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19800000059

第59章 明道学案(上)(1)

明道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大程子之学,先儒谓其近于颜子,盖天生之完器。然哉!然哉!故世有疑小程子之言若伤我者,而独无所加于大程子。述《明道学案》。(梓材案:《明道学案》,谢山分为二卷,当有增补,特其稿未全。)

濂溪门人

纯公程明道先生颢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人。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囗,太中大夫。先生生而秀爽。叔祖母任抱之,钗坠不觉,后数日方求之,先生未能言,以手指示其处,得之。踰冠,中进士第,调鄠县主簿。南山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违近聚观。先生谓其僧曰:「吾有职事。俟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自是光不复见。改上元县,盛夏堤决,法当言之府,府言之漕司,然后兴作。先生曰:「若是,苗槁久矣!」竟发民塞之,岁乃大熟。上元当水运之冲,设营以处病卒,至者辄死。先生曰:「病者给券而后得食。待食数日,奚而不死!」乃白漕司豫贮米营中,死者减半。仁宗登遐,遗制,官吏成服三日而除。三日之朝,府尹率属吏将释服,先生进曰:「请尽今曰。若朝而除之,所服止二日尔。」尹不从。先生曰:「公自除之。某非至夜,不敢释也。」一府相视,无敢除者。茅山有龙池,其龙如蜥蜴而五色,自昔严奉,以为神物。先生捕而脯之,使人不惑。始至邑时,见持竿以黏飞鸟者,取其竿折之,自是乡民子弟不敢复畜禽鸟。其不严而令行如此。移晋城令。河东财赋窘迫,官所科买,虽至贱之物,价必腾涌。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县库有杂纳钱数百千,常借以补助民力。部使者至,则告之曰:「此钱令自用而不私,请一切不问。」先生视民如子。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欲辨事者,或不持牒,径至庭下,先生从容理其曲直,无不释然。度乡村远近为保伍,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涂者,疾病皆有所养。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童儿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在县三年,民无强盗及囗死者。秩满,吏夜叩门,称有杀人者,先生曰:「吾邑安有此!诚有之,必某村某人也。」问之,果然。或询其故,曰:「吾尝疑此人恶少之勿革者也。」熙宁初,用吕正献公分着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务以诚意感动人主,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神宗俯身拱手曰:「当为卿戒之!」及论人才,曰:「陛下奈何轻天下士﹖」神宗曰:「朕何敢如是!」前后进说,未有一语及于功利。尝极陈治道,神宗曰:「此尧、舜之事,朕何敢当!」先生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也。」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言者攻之甚力。先生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媿屈。新法既行,先生言:「智者若禹之行水,行所无事。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就使徼幸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乞去言职。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先生固辞,改签书镇宁军判官。奄人程昉治河,取澶卒八百,天方大寒而虐用之,众逃归。群僚畏昉,欲勿纳。先生曰:「彼逃死自归,勿纳必乱。」即亲往启门,约少休,三日后役,众驩呼而入。具以事上,得不遣。昉后过州,见先生,言甘而气慑。退而扬言于众曰:「澶卒之溃,程中允诱之,吾且诉于上。」先生闻之,笑曰:「彼方惮我,故为是言也。」果不敢诉。曹村埽决,先生谓郡守刘涣曰:「曹村决,京师可虞。请以厢兵见付,事或可集。」涣以镇印假之,先生立走决所,激谕士卒。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耳。先生募善泅者衔细绳以渡决口,得引大索,两岸并进,数曰而合。迁太常丞、知扶沟县,广济、蔡河在县境,濒河恶子胁取行舟财货,岁必焚舟十数。先生捕得一人,引其类,得数十人,不复根治,但使分地挽舟,督察作过者,其患始息。水灾,请发粟,司农遣使阅实,邻邑多自陈「谷且登,无贷可也」,先生请贷不已,得谷六千石,饥者用济。司农视贷籍,户同等而所贷不等,檄县杖主吏。先生言:「济饥当以口之众寡,不以户之高下。令实为之,非吏罪。」乃已。奄人王中正巡阅保甲,权宠张甚,诸邑供帐,唯恐得罪。至扶沟,主吏以告。先生曰:「吾邑贫,安能效他邑。取于民,法所禁也,独有令故青帐可用尔。」中正亦惮之,不敢入境。有犯小盗者,先生谕而遣之。再发,盗谓其妻曰:「我与大丞约,不复为盗。今何面目见之邪!」遂自经。除判武学,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为异论,罢复旧任。已坐逸狱,责监汝州酒税。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元丰八年六月十五日也,年五十四。先生资性过人,而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正叔闻汝南周茂叔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文潞公采众议而为之表其墓曰明道先生。嘉定十三年,赐谥曰纯公。淳佑元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明嘉靖中,祀称「先儒程子」。

百家谨案:宋干德五年,五星聚奎,占启文明之运。逮后景德四年、庆历三年复两聚,而周子、二程子生于其间。朱子曰:「元公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当时见而知之者有程氏,遂广大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微,人伦之着,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洞然毕贯于一,而周、孔、孟氏之传,焕然复明。」此定论也。顾二程子虽同受学濂溪,而大程德性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二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

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横渠西铭,旧名《订顽》。)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刘蕺山曰:程子首识仁,不是教人悬空参悟,正就学者随事精察力行之中,先与识个大头脑所在,便好容易下工夫也。识得后,只须用葆任法,曰「诚敬存之」而已。而勿忘、勿助之间,其真用力候也。盖天理微妙之中,着不得一毫意见伎俩,与之凑泊。纔用纤毫之力,便是以己合彼之劳矣,安得有反身而诚之乐。诚者,自明而诚之谓。敬者,一于诚而不二之谓。诚只是诚此理,敬只是敬此诚,何力之有!后人不识仁,将天地间一种无外之理,封作一膜看,因并不识诚敬,将本心中一点活泼之灵,滞作一物用,胥失之矣!良知良能是本心,昏昧放逸是习心。向来不识此理,故种种本心为习心用;今来既识此理,故种种习心为本心转。又何患不存之,又存而不能期月守也﹖此程子见道分明语也。乃先儒以为地位高者之事,非浅学可几,学者只合说「克己复礼为仁」。周海门先生深不然之,以为「不识仁而能复礼者无有」,是处极为有见。而顾泾阳先生则云:「学者极喜举程子识仁。但昔人是全提,后人只是半提。『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此全提也。后人只说得『浑然与物同体』,而遗却下句,此半提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全提也。后人只说得『不须』二句,而遗却上句,此半提也。」尤见卫道之苦心矣!

又曰:朱子谓程子《识仁篇》乃地位高者之事,故《近思录》遗之。然「诚敬存之」四字,自是中道而立。

又曰:《识仁》一篇,总只是状仁体合下来如此,当下认取,活泼泼地,不须着纤毫气力,所谓「我固有之」也。然诚敬为力,乃是无着力处。盖把持之存,终是人为;诚敬之存,乃为天理。只是存得好,便是诚敬,诚就是存也。存正是防检,克己是也;存正是穷索,择善是也。若泥不须防检穷索,则诚敬存之当在何处﹖未免滋高明之惑。子静专言此意,固有本哉!

顾泾阳曰:程伯子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只此一语已尽,何以又云「义礼智信皆仁」也﹖始颇疑其为赘。及观世之号识仁者,往往务为圆融活泼,以外媚流俗而内济其私,甚而蔑弃廉耻,决裂绳墨,闪铄回互,诳己诳人,曾不省义礼智信为何物,犹偃然自命曰仁也,然后知伯子之意远矣!

宗羲案:明道之学,以识仁为主,浑然太和元气之流行,其披拂于人也,亦无所不入,庶乎「所过者化」矣!故其语言流转如弹丸,说「诚敬存之」便说「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说「执事须敬」便说「不可矜持太过」,惟恐稍有留滞,则与天不相似。此即孟子说「勿忘」,随以「勿助长」救之,同一埽迹法也。鸢飞鱼跃,千载旦暮。朱子谓:「明道说话浑沦,然太高,学者难看。」又谓:「程门高弟,如谢上蔡、游定夫、杨龟山,下稍皆入禅学去。必是程先生当初说得高了,他们只见上一截,少下面着实工夫,故流弊至此。」此所谓程先生者,单指明道而言。其实不然。引而不发,以俟能者。若必鱼筌兔迹,以俟学人,则匠、羿有时而改变绳墨,彀率矣。朱子得力于伊川,故于明道之学,未必尽其传也。

百家谨案:先遗献《孟子师说》解「必有事焉」:「此与明道识仁之意相合。『正』是把捉之病,『忘』是间断之病,『助』是急迫之病。故曰『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未尝致纤毫之力』。盖存得好就是诚敬,诚敬就是存也。存正是防检,克己是也;存正是穷索,择善是也。若外此而为防检穷索,便是人为,未有不犯三者之病也。」

百家又忆姜定庵先生希辙尝于其家两水亭问先遗献「学而时习」之解,答云:「《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总是工夫之名。』荀子所谓『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皆是。然必有所指之的,则合其本体而已矣,明道之识仁是也。『时习』者,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明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盖其间调停节候,如鸟之肄飞,冲然自得,便是『说』也。」

同类推荐
  • 游心安乐道

    游心安乐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广大发愿颂

    广大发愿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宗范

    宗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梦寐

    梦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本事词

    本事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四分律藏

    四分律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复仇彼岸:血的彼岸爱恋

    复仇彼岸:血的彼岸爱恋

    一朵一朵盛开的彼岸花,彼岸的盛开,复仇的开始,无意间拥有了爱恋,却又因为爱情而受伤。难道真的不应该拥有任何情谊吗…………复仇开始,尽情期待前世缘分,奈何誓言,依米印迹,来世在会…注定缘分,必定想见,前世记忆,回忆千年……
  • 送上门的老婆

    送上门的老婆

    郭军是一个三十岁的成功男人,只不过一直未成家,郭母十分焦急,某天催郭军相亲,而郭军也厌烦了“相亲”这种事情,对郭母说要是她喜欢就带回家吧,殊不知郭母就带了一位“老婆”上门...
  • 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人敌手,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易烊千玺爱了就别后悔

    易烊千玺爱了就别后悔

    “念念,我不会放手的。”“放手?我们是什么关系?”“情人,恋人,爱人,你说了算。”“我们是仇人,不是情人,恋人,爱人”
  • 佛洛依德的梦

    佛洛依德的梦

    由一系列与噩梦有关的故事组成,他们之间没有联系,却又如此靠近,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也许我们犯下的错,不会被人所知,但灵魂却洞悉这一切,折磨即将降临。
  • 曼珠

    曼珠

    在五代十国的后蜀乱世,为了活下去,他成为了野外生存之王;为了复仇,他摈弃了人性;为了活着,他可以杀人无数;丛林求生、复仇、杀敌、建功、立业,他奋斗不息。而幸福仿佛总是在彼岸,他该何去何从......
  • 泪绝千尘:浮生若梦

    泪绝千尘:浮生若梦

    “我安离尘,终要变强,终要把世界踩在脚下。”上一世,我为了复仇而活,这一世,我要为自己而活!在这一世平淡单调的世界里,突然闯入破坏自己所有的冷静和果断,他为她倾尽了天下,她为他倾尽了真心,是福,还是祸?“有时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而你看见的也不一定是假的”“终究,是错了”......千年后“是你吗?你回来了吗?”
  • 冰公主之爱永恒

    冰公主之爱永恒

    她,十二岁离家,十七岁归来,五年的蜕变成就了一副冰霜般的容颜,归来,入校,遇他,痴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