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7800000006

第6章 附录:《致七八级同学》(1)

本文为《难忘的一天》序言

柳新华主编

黄海数字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一版

原载于2012年9月14日《烟台日报》

致七七、七八级同学

——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

坎坷亦幸运,七七七八级。

弹指三十载,聚首忆往昔。

生在新社会,欢乐沐晨曦。

童蒙不识苦,窘涩短食衣。

青春好读书,文革狂涛激。

下乡又上山,茫茫前程迷。

蹉跎十年岁,邓公乾坤移。

校门豁然开,学海满舟楫。

同桌父与子,同窗夫携妻。

壮哉老三届,苦学见高低。

暮诵接晨思,良师育桃李。

红烛映朝霞,矢志求真谛。

学成为新知,毕业奔东西。

改革力行者,开放弄潮汐。

杏坛竟风流,政经显身手,

科研攀高峰,文苑景色秀。

为师德仁育,为政公仆心,

为商富有道,为文创且新。

成功勿骄逸,坎坷足睨睥。

谈笑度岁月,酣梦展魄体。

白驹倏过隙,卅年转瞬逝。

人过知命后,壮心仍不已。

国家富强日,民族振兴时。

任重而道远,奋斗永不息。

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而作

曾发表于2008年5月10日《鲁东大学报》

2008年5月19日《烟台晚报》

为了保持原貌

收入本书时未作修改

寸草幽情

母兮鞠我

农历6月14日,是母亲的忌辰。转瞬之间,母亲去世一周年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梦寐萦怀,常使不孝之子唏嘘不已。

母亲曾是十里八乡的大户人家的女儿。四十年代母亲出嫁时,姥爷为母亲陪嫁的嫁妆在当时引起全村轰动,许多年以后村里的老人说起来还是羡慕不已。但从我记事起,家中已是徒有四壁。母亲没能享过什么福,但她从不说苦,无论遇到多么难办的事情,她都有办法应付。她的口头禅是:吃苦是福。六十年代,母亲已生了七个孩子,全家加上奶奶计十口人。在那个年代,全家只有父亲一个整劳力,且常年有病,一家的生活可想而知了。为了一家人吃饭,母亲整天忙活着。有时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常从山上采回家一些野菜,经水浸日晒竟也能做成可口的饭菜,像春天的“苦菜脑”(苦菜加豆面做成)、夏天的山马楂包子、秋天的地瓜叶面汤、冬天的水煮白菜根,这些都是大人孩子愿意吃的,连吃几顿,谁也不“草鸡”。有一些东西就不容易下咽,像苦涩无比的桕条芽、枯败的葱叶、凋谢的杨树花,每遇到这种情况,母亲总是端起碗大口吃,边吃边说“吃下肚里是好饭,谁吃不下是熊蛋”;或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咽得下野菜根,百样事可以做”。于是,我们弟兄便端起饭碗,风卷残云如卷席。至今我对吃野菜仍情有独钟,每每到集市上买一点时鲜野菜,却总是做不出母亲做的味道。但从母亲继承来的吃苦能力却使我终身受益,至今无论吃什么饭菜从不挑食。确实是这个理,人生只要能吃苦,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有人说,女人的心眼比针鼻小,但我总是被母亲的博大胸怀所折服。奶奶原本在一所大城市与伯父一家住在一起,三年自然灾害时回到老家,使原本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母亲从未抱怨,一直用心伺候多病的奶奶。奶奶吃饭不与我们共桌,每顿的饭菜都是母亲做好后送进房间。奶奶的饭菜与我们的也不一样,就是最困难时也是这样。记得六十年代生活最困难时,姑姑从香港寄来一袋面粉,专门来信说是给奶奶吃的。那时每顿能吃上一个馒头是很奢侈的。母亲为奶奶做饭菜都背着我们,怕被我们看见。但后来这个秘密被奶奶泄露了。奶奶有了好饭,常常舍不得吃,留下一些给她喜欢的孙子吃。孙子太多,单独做给奶奶的饭菜有限,奶奶每次只能给一个孙子偷偷留一点。日子长了,孙子们都吃过奶奶的小灶饭。记得二哥最受奶奶钟爱,因此吃的好饭也就多一些。后来,被母亲发现了,把我们狠狠骂了一顿,并不许吃饭时到奶奶屋里去。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让奶奶吃得好一点,每次做饭母亲都费尽了心思。奶奶从1961年回到老家,后来伯伯、叔叔都从外地多次来接过奶奶,但直到1973年去世,奶奶也没有离开过家乡。母亲经常说,能让自己吃亏,决不让别人吃亏。邻居到我家借东西,只要家里有,总是毫不吝惜地借出去。邻居家中有事,无非婚丧嫁娶之类,在农村都是大事,母亲不是自己去帮忙,就是让弟兄们去帮忙。当然,我们家有事,邻居也都乐于帮忙。记得大哥、二哥、三哥的房子,都是弟兄自己打石头、推砖瓦、拉灰沙,也都亏了村里人帮忙才盖起来。母亲常说,咱帮别人的事要忘掉,别人帮咱的事要记住。母亲手头如果有钱,只要有人来借,她决不推辞,而且从不张口要人家还债,直到她病重住院,还有好几个借钱人主动找她还钱。

母亲的孩子虽然多,但对每一个孩子都细心照庇。记得小时穿的鞋、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农村过去的规矩,过春节大人小孩必须穿新衣服,像我们这一大家子,要全部添新衣,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每到过年,我们一定会在大年三十晚上换上新衣服。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弟兄的衣服都是父亲和母亲的衣服改制的。先是哥哥穿,哥哥穿小了,母亲改一改再给弟弟穿。真正是长袍改马褂,马褂改背心,背心改尿布。虽说母亲给我们缝制的都是旧衣服,但经过母亲拆拆缝缝以后,当然少不了再找染布匠染一染。如此一番,我们过年穿上的新衣服,从外表一看绝对就与买的新衣服一样,至少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还有母亲缝制的纳底鞋,那确实是结实耐用,特别是牛鼻子鞋(鞋面上有两道像牛鼻子的褶子),可以说是村里独一无二的,一穿上立刻让人感到男子汉气魄十足,蹬山爬坡又舒适又跟脚。后来,我们家在全村是最早买了一台上海产的蜜蜂牌缝纫机的人家,姐姐用缝纫机帮母亲做衣服,母亲的缝制负担才有所减轻。母亲缝制的衣服鞋帽我们弟兄一直穿到70年代初,后来随着农村收入提高了,才逐渐到商店买成品衣服穿,但再也没有体会到过春节穿母亲缝制新衣、新鞋那种喜悦的感觉。

我在家排行老四,幼年身体很弱,长得像豆芽菜,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可能与早期家庭生活困难有关,但绝没有受到虐待。母亲对我总是呵护有加,宠爱备至。记得上小学时,总是长口疮,疼得吃不下饭。母亲带我到公社卫生院找大夫看病,大夫说多吃点蔬菜就好了。我十分喜欢吃西红柿,就问是不是多吃西红柿就好了,大夫笑笑说对。不记得当时吃过什么药,母亲却是经常买西红柿来家给我吃,而且不许别人吃。要知道那时候西红柿是最贵的蔬菜,对我们家来讲算是高档菜了,也许是吃西红柿的缘故,后来我的口疮还真的好了。70年代中期,哥哥姐姐都已结婚离家独立门户,只有我和弟弟与父母在一起生活。我们村是公社驻地,那时我已是人民公社一名“以农代干”的工作人员,身份是通讯报道员,主要是为新闻单位投稿,也为公社书记写讲话稿。爬格子难免要熬夜,日子长了,患上神经衰弱,晚上常常休息不好,但我从未对母亲讲过。突然有一天母亲给我一瓶鱼肝油,说是找在县剧团工作的邻居从县医院买来的,对神经衰弱有特效。那时的鱼肝油是乳白色、稠稠的、很甜的液体。母亲要我每天睡觉前喝一羹匙,而且有时怕我回家晚忘记了,就把鱼肝油倒在羹匙里放在我的卧室桌子上。我不记得喝过多少瓶鱼肝油,反正后来我的神经衰弱好了。再后来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我搬到公社宿舍之后才不喝它了,而我的神经衰弱病也没有再犯。

母亲一生都不曾闲着,早年为一家人忙吃忙穿,晚年该享清福了,她仍忙个不停。她的理论是人没有累坏(病)的,都是闲坏(病)的,叫驴闲三年,驮不上一斗糠。七十多岁了,放着儿子买的煤不烧,自己上山拾草,也不缺钱花,却拿了花边在家织,凭谁劝说也不听。逼得哥嫂没有办法,把花边机藏起来,她又找出来。后来小弟回家一股脑丢到河沟里,谁也不知她又怎么找回来的。大家看着没有办法,只好随她心意了。可能是常年劳动的结果,母亲很少生病,即使有点小病小灾,她也不吃药。早年母亲心脏不太好,经常心口疼,但她基本不吃药,那时也可能是吃不起。记得她吃过的药、也是当时全家有点病就或搽或吃的药——一大瓶红花油,据说那是早年姑姑从香港回乡省亲捎回来的。家里把它用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过不知是红花油的作用还是其他原因,母亲后来竟然什么病也没有了。晚年我把她接到城里来住了一段时间,好说歹说把她拉到医院为她检查了一次身体,医生竟然说母亲的心脏功能比我的还好。她73岁时,与我和家人爬上建有电视塔的南山公园的高峰上,把山上的游人惊呆了,谁也不相信老人是从陡峭的山坡自己爬上来的。

我们都未能预料到,母亲最后竟因脑栓塞辞世。母亲晚年血压有点高,医生说经常吃点降压药不会有大事。我便为母亲准备了一些常备降压药。也许是她自我感觉良好的缘故,如果无人提醒,她常常会忘了吃药,而她又不习惯在儿女们家里长住,总是一个人住在村里的老房子。谁请她去住,她总说;“你们都忙,我又没病没灾,随便在那里住几天新鲜是了,还是一个人住好。”我们都知道,她主要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离老家30多公里的城市政府机关工作,开始住得拥挤,母亲来住个十天八日就走。后来搬到比较宽敞的新房,母亲最长一次不过住了三个月。1991年父亲去世后,她除偶然到几个兄弟家轮换住一住以外,始终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为此,我和弟兄们只好把老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为她配上冰箱、彩电、液化气灶等日常一应俱全的东西。终于一天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母亲起床后,感到手脚不灵便,我接到二哥的电话立即赶回家,等把母亲送到医院后,她就不能讲话了,但神志始终清楚,见谁都点头笑笑。住院一个月,子女轮流护理,病情似乎稳定了,她便坚持要回老家,回老家十多天便溘然长逝。是年八十岁,按说已是高寿了,但从她的身体状况来讲,如果稍加注意保养,多活几年是不成问题的啊。

每忆及此,我总感到愧对母亲,如果……如果……唉,怎么说呢?说什么都晚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如果有来世,就让儿子再做您来世的儿子吧。

呜呼,母亲安息!

本文为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而作

原载于2000年8月4日《烟台日报》

我的语文老师

当您看到这篇普普通通的文章题目时,可能会感觉这是一篇中学生作文。但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写下这一题目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恍若跨越时空,又回到了39年前的中学校园。

一位中等个头、紫红脸庞、声若洪钟的老师,正站在讲台上,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诵。教室里静得连呼吸都听得到,只有老师天籁般的声音和乡村学校简陋教室的回音。老师朗诵完毕,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您可能认为老师一定是在朗诵哪位大家的名篇佳作,其实老师朗诵的只是一位学生的作文。老师常常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的优秀作文,只要某位同学的作文被他朗诵过,该同学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经常朗诵一位学生的作文,而我就是被他影响一生的那个学生。这就是我的老师,时任福山四中的语文老师——封永祥(1933—2010年)。

我是在“文革”中读完七年级升入高中的(当时没有初中),这种学历今天看来有点怪怪的。在那个特殊年代,“教育革命”花样翻新,整天胡折腾,能够上高中已经够幸运了,更幸运的是我进入的高中,虽说是乡村中学,条件极差,却集中了一批“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是“文革”期间从城市被下放到农村锻炼的,都是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臭老九”。1971年,我们入学时,恰逢邓小平复出,“教育回潮”,这些当年还算年轻的大学生老师,热情高涨投入教学中,我的语文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1953年进入莱阳师范学习,1956年于山东速成师专学习,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山县(现福山区)工作。到福山四中工作之前,他已在福山二中、福山三中等多所中学任过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口碑极佳。1971年他到福山四中工作时还不到40岁,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他讲课总是笑眯眯的,神采飞扬,谈笑风生,并不照本宣科,常常离开课本,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课文讲得就像故事那样引人入胜。他讲课从来不用维持课堂秩序,因为没有人打瞌睡,也没有人讲话,每个同学都瞪大眼睛听课,生怕漏掉一句话。

同类推荐
  •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书里没有我们熟悉的那种文学作品里的母亲形象——那个忍辱负重,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光辉无私的母亲的形象,而是一个善良正直,但聪明自私、控制欲强、有血有肉的母亲,以为只有自己给对方的才是爱与关怀,以为只有自己才最宽容,却永远不知道,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虽然爱母亲,但骨子里却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因此毅然离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闯荡,希望能向母亲证明,没有她的庇护,自己也能很好地生活,能骄傲地生活。在母亲的最后半年里,女儿心力交瘁,但她一边苦恼,一边仍在尽孝,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最后一天。。
  •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第一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热门推荐
  • 翊风战神

    翊风战神

    一个孤儿,他不仅仅受了各种欺压。谁都瞧不起他。谁欺年少我轻狂,一朝更比极无双。看我张翊,一步一步踏入战神的道路
  • 废材杀手逆天小姐

    废材杀手逆天小姐

    21世纪,国际第一王牌杀手苏玲,24岁。曾拜过当今第一杀手黑白双煞为师,梦中曾遇神农教她炼丹,全系法师。不信地震所吞噬。穿越成为玄武大陆真武国的苏相府地苏相国的女儿。她是废材三小姐。且看她如何舞风云
  • 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财富思想家》讲述了孔子、马克思,列宁等这些创造了人生财富的名人的生平事迹。
  • The Japanese Twins

    The Japanese Tw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镜

    南镜

    新的世界,新的历史,不变的热血,在春花起舞的季节里,开启新的征程。
  • 燃烧的火炉:见证2006重庆夏季

    燃烧的火炉:见证2006重庆夏季

    巴渝形胜,风云难测。我们不能忘却抗击这一特大旱灾的战斗情景。因为,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大力弘扬,以增强我们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 乾坤蔽月

    乾坤蔽月

    武道的终点在哪里?让陈然告诉你答案!什么是武道?修炼到了武道的终点可不可以成神?传说中的永生之路在哪里?少年弱则被人欺,少年强则万人敬!今天你看不起我,明后,你将成为我脚下石头!
  • 自得其乐

    自得其乐

    在这奇葩横出、基情四射的世界里,穿越已经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儿了。?撞车穿跳楼穿就连捡个钱【节操】也能穿……?快来看快来瞧,穿越大减价喽!买穿越送反穿越!好吧,加送一个好♂基♂友哦~?买一送一加上一个好机油而且还包邮的作者真心伤不起啊有木有!?
  • 仙剑异途

    仙剑异途

    最不平是江湖路,最伤人是江湖情。青衫仗剑不平路,谈笑拔刀醉清风。你来时也许风火涌动,你去时却是悄然无声,江湖,本就最是忘断处。哪一座江湖能尽数记住儿女点滴?但我负剑走江湖,归剑去时,必要叫整个江湖处处黄昏。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