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1200000007

第7章

卷二

目病有三因

陈无择曰。喜怒不节。忧思兼并。以致脏腑气不平。郁而生涎。随气上厥。乘脑之虚。浸淫目系。荫注于目。轻则昏涩。重则障翳。眵泪囗肉。白膜遮睛。皆内因。如数冒风寒。不避暑湿。邪中于项。乘虚循系。以入于脑。侵于目而生目病者。皆外因。若嗜欲无节。饮食不时。频食五辛。过啖炙爆。驰骋田猎。冒涉烟尘。劳动外情。皆丧明之本。此内外因也。

徐彦纯曰。人之眼目。备脏腑五行。相资而神明。故能视。内障乃瞳神黑小。神光昏昧也。外障则有翳膜可见。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囗阳。囗阴。虚脱荣卫所致。种种不同。外障有起于内囗睛上。睛下睛中。视其翳色。从何经来。惟宜分治。目之为病。肝热则昏暗。心热则烦痛。风湿血少则涩痒。肾虚则不禁固。甚则陷突。缓则翳暗矣。

诊视

脉经曰。左寸脉洪数。(心火上炎也)左关脉弦而洪。(乃肝火盛也)左尺脉微弱。(乃肾水不升。而火在上也。)右寸关脉俱弦洪。(乃肝木挟相火之势。来侮所不胜之金。而戕己所胜之土也。)右尺脉洪数。(为相火邪火上炎。挟肝木之邪。而烁目也。按六脉浮紧有力者为寒。沉数有力者为热。微细而弱者为虚。洪大而滑者为实。夫五脏常欲相顺相生。如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

脾见涩。肾见弦。此五脏相合相生之理。禀太和之气。其疾何以生焉。是为疾者五脏必相克相反。

如心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此五脏相刑相克。递相互变之机。其疾再无不作者。万物生克。一定之理。岂止于病目而言哉。经谓五脏不和。则六腑不通。六腑不通。

则九窍疲癃。九窍疲癃。则气血壅滞。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似疟。

但目红示而头不痛。项不强。身发寒不致战栗。发热不致闷乱为异。而为外障。或头眩目昏。头痛而目不红。为内障。由人于六淫七情。饮食色欲过度。运动失宜。岂能一一中节。而无所乘乱。

脏腑关窍。不得宜通。而痰内渍也。予特叙痰饮之脉皆弦微沉滑。或云左右关脉大者。或伏而大者。

皆痰也。眼皮及眼。或如灰烟黑者。亦痰也。然治法痰因火动。降火为先。火因气逆。顺气为要。

亢则害。承乃制者。寒极则生热。热极则生寒。木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木。金极而似火。

水极而似土也。)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脉所出。燥金也。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右手尺部。命门与三焦之脉所出。相火也。

六脉者。浮沉迟数滑涩也。浮者为阳。在表。为风为虚也。沉者为阴。在里。为湿为实也。沉迟者为阴。寒在脏也。浮数者为阳。热在腑也。滑者血多气盛也。涩者气滞血枯也。

八要者。表里虚实寒热邪正也。表者病不在里也。里者病不在表也。虚者五虚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饮食不入也。浆粥入胃。泻止则生。实者五实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瞀闷也。大小便通利而得汗者生。

寒者脏腑积寒也。热者脏腑积热也。邪者外邪相干也。正者脏腑自病也。

内经谓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从内走外者少阴病。太阳病宜温之散之。阳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阳病宜和之。少阴病宜清之。

保命集云。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易治。久病者为里。

难疗。按此论表里之不同明矣。用以治病。如鼓应桴也。

灵枢颠狂篇云。目囗外决于面者为锐囗。在内近鼻者为内囗。上为外囗。下为内囗。

凡看目疾者。男子多患左目。女子多患右目。此阴阳气血不同故也。或有左右无常者。乃邪热攻迫故也。

如男先伤左目。而右目屡发。定不可保。女先伤右目。而左目屡发。亦不能救。必须观人老少壮弱为主。少而壮者易治。老而弱者难治。易治者用药温和。难治者用药滋补。随症用药。不可执一。目症虽有多端。然看者先将分数预定其初。不致有误。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绿白色者不治。纯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血衰之症。若翳障如半月之状。俱难治之。若睛圆不损。不论星多少。翳浓薄。悉皆治之。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总翳膜轻薄。星点细小。难退。翳障未尽。切不可用刀割。目得血而能视。刀割则伤血。亦不可用火灸。翳膜生自肝火。又以火攻之。是以火济火。岂是良法。惟服药于先。必兼点药。则病渐退。根除而不复发也。

按目病有外感。有内伤。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此标症也。患者致目暴发疼痛。白睛红肿。眵泪赤烂。其势虽急。易治。内伤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此七情也。患者致黑珠下陷。或起蟹睛。翳膜障朦。或白珠不红。瞳神大小。视物昏花。内障不一。其势虽缓。难治。又有不内不外。而饮食不节。饥饱劳役所致。当理脾胃为主。目症虽多。不外风热虚实之候。治亦不离散清补泻之法。然补不可过用参术。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润之类。泻不可过用硝黄龙胆。以凝其血。惟用发散消滞之类。药用当。则目自愈。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补则骤用大寒。多致受伤。治目毋投寒剂。固是要法。又当省其致病之源以治之。如贪酒者徐徐戒其酒。好色者缓缓戒其色。暴怒者巽言戒其暴怒。不听。则难疗也。然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凝则生翳生膜。目斯患矣。不可不慎。凡病目后。宜滋肾水。何也。目以肝为主。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滋肾水。则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无穷。若肾水亏耗。则水不能生木。木不能生火。火不能生土。土不能生金。金不能生水。肝血亏而火妄炽。其害可胜言哉。

目不专重诊脉说

夫曰有是病即有是脉者。此亦大概言之。其微渺未必皆可恃乎脉也。如目病。必视其目为内障。为外障。

内障有内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为何症。所中所伤之浅深。果在何轮何廓。辨之明而后治之当。今闺阁处子。暨夫贵介之族。但舒手于帷幔之外。诊其脉即欲治其病。且责其用药当而效之速。不知即方脉之专重乎脉者。尤望闻问居其先。而切脉居于后。盖切而知之。仅谓之巧耳。况症之重者。关乎性命。而惟恃巧以中之。何轻视乎性命耶。必精详审辨。而后治之可也。重性命者。当必以是言为然也。矧目为五官之最要者哉。假令一瞽目。隐身于帷幔之中。舒其手于帷幔之外。其六脉未尝不与有目者相同也。切脉者。从何脉辨知其为瞽耶。恐神于脉者。亦未易知。后学岂能臻此之妙。定其残好。必猜度拟议之。

而用药亦猜度拟议之药尔。欲其当而效之速。实难矣。较而论之。两误之中。病者之自误为尤甚也。兹特摘出其弊。必于诊脉之外。更加详视。始不至有误矣。

目症相同所治用药不同并戒慎问答

复慧子曰。昔有客问先大人云。均一病也。其症不异。子何以治之不同。用药各异。其效有速有迟。有愈有不愈者。有治之者。有辞而不治者。其故何也。大人闻而应之曰。夫古之善医。先精造乎学业。次通达乎人事。见机而作。圆融变通。不拘一隅。不执一方。子谓予同病而异治。不知人事有种种不同者也。或男子妇人。婴儿处女。鳏寡老弱。师尼婢外家。兼之胎前产后与夫情性之温暴。饮食之多寡。二便之通塞。四时之寒暑温凉。病症之虚实冷热。岁月之远近浅深。有能节戒不能节戒者。服药曾伤元气未伤元气者。千态万状。不可胜计。治之安可同于一辙乎。况富贵贫贱之殊途。盖富贵之人。其志乐。其性骄。或酒色之不戒。家务之劳心。暴怒之伤肝。以致五火俱动。且药饵委诸童仆。火候或失宜。故取其效也不易。至于贫贱者。其志苦。其形劳。或因薪谷之忧。忿怒之伤。或药饵力乏不继。欲愈其疾也更难。予之症同而治异者。盖为此也。今就先大人之论思之。诚不可拘一隅。不可执一方也。但他恙之戒人酒色劳怒犹易。独目病之戒人则难。他病身体无力。四肢疲倦。而念难起。惟病目者。身体强健。而念易动。动则精出窍矣。夫天地以日为阳。雨为阴。人以火为阳。水为阴。人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阳生岂不为火乎。至于怒。又为七情之一。最易伤肝。肝伤则目必损。肝窍于目故也。恣酒助阳。动湿热而烁阴。纵色又为伤肾之要。人身脏腑皆火。单有肾水一点以制之。岂可轻忽不慎。丹溪先生言。人心君火一动。相火即起。虽不交而精亦暗流矣。又有愚夫愚妇。病目不知自爱。俱言假此以泄其火。愚谓此非去火。实乃抱薪救火也。将见火未熄。而焰愈炽矣。病目者不知乎此。则轻症变重。重症变为不治之症者。靡不由乎此耳。业是科者。善为词以深戒之可也。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置方之规也。逆则攻。从则顺。反则异。正则宜。治症之要也。必热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宜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辅也。能受能令。能合能分者。佐之助也。或击或发。或劫或开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热。逐热必寒。去燥必润。除湿必泄者。逆则攻也。治惊须平。治损须温。治留须收。治坚须溃者。从则顺也。热病用寒药。而导寒攻热者必热。阳明病发热。大便硬者。大承气汤。酒制大黄热服之类也。寒病用热药。而导热去寒者必寒。少阴病下利。服附子干姜不止者。白通汤加人尿猪胆之类也。

塞病用通药。而导通除塞者必塞。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类也。通病用塞药。而导塞止通者必通。太阳中风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枣汤之类也。反则异也。治远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正则宜也。至真要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而使平。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物各从其类也。故置方治病如后。

淫热反克之病

膏粱之变。滋味过也。气血俱盛。禀受浓也。亢阳上炎。阴不济也。邪入经络。内无御也。因生而化。因化而热。

热为火。火性炎上。足厥阴肝。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胜。祸发反克。而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囗紧涩。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为重。重者芍药清肝散主之。通气利中丸主之。眵多紧涩。赤脉贯睛。脏腑不秘结者为轻。轻者减大黄芒硝。芍药清肝散主之。黄连天花粉丸主之。少盛。

服通气利中丸。目眶烂者。内服上药。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囗鼻碧云散。攻其淫热。此治淫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之变。非气血俱盛。非亢阳上炎。非邪入经络。毋用此也。

用此则寒凉伤胃。胃气不升降。反为所害。治疾者不可不明也。噫。审诸。

芍药清肝散(治眵多囗。紧涩羞明。赤脉贯睛。脏腑秘结。)白术囗石膏囗真川芎囗防风囗桔梗囗滑石(各三钱)囗荆芥穗囗前胡囗芍药囗甘草囗苏薄荷(各二钱半)囗柴胡囗黄芩知母囗山栀仁囗羌活(各二钱)囗芒硝(三钱半)囗大黄(四钱)共末。每服三钱。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热服。

上方为治淫热反克而作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大便结者。从权用之。盖苦寒药也。苦寒伤胃。故先以白术之甘温。甘草之甘平。生胃气为君。次以川芎、防风、荆芥、桔梗、羌活之辛温。升发清利为臣。又以芍药、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山栀、黄芩之微苦寒。且导且攻为佐。终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黄、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热为使。惟大便不结者。减大黄芒硝。此逆则攻之治法也。大热服者。反治也。

通气利中丸(治证同上)锦纹大黄(二两半)囗滑石(取末另入)囗牵牛(取末)囗黄芩(各两半)囗云头白术(一两)白芷囗羌活(各五钱)除滑石牵牛。另研极细末外。余合为细末。入上药和匀。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睡茶清送下。

上方以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为君。白芷辛温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温。通利诸节为臣。黄芩微苦寒。疗热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厘清浊为佐。大黄苦寒。通大便泻诸实热。牵牛辛苦寒。利大便除风毒为使。逆攻之法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而大便结者。亦可兼用。然牵牛有毒。非神农药。今与大黄并用。

取性猛烈而快也。大抵不宜久用。久用伤元气。盖从权之药也。量虚实加减。

黄连天花粉丸(治同上)黄连囗菊花囗苏薄荷囗川芎(各一两)囗黄柏(六两)囗连翘(二两)天花粉囗黄芩囗栀子(各四两)上为细末。滴水成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卧茶清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那一份美好

    那一份美好

    青春的灿烂,校园的美好,我们的故事,都是那一份美好。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宛若浮萍

    宛若浮萍

    你要是敢不和我白头偕老,你就死定了!
  • 我是你的爱卿

    我是你的爱卿

    火车上匆忙一别,没想竟然隔了好几个世纪。等再次相遇时,你是那么的高高在上而我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老百姓
  • bigbang权志龙之默默爱

    bigbang权志龙之默默爱

    遇见你后我很幸福,不知你是怎么样的----杨晨曦。你是唯一,怎么会不喜欢你呢---权志龙。还好我在懵懂时期与你相识相知相恋----权志龙and杨晨曦
  • 雷动九域

    雷动九域

    提到雷电,人人都会不寒而栗。而在北陵域的一个先天经脉堵塞的少年,心系仙途,一次意外之下,毅然选择用雷霆作为自己踏上修仙之途的踏板,前途虽险,其心异坚,且看凌宇如何一步步名动九域。
  • 异界之狗爷霸气侧漏

    异界之狗爷霸气侧漏

    人善得人欺,狗善被人吃;狗爷会武技,神仙也难敌。脸乃身外之物,可要可不要;大小姐乃必要之物,不得不要。打主人还需看狗,若要欺负大小姐,且问我狗爷同不同意!PS: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喜欢这只拿着剑上蹿下跳的狗呢,如果喜欢的话,记得收藏下哦~~~
  • 爱不忘:12点钟的灰姑娘

    爱不忘:12点钟的灰姑娘

    她是灰姑娘,遇见了王子变成了公主,但是到了12点她就要离开,虽然瞬间很短,但只要经过也就够满足了……而现实的灰姑娘会是怎样的…求支持!!!
  • 葬道者

    葬道者

    三千往生道,遁之一字,可解又不可解。所谓大道,不过是轮回天道,是否真的是顺则昌逆则亡。这只是这片天的意志,但我却要取代这片天,我之谓道,则逆天道又何妨;我之谓道,则殉我道又何妨。此谓,殉道者!
  • 金口才全书·即兴发挥的说话艺术

    金口才全书·即兴发挥的说话艺术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生活中的语言艺术、交际中的语言艺术、风趣幽默的艺术、有效的说话方式、世界级名嘴趣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