循环相接于四肢,故举伤于酒色,以阴阳二厥之大者为例。着于篇首,续序十二经病形,皆不言手足之厥,亦不及受病之因,谓二例在前,可因此而推之。故叶氏曰∶内经所谓寒热二厥,乃阴阳气逆而为虚损之证。寒厥补阳,热厥补阴,正合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仲景、河间、安道所论,乃伤寒手足之厥冷也,证既不同,治法亦异,可称明辨。他如烦劳过度,阳气必张,阴精内竭,积至于夏,则为煎厥。大怒伤肝,形气暴绝,血菀于上,则为薄厥,亦名气逆。二阳一阴发病,则为风厥。五络俱竭,或飞尸鬼击,卒然中恶,则为尸厥。恶血冲心,则为血厥。痰涎迷闷,则为痰厥。因醉得者,则为醉厥。因饱得者,则为食厥。此皆卒中暴仆之厥也。外有骨枯爪痛为骨厥,身立如椽为 厥,漏而强直为阳明厥,长虫吐出为蛔厥,与夫厉头痛,厥心痛,厥腰痛、厥疝、痿厥、痹厥、香港脚厥等,此因有逆气而名厥者也。学人详其治以施之。

风厥辨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源来凯玺欢我

    源来凯玺欢我

    "想死吗?那就离我远点!”黑道?杀手?社会?集团?大哥大们,通通让到。看小女子如何守住爱情。开朗女生却有不为人之的难过,无人地,她就像死了一般的宁静。
  • 重生之诺亚奥特曼

    重生之诺亚奥特曼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奥特曼的故事吧?初代奥特曼、赛文奥特曼、杰克奥特曼、艾斯奥特曼、泰罗奥特曼、爱迪奥特曼、雷欧奥特曼和阿斯特拉,还有M78星云的公主,尤莉安奥特曼、梦比优斯奥特曼、迪迦奥特曼等等,那么,我们的主人公李敖同志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奇特的历险呢?
  • 情人的礼物:你是我的绝对男主

    情人的礼物:你是我的绝对男主

    父亲的一部小说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用一部作品当做礼物,报复当年让她失去一切的人。情人,情人的礼物。换了名字,可她依旧还是她。换了身份,可他仍然是他。多年前,他碰到了正在哭的她,然而,多年后再相逢,却是她让自己流了泪。
  • 星空幻术师

    星空幻术师

    以《吞噬星空》小说的历史背景为始,描述了星空中不一样的幻术师,理性而带着热血,冷酷而兼有体贴,看看楚星晏是怎样在星空中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 念鬼咒

    念鬼咒

    我叫任川,是一个老实人,阴差阳错的和兄弟赵凯招惹了什么不该惹的东西,烧香拜佛,求神访仙,却始终不得解决,终于,我们找到了一位有能力的大仙,得到一个提示,“富贵天注定,平安地里求”!我们不是盗墓贼,却一次次地被引到各种诡异的地方。楚国妖异的公主西戎将军不灭的魂魄僰族悬崖墓葬群大兴安岭中的原始萨满南越将军墓阿拉善戈壁中鬼方流传千年的遗址远东海域流鬼国的神秘祭坛……当一切结束,我才看清,一切,只不过是个局……
  • 大唐军统

    大唐军统

    遍布中原、塞内外和西域的大唐快餐连锁店总裁掌管总务、情报、保卫三科的大唐神秘而传奇的大军统特务头头风流勇武不惧权势奸邪巨恶倾倒万千美女的大人物这三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因为一个特殊的男人而变成风马牛相及李靖感叹着说:苏颤确实是一个让他的敌人见了会颤抖的人物,非常可怕,人如其名……魏征也私下里大叹道:大唐贞观之所以能治,苏颤当居首功尔,就连皇上也唯次位!…………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魔力的奇遇

    魔力的奇遇

    继承者阻止一位要毁灭世界来重建魔法王国的继承者
  • 悲鸣洞穴调查

    悲鸣洞穴调查

    本书将讲述悲鸣洞穴和围绕它的相关人物发生的事情,究竟当年轰轰烈烈的调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又何为有那样的结局?
  • 执宰太虚

    执宰太虚

    “出门在外,行走江湖,不是进这个门,便是入那个派。这样一来,无论是强抢民女,还是打家劫舍,你都有靠山了不是?”无影刀盟,少年古寒心,悍然走向烽火巾帼的刺客大陆。他不知武林,武林却风靡他的传说:雪中捍刀,绯月洗剑。他不入江湖,江湖却盛传他的美谈:书香恩仇,气贯百家。他通晓天地,武极阴阳,知‘大目’,掌‘大均’,通‘大方’,明‘大信’,恒‘大定’。挥洒五千言,山河惧寂,四海清平。伴曲逍遥游,群芳入袖,武动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