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77400000012

第12章

虽然,于三物中求止渴,惟泽泻其庶几耳。何则?本经无泽泻起阴气之文,而别录固有之。泽泻起阴,虽不及葛根挹胃汁以注心肺,而得气化于水,独茎直上,即能以生气朝于极上,仲圣又不啻明告我矣。凡眩悸颠眩,多归功于茯苓,而泽泻汤治冒眩,偏无茯苓。冒眩者,支饮格于心下,下之阴不得济其上之阳,于是阳淫于上如复冒而眩以生。泽泻不特逐饮,且能起阴气以召上冒之阳复返于本。白术崇土,第以资臂助耳。大明之主头旋耳鸣,殆得仲圣此旨也。又肾气丸治消渴皆肾药。虽用茯苓,亦只借以协桂附化肾阳。萸地益阴而不能升阴。肾阴不周于胸,则渴犹不止,此猪苓可不加,而泽泻不得不加。故曰止渴,惟泽泻为庶几

菖蒲

邹氏云∶人身灵明,犹火蓄石中;人身躯体,犹石能蓄火。假使躯体为寒水所蒙,灵明为痰涎所壅;则运动不周,视听不协。外之不化,由于内之不出。惟菖蒲生水石间,而辛温芳烈,有阳毕达,有阴悉布,故凡水液混浊为神明之翳者悉主之。疏极精审,准是以用菖蒲,始菖蒲用以开心孔发音声甚效,然须审定病之宜辛温者。王孟英昌阳泻心汤,以菖蒲偶竹茹枇杷叶等味亦妙。内用仲圣泻心汤三物而以菖蒲代生姜,盖义各有当也。

水萍

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气寒,能发皮肤中湿热之邪汗,故本经主暴热身痒。伤寒论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则湿热不汗出而痒,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药也,而与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谓发汗胜于麻黄,不加分别。后遂有视水萍为峻剂而不敢用者矣。

本经以下水气,止消渴,两许水萍。盖以其状外帖水面,内含血络,水不能濡,则水气自下本经未尝言风,而后世以风药推之。要知其所治为风热之风,非风寒之风。如古今录验以水萍与牛蒡子薄荷治风热瘾疹,则药病相当矣。

石斛

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脾药、为肠胃药,诸家论说纷如,而咸未亲切,兼有疏漏。兹节采诸说,补其不足。仍即本经别录之旨,以疏通而证明之。石斛借水石而生,若石挹水以溉斛,斛因石以吸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气平亦入肺,水则内应乎肾,其为引肾阴以供肺,肺得之而通调下降无惑矣。斛之生不资纤土,而味甘淡则得中土之正,色黄又主五金之贵,合乎胃为戊土而属阳明燥金,与肺皆职司下行,故其为用,每以肺胃相连而着。惟既禀土德,何能于脾无与,肺胃与大肠皆一气直下,又何能于大肠无与。此石斛入肾入肺入胃而兼入脾入大肠之所以然也。石斛得金水之专精,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两端。痹何以除,运清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肺阴下输也。虚何以补,布粘腻之汁,而使撼者遂定,豁者遂弥也。是故肺胃得之则下气平气,脾得之则长肌肉,肠得之则浓肠,肾得之则益精,大凡证之恰合夫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寇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涩丈夫元气。玩此二说,则知有实热与当利小便者,皆不得用。粗工以内伤外感,悉可倚仗,摇笔辄至。不知施于内伤而误,其失只在寡效;施

骨碎补

骨碎补,开宝主破血、止血、补伤折。其所破之血,乃伤折之瘀血;所止之血,乃伤折之好伤在皮肤曰伤破,在筋脉曰伤断,在骨曰伤折。骨碎补寄生树上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其根有黄赤毛,所抽之叶,则有青绿黄白赤紫各点,宛似效力于骨碎之处而调其血脉。又寸寸折之,寸寸皆生。处处折之,处处有汁。气味苦温,故能入肾坚肾补伤折。且无花无实,力专而不分也。

李氏谓以骨碎补研末入猪肾中煨熟空心食,治久泄顿住。其补肾之功,自不可没。则他方书

胡麻

胡麻味甘臭香,合乎土德,且结角上耸,饱含脂液而不俯,又与脾职之上升无异。故主伤中、虚羸、填髓脑,补中而亦补上。功在增液,则润肌肤、泽骨节、乌须发、益乳汁,皆效有必至。陈士良云∶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即否。可知其力能下及而性复上注矣。

大麻仁

仲圣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矣乎。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罔顾,故又佐以大黄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仁为要药。治阳明府病非承气不可,故取小承气之大黄枳朴而复减少其数也。

复脉汤用之,则佐姜桂以通阳,佐胶地麦冬以益阴,与后世取汁煮粥以治风治淋,总取乎润燥抉壅,柔中有刚也。

粳米

稼穑作甘,为土之正味。不似他物之甘,独有所偏。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有时委顿乏力,一饭之后,便舒适异常,真有人参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

粳米得金水之气多,于益气之中兼能养阴,故补剂寒剂,无不可赞助成功。

谷为人生至宝,而霍乱痧胀,与夫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之证,周时内咽米饮一口,即不可救。盖暑湿秽恶之邪,充斥隧络,而米饮入胃输脾归肺,又适以恢张之,使无一隙之余,所以告危如是之速。

薏苡仁

李濒湖云∶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刘氏驳之,则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所以能注于肺者,实由于脾。脾气合于肾以至肺,肺气合于心以归肾,此三阴之气,谓之元气,即中气也。然若胃阳虚,则脾之地气不升于天,势必湿盛化热凑于胃脘之阳以伤气。胃阳亢,则肺之天气不降于地,亦必热盛化湿,还迫于脾脏之阴以伤血。

伤气者肺受之,为胸痹偏缓;甚或肺阴大损,为肺痿肺痈;更因伤气而病乎藏血之肝,为筋急拘挛。伤血者脾受之,为肠胃不利,甚或脾气大虚,为水肿为久风湿痹,且移患于下部为疝。凡此皆胃气之病于上下者也。薏苡生于平泽,气寒味甘,水土合德,乃实结于盛夏,则润下之气,还就炎上;而采实在于秋末,则热浮之气,又归凉降。有合于胃达地气而不病于湿之化热,更合于胃达天气而不病于热之化湿。举前证胥能治之。夫中气不病于湿,即不病于热,除湿而即能清热者,非胃之专功而胃第为之枢也。如李氏言,泛泛与燥湿健脾者同论,将所谓清热、疗痿、和血、润筋者,归于何地乎。然薏苡为益中气之要药,而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浓集以投,亦不能奏的然之效。又云∶此言筋挛,乃湿热伤血而病于筋膜干者。经所谓大筋 短是也。肝脏血而主筋,湿热固血分之病也。按李说固未中肯綮,而刘氏张皇幽眇,致多委折。微论脏腑阴阳升降出入,不尽如其言。而即其言复之,实亦有自呈其阙者,不能为讳焉。伤气之内,插入更因伤气一句,是以筋急拘挛,为尽属伤气之传变。伤血宁无真正血证,而猥以肠胃不利等四项当之。皆意为牵合,无与实理。薏苡能使胃阳不虚,胃阳不亢,又能使脾合肾以至肺,肺合心以归肾,宜乎用处至赜,如四物四君子之类,何以古方选入者,如晨星之落落!?况云须合群以济,浓集以投,则固知薏苡不能兼揽众长,而又何为滥许之乎!?薏苡能使湿不化热,热不化湿,自是除湿而亦清热,乃又云除湿而即能清热,岂并薏苡之气寒而亦忘之乎!?即以薏苡为除湿,而又云薏苡润筋,是视薏苡与牛膝无二矣。牛膝治筋膜干之四肢拘挛不可屈伸,以其根柔润而中有白汁也。润筋者不能除湿,除湿者不能润筋,理固然也。肝藏血而主筋,然筋病不得竟指为血病,此亦不容不辨者矣。

本经一书,原有汉人羼入之句,其精奥处,则字字金玉,决非圣人不作。如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数语,真万世矩 。自千金外台以及后相传之佳方,凡用薏苡仁者,必兼有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证,寒挛用为佐使,亦取其能舒筋。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李氏以加薏苡为扶脾益肝,不知其有舒筋之妙可谓愦愦。又薏苡仁丸治胁痛,胁痛非肝病耶。妊妇禁服薏苡,非以其泻肝堕胎耶。

然则肝之合筋,薏苡安得非肝药。不解金元以来,竟无一人阐及。天门冬主暴风湿痹,薏苡仁主久风湿痹。久字固大有义在。盖风湿痹非寒药所宜,风湿久而不解,则寒将化热。如金匮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是寒,发热日晡所剧是寒化之热,麻黄所以驱寒,薏苡所以除热。无热非薏苡责也。凡此所治,悉与本经符合。再以薏苡体之,纲目载马志云∶薏苡取青白色者良。苏颂云∶薏苡结实青白色。雷 云∶薏苡颗小色青味甘。据此,薏苡决非纯白。苗发于仲春与色青,得木气为多。实采于九秋与色白,得金气亦多。色青兼白,则为金木相媾。味甘而淡,则入胃不入脾。主疏泄者肝,司肃降者肺,胃亦传化下行之腑,是肺肝挟金木之威,直走而下,由胃而小肠而膀胱,皆其所顺由之路,且气寒复归于肾,湿何能不去。后人以利小便治疝,皆深得此意。刘氏以实结盛夏,为润下之气还就炎上。不知实结盛夏,是水不畏火,不畏火则制火。水自就水,奚肯就火。本经下气二字,又包有至理如此。

刘氏以此之筋挛为筋膜干,余既略驳之矣。考刘氏此篇宗 曰一段加注云∶受湿则筋缓,然湿即化热,湿合于热则伤血,血不能养筋则又挛缩。筋挛固有因血虚者,而此则不然。邹氏云∶筋之为物,寒则坚劲,坚劲则短缩;热而 缓, 缓则弛长。此为不挟湿者言也。若挟湿则大筋横胀,横胀则 短;小筋纵伸,纵伸则弛长。凡物皆然。特能短而不能劲,与因寒而缩者有异。按横胀之说,未经人道,较刘氏自胜。然灵枢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是 短时湿已化热。盖初虽横胀,不致短缩,惟化热之后,所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者,遂渐被其烁,筋为之缩。云不攘,则热由湿化,已非一日,与本经之言如出一辙。薏苡止泄热驱湿而筋即舒,试之屡验。若伤血而待养血,则不能如是易矣。

本经久风湿痹,系于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下,明其病之属筋,而上下文若断若续,几索解不得。金匮胸痹缓急一条,正为本经点睛。胸痹即风湿痹,在手足为不可屈伸,在胸为一缓一急,皆久而后成,皆筋病也。缓急二字,前人注多支吾,惟邹氏于灵素之言阴跷阳跷与足阳明颊筋,推类以求,并绎巢元方之论胸痹,谓五脏六腑之寒气,因虚而上冲胸膈者,寒冲于左,则逼热于右;寒冲于右,则逼热于左。寒者急,热者缓。可谓今日发 旷然已昭矣。

同类推荐
  • 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仁王般若念诵法

    仁王般若念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慧因室杂缀

    慧因室杂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石经考异

    石经考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仗剑星辰

    仗剑星辰

    星辰变幻,仗剑驰骋,天道不公,我便逆天。普通的出身决定不了未来,匮乏的资源却挡不住努力;既然天要与我作对,我便仗剑星辰,斩天破界,建立我自己的规则.......
  • 大明小王爷纵横屠龙

    大明小王爷纵横屠龙

    宫廷之争,朱载啸奇遇不断,深得世宗宠爰,闯荡江湖,艳遇连连,纵横天下,为父皇开土拓疆,争夺皇位败北,逃回封地起事,立国为隆庆,雄争江湖,处处屠龙......
  • 风缘

    风缘

    常越所著的《风缘/宁夏诗歌学会丛书》是《宁夏诗歌学会丛书》的其中一部,选取了作者长期以来创作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在人生长河中的经历和感叹。作者文笔自然纯朴,如叙事般娓娓道来。书稿作者常越,现为刊物《贺兰山》诗歌编辑,作品发表于《绿风》《朔方》《西部》等报刊,并获得相关奖项。其作品感情充沛,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 待花开时,你不走,我不笑

    待花开时,你不走,我不笑

    文珊珊是一个孤儿,在经历亲情的打击,人格的侮辱后,华丽蜕变成复仇女神,邂逅冰山冷男。。。。。。
  • 清末恶匪

    清末恶匪

    一个时空倒爷在清末民初的故事吧,无聊就写到那里算那里吧。现在都有点太假了点,其实现代人回到过去很难混的,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清末民初那些人都可以算是人精里的人精了,他们都没改变了世界,你怎么就可以哪!咱就写个难点的吧。仔细的计算了下,玛德没穿越神器是不行的,想在里面凭着自己的这点小智慧混,估计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因此就让咱当个倒爷吧,起码物资什么的不愁。可是你格格不入的性格可能在官场、商场上混吗?没后台还不让人给吞了,还是当土匪吧。绑绑美女,绑绑大官,打劫下八国联军,勒索下美日英的应该能行。混着看吧,混不好整个情节宰了主角就是了。反正是土匪,土匪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 终极狂兵

    终极狂兵

    七杀凶悍,贪狼枭邪。破军藏锋,一出俱灭!在这个信仰逐渐缺失,黑暗规则不断横行的年代,一个只想低调复仇的神秘男人,一入都市就立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听天委命放任自流?不不,陈子龙选择踏破规则铸就终极兵锋!
  • 王妃别逃

    王妃别逃

    天降异女,龙壁合一。传说上古龙壁破为三块,分别落于云汐,傲来,夕月三国,相传能够得到三块古龙壁就能称霸天下,为着这一虚渺的传说,三国苦苦寻找。她本是现代特工,遭遇爆炸穿到这个架空世界,无意争霸,却被迫卷入,十指纷飞,勾勒江山,浮屠世界,那就一争长短!片段:1,穿成王妃,不想竟是挂名妃,遭满院女人妒忌,林小水不屑的撇撇嘴巴,勾勾手指:放马过来!2,儿时定终身?帅哥呀,来来,陪我闯世界呗……某女红心闪闪。3,要不是看你长得够帅的份上,我才不屑救个冰块出去呢。……且看现代特工玩转古代,有爱,有恨,有江山……
  • 裁决系统

    裁决系统

    在这个基因决定命运的时代,柳溟从不相信命运。可是灾难还是降临了,先是被面具男疯狂注射基因药剂,接着又被爆炸头老鬼一通乱搞,最后更是获得了莫名其妙的“裁决系统”。对于这一切,柳溟只想竖起中指说一句:“生活就像是XX,既然不能反抗,那老子就去OO”(PS:不要想歪了哦,嘻嘻)正常情况,本书每天两更!
  • 小兴安岭怪谈

    小兴安岭怪谈

    故事开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系列诡异惊悚的事情牵扯出一个又一个线索,惊人的真相逐渐浮现,死亡、轮回、僵尸、末日,一些列精彩,尽在本书之中
  • 班歌嘹亮

    班歌嘹亮

    《班歌嘹亮》的作者是厉剑童。 《班歌嘹亮》精选山东日照市当今知名小小说作家所写的校园小小说,选些小说大都被《读者》《故事会》《小小说选刊》《微型小 说选刊》《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等名报名刊发表,数篇获得全国多个 小小说奖,井多次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