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55400000001

第1章 序篇(1)

一 盛德茂功 凡人被尊崇为“神”

中国医药,深深根植于华夏本土,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赖其佑护。没有中国医药的持续发展,便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使中医药宝库愈益充盈,一批批探索者满怀大爱仁义之心,怀抱悬壶济世之志,尝遍百草,验方证术,防治并重,造福百姓。且不表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人等,自《黄帝内经》所载之雷公、岐伯以降,即有留下真名实姓者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等名魁圣贤,以及隋唐大医孙思邈。

孙思邈,《旧唐书》载:“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永淳元年(682)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

《新唐书》亦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去牲牢。”古之华原府,即今之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辞海》(1979年版)载:“孙思邈,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辞源》(1979年版)亦载:“孙思邈,唐华原人。钻研诸子百家,兼通佛典,精于医药……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二书。新、旧《唐书》有传。”

作为古代名医,孙思邈与雷公、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等有相同之处,即姓名事迹皆录于史籍。与上述名医不同处在于:雷公、岐伯诸人虽史籍有载,其人生轨迹却几无所考,若有也是穿凿附会,因而其存在往往遭受质疑。例如被尊称为医圣的《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因其生平事迹不确,便有学者怀疑,《伤寒论》真正作者究竟为谁。曾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确否撰创该著?孙思邈则不然,今之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确为孙氏出生之所,其祖屋遗址犹在。距其不远处有一古槐,年轮在一千四百年以上,高十五米,围四点五米,虽历经沧桑,却枝挺叶茂,见证过孙思邈读私塾的少年时代。离祖屋遗址约千余米处,有孙思邈本人坟茔。其墓高四米,基座直径约六米,由青砖砌成圆堆形。据当地人说,该坟茔由本村一千户人家献砖堆砌,凝聚着众乡亲对孙思邈的无限深情。惜年代久远,原墓碑不存。目前所见的墓碑,立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六五米,厚零点一八米,上书:“唐代敕封妙应真人圣神之先茔碑”。

孙思邈坟茔左上方,是其父母合葬坟茔,也是圆堆形状,青砖砌成。此墓虽非孙思邈本人所立,却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尊重。墓碑前面,总有人双手合十,低首默立,追思这一对养育出苍生大医的平凡夫妇。

低首孙氏坟前,谁也不会怀疑他作为凡人的真实存在。

令人深思者,关于孙思邈还另有一说,即孙思邈并非世间之人,而是仙界之“神”。先是,成书于公元八三三年至八六三年间的《酉阳杂俎》卷二“玉格”有记:

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千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第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及卒后,时有人见之。

玄宗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赉十斤,送于峨眉顶上。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须鬓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手指大盘石臼:“可致药于此,上有表录上皇帝。”使视石上,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上复无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

此即笔记小说作家段成式笔下的孙思邈。

成书于公元九四一年至九四五年间的《旧唐书》,谨慎呼应上述说法,称孙思邈去世之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成书于公元九七八年的《太平广记》,秉承《酉阳杂俎》之旨,将“孙仙人”之说发挥到极致。请看:

开元中,复有人见隐于终南山,与宣律师相接,每来往参请宗旨。

而此时,孙思邈已辞世近三百年。书中除再述孙思邈以法术为昆明池龙王解危、与玄宗见面外,还附一传奇:

咸通末,山下民家,有儿十余岁,不食荤血,父母以其好善,使于白水僧院为童子。忽有游客称孙处士,周游院中讫,袖中出汤末以授童子曰:“为我如茶法煎来。”处士呷少许,以余汤与之,觉汤极美,愿赐一碗。处士曰:“此汤为汝来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与同侣话之,出门,处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飞,众方惊异。顾视煎汤铫子,已成金矣。其后亦时有人见思邈者。

还有其他许多关于孙思邈成仙的描写,恕不一一引述。

关于孙思邈“由人而神”的故事,民间亦有另一种佐证方式,即为他建造了一座座庙宇殿堂,里面供奉着他的塑像并神位。每座塑像前轻烟缭绕,人们虔诚地跪拜默颂。位于陕西铜川耀州区药王山的“药王殿”,即为其中之一。此地距孙塬村约十华里,原名五台山,为孙思邈晚年采药、种药与隐居之所。后人为纪念这位贤哲,改五台山为药王山,并于山上建造此殿。药王殿规模宏伟,肃穆庄严,内供孙思邈彩色塑像,面慈目善,栩栩如生,一龙一虎,相为拱卫。此殿初建于何年,史书未载。山上另有一立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的石碑,额题“五台山静应庙记”,载有孙思邈受祀之事。以此推算,孙思邈受百姓祭奠,迄今已近千年。在孙思邈塑像前虔诚烧香磕头者,四时不绝。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相传为孙思邈诞辰之日,亦为药王山庙会之时。为纪念药王爷的诞辰,四方百姓蜂拥而来,于殿前焚香跪拜,愿药王菩萨显灵,保家人岁岁平安。孙思邈就这样由人而神。

关于孙思邈显灵的故事,立于药王山《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跋最见其详。该碑初刻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三年(1183),重刻于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高二点零四米,宽零点七米,厚零点二五米。碑之正文,相传为唐太宗所赐,云:“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颂碑附跋如下——

癸卯岁,郡人骆志全礼山主李公,入道山君。忽以数力抬舁而来,告曰:“不幸双目暴尔失明,又反胃,饮食不纳,苦楚不禁,唯自尽可免。”济道止之曰:“人之疾病,必以药饵救料,又有祈请之事。况真人医术冠绝唐代,所留方论,后人用之,无不获救。今遗像在堂,若诚心祈之,岂无不验!”志全敬受教,置水一钵于真人前,铭心致祷。以水煮粥,食之,不反吐粥,食渐进。不两旬,疾平。志全愈加诚敬。一日,卧北窗下,告之道伴曰:“我见窗棂上白四指许,所见日加。”一月后,眼复明。一方惊叹。[1]

药王山另一《重修孙真人庙洞之记》石碑,刻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碑文先述五台山方位及孙思邈生平,再叙一传奇故事:

钦差镇守陕西太监廖鸾之侄、锦衣千户廖恺“偶尔得疾,饮药弗痊”。一日,忽见一老者来医其疾,自云五台山洞中孙真人。“及退,才知为梦。”数日后,病竟愈。廖千户戚然动心,乃将其事告之于伯。伯喜之,即捐银五十两,遣百户胡盛诣耀州,以整饰孙真人祀庙,逐使庙貌焕然一新。[2]

同类推荐
  •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褚时健数万字自述首次披露,褚橙运营细节深度全公开。褚时健最认可的权威授权传记,自序中称本书“写出了他真实的一生”,《褚时健传》是他最重要的传记作品。88岁老人的传奇人生,起落、颠覆、从谷底反弹的力量,风靡全国的“励志橙”创业史,以及他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王石、吴晓波作序推荐《褚时健传》,王石称自己看完书稿夜不能寐。大量细节披露褚橙经营方法和理念,包括褚橙的内部管理、渠道拓展、营销、品质监控等,这是之前的书都没有详细讲到的部分。
  • 蔡锷自述

    蔡锷自述

    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并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中,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青年将领。他短暂的一生中,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起源与进程,了解早期革命家们矢志不渝、无私奉献、艰苦卓绝的人生经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读物。
  • 曹雪芹

    曹雪芹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民国先生

    民国先生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这个时候的民国,是一个时代,更是一个象征着革新的精神。小镇上的苏家太爷知天命已到,将孙女托付给了苏家故人苏先生。不知何来,不知何归的神秘苏先生许苏瑶十年安定。三方势力却在苏瑶踏入上海的那刻起便紧盯不放,究竟为什么?看苏先生如何带苏瑶在上海大风大浪中稳如行舟。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三杯知冷暖,笑眼看醉人。聚散终有时,此去无故人。苏先生究竟是谁?他在上海,究竟想干什么呢?注:这个是作者的初稿,还有经过修改的详细稿件,有待发出哈哈。
  • 孩子,你在为谁学习

    孩子,你在为谁学习

    许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时候,孩子只是机械地为学习而学习,这样就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父母老师逼孩子学习时,孩子对学习有逆反心理;在题山书海中处于麻木状态,孩子讨厌学习;没有任何动力时,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事情想让孩子未来有所成就,必须让孩子明白为谁学习,而不是被强制着学习!被动地学习。
  • 无家可归:老师请收留

    无家可归:老师请收留

    半夜,某个女生下了出租车后就坐在没有什么人经过的街上,看着手机通讯录里,只有一个人,按下去做好了不接就挂掉的准备,突然一个小混混从一栋楼里出来,猥琐的表情一边走向她嘴里还说着“小妹妹怎么自己一个人在这要不要跟我回家啊”这时电话的另一边已经接通了听到这句话立刻就找到定位开车火急火燎的赶过去这边,只听见“咔擦”一声,小混混就灰溜溜的一边跑一遍喊了一句经典台词“你等着,有本事别走”等到小混混跑的无踪无影后她刚刚坐下看见一双鞋出现在她眼前,她顺着往上看,看见了一张她日思夜想的脸也正是电话另一头的主人
  • 哑舍同人玉洞箫

    哑舍同人玉洞箫

    古物不会说话,但有人会为你一一解答背后的故事。两千年后,相只相爱的人能否厮守?洞箫最后的主人终究还是那个他十六岁时遇见的那个女孩。
  • 苍穹云动

    苍穹云动

    云从龙,风从虎。五行圣兽金木水火土。木青龙,金白虎,土麒麟,火有朱雀水玄武。五行圣兽能耐我何?照样臣服于我脚下。要问当今苍穹谁最强。九霄之内上官云。
  • 三嫁惹君心

    三嫁惹君心

    一个是聪慧如兰的盲女,一个是爱财如命的公子。他屡次戏弄,她数次反击;她设计进取,他步步为营;他兴致勃勃地恶作剧,她只轻轻笑叹他的孩子气。别扭傲娇公子出奇招,淡定腹黑盲女弯弯绕。唉,小气男人惹不起,欢喜冤家宜结不宜解,姑娘一日不低头,公子一日不罢休。一盏清茶,开始了她与他的缘。一段琴曲,撩起拨动了他的心弦。他虽不懂她的琴,他却懂她的情,她虽无明亮的眼,却有明澈的心。徵羽宫商间,案情扑朔迷离,而他们彼此的心,却日渐明晰。一嫁搞笑斗气,二嫁互猜心意,三嫁齐心协力。盲女三嫁,只嫁一人。三娶三嫁,生死不离。
  • 驭剑问道

    驭剑问道

    一个山村的孤儿,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决意寻亲,却无意间遇见老者诛杀狼妖一幕,世上真的有仙么?
  • 我想你好一点,更好一点

    我想你好一点,更好一点

    我在努力变好,可是你,你们,都去了哪里?
  • 西藏邂逅

    西藏邂逅

    西藏。蓝天,白云,阳光,月亮,雪山。触及心灵。在旅途中,发现自己。爱情,不期而遇。-----------大四那年,寒假,吴月独自踏上了去西藏的旅行。她去西藏,本是为了报答小时候的救命之恩,要去拉萨转经而已。她完成了大昭寺转经的心愿,还看到了冬日的纳木错,本以为已是不虚此行。谁知,机缘巧合下,她遇到一个人。那人竟然在一夜之间,带她来到了阿里地区,来到了茫茫雪山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