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7700000003

第3章 合理把握教材

我们的教学无法离开教材,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彻底依赖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但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如何合理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延伸,把教材用活,甚至有所创新,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启示五:准确处理教材内容

教师唯有对教材熟悉且进行必要的研究、把握、充实教材,才能很好地将课堂教学任务完成。教师应该像“庖丁解牛”那样,先对教材仔细剖析,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搞清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重点难点、前后联系、表述方法、举例选用等。唯有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把握,才能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教师们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且充分的对这部分内容和其他部分及全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充分的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做到教学的目的明确,教法充分得当,内容充实、突出重点,将难点把握准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避免照本宣科。

教材往往是专家编写的供教师使用的内容文本,但是如何使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新手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完完整整地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呈现的序列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处理,缺乏对教材进行选择的态度,甚至有点过于迷信。教师要针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需要结合自己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现实和课程学习的目标,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进。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来使用、挖掘教材呢?教材是“本”,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还之以鲜活的知识。我们的教学时刻都离不开教材,但是教师又不能对教材过分的依赖,身为教师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双慧眼,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改进。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但是在课程标准到教材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信息失真。因此,教师在研究、改进教材内容时,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二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通常是国家对于学生们学习本科目所必须要达到标准的一个最低的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的内容和基本标准,它无疑是教学、教材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我国,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更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现场条件也是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依据。当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依据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内容的必要性维度进行必要的思考。而现场条件着重考虑的是可能性维度,如学生的认知准备、教师自身的优势以及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问题就是现场条件中的重要因素。

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师探清教学之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教材的钻研,将各个章节的难、重点都把握好。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不同,对教材把握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虚心听取同事的意见,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要问问同事,自己在教材理解方面做得怎么样等等。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处理教材内容是一种情境化的行动,教师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对教学进行准备的时候所采取的一些处理教材的良好策略。具体而言,有这样五种教材内容改进策略:

①增: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

②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③换:对于那些不合适或者是不合理的内容进行更换;

④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⑤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框架结构。

教师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知识将处理之后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们进行学习活动内容,更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也就更能有效的进行学习活动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河北省某实验小学的江老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本地一家超市的录像,把学生带进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在进行物品的分类练习之时,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所选出来的物品都是学生们平日里见到的农产品,整堂课中对教科书中的插图等内容一直未涉及。江老师引入新课的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们对这些熟悉的农产品进行分类会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并且还能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进而培养出学生们应用数学知识解生活中问题的主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在教师的素养当中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是,唯有教师将教材吃透了,才能够做到这正的“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强调教材只能是教学的一个依据和工具,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教师在组织其他教学资源的同时必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为指导。唯有将教材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内化成教师的个人知识才能充分的显示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了教材的实质,才能用它作为衡量标准,来估算其他教学资源的教育价值。

在“用教材教”的背后还有让教师走出教材的一层含义。教师想要走出教材,显然先要走进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教师走进教材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式。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走进教材”,继而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从而“活化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有机统一起来。

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以及迈向教学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就是吃透教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连教材内容都不熟悉的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这法那法,吃不透教材就没法。”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才能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明了“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教”。

学习运用教材语言

对于语文的教学首先是要对教材的语言形式进行关注。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更是研究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内容,并有效地实践运用。如果把文章作为语法分析的对象进行解读,就毫无价值可言;只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才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比如说在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讲授的时候,倘若师生仅仅是在感悟到文章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时就作罢了,那么是完全没能将文章的价值期待很好地实现的。在这里,联想和想象成功地把《荷塘月色》的虚幻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如果不及时走出教材,在更广阔的生活中去实践运用,学习本文就失去了本真的价值。

领悟教材思想内涵

从事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规范的语言,并且还要以教材为例子对其中育人的功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让教材中真善美的内容唤醒学生们的生命意识,滋养学生们善的、美的心灵。于漪老师在接受《语文学习》杂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语文教师不要满足于做知识的“二传手”,不要浮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要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给学生以人格人品的影响。比如《荷塘月色》的教学,通过看课文插图,品味语言文字,不仅让学生在《荷塘月色》那优美的语言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要让学生在文章所表达的那种“半喜半忧”的感情中受到情感的洗礼,这才算是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从教材中学会学习

以教材作为例子一定要充分的对教材进行利用,将学生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的方式培养出来。《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课文。编者配这幅插图,恐怕就是要读者凭借人物的神态和清幽的环境走进“荷塘月色”。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于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习《荷塘月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看图,静思和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感受丰富内涵——研究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从走进文本到从文本中走出来,学生们形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来回。

从教材中提高素质

语文新课程的教材中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是语文素质形成体系中的一个链条,作为教师应该明白: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文本内涵的信息,更是为了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感悟情感中学会感悟,在揣摩语言中学会揣摩。首先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只是阅读的一个基础行为,学会阅读,并且在阅读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其次,在运用教材时,一定学会取舍、把握重点。因为任何一篇课文所承载的只能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要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努力将学生们的语文素质提高。

总之,对孩子们来说,教科书是沉睡的巨人,要使教材这个“例子”充盈着鲜活的知识气息、跃动的生命活力走近孩子,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启示六:活用教材思想

教师对教材的准备是上好课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教材的“度”,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各种潜能,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中参与教学的探究、思考过程,变“学会”为“会学”,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一个学科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凭借实践者的心血以及汗水才凝集而成的,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是历史的胎盘成长起来的美景。知识伴随着实践中荡气回肠的故事,闪着夺目的光彩,走进教材。当它经过教师之手走向学生时,又怎能被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呢?社会发展气象万千,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实属必然。

新课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意图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教师创造新的教学范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活”教材。教师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不仅要有将问题阐述清楚的能力,还要有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多变地对教材进行处理,让教材能够为师生进行服务,而不是成为教材的奴隶。

一般说来,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知识的学习是比较具体的,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培养则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测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对主题的感知和体验加深,令抽象的理念更加具体化,加强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虽然《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进展不大,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呆板,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究其根源,却是教师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放性,不能用教材的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换句话说是新的教材将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生成性抑制住了。

其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思想与知识来开展教学,脑力劳动强度是最大的,既要关注教育环境与教学情景的变化,更要调整教学思想与学科知识以应对教学情景。对教材的统一使用是为了将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降低教师脑力劳动上的强度,将学科知识根据教学的进度分隔和组合,这样不仅对学校管理教师有利同时也对教师回避因为自己个性理解而产生的教学偏差有帮助。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在事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却不是用教材当“例子”,当“凭借”,而是过多的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一些教师会认为只要讲透了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成了教材的奴隶,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无需动脑就能听懂,不仅降低了学习的思维价值还浪费了学习时间。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充分激活教学思想与展现自我教育智慧的脑力劳动,而成了体力劳动,被动地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而又消极地肢解教材内容并简单地复制这些内容,从而丧失了作为教师应保持的对教材内容批判性选择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保持自己的积极心态与教学智慧。

教材只不过是帮助教师教学的,是为了较好学而请的“帮工”。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帮工”转变成了教师的“主人”,教师反倒成了教材的“奴隶”。从教材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教材“反仆为主”首先是因为教材逐渐取代教师个人的思想与知识,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化身。当教师对教教材习惯了之后也就养成了对教材的工具依赖,这个时候也就令教材的地位发生了质的转变;其次,当教材成为国家《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类考试唯一的“法定参考书”,尽管各类考试采纳教材内容的概率越来越低,但它还是让教师们恋恋不舍。

大家争论的话题是:究竟我们应当相信教师还是教材,应当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呢,这样的争论是教师教学意识的一种重生,也是教师自主权的萌芽,是课堂教学从教学境界步入课堂境界的一个起步。

不管教材拥有什么样的地位,都始终改变不了它作为“帮工”的出身。对于教师来说,教材不可能替代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思考,更不可能替代自己的教学智慧。一堂课,只有有了教师这个鲜活的思考者,才可能为学生提供灵动的课堂教学。倘若教师甘愿做教材的奴隶的话,那么除了教师,那些充满求知欲,却又不得不跟随教师行为的学生也会成为教材的奴隶。当学生感知到教师只是教材的代言人时,学生就会蔑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奴性,并因此直接挑战教材的权威性,但这种挑战往往会因为失去教师的帮助,甚至因为教师主动帮助教材而以失败告终。于是学生不仅抛弃教材,还会因此而抛弃教师,从而远离课堂。这就能够充分了解了为何学生们什么书都愿意读却偏偏不愿意读教材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实现教材观的转变,真正树立“教材是范”的崭新教材观,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进行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需要学生去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进行意义建构的对象,而不是全部接受的对象。充分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区别对于教师钻研和彻底理解教材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的。

“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顺从地教,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不仅是师生关注的中心和兴奋点,而且成为了控制师生行为的工具。“用教材教”,教材则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解释还要将教材作为诱饵钓起学生们进行思考的鱼,以教材为主可以从内容以及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在仅仅拘泥于教材之中。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片心灵洗礼之“河”。

“教教材”的出发点是传授知识也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侧重知识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知识的到位与否及教学技巧,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帅教学过程,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它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的立足点应当是学习的对象,教师要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和谐同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以及举一反三,要以知识为线索,将潜能开发作为重点,习惯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是以学生们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

其实教材不仅是教师的“帮工”,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只是处于“帮工”的地位。教师不仅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优化以及不断地丰富,并且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定要服务于学生们的学习。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构想,教师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架构,还得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进程为标准。教师如何“用教材来教”,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材”,还要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现状与进程的把握为决策依据。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只强调钻研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改变教学中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现状,关键的一环是转变教材观。教材是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材料,是将文化进行传承的一种载体。因此要求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需要提到的是新的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并不具备老教师的教辅书功能也没有准确的答案,这就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要求教师积极拓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不要从事繁琐无用的知识点解析,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创造性思维。教材应当让孩子们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不是要教孩子们如何学习而应当是教他们如何进行学习。

以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依据,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例作用、练习安排,活用教材,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一,打破“禁锢”,用“活”教材,使知识和技能鲜活起来。教师们长期以来都是以本为纲,尤其是对于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学,从不敢超越课本半步,甚至面对着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言,即便自己也认同,但却因为教材的原因无法对学生进行肯定,这就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课堂上的教学也会弥漫着死气,令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而教师们也缺乏主动教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在课前对教材的准备中墨守成规,只想着因为课本上是这样,因为课本上是这么说的……这太多的因为将教师们的手脚束缚住了,更加对学生们学习、研究以及应用的思维束缚住,将学生们学习的天赋埋没了。只有全面、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学生们自己独特的知识观,打破“唯本为纲”的禁锢,用活用足教材,才能让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第二,使教材“活”起来。教材是学生们进行学习,教师们进行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来使用、挖掘教材?下面我们以数学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用“活”教材。

合理重组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被简化或被抛弃,只保留它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学生因此无法参与到数学思维体操的训练当中,也无法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一个认识和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从哪里来,用于何时何地,怎么用,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例如:

在对按比例分配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按比例分配的由来,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普遍的应用。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编制例题,创设了植树活动的问题情境:(1)三年一班分配到植树任务60棵,老师将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三个小队:第一小队10人,第二小队10人,第三小队10人。(2)三年二班分配到植树任务60棵,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三个小队:第一小队8人,第二小队13人,第三小队9人。请学生帮忙进行各班的分配,看看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合理?面对这样有意义和富有挑战的问题,学生们会自觉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由来以及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必要性。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师创设了“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请学生帮助某小区设计一个规划图,并请学生进行计算,在规划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充分拓展。要对绿化、人文环境以及比例的合理性问题都进行充分的考虑。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认识了数学学习的真正含义,更为学生思维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

注重应用

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知道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和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从而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

为了使学生真正建立1千克、1克的质量观念,逐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轻重的感受,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秤:天平、弹簧秤、台秤、杆秤;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十分丰富的探究活动,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称重,在称重实践当中,学生们发现了一克米有几粒,一克瓜子是几颗,一千克的鸡蛋究竟有几个……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适当变通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其却没有明确的写在教材上。倘若说数学知识是书写在教材上面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在这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教授了多位数加减法之后安排了一个课时,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题目是:这个月妈妈的收入是806元,爸爸的收入是686元,我们家的生活费是990元,那么本月的结余是多少呢?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806+686—990这个算式,可是一位同学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同学又想出了另外一种方法:686一(990—806)。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的钱和妈妈的钱,这个月的生活费先不用爸爸的钱,先用妈妈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的钱不够用,还差990—806=184(元),于是再从爸爸的钱中拿出184元补上,这时还剩下686—184=502(元)。”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积极的赞扬,能够借助图形令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了。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获得了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顺利完成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理解,从而让教材的内容变“宽”了。

调用经验

在我们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就像是链条,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每一块知识都是呈螺旋上升的,不断地推进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单打一的教学方法,即一题一练。这样的教法,便于教师教学,便于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无法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成为被动学习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这些呈螺旋上升不断深化拓展具有很强的类同关系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并且要注意揭示出知识彼此之间的共同本质属性,将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帮助学生们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知识结构对其他的同类知识进行学习。例如:

“多位数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将此内容按多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一多位数的进位加法。多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顺序被分别安排在两个单元里。为了使学生建立起对整数加减法的整体认识,我按教材块的结构进行整体式教学,采用整体感知,局部雕琢的教学方法,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扩大,将多位数加减法整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试算,从而促进学生自觉的进行知识的迁移,掌握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对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对退位减法中的退位以及0的处理问题等这些难点进行逐一的攻破,最后对整个知识块进行整理,形成一个系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而且整体把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结构,清晰理解了本知识块的来龙去脉,并且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比较深刻,从而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做好了知识迁移的准备。

上面这些用活教材的方法无论对于什么科目都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突破教材的束缚,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要从整体结构的高度组织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动态地分析,认真寻找知识的共同因素,以这些共同因素为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教材,教材也是精选出来以供学生们进行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强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也一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口号。直到现在我们还愿意承认和接受这个口号。但是,无论这条教育口号如何有历史的使命感,我们得理解它的真实的、完整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成为一个教学工作者的前提是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课程工作者。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好老师都是会重新调整或改变课本的人,在所有的好老师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照本宣科”的。将照本宣科彻底的去掉不仅是上好一堂课的秘密同时也是一个好教师的秘密。

教师只有先成为课程工作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开发、调整或改编“教材”(课本),确定哪些知识是值得教的、哪些知识是不值得教的,然后才考虑如何、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用教材教”,学生能学习和运用教材的语言,能领悟教材的思想内涵,能从教材中学会学习方法,能从教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充实,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坚决不能太过的囿于教材,要对教材有所超越,“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教师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启示七:进行适当创新拓展

你是否在上学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分明回答对的问题,但是教师却判断是错的,原因是和标准答案不符。

某学生在做阅读题,题中要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他回答的是“齐心协力”,但是答案是“同心协力”。老师认为他答错了,就给他判为错误。教师在表面上是教风严谨,实际上却是呆板的教条主义。其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不尊重,对学生知识经验的不尊重,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无视。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被严格地束缚在一种呆板之中,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想发展。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要树立起新的教材观,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应用以及创造性的使用。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义,要在课堂上抓住机会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目标。

教材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在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时,对于新课改的一些问题和疑惑,不妨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的内容进行记录,不仅积累经验同时又能为教材的使用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令教师、教材以及学生们成为课程中和谐统一的整体。

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早已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换个说法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在美国的课堂上,教师们十分善于引导学生做某个和课本知识相关的东西,让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死读书。波士顿教会中学的物理老师麦迪·克罗克就是行中高手。

比如学习落体运动时,麦迪先生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条同一种类的橡皮筋、一卷胶布、一段固定长度的铁丝、一个鸡蛋。然后设计一个装置,使鸡蛋从一楼坠落时不至于摔破。

麦迪指定某一天为比赛时间,根据鸡蛋的完好程度评选出优胜者。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为什么鸡蛋没有摔破。当讲授到浮力的知识时,麦迪将全班的同学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由四五个学生组成,让他们准备数量相同的报纸若干、一把刷子、一桶油漆、若干订书钉和一个订书器,然后让他们根据所准备物品,制作一条纸船。

麦迪指定了参赛日期,比赛在游泳池举行。比赛那天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参加。参赛选手可以是制作者,也可以是学校领导或老师。凡是坐在船上把船划到指定地点而不沉者获胜。

随后麦迪又让每个小组根据学到的知识写一篇论文,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分析。

相比之下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先照搬理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等等,再辅以图示、习题。学生在知道有关“落体运动”的一个理论知识之外,还会有其他的收获吗?没有。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引导下,美国学生已经把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学生们见到自己亲手做的船驶到对岸时的兴奋,那么接下来的小论文也将会是水到渠成的。而我们中国学生的卷面成绩分数往往是最高的,甚至遥遥领先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是最差的。可是成绩归成绩,会运用才是知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课程、关注发展。不仅是在课程设置上亦或是在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的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为教师提供出了十分广阔的创造的空间。它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它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唯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的完美统一,能够令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学习内容、方法的需求,调动起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将教学的效率提高起来。

一个叫洪兰的华人,以前一直在美国教书,1990年他回到中国后,他的孩子也同时回国读小学。然而,麻烦便开始出现了:孩子插班去读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时便全部不及格。洪兰先生因此而十分愤怒,他认为问题出在了老师的身上。因为那张考卷的标准答案非常死板,完全不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

例如。自然的考卷中有一道问题是:蚯蚓喜欢生活在?A.沙滩;B.大树下;C.菜园里;D.水沟中。标准答案为“C.菜园里”。实际上只要是阴湿的地方都会有蚯蚓。

洪先生的儿子选了“B.大树下”,因为他在美国的家的后院有棵水蜜桃树,每年夏天果实累累,常来不及吃就掉下来,在地上积起厚厚一层烂桃子,因此大树下真的有无数的蚯蚓在那里钻动。所以孩子很自然地就选了大树下。数学没及格的原因是他做除法的方式与中国老师所教的有一些不同,答案是对的,但是写余数的方式中国与美国的写法不一样,老师全部给他半对,扣去一半的分数。

世界知识现在是大约每七年就会翻一倍。有资料表明,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没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队伍,没有一批为教育事业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没有一群群具有很强创造欲望、创造能力的学生是不行的。美国著名的创造家奥斯本曾经在他的《创造性想象》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的实力和这个国家人民发明创造能力以及将这些创造转化成有用产品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材既是教的材料,更是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传统的“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一理念也强烈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开发和建造者。所以,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摒弃“教材即知识”的落后教材观,树立“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从而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个例子”。就是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更加鼓励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通过现实有意义并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满足学生对多样化学习的需求进行。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出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不断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

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唯有对教材编写意图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深入的钻研教材,才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将教材中的隐性内容挖掘出来,从而令教材变成学材,令教师的教充满新意,学生的学富有创意。

1.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

学习中感受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以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将教学的空间拓展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它真正体现从学生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生活,适于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课程精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开阔视野,充分利用多种素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功能,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最佳生长点,及时地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找准学习的新起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方法,以数学教材为例,就有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将知识比作是书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思想就是隐含在教材中的暗线,明线很容易理解,但是暗线却不容易看清楚。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想要让学生们掌握好知识,教师一定要想尽办法将学生们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点燃。”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是教学资源更是一种教学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在理解这种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变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教材,但是教师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看待和生搬硬套教材。教材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情境,但有时受条件的限制,一些情境无法实现,这时就靠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密切地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巧妙地进行教学。

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教学中的教师需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来,以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学科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和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并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

1.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教材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却是十分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以数学为例,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对数学学习的过程,核心就是思考的过程。但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

对教材的使用是一种极富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从学校、学生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合理并且富有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加工,引导学生们走进教材,步入生活,感受学科中的内涵,体会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

总之,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有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学科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同类推荐
  • 必用的歇后语精选

    必用的歇后语精选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 三思两言实录

    三思两言实录

    本书作者对高校办学进行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从一个应用型工科学院管理者的视角,展示了以实学思维办学科、办文化的思路历程,总结出在贫穷贫乏中突围发展的办学实践经验。由于目前关于高校基层办学组织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方面的书比较少,本书可以为高校基层办学组织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 小学只考三道题作文

    小学只考三道题作文

    上篇通过大量作文考题,对小学生作文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从大量考题中分析出小学生只考三道作文题: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下篇分三大章。作者通过对大量小学作文的研究,系统总结了小学生作文考试的三种类型,即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并通过大量材料的分析,对这种总结的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证。本书实践性较强、总结系统,非常适合用于应试作文考试。作者武丽平为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作文考试的审读把握。
  • 民用航空法概论

    民用航空法概论

    本书主要涉及了与民用航空法有关的各个领域,内容更注重实用性,既包含了公法的内容,又包含了私法的内容。主要论述了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国际性民用航空组织和公约、民用航空器、航空人员、民用机场、国际航空运输、我国航空运输法律制度、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航空保险法律制度、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法律制度等,并给出了一些参考案例,同时还附有现行的公约和航空法。
  • 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灵决传说

    灵决传说

    无尽之路,全世界最为玄妙莫测,充满着未知奥秘之地,在那里,任何现象都不足为奇,而与奥秘相伴的,是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千秋万载以来,无一人能抵达其终点。直至一天,力量,名声,财富,站在一切最巅峰,万众所公认为“圣灵王”的男人,成为史上第一个征服无尽之路的传奇人物。其于临死前的一番话,令全世界的冒险者趋之若鹜地奔向无尽之路:“想要我留下的秘宝吗?想要的话,就追随我吧,我把它放在了无尽之路。”为了追逐梦想,无数冒险者奔赴无尽之路,互相争斗。动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这个世界,迎来了“大冒险时代”!
  • 逆命乾坤

    逆命乾坤

    元婴期修真者渡劫却碰上百年难遇“五行灭仙劫”道消身陨,本因死去的他穿越异界至“亦虚”大陆,修真法术显威异界。一生一死命中独缺隐藏怎样的秘密,两大逆天之器齐聚一人,手掌逆命,脚踏乾坤。
  • 修养含义

    修养含义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逸芷柔风

    逸芷柔风

    这是一篇关于一代才女兼美女穿越千年,意外发现了她的那个他,内容温馨甜美,稍稍有一点小虐,在大家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希望大家会喜欢。
  • 造欲

    造欲

    作为一位资深策划人,全面生动的向您揭示欲望制造的全部过程
  • 邪王宠妻,腹黑冷血妃

    邪王宠妻,腹黑冷血妃

    她,22世纪最神秘残忍的杀手。一朝穿越,带来的,必定是一场腥风血雨。后母继妹白莲花,渣男变态妈宝男,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但就是这么嚣张的她,却偏偏遇到了一个她想打却打不着的男人。。。
  • 三国之龙贯九天

    三国之龙贯九天

    “被赵云的师公收为义子,习得一身绝世武学,镇压黄巾之乱,娶了公主,代替当朝大将军何进成为外戚,刘大耳,曹阿瞒都要听我的,猛将、名士、美人、都是我的,这是我的三国,我是王烨,我为自己代言。”王烨重生东汉,且看他如何奉天子以令不臣,争霸天下。这正是:烽火焚东汉,群雄欲换颜,谁能震寰宇,苍龙贯九天。
  • 约瑟传说异界召唤

    约瑟传说异界召唤

    一段可歌可泣,一段永不放弃,一段青春热血,一段兄弟如手足,一段追逐梦想的故事;不被嘲笑的梦想,不是梦想。从未跌倒,永远不会成长。即使摔得遍体鳞伤,但我还讲:我自平庸欲纵横!
  • 墓墓阴阳录

    墓墓阴阳录

    现代的阴阳师,夹缝中生存,还是黑暗的地下和阴森的古宅适合我?冷冰块一样的怪人,一边不得不依靠强大的他一边还要提防被他反咬一口;世家的大小姐,却背负着家族的责任做一个影子家主,她到底在寻找什么;戏台上柔弱无骨的青衣花旦,卸了妆却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倒斗,老宅,病毒,粽子,妖物,嫌麻烦的我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这些东西,到后来我才发现,所有偶然的事件,只不过是一张图中相隔远了那么一点的碎片而已。不知道我能不能拼完,还有到底想不想拼完。
  • 高冷男神的麻辣小娇妻

    高冷男神的麻辣小娇妻

    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是每个人梦想的天堂,在那里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还有理想和追求,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而大学生活对于每个年轻有活力的生命来说,是一场考验,也是一场较量。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人渣,不在安逸的时光里沉沦,堕落,只有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李亚利进入大学之前的想法,可是,现实并没有给她机会成为人才。就在大一那年她怀孕了,直接休学在家等着孩子出世。却不料,迎接她的竟然是磨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