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7300000002

第2章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组是“和谐社会”。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协和万邦的传统,这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时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财富。《礼记·礼运》就对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是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那么在当代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这样的和谐社会呢?

01小鞠躬,大道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礼

一、鞠躬里的健康心态

关于“心态即命运”这个话题,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

在中国的童蒙经典《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在向别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把身子弯下去,也就是说至少要90度角,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恭敬。显然,这是古人的礼节。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些古人的礼节呢?我记得教《弟子规》的老师曾告诉我,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地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老师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有我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在学习《弟子规》,也学得很认真。当我走上台后,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深深地鞠了一躬。出乎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从那以后,我就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鞠躬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礼节,但却从内心表达出我对观众的敬意,大家再听我讲课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又涉及行礼之人是出于何种主观目的。人们选择一种行为,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按照规则来做。如果一个人行使的某一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不能破坏规则,那么其行为的道德价值就是有限的。此外,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不考虑行为主体的愿望和动机,也使其行为的道德价值令人怀疑。所以即使是鞠躬这样一个简单的礼节,如果是带有自利目的来做,比如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和掌声,那其美好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二、知礼而后谦

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每一种礼的设置都不是随意的,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鞠躬就是为了通过这个礼,低下我们自己高贵的头,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一个人即使贫贱到乞丐的地步,仍然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从哪儿表现出来呢?

比如一个乞丐走在大路上,看到一些富贵人家的车子经过,他可能也会嗤之以鼻,然后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是这样一没有财富、二没有地位的人,也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

再想一想有的人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处处都活在别人的赞叹和肯定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傲慢之心不断地滋长。所以,我在刚刚学《弟子规》的时候,觉得这个躬很难鞠下去,因为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恭敬,这个头是低不下去的。所以在力行的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行这个鞠躬礼,实际上就是在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在《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以前的人,即使骑着马或乘着马车,遇到一位长辈,也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即使长辈已经走过去了,也要目送着他远离。为好朋友送别同样如此。当然要理解这句话,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在中国古代社会,交通极不便利,一个人要去看自己的朋友,可能要坐马车、乘帆船,换上几种交通工具才能见到朋友。两个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但又不得不别离,所以在分别的时候,才会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正因为有这种美好的感情,才会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李白送朋友走的时候,朋友的帆船渐行渐远,慢慢走出了他的视线,再也看不到了,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望着望着,久久不肯离去。

实际上,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深情厚谊的自然流露。

现代人交通便捷,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从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却很难再体会到了。

02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 、心和万事兴

儒家经典《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社会”的命题,正是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并进一步形成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主张,因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简单地说,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我们知道,礼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说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最好距离。假如没有了“礼”,人与人之间往往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和误会,从而影响我们的心态健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有着良好礼仪的社会,人人和谐相处,则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健康。所以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要让我们的心态健康起来。要注重言谈举止这些细节,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久而久之养成好的习惯,这个人就会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关于健康的说法。一个数字,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一串“0”。

这个公式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很简单,对于每个人而言,健康是“1”,其他一切,如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即失去了这个数字最前面的“1”,那么后边纵有再多的“0”,对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了。

在现代社会,这个数字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也就是说,前面这个“1”如果是正的,那么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前面加了一个负号,那我们还不如要一个小的正数。

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的就是人的心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健康心理没有了,我们的心理失衡了,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事业、美貌,可能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知道,心理的健康实际上比身体的健康更加重要。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

我们知道,“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文化注重追求和谐,本身是一种和谐的教育。而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的内容。

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正如整个身体的健康和谐来自于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运作,而每个器官的健康来自于构成器官的每个细胞的健康,社会的和谐也是来自于社会最基本组织—家庭的和谐,而家庭的和谐来自于每个成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人际和谐方面,孟子总结人类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我们看一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父与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并不是圣人制定并让我们去遵守的,而是父子之间的一种自然的亲情。为了使这种自然亲情顺着“亲”的方向发展,并且保持一生而不改变,中国古人就去观察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后来他们观察到,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赡养孝顺父母,才能将父子亲情保持一生。

“君臣有义”所表明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君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上下级的关系,怎样使这种关系保持和谐呢?领导者必须对属下有仁爱之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对属下呼来唤去,甚至不把他当人看,这样做就错了。而被领导者呢,只要将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就是尽到了忠心。所以只有做到了领导者仁慈,下属忠诚,这个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和冲突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日本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被誉为“经营之神”,就是因为他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创下了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

“夫妇有别”,是指夫妻对于家庭的职责有区别。这个别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别,而是职责上的差别。就是丈夫要承担创造经济收入的职责,而妻子要承担教育儿女的职责。那么只有丈夫做到了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妻子有良好的美德,“夫义妇德”能够做好,夫妻之间才是和谐的关系。

“长幼有序”就是指一个家庭之中,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根据这种自然的顺序,要求兄长要做表率,要友爱,引导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对于兄长的教诲,要恭敬,要听从。只有做到了“兄友弟恭”,兄弟姐妹之间的秩序才是和谐的。

最后一种伦理关系就是“朋友有信”。它是讲我们在社会上与平等的人交往的时候,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那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

在这五种伦理关系中,儒家没有抽象地谈论所谓的平等,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的特征,明确了处于不同关系中、不同地位上的人的责任特征。只有这些人都主动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人伦关系才可能和谐。这五种人伦关系,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只有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才可能是井然有序的。

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儒家很早就认为,人是大自然运行的一分子,人应当顺应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秩序,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基本含义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

这一思想可以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其中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只有顺应以和谐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才会减少或避免天灾人祸,最终有益于人类自身。因此,儒家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始终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朴素而辩证的人文主义。它不仅不同于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也与那种过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按照这种思想,培养一个人美好的德性,使人对他人、对环境常常心存爱护的善意,将达到净化人心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在协和万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对仁德的培养也是从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不断升华上去的。先有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再把这种爱推及到社会大众的身上去,这就是从自爱到互爱,而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爱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谐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在历史上较少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诚如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池田大作先生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和谐”的追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人从身心和谐,到家庭和睦,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再到国家间和平的价值追求,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的。

儒家文化正是理解了这一点,因此才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指明不仅一个个体的尊严来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为,而且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这就告诉我们,要社会和谐,要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构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司内部的和谐来做起,而构建这样的和谐单位又要从培养每个人的良好心态做起。

03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东方的圆

一、对待心理问题的东西方差别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对年轻男女约会,结果这位男士迟到了,女士问他:你去干什么了?怎么会连约会这么重要的事都会迟到?这位男士就回答说:

我去看心理医生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女士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在美国,如果一位女士听到一个男士去看心理医生,她会觉得这个男士的心理素质很高,因为他连一点小小的心理问题都会去求助于心理医生,那么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心理困扰,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会很安全。

但是换个角度再假设一下,如果在中国,约会时对方迟到了,你询问原因,结果对方回答说去看心理医生了,那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很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一定是哪里不正常,要不然好好的去看什么心理医生呢?

这种对比就说明,当代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美国人对心理问题关注程度高,就认为什么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国人很多的心理问题,和他们一直所奉行的价值观,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西方价值观中的“自我”

西方人流行的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是一个非常哲学化的词,而这种“自我”是一种“构成式的自我”,也就是用我所拥有的外在的东西(如我的位子、我的票子等)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简单地说就是自利。为了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但是当竞争也不能够解决问题、不能获得自我利益满足时,竞争加剧就变成了斗争,这时就会出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问题。如果斗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而继续发展的话,斗争就变成了战争。

我们现在关注新闻媒体,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有关局部的战争或者冲突的内容。

而如果战争继续升级,在当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一旦有一方使用了核武器,就会导致世界末日。所以我们看到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的价值观,并不会给人类带来一个光明的前途,反而将会把人类带上穷途末路。

然而可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人所学习和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以竞争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例如在一个小学里,有一天数学考试,那个每次数学都考第一的女孩却没有来参加。同学们都感觉到很奇怪,就问老师原因。老师告诉同学们说,今天她祖父过世了,她要赶去参加葬礼,所以她不能来参加考试了。女孩的祖父恰好是一位数学教授,经常对她的数学给予指点,所以她每次考试数学都是全班第一,没有人能超过她。老师在说出原因之后,对她祖父去世这件事表示了一些遗憾。结果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就响起了一片掌声,而且接下来的表现更让这位老师难以理解—有人说了一句话:“终于死了!”很明显,这些学生的意思是说,她的祖父终于过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对她的数学给予指点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数学上超过她了。

无独有偶,同样也是在中国,有姐妹两个人。一天,姐姐回来了,就对妹妹说:“今天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问我一道题,我虽然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就是不告诉他。”妹妹听了后说:“如果换了我,我就会告诉他。”姐姐听到这里非常惭愧,心想我虽然年纪比妹妹大几岁,但是道德水平还没有妹妹高。可是她的惭愧之心才刚刚升起,没想到妹妹却接着说:“我会把错误的答案告诉他。”

小学生和中学生本来应处在一个充满童心、爱心和同情心的年龄,却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我们所说的世界末日难道就单纯是指在核战争中,人们相互残杀,最终毁灭人类文明吗?实际上在摧毁人类文明的战争爆发之前,当人们的道德彻底沦丧,当人类的思想堕落到连低级动物都不如时,可怕的世界末日就已经到来了。诚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与池田大作先生的谈话所讲到的:“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

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人类自己招致的。如果人把自己的技术滥用于利己主义、邪门歪道和罪恶目的,就会有致命的危险。正因如此,它才远比地震、火山爆发、暴风、洪水、干旱、病毒、细菌,还有鲨鱼和猛虎,更加危险。”

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冲突,充满了对立,充满了怀疑,充满了不信任,人的心理又怎么可能健康呢?

现在我们都在讲“生涯规划”。那么在西方的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西方人所走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童年是天堂,童年时的生活无忧无虑,可以说要什么父母会满足什么。到了成年,价值观基本形成,孩子“从奢返俭难”了,一旦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养成,就很难再回到那种勤俭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中年的时候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而伴随着这种竞争的进行,压力也会随之增大,活得也非常的辛苦。到了老年,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中国传统社会那种父慈子孝的教育,老年人很多都被送到了养老院。

提起西方的养老院,很多的中国人都非常的羡慕,觉得人家还有政府给养老。

实际上,他们的境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满。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去参观过西方的养老院。西方的养老院物质条件确实非常好,可以说有人服务,有人照顾。但是精神生活却相当的贫乏,大部分老人都是终日和电视为伍,可以说过着坐吃等死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儿女工作都很忙碌,从来都没有时间来探望一下父母,到圣诞节的时候,就寄给父母一个卡片。即使这样,这些老人的感受怎样呢?他们会逢人就说,见人就讲:你看看我的儿女还没有把我忘记呢。所以,老年人确实是生活在坟墓之中。在养老院,老年人自杀的现象非常普遍。

04互爱、互助、大同—传统文化的和谐轨迹

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中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仅关系个体,而且关系其他人,关系整个社会。儒家的自我概念实际是一个伦理的概念。所以中国人的自我不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那种“原子论”的个人,也不是那种“占有性”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五伦”关系中的人,所以中国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因此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且通过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儒家关于“仁”的教育,始于家庭,建立在“孝悌”这个根本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不仅能够回报父母的恩德,能够友爱兄弟姐妹,还要把这种感情推而广之,来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还要切实地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这也就是《孟子》上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在这个“大同世界”中,人们不仅仅只关爱自己的父母,也关爱他人的父母;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儿女,也疼爱他人的子女。老年人可以得到赡养,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那些鳏寡孤独残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这是我们传统理念中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境况。

二、中国古人的幸福人生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我们中国古人所走的人生轨迹又是什么样的呢?

那就是童年的时候要积福,要惜福,中年时要造福,老年时才会享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孩子从小就要养成一种惜福、积福的意识,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知恩,这样才不会去随意地浪费。从小养成这种意识,就是惜福,就是在给自己积福。就如唐诗中所描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了中年的时候,儒家提倡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来造福社会,服务人民,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当一个人有这种观念的时候,即使工作再辛苦,也会在心里充满喜悦,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生活很充实。儒家的“孔颜乐处”,强调的就是内外的和谐。

把儿女教育得很好,给他们树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儿孙都围绕在膝前,就能享受到天伦之乐。所以老年的时候有福才是真正的享福。

如今像过去那样的大家族没有了,但是我们仍生活在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传统文化教诲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也就是把爱扩大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可以说,中西两种不同价值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而通过比较这两种价值观,也正好凸显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以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和谐社会与传统道德

儒家伦理启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古人看来,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忽视了这个功能或目标,即使是高等学府,也不过是一个“高等知识的传习所”,只能培养出一些只会做事而不懂做人的、人格思想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是无法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正如马丁·路德·金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英国道德学家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会剩下一些这样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东西,而是符合人性的美德,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断。《说文解字注》也讲:“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外在地看是得道多助,内在地看是安宁心灵。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所以,圣人才制礼作乐,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字中也蕴含着智慧与道德。比如说有的人知道发怒不好,先看这个“怒气”的“怒”,上面是一个“奴”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中国古人造的汉字也是一种智慧的符号,让你一看到这个字,就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它是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也就是说当你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才会发怒。因此也有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05一日三省,培养健康心态

一、多照“镜子”有利健康心态

我们之所以需要关注心态问题,还因为“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俗语中有句话说“夫妻是一面镜子”。为什么夫妻是一面镜子呢?就是因为自己有一些毛病、缺点和过错,往往自己意识不到,看不出来,一般都是对方先发现,然后再相互提醒。

从哲学上讲,当人在认识他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自己是认识的主体,这些外物都是认识的对象,而当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就需要既把自己当成认识的主体,同时又主动地把自己当成认识的对象来加以反思。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就是说,他每天都从这几个方面多次反观自己:我为人做事是不是做到了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守信?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是不是都温习并且在生活中去应用了?因为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的缺点毛病,他就很容易发现。

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中庸》上也说,一个君子的修身和弓箭手的射箭有相似之处,“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当这个弓箭手把箭发了出去,结果却“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中靶心,那么他是不是去埋怨说今天的天气不好,风把我的箭吹歪了?或者说我今天状态不佳,要是平时我就能够发挥得更好?甚至说,不知道这个箭是哪个厂子生产的,原来是假冒伪劣产品,害得我把箭给射歪了?一个真正好的弓箭手,他不是去寻求这些客观的原因,而是反省自己在技艺上有哪些不够精湛的地方,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一个君子的修身也是如此。

《孟子》中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们做事如果没有成功,应当马上反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孔孟所称道的尧舜禹汤等古代的圣人,都是这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楷模。

有一次,尧帝走在路上,看到两个犯人正被押往监牢。想到自己统治下的人民犯了罪,他内心很惊慌,马上跑过去问他们说:“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会犯法?”

这两个人回答:“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家里没有东西吃,就偷了人家的东西,所以被抓了起来。”尧帝听完,对押解犯人的士卒说:“你把他们放了,把我抓起来。”大家都很惊讶,尧帝接着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因为我没有德行,才使得上天久旱不雨;第二,我是一国之君,没有把我的臣民教好,他们才会犯罪。”据传尧帝话才说完,天空就变化了,乌云飘过来,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

商朝的汤王,在自己洗脸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时时督促自己要不断进步。遇着大旱祷雨时,汤王又提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因为我的过失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没做好,都该由我自己负责。

这些传说或古训喻示着人必须要有反躬自省的意识。

因为古人有这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所以对于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觉察得清清楚楚。而现代人和古代人相比,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越来越差了。为什么呢?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人们平时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抱怨的声音。显然抱怨的都是他人的责任、客观的环境、领导的原因,很少有人说这件事自己哪儿做得不好,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往往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然而走人生之路的时候,人们却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很多人无论怎么样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但是一低头,却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

既然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而现代人又缺少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么我们自己可能有一些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有一些不健康的心态,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

三、境随心转

有个故事的名字叫“七个儿子和一根拐杖”,这个故事进一步为我们说明了人为什么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佛陀曾经以一只拐杖让一位老人的七个儿子和七个媳妇了解到什么是孝道。一天,佛陀出去托钵时,在路上碰到一位很年迈的婆罗门教徒,他的背已经驼了,拄着一根拐杖,还捧着一个碗,走起路来很吃力。他弯着腰弓着背,拐杖向前撑一步,他才能走一步。佛陀看在眼里,怜悯在心,加紧脚步上前去扶着老人,问道:“老人家,你走路那么不方便,为什么还要出来托钵,还要出来讨饭,难道没有孩子照顾你吗?”老人回答:“有,我有七个儿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们有妻子要照顾,有孩子要养育,所以无法容纳我,把我赶了出来。”说话时,老人抬头一看,认出是佛陀,赶紧跪下说:“佛陀,您救救我!

我到底用什么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儿子?”

佛陀很慈祥地说:“道理要用心听,才能启发他的良心。”老人说:“那要启发教育我的儿子就难了。因为现在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儿,没有多余的时间听道理。他们总是想要教育别人,找别人的问题。”佛陀说:“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问:“我要如何用心?”佛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记得将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时用心走稳。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因为它帮助你走路,你要看到,你要知恩,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若有恶狗跑来,你可以用拐杖赶走它,保护自己。涉水时可以用拐杖去探探深浅,以测安全。第三条,它助你走出一条平坦的路,不会因踢到石头而跌倒。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

如果你的意念言语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儿子。”

老人心想,这的确是真的,这个时候我还能靠谁?我只能依靠这根拐杖,这根拐杖给我的帮助最大,我应该感恩。从此老人拳拳服膺佛陀所说的话,不再抱怨儿子,不再找他人的麻烦和责任,而是一心一意地感恩,每一天都感念着拐杖的恩情。有时他脱口而出,边走路边念叨:感恩!感恩拐杖帮助我走路,感恩拐杖帮我探测水的深浅,感恩拐杖保护我的身体轰走恶狗。

老人的七个儿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唯有妻子儿女是他们的最爱。有一天他们听人说,城里有一位佛陀能够赐福给世人,若求佛赐福,人人都可得到最大的福报。这七个兄弟就相邀一起带着妻儿去求佛赐福。他们到达王舍城耆阇崛山时,佛陀正在为大众开示。那一天老婆罗门也拿着拐杖、捧着碗出来祈祷,现在他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一心只有感恩,所以边走还是边念着“感恩”,感恩他的拐杖。

有人路过,看到老人那么慈祥,又满口的“感恩”,于是问他:老人家,您的心那么知足感恩,您一定是位有福的人。那个人接着说,您可知道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您想不想去看看佛,让佛为您祝福?老人听了满心欢喜,他说:非常感恩佛陀,佛曾在路途中对我开示,所以我现在过得很欢喜,心灵很自在,不知如何才能再见到佛,再闻佛陀的开示。

这位过路的好心人就说:我正要去礼佛闻法,我们可以一起去。老人就随着好心的过路人去了耆阇崛山。那时佛陀已经开始说法了,老人从远处慢慢地走来,边走还是边念着“感恩,感恩拐杖帮助我”,一直走到佛前。佛陀看到他就说:

“你来了!看你这么欢喜,你到底如何感恩?你来这里再多念几次吧。”

当时有很多人听闻佛法,老人不知他的儿子们也在场,他面露笑容,满面风光,一点没有烦恼地说:“我很感恩这根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帮助我度过危险。渡水时,它让我知道深浅;有恶狗时,它还可以保护我,把狗赶走。

所以我感恩手中的这根拐杖。”

佛陀听了很欢喜,用眼睛扫视着老人的七个儿子和七个媳妇。佛陀语重心长地说:“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一根拐杖就可以帮助你生活,可以让你那么欢喜地过日子,所以你应该感恩。世间有很多人不如一根拐杖,不知孝敬父母,将来的因果,他们一样会受到儿子的折磨,还要堕入地狱,像这样的人生就是欠缺感恩心。若能孝养父母,才是有大福之人。”七个儿子和七个媳妇看着自己的老父亲,又听到佛陀的说法,惭愧得无地自容。他们的良知即刻被启发,七个儿子同时站起来,媳妇也跟着一起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感恩佛陀。然后他们转过身到老父亲身边,扶着他说:“我们很惭愧、很忏悔,从今天开始要请父亲回家,一定要奉养您。”这时七个儿子都争着要迎请父亲回家孝敬。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很深,那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境随心转”。在老人不明白“自己之所以沦落为乞丐,是因为自己的福薄,而自己的福薄是因为自己的德行浅薄”这个道理之前,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自己的儿子,从外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过着怨天尤人的生活。当他经过佛陀启发,懂得感恩自己手中的拐杖时,通过这根拐杖,把他的感恩心引发出来了,结果,“福田心耕”,为自己培植了福分,最终也感化了七个儿子。

四、拒绝“第三状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既要学会处理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我们处于一种忧郁、恐惧、焦虑、愤怒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第三状态”。

“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生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一般表现为:去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是就觉得哪儿不舒服,心里不痛快。

有调查显示,生活中有80%左右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处于“第三状态”,而处于领导职位的人,又是“第三状态”的多发人群。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仅是实施领导的重要保证,也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生活像一条路,总有一些坑坑洼洼;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像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些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会让我们醉在酒里清醒不了,缠在麻里走不出来,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不为挫折所折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压力所屈服”,使自己始终保持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理状态,并且成为生活的强者,是我们现代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所应追求的目标。

同类推荐
  •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本书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读懂孔子

    读懂孔子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旧制度交替。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仁”的思想。其核心是关于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问题探讨,从而建立起人学的思想体系。孔子注重教育,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还体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广大朋友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孔子的著作及其思想学说。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暗黑女王

    穿越之暗黑女王

    从末日穿越而来的人造人5302号,沉默而强大,冰冷而无情。将军府的大小姐,胆小又懦弱,只懂得逃避。当两人合二为一,且看她怎样搅乱这个世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灵座

    灵座

    灵座:神佛的座像。灵族,一个让人类失去原本意义和地位的一族。天际,一个结束世界的游戏。凌泽,一个被游戏玩的废材。天际客服凌泽因为一件不能算是意外的意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天际的第一BOSS—该隐,并且被被赋予了一项极为特殊的任务。而且,凌泽越玩越发现:游戏失去了玩的价值!人不在是人!世界失去了“人”对他的理解!我要将你理解的游戏、人、世界全部轰杀成渣!
  • 女天师穿越:鬼眼俏王妃【完结】

    女天师穿越:鬼眼俏王妃【完结】

    【本故事纯属虚构】简介:带着鬼眼,穿了。好吧,幸好她是个半吊子的女天师,凭她的本事,行走江湖,捉捉小鬼儿,泡泡帅锅,过得倒也还惬意!怎奈,一场政治联姻,将她推向了风口浪尖。当少不经事、善良单纯的女天师,遇到霸道嗜血、张扬跋扈的王爷,又将上演一场怎样的爱恨情愁?
  • 时尚生活理财

    时尚生活理财

    随着社会发展的与日俱新,生活的节奏也不停的加速前进。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穿梭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着,我们抬头不难看见林林总总的商业,琳琅满目的街道, 社会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人的消费来进行的,而时尚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消费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对待价值观的态度。积极,乐观,时尚,这些都是生活的元素,想要让自已变开心,就需要懂得如何能汲取古典和渲染新潮的生活方式。
  • 冰山王爷很抢手

    冰山王爷很抢手

    写小说的时候穿越了,稿费怎么办?!本以为穿越了当王妃,有美男有票子就能混吃等死,没想到美男有白莲花当青梅竹马,没美男就算了,没想到白莲花把我的票子也抢走了,那我只能安安静静的做个绿茶婊了。抢男人斗白莲
  • 爱,是救赎

    爱,是救赎

    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也是各自世界里为数不多的挚友,却只因为另一个他的出现而反目成仇。那个他,卑微而美丽,弱小而坚强。“王先生放开我好么?我是个男人啊.”,“男人?女人?我爱你,你是我的救赎我的光”;“姓刘的放开我,你这个变态,我要报警了!”,“啪”!“我到底哪里不如他了!你们给我等着吧,我是不会放过你们的!”这是两个人跨越性别的刻骨之恋,却又是三个人痛苦的纠缠,是他先得到那个人的心的,却被自己最好的兄弟强行占有了那个人的身体,愤怒和嫉妒点燃了他们藏在心底的血腥火焰...
  • 神棍二人组

    神棍二人组

    他叫巴尼她叫舒小媚他本是神圣天堂的天使她本是抓鬼部门的成员他说我遇到舒小媚是命运使然她说我遇到巴尼纯属点子太背就这样,一个代号神棍的二人组正式成立
  • 西洛布兰卡

    西洛布兰卡

    在“冒险”中颠破流离,应该走到哪里?到底能走到哪里?
  • 星辰的承诺不曾毁去

    星辰的承诺不曾毁去

    “海枯石烂我与你恒古不变的期盼。”“相濡以沫我与你坚贞不屈的誓言。”曾经她以为爱过了就是一生,可她不曾知道陪伴才是最长久的告白。她默默地爱着一个身上闪光点亮的男孩,却不曾关注过那个默默给她安慰,默默地守护她的阳光男孩。她爱着的他一次次的拉着女友在她面前讽刺,她一次次的哑口无言,她放弃了他,她想寻找自由,不再被爱拘束,她发现很早以前,她的爱早就不在他身上了……
  • 逆天狂妃,别太很拽!..

    逆天狂妃,别太很拽!..

    她,生活在黑暗中没有光明的人,做一个只知道听命行事的机器人不知冷暖情何物,最终带着怨恨死去。一朝穿越,堂堂将军府七小姐任人宰割欺凌废物、辱骂玩弄种种屈辱去一再忍让,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她醒来遇佛杀佛、遇神神、遇人杀人遇鬼让他湮灭,欺我者我灭他全族。傲视天下、唯我独尊。他,绝世强者,腹黑无限,冷血无情霸道只对她热情如火、唯命是从、呵护备至、宠她入骨。风起云涌看才子佳人如何颠覆天下,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