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37600000012

第12章

辨内外有无第七。今辨佛性内外有无义。此重最难解。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今先辨理内外次说有无。然由来亦言有理内外凡夫及内道外道。故信等五根未立者。理外行心名外凡夫。五根立者。理内行心名内凡夫。故言理内行心理外行心。既有此语。亦即是理内外义。但旧师等不甚分明。作此名教耳。经言。复次道有二种。一外二内。外道道者。无常无乐。内道道者。有常有乐。菩提解脱亦复如是。声闻菩提。无常无乐。诸佛菩萨所有菩提。常乐我净。解脱亦然也。问菩提只是道。何故两出耶。解云。菩提者是所行之道。先明。道者是能行之道。能所为异也。又若言一切诸法有生灭者。皆是理外。悉属外道。若一切诸法无生灭者。皆是理内则属内道。故今明。发心悟不生不灭。如般若中所辨。名为内道也。分理内外竟。今次明佛性之有无。问为理外众生有佛性。为理内众生有佛性耶。答曰。问理外众生有佛性不。此不成问。何者理外本自无有众生。那得问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不。故如问炎中之水。本自不曾有。何得更问炎中之水从何处来。是故理外既无众生。亦无佛性。五眼之所不见。故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即非菩萨。是故我与人乃至今人无有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乃至阿罗汉亦无佛性。以是义故。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也。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此是对理外无佛性。以辨理内有佛性也。问众生无佛性草木有佛性。昔来未曾闻。为有经文为当自作。若众生无佛性。众生不成佛。若草木有佛性。草木乃成佛。此是大事。不可轻言令人惊怪也。答少闻多怪。昔来有事。是故经言。有诸比丘。闻说大乘。皆悉惊怪。从坐起去。是其事也。今更略举愚见以詶来问。大涅槃哀叹品中。有失珠得珠喻。以喻众生。迷故失无佛性。悟故得有佛性。故云。一阐提无佛性。杀亦无罪也。又呵二乘人如燋种。永绝其根。如根败之士。岂非是明凡圣无佛性耶。众生尚无佛性。何况草木。以此证知。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也。又华严明。善财童子。见弥勒楼观即得无量法门。岂非是观物见性即得无量三昧。又大集经云。诸佛菩萨。观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此明迷佛性故为生死万法悟即是菩提。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又涅槃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是经文。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此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此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此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此明以众生弥勒一如无二故。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知。理通故欲作无往不得。是故得名大乘无碍。此是通门明义也。若论别门者。则不得然。何以故明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喻如梦觉不梦则不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也。成与不成。皆是佛语。有何惊怪也。上来至此。明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也。第二明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如般若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华严亦云。平等真法界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既言一切众生入。当知。是理外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者。此入理内无复众生。故言实无所入。是知。理外有众生故得入也。如是灭度实无度者。亦作此释。此至理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当知。理内既无众生。亦无佛性。理外有众生可度。故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也。然本有理内故说理外。理内既无理外。岂复有耶。先则为成交互辨义故。理外若无理内则有。理内若无理外则有。或时言内外俱有。或时说内外俱无。故经云。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二人俱有二人俱无也。问那得作此不定说耶。答此岂得有定。故涅槃经云。若有人说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皆名谤佛法僧。今既不欲谤佛法僧。岂敢定判。义中自有四句。故内外有无不定。所以作此不定说者。欲明佛性非是有无故。或时说有。或时说无也。问若言定为非者不定为是耶。答若言不定为是者。还复成定。定既非是。不定亦非。具如论破。但破定故言不定有四句如前。若洗净已。复不定而为定亦何得而无定耶。今只就不定为定者。有理外众生理外草木。有理内众生理内草本定何者有佛性。何者无佛性耶。若不定为定说者。经中但明化于众生。不云化于草木。是则内外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虽然至于观心望之。草木众生岂复有异。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之四句皆悉并听观心也。至于佛性非有非无。非理内非理外。是故若得悟有无内外平等无二。始可名为正因佛性也。故涅槃论云。众生有佛性非密。众生无佛性亦非密。众生即是佛乃名为密也。所以得言众生无佛性者。不见佛性故。佛性无众生者。不见众生故。亦得言众生有佛性。依如来藏故亦得言佛性有众生。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故

明见性第八。迦叶问言。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师子吼问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也。性品答。见有二种。一者十地。或言十住。名为慧眼见。举珠喻释。二者外道凡夫名为信见。或如羊角。或如火聚等。师子吼品明慧眼见故。见不了了。佛眼见故则了了。经文如此。判释多言。十住菩萨。方见佛性犹如罗縠。九住以还未见佛性。但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如此者。初发心时则见佛性。故一师云。涅槃所明十地。应是地前。未得真悟菩萨故。见性不明。而华严所明十地。从佛智慧出。此是真悟菩萨。故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但地论师据行位判。行通位别。涅槃辨位别义。故菩萨位智犹未极。故十地菩萨见性不明。九地犹未见。华严明行通义。故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又涅槃经云。十地菩萨。但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如来始终俱见。诸师释此文种种不同。或言。十地菩萨未断无明。故言不见其始。而伏惑已周去佛近故言见终也。又云。十地菩萨。去终近故云见终。去无明住地远故言不见其始。又云。十地去初地远故。言不见其始但见其终。佛既众惑已尽。因圆果备。故云始终俱见。一师云。因果本来不二。乃是无二无不二。故名为不二。虽复不二。而开因果二。菩提心为因。佛则是果。此是一重开也。又明果不可顿阶。所以因中开为十地。此是第二重开也。如是于一一地中。或更开为三。乃至为四。如初地先开为十回向。乃至十住等。斯则初地为始。十地为终。十地非初故。云不见其始。则是第十故言见终。亦得对言初地见始不见终也。果既不开。所以始终俱见。此故是无始终始终。不见而见也

会教第九。经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何以知之。涅槃经自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故知。大圣随缘善巧。于诸经中说名不同。故于涅槃经中。名为佛性。则于华严。名为法界。于胜鬘中。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三昧。法华名为一道一乘。大品名为般若法性。维摩名为无住实际。如是等名。皆是佛性之异名。故经云。无名相法假名相说。于一法中说无量名。于一名中说无量门。以是义故。名义虽异理实无二。问若理实无二以何义故说种种名。答若依名释义。非无所以。何者。平等大道为诸众生觉悟之性。名为佛性。义隐生死名如来藏。融诸识性究竟清净。名为自性清净心。为诸法体性名为法性。妙实不二故名为真如。尽原之实故名为实际。理绝动静名为三昧。理无所知。无所不知。名为般若。善恶平等妙运不二。名为一乘。理用圆寂名为涅槃。如此诸义如喻似何譬。如虚空不动无碍有种种名。虽有诸名实无二相。以是故。云名字虽异理实无二也。问若言真如法性并是佛性之异名者。经说真如法性亦是空之异名。今未知。佛性是二谛中第一义空不。若言是者既言是空。那得以此为佛性耶。会通诸经使不相违。善则善矣。然新闻异响未见深旨。一切诸人并皆同疑。愿为开示以遣疑滞也。答涅槃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岂非是空为佛性耶。若以空为空者非佛性也。故下文云。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名为佛性。二乘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见佛性。故知。于有所得人。不但空非佛性。佛性亦非佛性也。若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问若皆是佛性不得言非。若非佛性不可言是。有何所以。言一切并非而复即言一切并是。岂非是过分答耶。答至论平等佛性之理。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非法性非不法性。非佛性非不佛性也。以一切并非故。能得一切并是。何者。平等之理。以非空有故。假名法性。非不空有故。假名空有。以非法性故假名佛性。空有非不法性故。假名法性。以非佛性故。假名法性。空有非不佛性故。假名佛性。当知。平等大道无方无住故。一切并非。无方无碍故。一切并得。若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者。一切是非并皆是非也。若知无是无非是无非无不非假名为是非者。一切是非并皆是也。故知。上来十一家所说正因。以是为是故。并非正因佛性。若悟诸法平等无二无是无非者。十一家所说。并得是正因佛性

料简第十。然料简中应论得失义。若本来清净。何因缘故失。本既不失。今云何失。若后失者。先亦应失。先既清净。后亦应净。答此义者。如第九卷说解纯陀疑差别无差别义。若广辨者。备举涅槃一部来解释。犹亦不可尽。此义不可卒了。且待后问也

一乘义三门 一释名门 二出体门 三同异门

释名第一。一乘者。乃是佛性之大宗。众经之密藏。反三之妙术。归一之良药。迷之即八轴冥若夜游。悟之即八轴如对白日也。释名者。唯有一理。唯教一人。唯行一因。唯感一果。故名为一。法华论云。一谓同义。如来法身声闻法身缘觉法身三乘同一法身。故名为一。乘者运出为义。运出有三种。一者以理运人。从因至果。如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波若中住。二者以德运人。如法华云。得如是乘。令诸子等喜戏快乐。三者以自运他。如涅槃云。乘涅槃船。入生死海。济度群生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盗梦悍妃斗冷王:盛世独宠

    盗梦悍妃斗冷王:盛世独宠

    秉持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某女一连跑了十几家酒楼,最终累趴在柜台处。“掌柜的,为何酒楼吃饭都不收钱?难道你们嫌钱赚多了?”掌柜:“前段时间一贵公子前来,说是希望我们能免费供女子食宿,由他结账。原因是他妻子离家出走没带钱,怕她饿着冻着。”“那人长什么样?”掌柜一努嘴:“喏,就门口那位。”某女黑着脸转身:“你把钱都浪费了,以后拿什么养我?”美男轻刮她俏鼻,一脸宠溺,“有本王在,饿不着你。”本文以宠为尊,搞笑为辅,且看那冰山遇火焰,一秒化温泉!
  • 莲花传说

    莲花传说

    在泥泞的现世总会有微笑般绽放的莲花.在中国西部神秘的青藏高原上有这样的一个神话,在那个神`人`魔`兽共存的时代,邪恶侵袭了神圣的青藏高原,凡人处在无尽的苦难和征伐之中,神`魔`兽也被卷入其中,到底谁才能从泥泞中成长,又获得权利和爱情,去结束这个生灵涂炭的时代??请欣赏这一部藏区秘史,感受史诗般的藏密箴言。
  • 九转时:初代之怒

    九转时:初代之怒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分化,全新的规则,全新的人类,独立世界中从没有崩坏,一切只因为初代。当小小的云栴踏上这充满阴暗的道路,迎接她的,又会是什么秘密的重见天日?她能不能解开这一道道谜题?若有一天真的做到了,她又当如何?——一切尽在九转时中……【哈哈~这里是作者的地盘:记得去看作品相关里的东西哦~(我只发文,不说话?(????))】
  • 江湖道长

    江湖道长

    一场神秘突遇,注定不平凡一生,一边降妖伏魔一边寻找五晶石途中,令他一步一步陷入很大阴谋中,这样一来,黄辰逸和火灵珠以及五彩晶石引起了包括、异族、幻魔界包括火神族的觊觎,他们动着各种各样的心思,明争暗斗或巧取豪夺,各种手段招数无所不用其极……在爱情、亲情、友情、正义面前该如何决择,看黄辰逸传奇一生,品江湖道长。
  • 霸宠村姑

    霸宠村姑

    第一次见面,她是拿着名片前来准备结婚的新娘。第一次离家出走,找工作。对,她何三莲就是村姑又怎么样?她没学历,没家世,没样貌,没气质,没能力,没好脾气。可是,她是何三莲,她会绝妙的厨艺,有绝巧的手艺,还有最强的生存能力。瞧不起她?鄙视她?欺负她?好,她走。离家出走第一次,男人无怒。离家出走第二次,男人微怒。离家出走第三次,男人大怒。离家出走第四次,男人急了。离家出走第五次,男人疯了。
  • 龙战千界

    龙战千界

    死亡是结束,但也是开始。一个平凡青年的逝去,换来的却是一个超级天才的诞生!含着金钥匙出生,帝国的支持,祖宗的庇护......还拥有神秘的不灭残魂,洪荒的一龙一斧......伐诸国,灭百族,战千界,寻九州。寻找虚无的九州封印者,揭开盘古大圣陨落之谜!
  • TFboys唯愛你

    TFboys唯愛你

    在她10岁那年,她去重庆待了一个月,在那一个月里她认识了王俊凯。后来她走了,他失忆了。4年后他们在机场相遇了......
  • 伏藏

    伏藏

    月下,头生骨刺的蛟龙缓缓自湖底游出,晃动周身铁链,俯视湖边白衣少年,轰隆隆开口:你要什么?少年坚定的答道:力量。无数年后,寿元将近的蛟龙仰视高高在上的白衣谪仙,低下了峥嵘龙头,开口道:请仙君赐我悠久的生命。谪仙低头俯视,清冷的面容和无数年前相比丝毫不变,“准。”——这是一个少年追求力量和长生的故事。
  • 更年期智慧解读(女人篇)

    更年期智慧解读(女人篇)

    更年期在您不留意时就悄悄来了,它有可能陪伴您走过一段很长的人生路!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可能遇到的麻烦、困扰以及如何对待和调适,详尽地讲述了更年期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并从营养、锻炼、精神诸方面对女性朋友予以指导,以提高广大中年女性对更年期的认识,重视更年期保健,预防围绝经期疾病。
  • 乱世妙人

    乱世妙人

    ——谁的红颜乱了谁的一生,谁的诺言绊了谁的初心。记忆中的她白衣胜雪,星眸漫天。记忆中的他莞尔一笑,与她仗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