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8500000004

第4章

立论品第十三

今欲论佛法饶益于世间。佛以大悲心为广利益一切世间故说是法无所齐限。如或有人但为婆罗门故说解脱经。佛所说经皆为度脱四品众生乃至畜生亦不限碍。问曰。不应造论论佛语也。所以者何。若佛自论可名为论。若佛不论余不能论。所以者何。一切智人意趣难解。不知何所为故而说是事。若不得佛意妄有所说则为自伤。如经中说。二人谤佛。一以不信憎恶故谤。二虽有信于佛所说不能谛受亦名谤佛。设有真智不知佛意。尚不能得论佛所言。况未得者而欲造论论佛意耶。所以者何。如异论经中。佛为触故说如是事。诸比丘等种种异论皆不得佛意。又如长老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如伐大树弃舍根茎但取枝叶。汝等亦尔。舍离如来而问我耶。若摩诃迦旃延于论议中自喻枝叶。何况余人能解佛语。又佛问舍利弗。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三问不答。又佛为一切诸法根本。唯佛能解。余人不能。又阿难白佛。遇善知识于得道中则为半利。亦有道理。所以者何。以二因缘正见得生。一从他闻。二自正念。佛语阿难。但善知识则为具足得道利己。又如佛言。若我为人有所说法。是人不得我意故生诤讼。今诸论师各有所执。或言过去未来有法。或有言无。当知如是诸论师等不解如来随宜所说故生诤讼。又如阿难为三摩提说诸所受皆名为苦。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观阿难仿像是义。

又诸论者谓。阿罗汉应先受供养。比丘不知。便往问佛。佛言。于我法中前出家者应先受供养。饮食粗事。犹尚不能知。况如来意说微妙法。以此等故不应造论。答曰不然。所以者何。有因缘故能知他意。如偈中说。能知说者意所趣向亦知说者欲说何事。有二种道圣道世间道。后当广说。以此道故知说者意。又异论经中。佛亦尽听。又迦旃延等大论议师。得佛意故佛皆赞善。又优陀夷比丘昙摩尘那比丘尼等造佛法论。佛闻即听。又佛法深妙。解者造论。不解则止。如是其余佛为诸法根本等问。悉以通答。又应造论。所以者何。若经造论。义则易解法则久住。又佛听造论。如经中说。佛语比丘。随所造论应善受持。是故于修多罗中取义立论别为异部。故应造论。又佛为种种可度众生。说世间等诸论议门。如莎提等不能解故其心迷乱。莎提等比丘。说生死往来常是一识。佛如是等种种说法。若无论议云何可解。以是等缘故应造论。

论门品第十四

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门故说有我。如经中说。我常自防获。为善自得善。为恶自得恶。又经中说。心识是常。又言。长夜修心。死得上生。又说。作者起业。作者自受。又说。某众生生某处等。如是皆以世界门说。第一义门者。皆说空无。如经中说。此五阴中无我我所。心如风焰念念生灭。虽有诸业及业果报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如佛以五阴相续因缘说有生死。又有二种论门。一世俗门。二贤圣门。世俗门者。以世俗故说言月尽。月实不尽。如摩伽罗母说儿妇为母其实非母。如经中说舌能知味。以舌识知味。舌不能知。如槊刺人言人得苦。是识知苦非人受苦。如贫贱人字为富贵。佛亦随人名为富贵。又佛呼外道名婆罗门。亦名沙门。又如刹利婆罗门等。佛亦随俗称为尊贵。又如一器随国异名。佛亦随名。又如佛言是吾最后观毗耶离。诸如是等随世语言名世俗门。贤圣门者。如经中说。因缘生识眼等诸根犹如大海。又如经说。但阴界入众缘和合。无有作者。亦无受者。又说一切苦。如经中说世间言乐。圣人说苦。圣人说苦。世间言乐。又诸所说空无相等名贤圣门。又有三时论门。若于此事中说名为色。若色曾有当有今有皆名为色。识亦如是。若识曾知当知今知皆名为识。如此等名三时论门。又有若有论门。苦有触必因六入。非一切六入尽为触因。若有爱必因于受。非一切受尽为爱因。或说具足因。如触因缘受。或说不具足因。如受因缘爱不说无明。或复异说。如经中说心欢喜身得猗。三禅无喜亦有身猗。又说猗者受乐。四禅有猗而无受乐。是名异说。又有通塞二种论门。如经中说若人发足为供养塔中间命终。皆生天上。是名为通。又余经说作逆罪者不得生天。是名为塞。又经中说受诸欲者无恶不造。是名为通。须陀洹人虽受诸欲。亦不能起堕恶道业。是名为塞。又经中说因眼缘色而生眼识。是名为通。若尔。应缘一切色皆生眼识。而不然。

又经中说因耳缘声生耳识等不生眼识。是名为塞。又所言通塞皆有道理不坏法相。又有二种论门。一决定。二不决定。决定者。如说佛为一切智人。佛之所说名真妙法。佛弟子众名正行者。又言一切有为皆悉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槃。如是等门是名决定。不决定者。若言死者皆生是则不定。有爱则生。爱尽则灭。又经中说若得心定皆生实智。是亦不定。圣人得定能生实智。外道得定则不能生。又如经说所求皆得。是亦不定。或得或不得。若言六入必能生触。是亦不定。或有能生。或有不生。如是等名不定门。又有为不为论门。如说奇草芳花不逆风熏。又说拘毗罗花能逆风闻。为人花故说不逆风闻。为天花故说逆风熏。又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余经说所有诸受皆名为苦。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为此故说所有诸受一切皆苦。又说。是苦三种有新故中。新受名乐。久厌则苦。中名为舍。又说。为得道故名为道人。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有如是等相因得名。又有近论门。如佛语比丘汝断戏论则得泥洹。虽未便得但以近故亦名为得。又有同相论门。如说一事余同相事皆名已说。又如佛说心为轻躁。则为已说余心数法。又有从多论门。如佛言。若人不知二见生灭相者皆名有欲。若能知者皆名得离。须陀洹人亦知二见生灭之相而有贪欲。但以知者多是离欲人。又有因中说果论门。如说施食则与五事。命色力乐辩才。而实不与命等五事。但与其因。又如说食钱。钱不可食。因钱得食故名食钱。又如经说女人为垢。实非垢也。是贪著等烦恼垢因故名为垢。又说五尘名欲。实非欲也。能生欲故名之为欲。又乐因缘说名为乐。如说以法集人是人为乐。又苦因缘说名为苦。如说与愚同止是名为苦。如说火苦火乐。又说命因为命。如偈中说。资生之具皆是外命。如夺人物名为夺命。又说漏因为漏。如七漏经说。此中二是实漏。其余五事是漏因缘。又有果中说因。如佛言我应受宿业。谓受业果。如是等众多论门。尽应当知。

赞论品第十五

应习此论。所以者何。学习此论得智人法。如经中说。世有二人。一谓智人。一谓愚人。若不善分别阴界诸入十二因缘因果等法是名愚人。若善分别阴界入等是名智人。今此论中正分别解阴界入等。故因此论得智人法。是以应学。又习此论故不名凡夫。又有二人。一是凡夫。一非凡夫。如说虽剃须发被服法衣受佛威仪。犹远佛法以不成就信等根故。若能成就信等根者虽处居家不名凡夫。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入僧威仪不入僧数。有在僧数非僧威仪。有入僧威仪亦入僧数。有非僧威仪亦非僧数。初名出家凡夫。次名在家圣人。三名出家圣人。四名在家凡夫。以此故知。离信等根则不入僧数。是故当为信等诸根勤行精进。欲得信等。当于佛法听受诵读如说修行。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从此论得二种利。自利利他。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能自利不能利他有能利他不能自利。有能俱利。有俱不利。若能自具戒等功德不能令他住戒等中是名自利。如是四种。若人虽能自利令他施等得大果故亦名利他。此中佛意不说此利。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如经中说为人说法得五种利。此中佛意亦不说此。此中但说最第一利。谓如说行得尽诸漏。是故说法能利他人。以兼利故名人中最。犹众味中之醍醐也。复次是人今处明中。后亦入明。世间众生。多从冥入冥。从明入冥。若少行佛法。是人亦能从冥入明。从明入明。所以者何。行布施等不能得如听佛法利。若少听佛语能得达慧。破诸衰恼获无量利。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从冥入冥。从冥入明。从明入明。从明入冥。又四种人。有顺流者。有逆流者。有中住者。有得度者。若人一心听佛法者。是人即能除灭五盖修七觉意。是故此人截生死流名逆流者。亦名为住。亦名得度。复有四种人。有常没者。有暂出还没者。有出观者。有得度者。若不能生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没。或生世间信等功德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是名暂出还没。起随顺泥洹信等功德分别善恶。是名出观。具足修习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若人能解佛法正义终不常没。设复暂退亦不永失。又此人名为修功德者。若人不修身戒心慧作少恶业亦堕恶道。若人修集身戒心慧。虽多为恶不堕恶道。修身者。以闻慧修身受心法。以修身故渐次能生戒定慧品能灭诸业。灭诸业故生死亦灭。又经中说有四种人。有结使利而不深。有深而不利。有亦深亦利。有不深不利。初名有增上结。时时而来。次名若软中结常来在心。三名若增上结常来在心。四名若软中结有时而来。若人得闻佛法正论。断二种结深而利者。又解佛法义。既不自恼亦不恼他。外道持戒即自恼身。若堕邪见即恼他人。谓无罪福业果报故。若行布施。亦是自恼亦名恼他。如天祠中多杀牛羊。若解佛法义者但为得利。不自恼身亦不恼他。如得禅定行慈悲者。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习此论者名可与言。解正义故。如经中说。若论议时。应当分别是可与言。是不可与言。若人不住智者法中处非处中若分别中及道中者。是人皆名不可与言。与此相违名可与言。不住智者法中者。论者以正智慧善解义趣。然后执用。此人不知。是故不执。如尼延子等自言我师是可信人但随其语。不住处非处者。不住用因中。诸外道等于二种因共因异因。若他说共因答以异因。他说异因答以共因。不住如是二种因中。不住分别中者不住譬喻中。不住道中者不住论道中。如说论者莫出恶言勿舍义宗。但说实利方便劝诲令得解悟自心欢喜名圣语法。是中若人正知佛法论者乃可与言。非余人也。又不可与言者。有应定答问以不定答。应分别答问以不分别答。应反质答问以不反质答。有应置答问而不置答。与此相违名可与言。应定答问者唯有一因。如佛世尊。世间无等。如此比也。应分别答问者。更有因缘。如死相续等。应反质答问者。如有人问还问令答。应置答问者。若法无实体但有假名。若问此法为一为异常无常等。是不答义唯解佛法者乃能知耳。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有三种人。正定.邪定.不定。正定者。必入泥洹。邪定者必不入泥洹。余名不定。若人能解佛法义者必入正定。又有四种人。纯罪多罪少罪无罪。纯罪者若人但有不善无一善法。多罪者多恶少善。少罪者多善少恶。无罪者但有善法无有不善。若人能解佛法正义。必入二种少罪无罪。又若人解佛法义。则受苦有量。以必当得至涅槃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月之神倾世之殇

    月之神倾世之殇

    獠牙瞬间出现,立博尔冰蓝色的眼眸变的越来越红。一阵疼痛感穿过了白阎离的躯体。让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的凌乱不堪。诡异的穿越、离奇的吸血鬼竟然是路西法的寄居体?待到,封印解开之时,天地皆将归我所有!天使、吸血鬼的战争,竟然是创世神的阴谋结合?路西法说:等到,你爱我、便放过这一切!月之神的圆寂,造成格局改变:大陆分割成为东西两方、吸血鬼变成创世神的遗弃者。从此,再无纠葛...命运之神:千万年的等待,我爱你你却不知道。一切,皆因情变...
  • 表明相爱这件事

    表明相爱这件事

    青春,那时候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懵懂,对明天的路好奇,对身边的人纯真,对相爱的人珍惜。那时候我们最容易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感到满足,我们一天天的在成长在学习在改变,或许十年以后的再次相约才能明白我们到底有没有变化,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我想我们应该趁着年轻去谱写我们的热血青春,尽管在以后后悔但至少现在不能有一丝遗憾,我相信当我们老了,再回忆起这段时光,我们会开心的笑,因为,这段回忆就像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他真实,他没有NG,他尽管有着酸甜苦辣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永远存在我们的心里。我想当你老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什么都带不走,唯一与你从这个世界消失的便是你心底的这段回忆,你的青春。
  • 全世界为你唱这小情歌

    全世界为你唱这小情歌

    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中,我始终是要找到你的......年华与陆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6岁时,陆辰漂洋过海美国。n年后,陆辰回国和苏年华重遇,可是他们不断的错过,爱意在心口难开。这时陆辰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夜然突然出现在年华的生活中,三个人陷入情感危机。
  • 魅狐仙

    魅狐仙

    妖,人人惧怕厌恶的妖物。仙,人人敬仰憧憬的仙人。妖仙,还是第一次听说。身为上仙的胡欲醉,因得罪了仙帝老儿,被贬为妖身,还是狐狸精。“呵,仙帝老儿,你不让本座在仙界闹,那本座便从人界闹个天翻地覆!”
  • 纵横都市之葬龙珠

    纵横都市之葬龙珠

    陈林在参加一次展会时巧合之中和儿时孤儿院的妹妹重逢,妹妹不但是个大美人还带来个一颗神秘的珠子,机缘巧合下主角开启了葬龙珠,同时也开启了奇妙梦幻的人生之旅!借助葬龙珠的力量开启一个个异能,赚钱,泡妞,纵意都市!
  • 白云啊,飘呀飘

    白云啊,飘呀飘

    一群大学毕业生的打工经历,其中包括他们对艺术、人生、家庭伦理的思考,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激情,
  • The Tempest

    The Temp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色女神的超级保镖

    绝色女神的超级保镖

    地下世界的巅峰王者,隐姓埋名回归都市。从此冰山总裁缠上我,绝美明星赖上我,清纯校花爱上我……会古武,通医术,泡妞打脸无往不利!然而,平静而又美好的生活,随着一个神秘玉佩的存在,各方势力云集华夏,上古秘辛初现天机……
  • 学渣称霸

    学渣称霸

    哈哈跟着一屌丝学生称霸全世界,闯仙侠,灭诸神这都不是事
  • 花样青春爱年华

    花样青春爱年华

    自己挚爱的少年对自己说爱上了别人,从小到大感情甚好的好友与自己无言分离,遇上可爱腹黑的萌宝小亚,那次晕厥后意外得知的秘密……仿佛一切都在和她璟筱沫作对!爱笑的她逐渐变的冷酷漠然,她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柔软隐瞒,在任何人面前都只是无谓淡漠,可有有谁知她的心早已是伤痕累累?又有谁知道午夜梦回的啜泣声是怎样的伤殇?并未有人知晓!那次失魂,她逝去了所有痛苦的记忆,他们称心!可是她呢?迷茫的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只知道那些无碍的干净,却不知他们想要隐瞒的黑暗!醒了,她璟筱沫终于醒了!可醒后的她,又会有怎样的黯然?怎样的唯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