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76600000009

第9章 质朴生活铸就精彩科技人生(1)

———记56级校友,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沈礼敏将军

沈礼敏,男,1937年生,江苏吴江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专业。历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科技委主任、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获三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1988年被授予大?[1]军衔,1996年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全军和部委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 (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3项)。

采访沈礼敏将军前,他的资料已经让我们肃然起敬,甚至生出些许敬畏之情:少将军衔,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深山工作了近30年……访谈他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2010年8月,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沈将军婉拒了我们用车接他的请求,乘公交车如约准时来到了我们的旅馆驻地,开始了一场“后生”对“前辈”没有“场面”但挺有“场气”的访谈。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技军人的风貌: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维,质朴的外表,谦逊的话语。他坚定的人生信条、顽强的拼搏精神、丰硕的科研成果让我们体味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执著与奉献,更展现了他那看似平淡实则精彩纷呈的科技人生。

不断变动的工作 永远不变的科技追求

沈礼敏今年已经74岁了,岁月在他的脸上编织了深深的皱纹,演绎了老一辈科技军人的风雨历程。与变动不居的时代相随,沈礼敏的生活和工作似乎总在变动之中。他少年时代经历了辍学风波,工作几经变动,不仅工作地点在沈阳、北京、四川安县等地变换,所属单位及其性质也几经变动。他分别在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机部六院、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指挥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部门工作过。这些部门隶属关系复杂,几经合并、重组,甚至一度在归属军队和地方部门之间变动。然而无论外界怎样改变,不变的是沈礼敏将军的科技追求。他对工作的认真执著没有变,对我国航空事业的热爱没有变,对自己能够利用科技改变军备的信心没有变。正是这样执著的热爱与信心促使他排除外界的干扰,对一切变动泰然处之,在变动中坚守,在风洞研究中一路高歌猛进。

沈礼敏对变动的适应性得从大学时期说起。1956年,他被苏州中学保送进入南航学习。刚进南航不久,就赶上了学生闹学潮。当时所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前苏联教材直接翻译过来的,课程相当于中专水平,内容相对较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的整体实力也比我国当时的其他几所理工科学校要弱,这些都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甚至有人在1956年的“整风运动”中贴出大字报,提出了“还我青春”的口号,闹得轰轰烈烈。沈礼敏没有参与这些活动,在他看来,能进入大学学习已经非常难得,有了这样好的机会,不能因为任何事情耽误学习。他心无旁骛,专心读书,把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整天奔波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奋力汲取知识的养料。他的刻苦努力得到了回报。1956年国家进行专业调整时,南航由专科改为本科,教师与学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他所在年级的学生有3000余人,大部分同学从本科一年级从头开始念,甚至有的同学转学离开了。沈礼敏经考试合格后,直接从本科二年级开始读起,于1961年毕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工作。到沈阳工作后不久,他又被派到哈尔滨和北京等地完成试验任务。1962年由于体制变动,先后调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机部六院所属的空气动力研究单位工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到处充斥着荒唐的设想和不切实际的运动,沈礼敏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965—1975年,他在北京大学 (简称北大)的风洞实验室工作期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各种批斗运动盛行。他所在的部队三令五申不准研究人员介入,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们完全脱离运动,有的学生一看研究所没动静,就会贴上讥讽的大字报,诸如“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等标语时常贴在研究所的门口。这时他们只好“参加运动”,写个思想汇报什么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都因为受到外界影响无法安心工作,然而他却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撇开外界的各种纷扰继续从事飞机研究。虽然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试验还在坚持进行,没有中断。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在四川西北筹建风洞试验中心,已经在北京安家的沈礼敏毅然接受工作安排,南下搬迁到了四川安县。为了国家的科技事业,他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这一去就是28年。远离了家庭和亲人,生活不可谓不清苦,家人少了他的关照,也不可谓不艰难。70年代末,朋友了解到他家庭生活的困难,极力推荐他回北大工作,时任校长的周培源也曾点名邀请他回北大。1986年,北大力学系调他进京的报告已获得批准。1992年,北京成立气动预研办公室,基地总工程师乐总征求沈礼敏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去那里工作。面对种种进京的机会,他都舍不得走。“这儿是基地,设备齐全,远离纷扰,还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再没有比这儿更适合自己的地方了。”他哪儿也不去,一干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的沈礼敏将军终于回到了北京,但为了风洞研究能赶上国外先进水平,他仍然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沉浸在他的科学实验中。我们问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悠悠地说:“在国内搞了40年气动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比较落后,我真的不能看着这些落后无动于衷。”

拳拳报国心 艰辛科技行

沈礼敏对生活要求甚少,对事业的发展却要求甚高。他生活朴素,不讲吃穿,生活的艰辛无法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简单的生活理念,使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最终在风洞研究的科学事业中摘得累累硕果。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源于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简单诉求,源于对祖国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感恩之心。拳拳报国心,绵绵西北行,其中的甘苦艰辛是常人难以领会的。

沈礼敏出身于苏州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热爱读书,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贫困,上完小学后就只好回家种田。然而对上学的渴望促使他下决心克服困难,重新回到学校。他所在的初中是一所私立学校,学费很高。但由于成绩优异,学校授予他奖学金,相当于资助他上学。他的高中和大学也都是在国家资助下完成的。在他心里,国家就是衣食父母,所以他对祖国的感情特别深厚。“我整个就是国家培养的,不拼命工作怎么行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个农村人,家里比较穷,能上大学,基本上都是靠奖学金,国家把我培养出来不容易,要有报恩之心……国家的飞机研究那么落后,不研究怎么办呢? 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拼命干。”这种责任感一直陪伴着他,带着对祖国飞机事业腾飞的梦想,走过荣誉,走过青春,在古稀之年依然沉浸在工作的乐趣中。

沈礼敏的工作充满了一定的风险,例如,进行直升机旋翼试验,4米长的旋翼产生的离心力达好几万牛,周围的椅子都被吹得东倒西歪。一旦试验台发生共振,旋翼就可能被损坏而高速飞出,削断任何处在它飞行轨迹上的血肉之躯。为了获得宝贵的振动数据,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一次次冒着危险实地观察试验台和旋翼的振动情况。当我们问及是否像资料上所说的那样,声音把耳朵震得出血,他很谦虚地笑笑说:“试验场所的旋翼跟实际飞机一样,声音是很大,有一定的风险。有些细微的声音只有到现场去听才能辨别,呆在控制室里根本听不清楚。这些声音可能正是某些隐患的表现,不排除这些隐患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到现场去听,这是工作需要,以小险排除大险还是很值得的。”他的笑意留在脸上,淡然如菊,久有余香。

沈礼敏的工作过程就是攻克一个个科技难题、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三十年磨一剑的不懈探索,让他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节。80年代中期,为改变我国直升机研制、生产落后的状况,中国直升机研究所提出了“直升机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的研制课题,这是开展直升机风洞试验的必需设备,也是一项久而未果的难题,已成为风洞专家的沈礼敏挑起了副总设计师的重任。面对新的研究任务,是引进设备、合作开发,还是独立研制,沈礼敏颇费思量。国防领域的研究事关国家安全,无论是引进设备还是合作研究,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任何时候只有自己占据主动才最靠得住。明确了这一点,沈礼敏对前两种选择坚决地说“不”。经过论证,这座大型高水平的试验平台决定建在8米×6米大型低速风洞内。经过5年集体会战,他们在大型低速风洞中研制成功了直升机试验装置,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德之后第五个拥有此类设备的国家。这一试验平台的建成,使我国直升机试验研究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礼敏成功登上了国家级科技的最高领奖台。

1988年,沈礼敏又一头埋进了“旋转模型试验技术”课题的研究之中。歼击机的尾旋问题过去很少在常规风洞内试验,难度太大。发达国家多是应用模型自由飞和立式风洞进行试验。在常规风洞中搞试验,难度虽大,却不失为一条多快好省的试验途径。尽管这一课题在1986年就准备了立项报告,但是因为资金短缺,一直耽搁下来。没钱有没钱的搞法,沈礼敏默默地摸索,蹚路子,做准备,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论证,做好了总体设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国防科工委有关领导亲自给基地批示,支持这一课题尽快开展。1989年,基地正式批准该课题的立项报告,而这时,沈礼敏与其他同志一起,又赶在前面拿出了生产图样。其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解决了振动、平衡、对流场的影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一重大课题获得了空前成功。这一技术为我国的歼7、歼8和歼10等多种型号的飞机进行尾旋吹风试验达2000多次。

同类推荐
  •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本书是一本比较性的专著。它探讨了四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瑞典、德国、英国和美国。从社会等级、种族和性别等视角探讨社会政策,本书表明了在这些区分当中福利衡量显示出了重要性。作者描绘了四个国家的福利政策,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指出了每个国家面临的五大问题。本书浅显易懂,主要阅读对象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教师,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专著。
  • 洮水无声

    洮水无声

    本书为作者的一部工作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临洮县城建、电力、人事等部门工作过程中发表的论文、研究文章、工作感悟等,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肇始于1980年年初,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广播电视改革,是以新闻改革作为突破口的,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势在必行。
  • 阳光的轨迹

    阳光的轨迹

    本书收录了44篇文章,记录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包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汗水洒绿了校园》、《六位中学校长搭建起来的数学系》、《赛仓教授与合作民族师专》等。
  • 求是与创新

    求是与创新

    本书收录路甬祥校长在浙江大学10年校长期间的教育类文章,分为:教育改革篇、综合改革篇、人才培养篇、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篇、工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篇等几大部分。
热门推荐
  • 方先生,宠爱预谋已久

    方先生,宠爱预谋已久

    方译桓是媒体口中的“不可说”先生。相貌英俊周正,为人狠厉善变。传言猜测太多,难分真假:他使尽手段,栽赃胞弟,送其入牢。他结婚六年,从未同房,多次被捉奸在床。他联合仇家,将至亲赶尽杀绝,偌大家业一夜灰飞烟灭。白眼狼?同性恋?不孝子?没人知道,他背负的所有,都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个只存在他记忆中的女人。她是他心头的刺,心尖的宠。痛不可抑,亦不能割舍。
  • 苏轼文集3

    苏轼文集3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星际末世:空间在手闯天下

    星际末世:空间在手闯天下

    她是独闯末世四年的女强人,一次的心软间接的让她回到末世前,空间、能力、爱情、友情,沈晴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
  • 伤心之旅

    伤心之旅

    《伤心之旅》收录作品8篇,包括《我心永恒》、《郑家鸡汤馆》、《无墙的烦恼》、《村头那一家》、《鸟柏觅踪》等。小说内容涉及解放前后的民俗民风,奇闻趣事、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个别基层领导的腐败现象等。内容提要《伤心之旅》是一部中篇小说集,是作者在不同年代、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的作品的合集。主要描写了一些解放前后的民俗民风,奇闻趣事、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个别基层领导的腐败现象等。
  • 录外经等目录

    录外经等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古武帝

    上古武帝

    前世,亲友叛,惨死战枭星,来生持枪而立,他说:“我愿如七尺孤杨傲立”
  • 梦断三生之云间月

    梦断三生之云间月

    (暂停更新)梦是虚幻,可对你,我唯有梦断三生。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夜里,她降生了。十年里,父母皆应她而死。流浪街头,食不果腹,在她最落魄的时候遇见了他,他像一个救世主般的出现在她的面前,从此,他存在于她的生命里。而他,明知道他不能同她在一起,可仍不愿放开她,只愿护她一世安好,千辛万苦想要改变她的命格,但七星锁月锁定了的命格,又岂会如此简单?
  •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吟啸指南录

    吟啸指南录

    南宋末年,外患频起,蒙古雄起漠北,大兵以席卷之势自两淮、两川、豫鄂叁路直捣南朝腹心。守江耶?守淮耶?守川耶?南宋决策高层仍争执未决。而另一方面,忽必烈「以汉治汉」的总制方针,刘整等人的取襄平淮之策,正确的战略辅以精锐的兵势,宋室悲剧日益明朗化。文天祥以一介书生、一旅孤兵奉诏勤王,意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颠。徐峙自幼以驱除鞑虏,还我河山为己任,人伦变后,六年中身世浮沉,沧桑百感。刘浩然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许仲庭的人在江湖之远,而心系庙堂之高。南宋朝的无数热血男儿、草间豪杰……他们能否担当起存亡国、继绝世的重任呢?本书前半部分以襄、樊之战为主轴,后半部分以临安之战为主轴,叁千里山河奔来眼底,六十年烽烟跃上笔端,史诗般的演绎了七百年前那一场令人怆然魂碎的伤心之役。
  • 盗墓笔记十年短篇

    盗墓笔记十年短篇

    此文根据盗墓笔记改编续写而来,内容可能与原文不符,篇幅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