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32500000002

第2章

總料簡章

沙門 智周 撰

章。總辨諸教業宗體名者。

教業宗體名之五字如次。是下所列五門。時利差別有利之業名為業也。餘四可知。

章。故世友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者。

此世友菩薩說婆沙論。於此論中所說非如來語皆轉法輪。

章。詮八正道教至名輪境者。

問。此宗何故不取此教以為其因。而以為境。答。見道已前有漏之智名為因。故彼宗不取以為法輪。言教為因即濫彼智。所以彼說教為輪境。苦諦等法即是教也。

章。大眾部等說者。

問。此等部法輪與大乘何別。答。亦有別。彼部等說一切佛語皆正輪體。大乘所說唯八聖道名正法輪。餘非正故。與彼別。如文自悉。

章。唯八聖道是正法輪等者。

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

章。有取識為王者。

取是煩惱之總名。煩惱體漏。即有漏識名為有取。

章。三轉法輪於至是正法輪者。

此引彼文證除八聖道所有佛教並名法輪。助正雖別。總得名輪。即法華經觀十二支亦名法輪。又法華言轉四諦輪。四諦豈總名八聖道。故所引證得通助正。若爾。何故結云故八聖道是正法輪。答。此意結云。由觀四諦無漏慧眼等正能斷惑。故八聖道名正法輪。非總結前無垢稱等。

章。佛轉三周至甚深法輪等者。

謂見。修。無學三位名曰三周。如其次第。示相配見道。勸修配修道。作證配無學。又觀於四聖諦境生聖慧眼等者。其聖慧眼是總三世。餘三別配三世可知。問。云何名為十二行相而配三周。答。謂觀四諦。四諦之下皆能生聖慧眼智明覺。且如苦諦之下眼智明覺配前三周。即成十二。餘三諦下各配三周。總成四十八行相也。又示相等三配於四諦。亦成十二。言示相者。此是苦乃至此是道。餘勸修。作證可知。

章。此生此處此時者。

生簡過未。即生時也。處謂此處。時彼處時也。與前異也。

章。自證諦理不信他言者。

謂解前難引證之文。如入見道自證諦理。知非染故不信他也。又解有隨法行有隨信行。隨法行者自尋教法即便信解。隨信行者要信他言教方能信解。今言自證諦理。即隨法行。二解俱得。

章。能知圓寂知非恩故者。

如真見道。能證智圓寂。平等平等。無恩無報。名不知恩。

章。永棄後業名為斷密者。

業力難知名之為密。斷此業已更無生處。名無容處。

章。猶如食吐者。

如有病人患吐。為藥而食之。時但希除病。不食其味。受資具等亦復如是。但欲資身而求聖道。不生貪著。如維摩經。為不食故所以受食。

章。然瑜伽論至一向澄淨者。

謂諸菩薩。一深植正信。二深植清淨。三一向澄淨。四依如來了義經典。前三配前資糧。加行及以見道。即其一信分三種別加行之位。信轉強勝與清淨名資糧。不爾但名正信。

章。婬欲即是道者。

婬欲貪愛義。愛彼十二分教名之為道。問。論言彼法起愛恚等著皆名法執。如何今說貪為道耶。答。法執名寬。於諸法中。以名屬義。以義屬名。此作此分別而生愛著。即法執收。令彼惡道不生分別。而以相屬。故非法執。

章。謂契經。應頌。記別等者。

意明此三經名不了義也。

章。又說殟波陀慳貝戎尼等者。

殟波陀慳者。此云生起義。戎戒尼者。此云離間語。此據正翻也。今密將生起義自拔慳足。密以離間語詮常勝空。問。此密意有何所以。答。若生善法便能得拔慳之足。言離間者非是。兩相離間。但能離彼惡即是常勝空也。

章。設有聖教至名非了義者。

此據第一法印。非法印門。外道之教。諸法是常。不言諸行無常。外道涅槃時止息。亦非寂靜。外道執我。不云諸法無我。違三法印。故外道教名不了義。

章。詮常非常門中言諸小乘教名不了義者。

問。小乘中豈無法身常佛。何非了義。答。小乘戒定等為法身。偏以王宮。雙樹為報身。以猨猴鹿馬為化身。故此三身皆無常。

章。然是有上是未了義者。

意云。佛初說四諦輪。雖是希希。然亦有上。是以後所說法輪更勝於前上謂勝也。故四諦輪是未了義。

章。依種種門辨本性義者。

言本性義深難解。故以種種門辨之言隱密。

章。除契經等餘自說等語具廣者。

此據言略語廣門。契經等三部言略。故名不了義。餘之九部自說等語廣。即是了義。

章。佛得自在都不起心者。

佛自在故。於一時中頓說三時法。都不起心而分別言我說此教不說彼教。但為感不同故也。如唯有聲聞種姓者。唯聞聲聞之教。不聞緣覺。菩薩之教。非佛其時不說菩薩教也。譬如天樂末尼此等無分別。但自有情各自隨識而自感得。

章。或有恐怖或歡喜者。

謂不隨意即生恐怖。若順心者即生歡喜。

章。三獸渡河淺深成別者。

問。二乘證理即齊。如何淺深成別。答。獨覺伏定障多。顯理明淨。故云深。

章。莫問聲聞。菩薩等者。

問。此說漸者與次前漸如何別耶。答。亦有別。前據說法。而五時教中有其次第。名之為漸。此約修行。各自乘中從初修行乃至於果。名為淺深。名為漸。

章。頓者如來至頓說一切法者。

今時此師說頓者。與自前說一時教。同如來於一時中說一切法。頓能得被三種根機。故言一時頓說一切法。

章。所執法無我後由餘教入者。

言法無我是人無我之餘也。能入二空殊勝名為半滿。

章。即提謂等五戒本行經是者。

此本行經非是佛本行經也。此經但說持五戒之行得人天果。本行經。

章。三十年中至同行空教者。

此有二釋。一云。人天中定有三乘根性。此人聞此空教而不能行。此名曰三乘同行空教。二云。此教雖是空教。亦可通被三乘。以彼根性各各別故。若爾。即與解深密相違。深密經言。初時有教。唯為發趣聲聞乘者。第二時空教。唯為發趣入大乘者。第三時教。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若言空教三乘同行。即應第二空教名。普為發趣一切者。此意難解。不難前前前前非。必劉虬本言同行空教者。故知只是劉虬自言。無典據。

章。菩提流支法師唯立一時教者。

所引經中有五別。一。譬如天皷。此攝諸文。談其本一。名為一時。二。如華嚴。維摩者。依教說一。名為一時。教自說言於一音故。三。無量義者。據相無異。名為一時。四。法華約一雨故名為一時。五。優婆塞經。證理是一。名為一時。此據正義作如此釋。非是流支作此言也。彼但言一時。不說差別。故有異也。

章。若唯被大如勝鬘經者。

問。如勝鬘說。有四機不同。如何說唯被於大。答。為菩薩說有四機而行化利。或非為聲聞說彼經也。權實准知。

章。遺教經唯被小者。

問。准大周十四卷經目錄。此經乃是大乘所收。一何乖返。答。夫論大小。約對機理。今遺教中唯明四諦。但對聲聞。如何得言是大乘耶。故章為正。

章。豈無一會至入大乘者者。

此意難云。既有一會頓發三乘。一會漸入大乘。發心既復不同。如何總名一時。

章。又舍利弗至正等覺心者。

問。此華嚴會。其舍利弗已發大心。何故乃言法華會中方發大心。答。有三解。一云。舍利弗之中。有是聲聞。有是菩薩。華嚴會者乃是菩薩舍利弗。非聲聞也。一云。華嚴會中化舍利弗。非實聲聞也。一云。在華嚴會舍利弗即是法華會者。在華嚴會但發信向。無道心生。至法華會方始趣向。故無違也。今依後解為正。若依第一解。既是菩薩。華嚴即是頓。如何破他。

章。勝鬘經說至不定性故者。

此攝論文中既引勝鬘云。引攝一類不定性故。明知勝鬘非是頓教。問。前破覺愛即言勝鬘唯被大。今引攝論復勝鬘亦說漸悟。豈不前後自相矛楯耶。答。前據勝鬘。會無聲聞。今據一乘而能可被。言不定性亦不相違。

章。定說五時至後當敘非者。

上來且破頓訖。彼漸教與劉虬義意相似。故指如後破五時雖不分明。次第義意如劉虬。撿之可悉。

章。不定依至以明半滿者。

問。經中自云。為聲聞人而說半字。為菩薩人而說滿字。如何今言不約逗機。答。遮正為機。不障兼也。

章。四大本淨至五戒本淨者。

不執五蘊為我。名為我淨。問。若是爾者。五蘊本淨者不執四大為我。應四無我。答。五蘊唯內。四大通外。不於執我故。所以不說四無我。雖作此解。然撿彼疏及經文。言無我即無過失。

章。五戒本淨者。

准覺愛章為吾我。而自釋云。言吾我淨者。即我空也。五字謬矣。今改從正。

章。柔順者。

柔是調。順是隨順也。如唯識論愛自他配位次。未見聖教釋柔之名。

章。滅三界苦得不起法忍者。

提謂既得不起法忍。受變易生。更不被三界分段苦果之身。又無生忍通在初地及八地。今提謂者應是八地。所以然者。以得記是。章家作此釋。

章。五百價人至名曰齊成者。

齊謂齊等。五百價人俱得授記。齊得成佛。名曰齊成。或曰蜜成。由施麨蜜得成佛故。問。五百價人得初果時。佛皆授記而得成佛。明法華已前有授聲聞記意。如何得言法華會時方與聲聞而授記耶。答。此中總也。但言與記。不言五百中無不得記。復無等言亦不違也。

章。雖作此破至未名法輪者。

言覺愛雖作此破劉虬義。亦難知以不名轉法輪。故由來分明下乃是助覺愛敘語。未同所觀諦。未於鹿苑轉四諦輪已來。三乘各各自緣四諦。不可名為轉法輪也。即鹿苑中轉四諦輪已後。方始三乘同觀四諦。

章。次第二時至唯說有教者。

問。雖言第二。即深密第一時教。何故今破。答。解深密意為不定性初正說有。兼亦說彼非空非有。及於空教。今此即舉總判為有。故為不可臨文應悉。

章。又提謂普曜至已說大乘者。

准大周目錄而言。小乘既明菩薩所行之行。辨佛記事說為大乘。於理為勝。復更撿本經。

章。又成道竟至唯說有教者。

謂十地經第二七日即說明於十地菩薩之位。即是大乘。云何得唯說有。

章。彌沙塞至增愛敬故者。

律及經中。皆不說法入定七日。及自受法樂令眾知見。於如來所生增敬故。

章。十二由經者。

此是經之名字。

章。依依他起至生無自性性者。

唯自然生。舉方隅言。理實而談。亦別說言無遍計執。梵天王計餘外道類。准此可知。

章。生無自性性者。

上之性字是遍計性。下之性字三性體。

章。及即依此至無自性性者。

此有二義。一。依他起形遍計。故名勝義。此即四重勝義。四重世俗。有漏無漏二種依他。皆得名勝義無性。此勝義上無遍計故。名勝義無性。二。真法界名為勝義。今依他上無彼遍計。勝義之性故言勝義無性。言一分者勝義之言。含依他圓成。今說依他勝義。故言一分圓成勝義。言一分者准此而知。

章。勝義無性者。

無我法性也。初勝義也。又解於依他上無圓成實義。故云勝義無自性。是即無之義。又釋若約勝義釋依他。但是因緣假有。故非有實自性。故云勝義無自性性。非謂依他中無圓成實勝義。故名勝義無性。

章。毗溼縛藥者。

梵言此意說云於諸藥中而置於此有功能藥言有功能如是若以了義經藥置於不了義經中義即顯了餘喻准知。

章。婆羅泥斯者何名仙人墮處者。

婆沙說有諸仙人以乘神通過鹿薗王諸綵女。五百仙人得見綵女。遂失神通。墮於薗中。故名墮處。

章。有上有容者。

更有過故。名為有上。而義有餘。理猶未盡。名曰有容。

章。鄔婆尼殺曇分者。

相傳云名因緣也。或云因果數名。

章。一百五十千聲聞永盡諸漏者。

問。此與次前得法眼淨有何別耶。答。亦有別。言得法眼淨者。乃於遠塵初果即得。此約羅漢。故有不同。

章。謂轉照持者。

第一時皆名轉法輪。從前未有初轉勸故。第二時名照法輪。說空教時照破有故。第三時名持法輪者。離空離有一向任持故。

章。若以偏圓機宜漸次者。

謂以三乘之中各有機宜。皆如來說。各自漸次自果圓證。名曰偏圓。初二三果等皆有偏圓機次。

章。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者。

謂四阿含是。

章。須菩提等回心趣大者。

問。聞大般若既已回心。何故法華復云會三歸一。善現自言於菩薩法心不希樂。答。今言回心。因聞般若悔修於小。為趣大因名回趣也。非趣大已名回趣也。窮子偈中。須菩提等。我自思惟欲出小之方便。撿彼應知。

章。言有而有亦可言無等者。

若執依他而是實有。亦名為無。又言有者是言詮。有言而有者即尋其而執有也。如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遍計。下言無等者亦准此知。

章。迷情四句者。

迷四句。一言有者增益謗。遍計是增說為有。二言無者損減謗。依他。圓成亦說欲無。三亦有亦無相違謗。不可一法雙說有無。猶如水火不同體故。四非有非無成戲論謗。准第三句可知。悟情四句者。言無約遍計說。言有據依他。圓成。亦有亦無合說。第四句可知。

章。約理及機漸入道者。

理為道理。機謂機器。

章。約其多分等者。

約多分言。言華嚴經被頓悟。據少分說。亦被於漸。言法華唯被漸者。亦據多分。初時說教具被三乘。中說空教亦具頓漸。後三准知。約多分言得有如是。約少分言。初說有。次說空。後雙說。

章。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等者。

此中眾生能發心者。是頓悟大乘人也。故知法華不可唯漸。問。此微塵數眾生豈聲聞人耶。

章。若據眾生至頓漸之教者。

若有一機。初悟生空後悟法空。教被於彼名為漸教。若有一機頓悟二空。教被於彼即名頓教。時亦准此。要望機理方名頓漸。

章。若不約機理至頓漸不成者。

或立一時至五時等。名時增減不約理教時頓漸不成。

章。故唯識至及定性故者。

此即釋成一教被機得為頓漸。唯識說阿陀那之教不為凡愚演之。不遮定性聲聞。今者教不被此不定性等。即得為頓漸教也。言定性者。定性聲聞。問。論自說愚即趣寂。如何今取趣寂耶。答。趣寂之中有愚不愚。遮愚法之趣寂者不遮不愚者。若不爾者。愚不愚二類何別。疏解愚即趣寂。亦同於此。若言定性是大乘定性者。理為不可。所以然者。陀那等教本為彼說。事極成。何處所說不遮等耶。此亦不然。定性大乘亦是正也。何故如是。意明一教有漸頓。定性大乘即是頓故。

章。此依證果至即有四時者。

今立三時。但約得聖不約人天。若說人天。即有四時教。

章。其二乘至略不說者。

此釋人天時也。問。何故得知人天乘是聲聞方便。答。信解品云以冷水灑面等。即其事也。

章。詮宗各異等者。

問。雨眾即是數論宗攝。如何二計而有差別。答。數論宗中有十八部之計不同。如小乘等。或可二宗取義有別。雨眾偏談有宗。數論舉勝顯理。是同互舉也。

章。由起五覺知有我者。

謂我見色我聞聲等是。

章。五諸法皆常者。

此宗但應是全常計。若偏一分常。如何得言皆或相從。說若不成爾者。十八部異論攝外道不盡。此一分常何宗所攝。

章。六諸因宿作者。

由現在時能引苦行。即捨宿業不更常屈。由今作以為因故。害彼宿業不令感果。文言吐者。棄捨之義。以其宿業有多種故。故現在行能修治故。

章。世間丈夫等者。

執有丈夫能與一切為因。與大自在天等相似。

章。諍競劫起等者。

成劫之末。住劫之初。名為諍競也。又彼意說此之大地名福場。欲以吐檀。由依此場為祀祠故。故能所害及助伴等能生天等故。

章。不死矯亂等者。

有不死淨天。若能善答他之問者。死得生彼不死淨天。如下自知。

章。七斷滅者。

欲界人天為二。色界為一。無色為四。除地獄等者。彼等是麤。更容可餘。七餘數必應自悉。

章。十三因果皆空者。

非彼宗中總無因果。但言不由善根善等名無因果。又言愛養等者。此師執云。我身不由父母等之所愛養。

章。十五妄計清淨宗等者。

謂此外道得宿命智。曾見有人溺河水。牛食於草。狗食不淨等。以宿命智觀見此等死後皆得生天。遂於水中死。為上真專持以為戒定。

章。薄蝕者。

韋昭曰。氣往迫之曰薄。虧毀曰蝕。釋名云。日月即虧曰蝕。稍毀很也。如虫食草木等。

章。體毗履十一者。

體毗履者。此云上座。

章。一說部者。

一切諸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名一說部。從其所計以立其名。

章。說出世部者。

此師云。世間之法可破壞故。皆非實有。出世間法不可破壞。是實非假。從此立名。名說出世。

章。道與煩惱容俱現前者。

此有二釋。一現無間種解脫道斷。故無間道與種得俱。二道與未斷煩惱種類俱非正斷之義者。是故言俱。問。道俱煩惱依何而住。或依色根。明闇有殊。不得依道。廣如宗輪說。

章。三說假部宗說苦非蘊等。

苦義非蘊義。名苦非蘊。之中不攝苦受。名苦非蘊。又此師計一切諸法有實有假。界。處攝者。緣積聚是假蘊中攝者。我積聚故便是實有。處雖是緣等。計今是實。從多分言。為假無失。

章。十二處非真實者。

問。蘊據義積得名實。諸處雖復言緣。然但義積。何得名假。又心無為並是實故。答。依緣多分假故。數多分為諸。亦無有失。問。界與蘊。處義既不同。為假為實。答。撿宗輪論。

章。說一切菩薩不脫惡趣者。

此之三部所計。菩薩煩惱未能斷盡。故不脫惡趣。

章。五說一切有宗等者。

問。名謂非色。四蘊無為。如何名色攝一切法。答。雖有四蘊名。名不攝無為。寄名顯詮無為。亦得在名中攝。

章。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者。

此計菩薩唯是有漏。故是異生。

章。七犢子部等者。

犢子可知。言法上者。此師計云。我部所行一切諸法更無過者。名法上部。言賢胄者。胄。子胤之義。上古有仙大賢德。此是賢人之苗裔。故言賢胄部。言正量者。揩定之義。此部主所行。每能正揩定。名正量部。密林山者。謂此部主所居之山樹林茂密。名密林山部。

章。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等者。

謂初斷欲界惑。起法智。類智。觀上二界。斷上二界惑已。下智欲惑斷盡未盡竝更重印。更起苦智忍。上二界惑一時合斷。更起苦法智。此有三心四諦成其十二。總名為四。道諦之後更起一心。名住果內。有此二種。一云此心唯印道諦。一云道印四諦。問。何故先起法智不起法忍。答。部計如是。不可責。

章。八化地部至一時觀者。

不以次第歷觀諸諦。名一時觀。問。如何四諦一時能觀。答。約苦相說。四諦之下有苦。空。無常等共相。觀此共相名遍觀。

章。有世間正見者。

是決斷之智。世間之見亦能決斷。故有世間正見。

章。善非有因者。

如彼論明。又如大乘勝義。不善雖有攝善。而於勝義總名不善。

章。預流有退者。

此師意云。此預流初得此果。始斷分別。俱生一分未能之。所以有退。若薩婆多。後三住退。預流不退。堅固故。此等言退但法樂。不退果。

章。九法藏部宗等者。

謂計我部。能含一切法名法藏部。又言佛在僧攝者。有經言。佛為上首。故知佛在僧。問。此宗佛既在僧。如何得有三寶。答。佛為僧中上首。故開之名為佛寶。佛為上首。亦有三寶。具事理。故知攝僧。

章。十飲光部者。

上古有仙。身有金光弊於日。即名飲光。

章。十一經量者。

此部以經為其定量。名經量部。

章。有根邊蘊者。

是麤意識也。其一味蘊即是細意識。是牒宗計。

章。邊主者。

問。此師何故說勝義為空。世俗為有。答。彼勝義空順般若教。世俗有者隨世間故。若不爾者。即違世間。聖教二種過失。

章。雖一切法體或有或無者。

四勝義中前二勝義諦。三科四諦攝不相應。第三勝義生。法二空。此等名無。若爾。何名勝義。答。不相應法形遍計。故得勝義名。生。法二空。勝之義故。亦名勝義。第四勝義無遍計。故亦為無。此通餘三科有可知。

章。虗妄分別有等者。

八識心。心所名。分別有。於八識中無我。法二名。二都無。八識中有圓成實名。唯有空。彼圓成中亦有八識名。亦有此有者。分別。無者。遍計。及有者圓成三。故字貫通有無及有之上。思之可解。

章。數論教體者。

本即自性。如似大乘攝相歸性。末即聲者。亦如大乘性用別論。又彼宗中不立名等故。但以聲而為教體。勝論准此。

章。滅壞之時即歸本者。

即歸本故名為滅壞。非滅無滅。

章。其勝論師至聲為教體者。

問。數論聲量依於自性。教體分二。勝論聲依於實。教何但一。答。數論聲量本體自性。故教分二。勝論聲德雖依於實。體非實攝。故教但一。問。勝論同異既是聲性。教體何不兼同異耶。答。教必能詮。不取同異。

章。其明論等者。

問。明論聲常。云何常耶。答。有兩釋。一云恒揩定故名之為常。非體常住名為常也。二云體常住故名為常也。若爾。云何而不恒聞。答。但緣闕故隱而不聞。非體滅已。若爾。已起聲之體。何所止。答。散處盡也。下聲論計常聲准此。後釋為勝。

章。以尋伺等至此音無常者。

問。此師音響與聲何差別。答。音響者如無情之聲不能詮。聲能詮表。故二有別。由此音響形能詮之聲。

章。其聲生論等者。

問。所詮之法體既成多。新生能詮隨彼所詮亦合是多。如何計一。答。彼說云。聲若生已總成為一。如似眾流歸渤海已總名為海。問。計一之師既言一切法上共一常聲。如何於此法中更分常之計。答。此偏說一切內聲之上共一常聲。猶如真如寬狹雖得不同。許一常不別。

章。大眾部教體者。

問。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如何復言以名句等而為教體。答。言佛不說名句等者。但如來不起思惟。名不說也。又言以無漏體實有聲名句等為體者。據任運說。如天皷等。亦不相違。

章。說教體者。

如文自顯。又繹名等同前聲是真實。如說假部非一切假。此師亦爾。此解非正。

章。說一切有部說教體者。

謂彼部中自有二計。一唯取名句。一唯取有漏聲。問。小乘師難般若經言。汝授持無記名等得期大果。般若論答云。汝法無記。我法是善。准此問答。彼宗即以無記名以為體性。如何言善。答。彼部救云。二十部內知汝於誰獨言我。故以善聲為體亦不違。又彼亦難。即是婆娑以名而為體者。非是此師。故世親言。汝唯無記。若爾。此問即無違妨。

章。此翻為跡者。

如尋象跡。所見跡處即見其象。若尋其句即見其義。梵云幡陀。此翻為足。短長聲殊。跡足有別。又云故當中道所說名也。中道詮法上自性邊。句亦爾。

章。文是所依義是能依者。

約能所依。義為所依文是能依。據能所詮。文為能詮義為所詮。文為所依義為能依。今依能所詮。

章。隨墮八時者。

問。今者通論一切教體。華嚴八會名為八時者。豈非有違。答。日夜時是遍諸教。華嚴八會時得名八時。義便而說。非以華嚴繹諸教也。又薦福三藏和上云。樂欲時二。說不同會。如演秘。若要樂欲教方起者。且天授聞佛。何是自欲。如來責答。由自貪愛以為尊勝。每於佛所起陵蔑心。故聞佛責。生不由樂欲起耶。餘准此釋。

章。直非直說者。

略有三釋。一約教明長行名直。頌名非直。二據十二分說。最初契經名為直說。據初略說未委細明。餘十一部說子細具陳說名為非直。三從所詮名詮自性稱為直說。句詮差別言非直說。

章。彼增上生等者。

有云。菩薩所現本性之教為增上緣。而生聞者心上所現影像之教。此影像從增上緣。言菩薩之說約實自變。今觀此釋理稍難解。所以者何。若菩薩說問答及喻。不相順彼論。問。云何菩薩說經。答云。彼增上緣生。若其菩薩實不說法。可言增上。證前聞者自識聚集以為教體。菩薩既說。云何證前自識聚集。又以喻中言如夢得呪亦不相似。夢中天等實不說呪。今者菩薩而實說法。與不說別。何得為喻。若言菩薩不說法者。云何得言菩薩所現本性之教為增上緣已。不說何有本教。然此師談無性師佛說法也。今助釋者談實菩薩實不說法。聞者自言菩薩為說。約此故言增上生也。即與同喻不相違。更思。

章。若爾云何至故作是說者。

此無性自假云。若佛不說法。云何菩薩能說法也。此即阿毗達磨經中攝大乘品。即菩薩說彼自云。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攝大乘品。故知菩薩亦約說。無性自答云。彼增上生故作是說。意云亦是增上。非是菩薩真實說法。問。佛不說法略有二致。一云法是戲論者不說法。二為如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實無聲等。所以不說。菩薩有漏。未離戲論。非唯大定智悲。如何不說法耶。答。不許說經。說論無失。

章。譬如天等至得論呪等者。

謂有婆羅門事天等自求聰明。以專心恭敬。夢中見天與呪論等。彼天實非將呪論等而與此人。但為增上。彼人夢中自得呪論。

章。若離識者佛如何說者。

此無性為經部等執心外佛之名以為教體。故今難云。佛如何說令他得解。云何不解佛現名等非聽者識之所現起。如非所緣。云何親能生。聞者解言為教體。

章。有漏心現至以為教體者。

問。如來既不說法。聞者如何有似無漏。答。佛有無漏大定智悲。故得言似。准此亦得言似。無漏不可言聲名句文。又解。設無所似聲名句文。聞者識上亦得似彼。猶如似我既無所似故。又解。佛增上力令聞法者謂佛實說。故似現也。

章。理行果法同佛寶故者。

同彼佛寶有本質。佛不說者無有實我而為能說。世親云。我不說。汝亦不聞。約此義邊名為不說。更有別釋如唯識抄。

章。無垢稱言等者。

定經其法非是所求。明非說法。

章。如聖教說至教體亦成等者。

此中所明聚集之義。七心十二心合離而作行。言三心依七心無。二心依十二作。思惟可知。問。准十二心連前而說無字。合有七心聚集。何但言二心。答。且舉當體字生二心。不言前者。若爾。行字三心亦爾。如何許是七心有。答。理實行字據十二心。又復不違。然無七心十二心兩種別明。故此總中含七。十二。於理無違。

章。又一剎那至必意識生等者。

證卒爾後必有尋求。又五同時雖有意識。今言無間意識生者。尋求識生。

章。新新解等者。

新新聞說而生解也。一一字別名為新新。非要隔越多時聞。故名新新。

章。既於初字有卒爾者。

雖餘三。一一而聞其聲。以初有故。復更不立。思之。問。此明聚集唯約其心。下明聚集即名字句聲等耶。互相影顯而令學者生巧智。

章。故大般若等者。

謂大般若經中有理趣分。猶如瑜伽攝釋分也。於此文中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明此意。證攝相歸性。

章。譬如海水等者。

問。如波依水。相異體同。同滋潤故。如色等法而望於如。體相俱異何得為喻。答。有二釋。一。且取不離一邊為喻。若約體相可為喻者。如草木等依於地是。二。相雖異。波中濕性不異於海。色等相若異。色中如性而亦不異。無障礙處。真如性也。後釋為勝。

章。一切諸法至然不離如等者。

一切諸法猶如波浪。四緣會者。猶水風成其體。相即同於水。言四緣者。謂因緣。增上等緣。如此等法皆不離如。

章。性用別論至十處界等者。

此有二義。一。既言色蘊攝十處界。此即根境而各別論。二。但言攝十。不攝餘二。此即色心而別說也。所以而言五蘊。即是性用別論中收。又有二釋。一云。五根境各各別處。即是別論。一云。色者心家之用。今色蘊攝十處。今不言於識。即是性用別論。

章。一真如二無相者。

此之二種如何別耶。

章。又有四重等者。

此諸現行出法體也。

章。升攝波葉瑜經等者。

經中所明有升攝波葉喻事。名升攝經。一切經中別無此經。今助釋者或西方有。未流至此。或復西方而今散滅。不流至此。談實別有。

章。佛皆教置如是我聞等者。

言如是聞已親從佛聞。若言佛不說法。如何得如是我聞。既是得聞。明知佛說。

章。推功歸本仍言應化非說法等者。

此中意云。推功歸本法身說法。應化非說。推功歸本無法可說。意在於是。

章。金剛般若至我法是記者。

此論破外人難云。若持名句文以為教體者。此名句文既唯無記。如何受持無記名等而得無量百千功德耶。天親答云。我法是善。汝唯無記。此意欲證云聲名句文俱是教體。

章。佛地論說至二善。

字之與聲俱非能詮。是能詮依故。又下所引經唯聲名等體者。此並能詮語之體是聲名等。反證是善而成善故。可知。

章。若十地菩薩至唯是有漏者。

自所發聲。第八變故。是第八相分。故是有漏。問。二乘有漏理即無疑。菩薩唯有漏。於理難悉。十地菩薩妙觀等智。能變化身為他說法。化身所發聲名句文豈非無漏。答。化有即質。離質不同。即質有漏。理亦應悉。離質之者。由妙觀等擊發。自第八亦起化身。化身聲等。故亦有漏。故佛地論云。平等性智擊發圓鏡起化身故。非妙觀等變為化身。問。何故菩薩變金酪等即是無漏第八。變作所變化身即是無漏第八。變作所變化身即是第八有漏。答。佛意難知。聖教自說。不可徵詰也。問。能說之心既是無漏第六意識。如何所說亦以第八有漏聲等而為體。答。如彼絃管聲由心而發。雖非即心又內外異。然成音韻得有詮表。故無漏識發有漏聲。理亦何違。或為增上緣擊第八識而起於聲。不違唯識。雖第八識不緣名等。由意識故。今於聲上而有名等。屈曲之相理亦無違。如彼聲等有屈曲相。一切說法皆亦爾也。准此相例。妙觀亦變化聲等而是無漏。

章。言有漏者。

且佛地論約第八說。若爾如何會佛地文。答。今且言者。佛地本言第八變不障妙觀亦能變也。道理甚難應用。因論菩薩無漏第六識。通果等類自第八識。亦變彼不。答。杖自六變以為本質而又變之。然他受用第六所變之者。論實變通果等。亦但說彼第六變者。以其本心以第六變令他用故。以此知妙觀變身於理應好。更思。

章。若一切二乘至皆唯無漏者。

問。二乘無漏後得之智功用既微。何得聽法。若能聽法。羊鹿車體何故不許。答。但許聽法而不說彼功用有多。故羊鹿車而無體。

章。然同所教至無漏三寶等者。

問。菩薩說經既是有漏。應非法寶。答。由佛加被故亦名法寶。若爾。無性云。我亦如是。何故難我無法本質。答。不例。我許佛說。汝即不許。復同菩薩。佛即有別。

章。依前第四至義用殊故者。

謂即第四相別論出體之者。唯取如來能說法者等。何以故。是根本故。如來識上聲與名等。假實異故。名義用殊也。若是菩薩等名能說者。此論中不取。非根本故。

章。即一一法各各有四種體等者。

此之四種。釋一切法。思之可知。

章。故說名等非小乘義者。

此名句字等。彼非不立。依聲上屈曲義。說名等薰習聚集。此蓋大乘宗。非彼知見聞。

章。聚集顯現者。

總有五翻。第一翻中字一名一。第二翻中字三名四。第三翻中字六名十。第四翻中字十名二十。第五翻中字十五名三十五。相續為數。第一翻。身及多身合說。思之。

章。論雖二說。今取三字。名多名身多者。

章。梵云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等者。

此阿耨瑟多掣陀用八字。句非此句。非此即八个字也。依梵但有六个字。故此方言八字偏句。

章。此中且依至不可為難者。

不可難前所作之法義。或有聚集得為教故。前難云如何說者。識上聚集等者。句故不可為難。顯結前難理。

章。字名句聲都合總有五十二聚集者。

問。字名及句即五十一。更有五聲即五十六。何故今言五十一體。答。雖有五聲。意在名等。聚集顯聲不詮義。故不說之。所以但有五十一也。又解。合五為一念。并有句合五十二。恐文錯也。或有本言五十者。亦是錯也。或復除彼句之與聲。且約字名結數也。

章。及諸聽法者亦在因中者。

問佛豈聽法。

章。若是佛說至亦聚集生者。

問。凡夫等有薰習。可於識上連帶解生。佛無薰習。如何聚集顯現耶。答。佛智如鏡。任運自現。一切文義不假熏習連帶方生。

章。攝論若說至即圓成實者。

此文意證無漏之智皆圓成實。四清淨者。謂常樂我淨。或可。一。自性清淨。謂真如等。二。離垢清淨。謂真如離垢故。三。得此道清淨。即菩提分法。波羅蜜等。四。生此境清淨大乘教。由此教清淨緣故。非法自性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盡也。應撿彼文。

章。談古德說等者。

問。古之所釋與今所釋。名目雖別。義即無差別。何故非之。答。雖偶相當而無憑據。或於一法名就義釋。乃至亦名相違。為無明准故。今非之也。問。古之所釋當今何釋。答。當體彰名。六釋不攝。如言質礙而名為色。不成六釋。就義自當持業釋。從能依者亦可持業。或是有財。所依立名即當依主。從數可知。相應為號即當隣近。相應可知。

章。皆依別論者。

西方相傳別有三論釋此釋。名六合釋論。殺三摩婆者。梵具云殺婆。以文略故但言殺也。

章。以義釋之等者。

此中意說西方但以言六合釋。今准義解。亦可得言六離合釋。

章。初持業釋亦名同依釋者。

同依釋。二法同依一體。持業釋。一業依一體。此二不同。如何體一。答。有二法俱是業用。是體所持。亦名持業。

章。其體大法至名持業釋者。

大是其體。乘是其用。名為大乘。問。如言藏識。先說於用後說於體。何故今言大乘先體後用。答。但體能持用之義。即名持業。不名先後。此未必然。若爾。何名同依。應更解云。如說經為大乘。大乘體即是經。大之與乘同依此經。名同依也。

章。此以本經至論名為攝者。

問。大乘之名既非論言。攝大乘論何非依主。答。論能攝彼大乘綱要。即能攝論。名攝大乘。故是持業。

章。唯識之成名成唯識者。

雖釋唯識等。先言唯識後合言成。准西方說云識唯成。今順方言云成唯識。故今言識唯成也。由此道理。乘之大性亦依此釋。

章。如論名中至阿毗達磨集者。

問。阿毗達磨以為所依。依主釋亦有何過。答。理實亦得。俱舍頌攝彼勝義。依彼故故立對法俱舍名。攝彼勝義者。有財釋。依彼者即依主釋。即指法亦無妨矣。問。若爾。依主。有財二種何別。答。以己依他而立自稱。名為依主。以他屬己用標自名。即有財釋。又有財全取他以標名。依主釋者自他兩義立號。更撿俱舍疏。又全取他名名全分有財釋。自他兼取名一分有財。

章。如攝決擇等者。

若本地分。五識意識各自立名。其決擇分乃合為號。如因明頌。但是一句非標法。今名取及歸德為證。蓋以相違釋者也。然諸聖教相違名者。時非時經。不增不減經等是也。義思可知。

章。如說有尋及有伺等者。

問。如言念住體即是慧。全隱己稱從他立名。今者尋伺及相應法名尋伺地。相應之法名為尋伺地。鄰近可成全從他故。尋伺如何名隣近釋。答。尋伺名為尋伺地者。持業釋也。今言隣近。相應法具。如欲界及初靜慮心及心所。總得名為有尋有伺。有伺無尋亦准此知。

章。意業等者。

思是業體。隱思之名。從相應意以立稱也。亦通依主。即唯意識立。意相應故。隣近釋。動作意故。依主釋。

五心章

章。不串習者。

未曾受境。設雖曾受未得解者。皆名不串。

章。未知何境至起決定者。

既言未知善惡次起尋求決定。理應知善知惡。若爾。應名染淨心。何名決定。答。此但知染淨而心未起染淨。故亦無失。

章。境有新舊至可具足故者。

由於三界生前後別。總合而言具足四心。初生界時有卒爾故。約剎那說。但有三心。於境無疑。名為決定。是無記性。名為染淨。是前類故。即名等流。第七亦爾。

章。二念義合說有四心者。

初無漏一念分三。前三後一。合成四心。

章。或第二時至心等流故者。

此約初念即具四心。是前有漏等流故。問。漏無漏別。何名等流。答。同緣於事。所觀亦同。名等流也。問。初地入心。唯緣於理。有漏無漏不同。何名為流。答。約修道中第六法空後得之智。能引第七緣於事故。據容有說。非是一切。或復初念尚微劣故不名淨識。第二念已方名淨識。所以初念是前有漏之等流也。此即說心體類相似。稍難。思之。又今助釋章意說云。無漏第七至第二念。二念中自具四心。不須兩念合方成四。言初念即有此四心者。第二中初起之者名為初念。言等流是初一念之等流。今創隨境者。第二念心創起緣境亦得名初。非是於前總未緣境適起名初。望義別也。思之。

章。卒爾一念決定未生者。

此意說云。卒爾過去。決定未來。五與意俱現在前時。若非尋求。是何心攝。

章。因中五無第四染淨者。

唯尋求等即合有之。且約一邊。此義非正。下文正義具有五心。此師意說第六染淨唯一剎那。由此不能引五染淨尋求等相續。不為例。

章。八地已上至成染淨者。

舉極成處證已前位。

章。於一中容至易識境者。

此意說中容易脫之境可唯二別。

章。何因不許至數數尋求者。

此前師證有尋求。尋求不了。數數尋求立理也。次引唯識云。任運決定不假尋求者。此證得有決定染淨等流也。說相續故。

章。說卒爾通多念起者。

數數觀境不涉五識。不與欲俱。故唯卒爾。得許多念。問。瑜伽所說如何。答。彼言一念據間斷境。然理難悉。

章。尋求未知者。

此說未知已成許多尋求也。言雖知未起染淨心者。雖知謂決定也。未起染淨已成證有多也。

章。多念相續以難生故者。

謂五識染淨必由他引。故曰難生。生既許難。滅應非易。故多相續也。恐明餘識。故次釋云。此依五識。

章。亂不亂至復有三心者。

問。何故不有自亂他不亂句。答。與第三名。字有異。義無別。所以合說。今助一釋立亦無傷。又為五句。一他亂自不亂。二自亂他不亂。三自他俱亂。四自他俱不亂。五自他心不亂等。思准可知。更知自心相望為句。得成四否。

章。自他俱不亂者。

說五識自他五心皆不相亂。不說意識。以必有故。

章。三自亂心不亂者。

境名為自。又言或起尋求者。觀前眾色未能熟故。又云或起決定。由前尋求。尋求解已他境現前。引識別緣。所以不得起於決定。故復起也。故有二差。

章。初多境現有後少境現故者。

後等流但有一二等心。

章。等流心多者。

初卒爾心。據境名多。後等流心。多心相續名多。

章。若在果位至皆得俱起者。

有佛無尋求等。餘有之者。約識而言皆得俱起。菩薩准知。

章。非所餘識者。

非一切識有卒爾已即有尋求。第七。八雖有卒爾無尋求故。即第七。八等名之為餘。

章。成唯識說至故但有四者。

此據緣理。名為任運於藥病等。八地已上猶未善故。可起尋求。

章。三乘通論無漏具五者。

菩薩有四。二乘無漏後得聽法有尋思作此說。然理實者。唯依大乘亦得具五。七地已前識得聽法亦有尋求。八地已上未善藥病亦有尋求。

章。義別說有者。

非於一境得有五心尋求決定。兩相違故。於剎那滅多境決定不決定。別合而言之可有五。或云但總了境義分尋求境以解。故名決定也。

章。中容無亂境者。

謂如眼識境非強盛。無四識間雜生。名中容無亂。非遮第六許續生故。

章。及得自在一切多善者。

第八唯無記。第七不定。非總是善。故言多。

章。既許識至為無間生等者。

說自他識能互相引自他心無間而生。非自他識為無間緣名為無間。

章。本質境至非世境轉者。

今言行相。非謂見相。當情執我之相名非世故。

章。緣非世者。

即是無為。彼緣龜毛亦名非世。本無體故。

章。瑜伽論說至多分緣故者。

前言獨頭緣三世者。約長時言。此瑜伽文據剎那說。但緣前念五識境故。

章。堅執比度既許五俱者。

執諸處有許此義。非是前師許執五俱。

章。五俱意至及非量攝者。

與五同時緣十八界。同緣五境。現量所收。於眼等比量所攝。非稱境知。非量所攝。即一剎那意通三量。量謂能緣識之功能。如一眼識尚有多能。此亦何失。然由其境明昧等致差。令意識有三量起。設五識中五識俱起。意識雖五緣於當可名現量。若唯意識緣餘塵。為現比量。答。為二釋。一餘四塵等非與餘之四識同緣。皆比量得。二者餘四亦現量得。由與眼等一現量識。依眼根門。明取境故。且依初釋。或云據無我觀名一剎那緣十八界。此理不然。一違章文。二無我觀但緣於一無我為境。云何得言緣十八界。問。言一剎那緣十八界者。據何等教。答。撿。

章。剎那論之緣過去境者。

一行之事雖究。有為之法剎那過去。今約緣。此名緣過去。言緣現者。據究竟也。問。獨頭意識如何得有緣現在義。與未復有何別。答。不作過未行解之心。直於所緣而作行解。名現在。作過未解等。更思。

章。極小有一非圓滿故者。

但言於一。非具五心。緣境不足。

章。一一心中亦緣三界者。

既五一一緣三界。故三界有。

章。別識類者。

隨其論識通三界五心。依彼闕具不定。思之可知。問。此五心以何為體。答。未見教文出此體性。然理言之。即八識總聚心。心所法而為其體。諸心。心所初隨於境。總有卒爾俱於境。即有決定。隨於何性得有染淨等流可知。問。若有於欲名為尋求。若欲同殊尋求可成。餘所非欲。如何依總立五心耶。答。總聚但得有欲即成五心差別。非一一皆令有欲。思之。又此五心通三界有。不可唯依尋伺等立。

同类推荐
  • 寄从兄璞

    寄从兄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徐文长先生佚稿

    徐文长先生佚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镇略迹

    四镇略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宗鉴法林

    宗鉴法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阮籍集

    阮籍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霸气王妃:爷的专属小王妃

    霸气王妃:爷的专属小王妃

    在一次次的任务中,都圆满的完成,只是这一次…穿越成雅兰王朝的九公主,又会得到怎样的奇缘。五位哥哥,三位姐姐,亲如亲兄妹,没有争斗,只有亲情和对抗妖魔的战斗,守卫百姓的一站到底!!!
  • 魏多多的人生

    魏多多的人生

    她只是一个多余的人,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东西对她而言只是几个词语,所有不幸与苦难她都尝过了,然而某天她拥有了神一般的能力。也许她的存在只是个玩笑,或者只是想像。
  • 王爷太倾城:嚣张少妃

    王爷太倾城:嚣张少妃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韶华极盛时抽身离去,爱得短暂凄凉,如光一样消逝…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方可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冷傲雪一个背负着血海深仇的江湖女子。亲情与爱情的两难,她到底该何去何从?【本故事纯属虚构】
  • 奇幻世界日志

    奇幻世界日志

    林希本来是一平凡的高中生,为了追随心爱的妹子,一张通知莫名其妙的通知书,后来………………,谁能告诉我我这到底怎么回事啊!!!
  • 蜜爱独宠:宝贝再爱我一次

    蜜爱独宠:宝贝再爱我一次

    他是天之骄子,也是她心尖上的唯爱,可是缘分就是很奇妙的东西,她爱他的时候,他们没有机会在一起。等到她决定重新开始的时候,他却重新出现在她的世界中,拿着他梦寐以求的那个钻戒求她再爱他一次……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她已经失去了那份爱他的勇气。
  • 天生狂妖

    天生狂妖

    一个天生的狂者,一个霸气的妖孽。权力臣服在他面前,美女拜倒在他脚下。出身低微,受尽凌辱,却从不曾屈服,他,终成一代枭雄!
  • 火影忍者之我爱土

    火影忍者之我爱土

    如果我有风属性,我可以直上九重天;如果我有火属性,我可以焚毁世界;如果我有雷属性,我可以越过障碍,到达海角天边;如果我有水属性,我可以淹没世间。但……我只有土属性,我只能作为基石,护盾,成为别人的保护伞。
  • 乾坤天神

    乾坤天神

    被人们认定为废材的少年,蜕凡成圣,踏入修炼一途,化不可能为可能,执掌乾坤,用冷漠的声音,说出了心声:“吾为神体,不惧世间一切,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天地算什么!吾敢斗天斗地,斗尽一生,势要踏入极致巅峰!”他,就是乾坤天神——叶风!
  • 凰图腾之明月歌

    凰图腾之明月歌

    传说,找到身上拥有凤凰诛印的人,就能找到圣墟之国…她,重活一世,成了世人口中的纨绔少女。说她纨绔?她偏纨绔给你看?说她胸无点墨?她就让你看看什么叫才华惊艳!他,是离国的玄王殿下,却缠着她誓不放手!她的到来,使六界看到了希望,他们一起寻找散落的神器,阻止妖星出世,这一切能否水到渠成?三生石上的眷刻,注定与他纠缠一世,红颜太美,只是无罪,到头来,终究不过是他的一场谎言……绝望到支离破碎的心痛,只为心中的一抹执念,一夜白发。一袭红嫁衣,染红了天际,注定了与他天涯相隔……命?他们谁都不信,只知道命由己,不由天!一场游戏,本就注定了他们的结局,又能否逆改天命?
  • 神战天武

    神战天武

    刚刚从大学毕业,还在找工作的凌云,因车祸而死亡的他却奇迹般的带着灵魂穿越到了另一个位面——天武大陆,在天武大陆上天地灵力充沛,便诞生了一种叫做武者的职业,在这里强者为尊,弱肉强食是最基本的常识。境界分为:凝魂,武者,气武,玄武,天武,武尊,武王,武皇,武圣,武帝,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