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4600000004

第4章 提问环节——让我们走进未知的心理世界(3)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向相识的每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着他们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仿佛整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悲剧、更悲伤的人了。其实,每个人都有故事,而这故事究竟有多悲伤,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诉说的人不知道对方是否为知己,更不知道对方也有故事,只不过选择了一个诉说的对象罢了。

心理学家指出,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当经历越多,故事也就越多。当人们将这些故事每天不止一遍地在脑海中回放时,就形成了强化效果,进而引导人们通过这些故事去理解这个世界,去决定如何行动。

那么,这些故事是如何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着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从纽约市区的某个小学中抽取了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分成两组并让他们做一些智力题目。孩子们做完之后,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合作伙伴们都会给出赞扬,但表达赞扬的词语并不一样,他们对第一组的小学生说:“啊,你一定非常聪明!”对第二组的小学生说:“啊,你一定非常努力!”

接着,实验进入下一轮: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合作伙伴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择一套更难的智力题,但他们可以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或者是选择一套比较简单的题目。第一组被赞扬“非常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简单点的题目,而第二组被赞扬“非常努力”的孩子有90%以上都选择了一套更难的题目。

当孩子们第三次做题时,题目是不可以选择的——都是一些超出他们当前知识范围的题目,结果是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及格。不过,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关注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孩子做题的过程。他们发现,那些被赞扬“非常聪明”的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而被赞扬“非常努力”的孩子则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实验的最后,孩子们被要求做第四套题,只不过这次是与第一套题难易程度相等的题目了。而结果还是很令人惊讶,被赞扬过“非常聪明”的孩子居然退步了20%,被赞扬“非常努力”的孩子们则进步了30%。

实验验证了“你非常聪明”和“你非常努力”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赞美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德韦克分析认为,聪明是对一个人天生能力的肯定,而努力则是后天可被控制的潜能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那些被称赞为“努力”的孩子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去赢得成功,而那些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就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既定能力,是上天早已注定好的,因而也就不会再对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情绞尽脑汁了。相比于前者,他们在失败面前的心态更为消极。

试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对对方产生多大的影响;反过来,当我们在生活中逐渐积累阅历,阅历就会告诉我们成功是如何获得的,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等。而这一切也正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自己。与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审视自己以及世界的方式,只是这方式与个人的经历(故事)息息相关。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并用电击棒攻击它,蜂音器作为电击开始的标志,此后只要蜂音器一响,那只狗就会遭到电击,而它被关在笼子里,根本逃脱不了。

多次实验之后,西里格曼再次拉响蜂音器,但是这回在电击之前,他打开了笼门,遭到电击的狗此时不但没有反抗,更没有想要逃脱的意思,反而直接倒在地上,做垂死挣扎状。实验的结论是:一直遭受习惯性电击的狗已经失去了摆脱困境的意识,并甘愿忍受苦难。

1975年,西里格曼又针对人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群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大学生听一些噪音,他们不管如何都不能使这种噪音停止,第二组大学生也听一种噪音,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噪音停止,而第三组大学生则不用听任何噪音。

当这三组大学生分别在各自的条件下实验一段时间之后,西里格曼让他们开始下一轮试验:有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一种很强烈刺耳的噪音就会响起来,如果把手放在“穿梭箱”的另外一侧,噪音便会立即停止。

在这一轮实验中,第二组和第三组大学生找到了使噪音停止的方法,而在第一轮实验中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音停下来的第一组大学生没有做任何停止噪音的尝试。也就是说,人们在最初阶段的某个情境中形成了无助感,那么,在之后的类似情境中仍旧无法从中走出来。受最初阶段的无助感的影响,他们会将其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并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如同那只习惯了接受电击的狗,原本有机会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降临。

实际上,当我们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和故事中的时候,那些故事里的种种悲喜已经教会了我们如何忍受痛苦,如何取得成功,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等的种种看法均来自于此。久而久之,我们也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感受,即便有一天环境改变了,这种心理感受也依旧不会改变。

说得具体点就是,我们在成年后因为种种现实的不快经历,让我们逐渐产生了一种“不幸福”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和小时候的那种纯真无瑕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由此我们也就渐渐变得不再快乐,并怀念小时候的美好;再者,当我们以一种“不幸福”的心态去生活,以一种充满敌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一种强烈的被害心态去提防和挑战他人时,生活肯定不会幸福,世界肯定不会友善,他人也肯定反过来提防和挑战我们。最后,我们只会在这种境遇中重复着这种恶性循环。

小时候固然美好,那是因为那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都还不太了解,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我们亲身而为,自然不会体验到其中的心理感受。可以说是那时候的美好心态决定了当时的美好生活。心理学家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随时可供读取的观点、信仰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在短时间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有所改变,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持久,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但同时,心理学家也发现,信念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威力的东西,你愿意相信什么,你最终就能够成为什么或拥有什么。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受正是他所相信的。即一个人对现实产生什么样的感知,基本上取决于这个人所持有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一定非要是真的,除非它是既定的事实。但它在实质上会主宰一个人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感受以及接下来可能会产生的行为反应。

之前就有实验证明,许多情绪反应和习惯性行为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一触即发。这是在人的早期阶段家人、同龄人、师长或周围其他人施加的影响,这些人所持有的行为、态度或基本的核心信念等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当做“既定的事实”去接受,久而久之便会演变为一种真理,扎根在人的心中。

只是在最初,孩童在接受这些类似于“指令”的认知观点时,尚未有真实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等到渐渐长大,这种最初的“指令”就会逐渐成形,在潜意识里成为信念、行为、态度的根源,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跳出来发挥作用。即便它们似乎不能直接起作用,但却在思想里限制着我们对整个事件和世界的看法和想象,甚至阻断获取幸福感的渠道。

如果说情绪是一种状态,那么,情绪的个人化体验便是人的内心感受;而决定这种感受的关键因素正是我们自己所持有的信念。孩子大脑中的潜意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并有可能在某个阶段重新建立。即便成年后,这种潜意识也是有机会改变的。

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可以尝试着用与潜意识对话的方式去改变我们的思想,这种方法适用于处在20岁到70岁之间的任意年龄段的人。比如,首先你要描述一下现在的你,你对这样的一个自己感到满意吗?或者你会觉得生活不够圆满,你依旧经常感到空洞和失落等,那么,这些令你感到遗憾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我们可以像挖掘一件宝物一样,不断地从自身挖掘,直到找到灵魂深处的那个最真实的你——结合生活中的你,确切地表述你的个性特征、极具差别性的个人化特征等等。在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特征的表现是不是都是趋于一致的?还有,在某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你是不是还会表现出其他的鲜明特质?

然后,继续与之对话,询问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比较自我的表现,是否被忽略过,被遗忘过,甚至没有去关注过?或者,在你走过的人生路上,是否已经遗失了很多最原始的东西?回首人生之路,有哪些场合你还没有去过?有什么机会你没有把握住?

有哪些挑战是你一直都回避而不敢尝试的?面对什么样的挫折,会使你觉得精力匮乏或者能力有限?在你的某些长项中,哪些是曾经一度被你否决的?在人生的某些重大事件面前,是什么在阻止你做你原本就想要去做的事情?或者是什么阻碍了表现最真实的你?……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深信最初的自我是无比纯洁和幸福的。

因而,当你一层层地同你的潜意识对话得到的答案被拼合起来时,也许那个曾经被丢下的小孩就会回来了。只要我们足够了解我们自己,并从真实的自我中找到信念,它就会逐渐帮助我们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为人处世的态度等,进而扭转“不幸福”的思想。要知道,每个人都一样,都要经过小时候,然后长大,但长大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流失,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和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成年后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吗?

最近几年,一种“病由心生”的说法甚为普遍,很多爱好养生的人一谈到疾病,首先都会说到这个词。虽然大家已经开始接受这种观点,但依旧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有这样一个很奇怪的例子:澳大利亚24岁的青年大卫·沃德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成功后他也逐渐康复起来。可奇怪的是,他以前是一个不爱吃油腻、油炸等高热量垃圾食品的人,而手术之后,他开始有了想要吃那些食物的强烈欲望,比如汉堡、油炸土豆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接受了一位爱吃油炸食品的人的心脏。

科学已经证明,70%的心脏移植患者在进行过手术之后个性特征发生转变,并开始表现出捐赠者的特质。这是因为人的心脏具备记忆功能,并且是除了人脑之外的另一个具备贮备记忆和个人特征功能的人体器官。

科学家还发现,在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在不断加快,压力随之越来越大,心也就随着大脑一起进行了一场场思维活动。因而,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大脑疲劳、身体疲劳的同时,其实最累的应该还有心。

美国职业医师约翰·辛德勒经过实验研究认为,人类76%以上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情绪和身体之间存在最为直接的关联——愤怒的情绪会直接导致人的血压急剧上升,而血压上升的最直接、最恶劣的后果就是血管破裂,轻则中风,重则死亡。心脑血管破裂、堵塞就有可能诱发猝死或者心肌梗塞,导致死亡。

为了证明“病由心生”的真实性,我们有必要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做一些了解。

首先,如果单就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轻微现象来说的话,身体某个部位的肌肉出现酸疼,这其实正是情绪造成的:因为不良的情绪往往会通过骨骼肌和体内器官的肌肉紧张收缩表现出来,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肌肉紧张持续的时间越长,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不间断的机械性重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相关部位的肌肉出现疼痛。

其次,不良情绪还会引起皮肤病。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促使皮下血管出现持续性挤压,进而引起皮炎。当血管紧缩,部分血清便会由血管的薄壁挤压出去,在皮肤组织上形成聚集。刚开始时,皮肤表层会有紧绷感,进而出现红色斑点;当血清达到足够数量后,情绪性皮炎就出现了,并且这种病可以出现在人体的任意部位。

约翰·辛德勒曾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年病人。据了解,在他68岁之前并未有过任何皮肤病,但在67岁时,他的妻子过世,68岁的他另娶了一位与自己同龄的妻子。在俩人度蜜月的时候,他首次患上了皮炎。皮炎在蜜月结束后越发严重了。于是,他找到约翰·辛德勒医师寻求帮助,并最终住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病情得以好转,可出院回家后,病情再次发作。

有一次,他因为公务出差去一个小镇,在那里他的皮炎在没有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痊愈了,可是,回到家后不久又再次发作,最后不得不再次住院。接下来,他又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小镇出差,相同的情况再次出现,皮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痊愈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妻子不得不离开家去照顾一个生病的亲戚,他回到家后,再次发作的皮炎在妻子离开家的那段时间居然又痊愈了。至此,他的皮炎病因似乎才真正清晰。

同类推荐
  • 病由心生(珍藏版)

    病由心生(珍藏版)

    幸福的人生应当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如果说“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可以理解,但因为过度追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幸福,而让自己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潭,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拥有甜蜜的爱情,是幸福;拥有美满的家庭,是幸福……幸福不仅仅是你拥有几幢豪华别墅,拥有几辆顶级名车,当这一切无人与你分享,或者你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去享受,你还会感觉到幸福吗?幸福也不是你中了500万之后的欣喜若狂,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早已不堪一击,这样的惊毒你或许无福消受。
  • 谁拨动了你的心弦:高中生心理困惑答疑

    谁拨动了你的心弦:高中生心理困惑答疑

    养花要养根,育人要育心,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好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就不可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心理问题是德育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善德的人,才可能使学校真正落实德育为先的办学目标。
  • 不可不知的交际心理学

    不可不知的交际心理学

    本书对很多人际交往中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总结出众多的心理策略,如赢在交际第一回合的心理策略、引发他人兴趣的心理策略、让他人赞同你的心理策略、说服他人的心理策略等。
  • 心理专家给女性的88个幸福处方

    心理专家给女性的88个幸福处方

    幸福是女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是奢侈的物质享受,还是丰富的精神感受;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是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其实,幸福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来自女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一种满足。做个幸福的女人,用女人细腻而敏感的心记录生活的美好。感受人生的幸福。幸福的女人,懂得独立。拥有坚强,充满自信。富有个性,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女性的坚韧。她们会不断充实自己。活力四射地面对每一天,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情趣和精彩。
  • 图解九型人格

    图解九型人格

    本书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九型人格的基本理论,并在九型人格的应用上下足了笔墨,职场中的人,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职场优势生存的答案,领导可以从这里发掘选人、用人、激励以及提高领导力的有效措施;员工可以从这里学会如何突破自己个性的局限,冲出“事业高原”的方法;销售人员能够更深层次把握客户的行事风格以及利益需求,更好地满足对方,取得理想的业绩,在日常生活中,本书也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人际交往中,它让你洞悉他人的性格特征、交际风格,从而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与爱人相处,它告诉你如何更好地欣赏对方,改善夫妻关系;教育子女,它为你指明九型孩子的引导方法,让你能更有效地帮助子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热门推荐
  • 人本是道

    人本是道

    苍天已立,百族大兴,唯有人族凋零。百位大贤万年探索大道,始不得其道,人族岌岌可危,一位人族天才出世,处处受制于百族,欲破苍天却无力回天....“哈哈哈”笑声传遍九天,百族仰视,人神共伏,原来人本是道,我就是苍天。
  • 玲珑战体

    玲珑战体

    “修道是一条逆天而上的万难旅途,一生劫难无数!你想好么!”“徒儿已经想好了!此生逆流而上,不畏艰险!”“吾道斩仙道!取义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吾修道一百三十年力毙强敌无数,趟过尸山血海,以后也将一直战下去。小儿,你愿意随吾征战天下么?”坚毅在他人生中第一次攀上脸庞。“我愿意!”声音很轻却无比坚定,拜师礼成!
  • 爱在秦朝之夏未眠

    爱在秦朝之夏未眠

    这是关于一个少女穿越到秦朝的爱情经历。单纯的少女在未知的古代世界遇到许些奇事,身份互换后的她能否寻回记忆?在重重迷雾中,她能否找回真爱?敬请期待!————小梦
  • 霸宠仙妃:独占魔王

    霸宠仙妃:独占魔王

    苗巫巫,一个小仙子,唯一的心愿就是认真的活着。只是阴谋,陷阱接踵而来,她被迫跟随规则沉浮六界。相信朋友,相信师门,下一个瞬间,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鬼门关辗转反侧,狼狈不堪,一个人,一步一个血印的走到仙门……她是任人欺凌的孤女,他是俯视六界,魔族之王。他风华绝代,举世无双。他一次相助,换她一颗真心,付出全部,只为两人天涯携手。却不想大婚当日,她才知道,原来他才是利用她最深的那个人……
  • TFBOYS之星途

    TFBOYS之星途

    “如果还能回到那年夏天,回到最初遇见前,你会不会选择我们不曾见面?”男生,楠楠自语.....
  • 摇滚少女(已出版,原名:一呼百应)

    摇滚少女(已出版,原名:一呼百应)

    一个是传奇的疾速吉他手,当所有人对她讪笑不止时,她连挫两大吉他高手,震惊摇滚界。一个是糊涂的千万里挑一的主唱,自信不满的她却有着让人难以相信的音域跨度。她们是否能够凝成一个音符,冲上蓝天,为那片蓝天添上一抹最亮丽的色彩。在落花的季节留下她们的名字,在飞起的日子上演她们的故事,一呼百应,为无悔的青春。青春+爱情+竞技+励志=一呼百应本文中所有歌词均为原创,谢绝转载。《一呼百应》书友群:48801977,加入请注明:书友或本书书名.
  • 穿越魔灵

    穿越魔灵

    他,是一个平常的白领。一无所有。但是,他是天选之人!
  • 血脉龙神

    血脉龙神

    古老传说中,人类的血脉之中蕴含着太古神魔的力量,这股力量,能够毁天灭地,能够遨游星空,能够焚江煮海......不过,这股力量一直潜藏血脉之中,直到有一天,血脉沸腾,力量爆发,整个世界为之而改变。获得了一丝龙脉精血的少年王亮,开启龙神天赋,化身龙神少年,纵横天下。ps:已有两本百万字之上的完本小说《重生在白蛇的世界里》、《穿越在聊斋的世界里》,喜欢的,可以去看看。
  • 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

    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浮生七日择

    浮生七日择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草密人迹罕,正待人通行。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