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8000000007

第7章

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由是集论说此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摄。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眼等转识有间有转。非遍恒时能持身命。谓无心定睡眠闷绝无想天中有间断故。设有心位随所依缘性界地等有转易故。于持身命非遍非恒。诸有执无第八识者依何等食经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非无心位过去未来识等为食。彼非现常如空花等无体用故。设有体用非现在摄如虚空等非食性故。亦不可说入定心等与无心位有情为食。住无心时彼已灭故。过去非食已极成故。又不可说无想定等不相应行即为彼食。段等四食所不摄故。不相应法非实有故。有执灭定等犹有第六识于彼有情能为食事。彼执非理后当广破。又彼应说生上二界无漏心时以何为食。无漏识等破坏有故。于彼身命不可为食。亦不可执无漏识中有有漏种能为彼食。无漏识等犹如涅槃。不能执持有漏种故。复不可说上界有情身命相持即互为食。四食不摄彼身命故。又无色无身命无能持故。众同分等无实体故。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遍执持身命令不坏断。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唯依取蕴建立有情。佛无有漏非有情摄。说为有情依食住者当知皆依示现而说。既异熟识是胜食性。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谓眼等识行相粗动。于所缘境起必劳虑。厌患彼故暂求止息渐次伏除至都尽位。依此位立住灭定者。故此定中彼识皆灭。若不许有微细一类恒遍执持寿等识在。依何而说识不离身。若谓后时彼识还起如隔日疟名不离身。是则不应说心行灭。识与想等起灭同故。寿暖诸根应亦如识便成大过。故应许识如寿暖等实不离身。又此位中若全无识应如瓦砾非有情数。岂得说为住灭定者。又异熟识此位若无。谁能执持诸根寿暖。无执持故皆应坏灭。犹如死尸便无寿等。既尔后识必不还生。说不离身彼何所属。诸异熟识舍此身已。离识余身无重生故。又若此位无持种识。后识无种如何得生。过去未来不相应法非实有体已极成故。诸色等法离识皆无。受熏持种亦已遮故。然灭定等无心位中如有心位定实有识。具根寿暖有情摄故。由斯理趣住灭定者。决定有识实不离身。若谓此位有第六识名不离身亦不应理。此定亦名无心定故。若无五识名无心者。应一切定皆名无心。诸定皆无五识身故。意识摄在六转识中。如五识身灭定非有。或此位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寿暖等非第六识。若此位有行相所缘可知识者。应如余位非此位摄。本为止息行相所缘可了知识入此定故。又若此位有第六识彼心所法为有为无。若有心所经不应言住此定者心行皆灭。又不应名灭受想定。此定加行但厌受想故此定中唯受想灭。受想二法资助心强。诸心所中独名心行。说心行灭何所相违。无想定中应唯想灭。但厌想故然汝不许。既唯受想资助心强此二灭时心亦应灭。如身行灭而身犹在。宁要责心令同行灭。若尔语行寻伺灭时语应不灭而非所许。然行于法有遍非遍。遍行灭时法定随灭。非遍行灭法或犹在。非遍行者谓入出息。见息灭时身犹在故。寻伺于语是遍行摄。彼若灭时语定无故。受想于心亦遍行摄。许如思等大地法故。受想灭时心定随灭。如何可说彼灭心在。又许思等是大地法灭受想时彼亦应灭。既尔信等此位亦无。非遍行灭余可在故。如何可言有余心所。既许思等此位非无受想应然。大地法故。又此定中若有思等亦应有触。余心所法无不皆依触力生故。若许有触亦应有受。触缘受故。既许有受想亦应生。不相离故。如受缘爱非一切受皆能起爱。故触缘受非一切触皆能生受。由斯所难其理不成。彼救不然有差别故。谓佛自简唯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生爱。曾无有处简触生受。故若有触必有受生。受与想俱其理决定。或应如余位受想亦不灭。执此位中有思等故。许便违害心行灭言。亦不得成灭受想定。若无心所识亦应无。不见余心离心所故。余遍行灭法随灭故。受等应非大地法故。此识应非相应法故。许则应无所依缘等。如色等法亦非心故。又契经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与触俱起有受想思。若此定中有意识者。三和合故必应有触。触既定与受想思俱。如何有识而无心所。若谓余时三和有力成触生触能起受等。由此定前厌患心所故在定位三事无能不成生触亦无受等。若尔应名灭心所定。如何但说灭受想耶。若谓厌时唯厌受想。此二灭故心所皆灭。依前所厌以立定名。既尔此中心亦应灭。所厌俱故如余心所。不尔如何名无心定。又此定位意识是何。不应是染或无记性。诸善定中无此事故。余染无记心必有心所故。不应厌善起染等故。非求寂静翻起散故。若谓是善。相应善故。应无贪等善根相应。此心不应是自性善或胜义善。违自宗故非善根等及涅槃故。若谓此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发故。理亦不然违自宗故。如余善心非等起故。善心无间起三性心。如何善心由前等起。故心是善由相应力。既尔必与善根相应。宁说此心独无心所。故无心所心亦应无。如是推征眼等转识于灭定位非不离身。故契经言不离身者。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入灭定时不为止息此极寂静执持识故。无想等位类此应知。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然杂染法略有三种。烦恼业果种类别故。若无此识持烦恼种界地往还无染心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余法不能持彼种故。过去未来非实有故。若诸烦恼无因而生。则无三乘学无学果。诸已断者皆应起故。若无此识持业果种。界地往还异类法后。诸业果起亦应无因。余种余因前已遮故。若诸业果无因而生。入无余依涅槃界已。三界业果还复应生。烦恼亦应无因生故。又行缘识应不得成。转识受熏前已遮故。结生染识非行感故。应说名色行为缘故。时分悬隔无缘义故。此不成故后亦不成。诸清净法亦有三种。世出世道断果别故。若无此识持世出世清净道种。异类心后起彼净法皆应无因。所执余因前已破故。若二净道无因而生。入无余依涅槃界已。彼二净道还复应生。所依亦应无因生故。又出世道初不应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有漏类别非彼因故。无因而生非释种故。初不生故后亦不生。是则应无三乘道果。若无此识持烦恼种。转依断果亦不得成。谓道起时现行烦恼及彼种子俱非有故。染净二心不俱起故。道相应心不持彼种。自性相违如涅槃故。去来得等非实有故。余法持种理不成故。既无所断能断亦无。依谁由谁而立断果。若由道力后惑不生立断果者。则初道起应成无学。后诸烦恼皆已无因。永不生故。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净种故。证此识有理趣无边。恐厌繁文略述纲要。别有此识教理显然。诸有智人应深信受。如是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6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7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论曰。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依彼转者显此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而为所依。非彼现识。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

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初种子依有作是说。要种灭已现果方生。无种已生集论说故。种与芽等不俱有故。有义彼说为证不成。彼依引生后种说故。种生芽等非胜义故。种灭芽生非极成故。焰炷同时互为因故。然种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故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是因缘义。自性言显种子自类前为后因。他性言显种与现行互为因义。摄大乘论亦作是说。藏识染法互为因缘。犹如束芦俱时而有。又说种子与果必俱。故种子依定非前后。设有处说种果前后应知皆是随转理门。如是八识及诸心所定各别有种子所依。次俱有依有作是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时必有彼故。无别眼等为俱有依。眼等五根即种子故。二十唯识伽他中言。

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  佛说彼为十

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识种。观所缘论亦作是说。

识上色功能  名五根应理

功能与境色  无始互为因

彼颂意言。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眼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第七八识无别此依。恒相续转自力胜故。第六意识别有此依。要托末那而得起故。有义彼说理教相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然十八界各别有种。诸圣教中处处说故。又五识种各有能生相见分异。为执何等名眼等根。若见分种应识蕴摄。若相分种应外处摄。便违圣教眼等五根皆是色蕴内处所摄。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又鼻舌根即二识种。则应鼻舌唯欲界系。或应二识通色界系。许便俱与圣教相违。眼耳身根即三识种。二界五地为难亦然。又五识种既通善恶。应五色根非唯无记。又五识种无执受摄。五根亦应非有执受。又五色根若五识种。应意识种即是末那。彼以五根为同法故。又瑜伽论说眼等识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依但应二。又诸圣教说眼等根皆通现种。执唯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有避如前所说过难。朋附彼执复转救言。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妙符二颂善顺瑜伽。彼有虚言都无实义。应五色根非无记故。又彼应非唯有执受。唯色蕴摄。唯内处故。鼻舌唯应欲界系故。三根不应。五地系故。感意识业应末那故。眼等不应通现种故。又应眼等非色根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王俊凯你说好的幸福呢

    王俊凯你说好的幸福呢

    一路艰难,两人能在一起吗?几年后,他还会记得她吗?她还爱着她吗?
  • 西游之永生

    西游之永生

    谢震两世轮回,重生到西游世界成为隐雾山上一只小妖。
  • 我的诅咒:魔女残失的毒泪苹果

    我的诅咒:魔女残失的毒泪苹果

    几亿人中独耒被上古的力量选中,刚出生的独耒拥有上古血液,她的母亲用刚到人世不久的她做怖恐实验。籽落籽(用人的身体作为种子)土埋葬(用泥土作为埋葬的嫁装)毒灌骨(用毒灌溉每寸骨头)泪干浸(泪水作为肥料)果以红(红色的它成熟)3岁的她,没有童年,没有感受过到母爱,只有病苦绝望的声音在她耳旁嘶声遏底,最后实验失败,她被母亲无情的抛弃。上古赋予她的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上古的血液将指引她找到新的宿命。
  • 青春妖谈

    青春妖谈

    命运的交错足以改变人的一生。仅仅是在一个“外出不祥”目睹见世间罕有的“美丽的生物”,望月桐明的人生开始发生了扭曲。正以为如此,以“狐、人、贝、鹰、鬼、猫、兽、神”以这些故事作为展开步入青春的高中生们开始了他们的故事,青春的故事、怪异的故事。
  • 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

    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

    东野圭吾唯一的自传体小说集!一部搞笑到了极点、充斥着八卦与卖萌的读物!在这里,你将看到日本推理小说天王的内心独白,将目睹他是怎样从一个任何作品都卖不出去的废柴男成为畅销君!东野口中自己的那个“白痴家庭”有什么笑点?他到底有没有结婚?他是怎么糊里糊涂成为了推理作家?他看上了哪位同行的老婆并且在书中公然示爱?他见到广末凉子后口水四溢,却为什么对另一位男性演员更加不能自已?一次次与大奖无缘,他是怎么从新开始?他是如何一顿饭吃下了三十道大菜?
  • 饕餮的酒肆日常

    饕餮的酒肆日常

    机缘巧合之下,恶兽饕餮回到了百年前曾来过的酒肆,想要品尝一下昔日尝过的美味。可惜往日美食早已杳无踪迹。不过这酒肆里的小厨娘……看上去好像很好吃?
  • 万仙大帝

    万仙大帝

    灭天之眼!巨兽血脉!星辰邪印!吞龙天赋!佛与道共存一体,诵经,诛罚,一张佛口断人生死,十层道台变天下!这是一个逆天修神,誓要碎灭天地,重造乾坤的故事。这是一个妖族与人类共同治理天下的时代,还有未知生物的存在。这是一个搅乱诸天,成就无上霸业的旅途!他,就是万仙大帝姜鸣!
  • 从此冀琴声

    从此冀琴声

    秦深,还记得我的琴声吗?那年没有花开,没有雪落,唯有炎夏,唯有你我。我用手机录了一遍又一遍,才敢小心翼翼把保罗塞内维尔谱的梦中的婚礼放给你听。你说,真好。小冀,还记得那条陌上花开吗?它没有丢,它不会被丢失在光阴的逆流中,因为有爱。时光在与我们捉迷藏,我们用了七年藏着自己,最后,我输了。
  • 豪门契约妻

    豪门契约妻

    他是不可一世的“国主”,多少年轻美貌的女人想成为他的榻上客,但他偏偏钟情于一个七岁孩子的娘,而且肚子里还带着一个不知父亲是谁的拖油瓶。偶买噶!他是脑残吗?还是脑子袋被门夹住了!
  • 薰衣草学院:苦苦的复仇

    薰衣草学院:苦苦的复仇

    他们曾经遇见,成了彼此的小青梅、小竹马,可命运弄人,逼得他们不得已分别。六年后他们形同末影,对彼此冷默相对,后来他们的命运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