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
记者在青岛港采访的几天中,时刻被一种精神包围着、感动着。
这种精神,来自于职工群众以港为家、爱岗敬业;来自于领导干部勤廉无私、率先垂范;也来自于干群之间民主平等、鱼水深情。
这种精神,营造出青岛港的风清气正,孕育出青岛港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之美,正是今日青岛港成就辉煌的灵魂。
“我们职工是企业真正的当家人”
公开透明是防止腐败、树立新风的良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常说这样一句话:“青岛港没有不可以向职工公开的,一切都可以公开。”
1996年,中港公司装卸六队生产上不去,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装卸六队的问题,常德传就在该队建立联系点,带领公司领导深入进行了调研,发现六队的问题在于:队领导与职工有隔阂、有误解,职工收入不透明,队领导漠视职工工作和生活。
如何消除隔阂,集团领导开出的“药方”就是:公开!
于是,“三公开”的试点在六队开始了:设立“队务公开栏”,公开工时、公开奖罚、公开制度,队务各项情况一目了然。这剂“药方”还真灵,职工与队领导的隔阂消除了,凝聚力增强了,六队从一个落后队当年就被评为先进队。
厂务公开初显“神奇功效”。第二年,集团就要求在集团、公司、队、班(组)全面推广公开制度,要求每一个公开栏都要安放在显著位置,将政策制度、生产指标、领导和职工收入、工时定额、奖罚、费用收支、福利待遇等20余项情况予以公开,每月更新公开内容。青岛港纪委、审计、工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每月进行深入检查,检查情况直接报告集团领导。由于厂务公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青岛港2006年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记者来到用于职工休息、候工的大港公司“职工之家”,看到每层走廊里,都挂满了各队、班(组)的公开栏。装卸一队职工于燕民对记者说:“我们职工有了知情权,感到顺心、顺意,工作再累也高兴!”
厂务公开,让职工把上到集团、下到班组的各项工作看得明明白白,充分地享有了知情权。而仅仅这些还不够,为了在集团内部实现民主管理,青岛港还要把集团公司的决策权交给职工,让他们成为集团真正的当家人。
2006年9月6日早晨,停泊在16区浮桥旁的一艘崭新的拖轮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而这却让恰巧经过这里的大港公司装卸六队队长李秀滨激动不已。
原来,随着港口吞吐量的迅猛增长,靠、离船的频率明显增加,原有拖轮已明显不够用,特别是遇到大风、大雾天气,船舶容易造成压港,有时会等候十几艘靠、离船,造成人力、时间的浪费。为此,他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增加拖轮的提案。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加紧落实,于是拖轮“港福”号很快就到“家”了。
李队长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说:“我不只是因为落实了提案而高兴,更感觉到,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咱们工人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
“职工代表大会制,是青岛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每年1月3日和7月3日召开。”集团工会副主席刘纯盛向记者详细介绍该项制度,“集团全体职工都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在‘民主恳谈问答会’上提出自己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在职代会上,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还要向职工代表作述职报告。职工代表对中层以上领导进行评议,职工满意度直接影响对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职工满意度高的可以提拔重用;群众意见较大的就需要交流、调整;职工满意度达不到30%的,将被免职。集团还特别规定,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时,考评委员中,职工代表比例须占60%。”
此外,集团公司的决策也要直接征求职工代表的意愿。集团和各公司的决策、制度和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项,在制定和实施之前,都需要事先向职工代表征求意见,决策内容需要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
“职工既是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决策的参与者!”刘纯盛在强调这句话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这就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就是靠的这种机制预防腐败。”集团纪委的纪青说:“职工首先对集团公司上上下下的事务了如指掌;发现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提案,并对有关领导或责任人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完成不好的,职工又可以行使表决权,直接影响他的任免。不利于职工权益的决策也可以通过表决权进行否决,让职工真正管理企业。”
“一名领导干部就是一面旗帜!”
一位拥有总资产150多亿元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老总,个人生活是怎样的呢?
让常人难以相信的是,他的坐驾竟是跑了15年的“老公爵王”;他住的还是以前的旧房子。然而,常德传就是这样的简朴。他常说:“党把我安排到这么重要的岗位,如果只重个人得失,不给职工谋福利,不把企业带好,就对不住党的培养,对不住群众的信任,自己会愧疚一辈子!”
领导的表率就是无声的命令。在常德传的感染下,集团、各公司的领导班子带头不用公款购买手机,不买豪华轿车,不搞办公室豪华装修,出差只住简朴的招待所;集团、公司两级领导都是7点以前来港,18点以后离港,“让职工踩着自己的脚印上班,自己踩着职工的脚印下班”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作息标准……
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环节上,他们始终坚持先职工后干部、先基层后机关,工资、奖金分配等优惠政策向装卸一线工人和科技人员倾斜的原则。发放安全生产大奖时,一线职工的奖金额高出集团、公司两级领导和机关干部20%至40%;安装空调、配备矿泉饮水机时,最先享受清凉的是800多个基层班组的职工候工室,最后列入计划的是集团机关……
青岛港近些年的物资采购,包括生产物资、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采购额每年都在一亿元以上。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工作怎么来进行,自然就成为了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领导班子的回答是:一切按制度办事!
“以前,这些物资都是由各个公司分别招标采购,不利于集团公司的监督管理。”集团“物资超市”经理周明信向记者介绍,于是集团在2003年成立了“物资超市”,专门负责全集团公司的各项物资采购工作。现在的物资采购都实行封闭式报价制度,哪家的报价低、品质好就用哪家,纪检、审计、财务等部门对招投标进行全程监督。未经集团纪检、审计等部门签字认可的采购项目,财务部门一律不予付款。
青岛港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丁照熙告诉记者,近几年,集团公司每年用于生产建设方面的资金就达十几亿元。每项工程从招标到完工验收,都得经过纪检、审计和有关工程人员全程监督。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违规违纪案件。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青岛港是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记者在大港公司装卸一队采访时,巧遇到这样一件事,农民工李强夫妇和队里的几名领导、老职工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原来,李强两口子前几天闹了点小别扭,队领导发现李强在单位情绪不好,就找到他们俩做起了思想工作。看来,队友的一番劝说发挥了作用,小两口互相看了看,不好意思地笑了,甜甜蜜蜜的,和好如初。
25岁的李强,是装卸一队的农民工,公司为解决单身职工找不到对象的问题,就与该市的绮丽服装厂经常搞联谊活动,李强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认识妻子高吉香的。2006年3月份结婚,令小两口没想到的是,队长孟宪福作为介绍人之一,亲自为他们开婚车;更令他们喜出望外的是,证婚人会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新房的电视、洗衣机也是队里出钱给买的。李强对记者感激地说:“我2000年到队里来干活,图的是在青岛港干有前途,有钱挣。而今,我认为青岛港更像是一个亲情浓浓的大家庭。如果不是常主席、总裁和队领导的帮助,我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能过上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家庭般的温暖感动着无数个和李强夫妇一样的青岛港职工。然而,这种胜似亲情的温暖不仅仅局限于对职工的关爱,更体现了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青岛港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决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的信条。通过加快发展、兴办合资企业等方式,创造了一万多个工作岗位,保证了职工人人有岗位,人人创效益。
2004年,由于生产业务流程调整,原先担任火车信号工的34位加工厂女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她们都是一些年近四五十岁的老大姐,担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集团领导得知这个消息后要求加工厂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购置缝纫设备,把34名老大姐全部安置到服装加工车间工作,为她们“重金造岗”。经过培训,老大姐们的岗位技能不断提升,现在她们每个人都练成了“70分钟制作一套工作服”的岗位绝活,为港口创造了更多的效益。
“在青岛港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客户,一个是职工。”青岛港领导班子始终牢记的一条就是,“职工利益无小事。”在房改前,集团购建了7000多套房子,圆了几代海港人“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每年不仅增加1.6万名职工的收入,而且离退休老同志的工资也一起长;青岛港现有农民工5800多人,其中已有1032人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享受与城市工基本相同的待遇;每一名职工过生日,还可以领到一份生日蛋糕……
以人为本的亲情关怀使青岛港成为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2007年1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