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 魏革军
姚余栋先生既是一个经济学家,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文化追求的人。作为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在相对复杂、浮躁的环境下,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思考和研究文化,他的执着、严谨和创新令人感动和钦佩。
认识余栋的时间不算长,由于志趣相近,几乎每次见面都谈及文化,很快成为良师益友。他把梅花与牡丹看做中华文化象征或特殊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也反映了他独特的人文情怀、见解、视角和责任。
梅花与牡丹是国人喜爱的花卉,它们所象征的品格和精神,自古至今被广泛传颂,以梅花、牡丹为题材或寓意的诗词歌赋及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有人粗略统计,有关梅花、牡丹的古诗词名作均在百篇以上,足见二者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梅花,象征着纯洁、坚贞和坚韧。宋代王安石这样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唐代崔道融着有诗句:“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元代冯子振曾写道:“任他桃李争春色,不为繁华易素心”;******赞美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些诗句描绘了梅花独特的品质。牡丹象征着忧患、包容和开放。唐代白居易在《惜牡丹花》一诗中写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刘禹锡在《赏牡丹》中这样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徐凝赞美牡丹,曾写下:“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宋代谢枋得有“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的诗句。近现代文学作品对梅花、牡丹也是情有独钟,赞咏梅花、牡丹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文化,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余栋用梅花和牡丹诠释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并非空穴来风。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我国的文化起源和历史变迁,善于归纳、梳理、提炼和升华,既尊重传统、富于理性和逻辑,又充满感情、开放和包容,其结论独树一帜,又有扎实的基础。
把梅花与牡丹作为文化象征契合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谨慎、坚韧、包容、谦和,既有梅花凌风傲雪、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有牡丹大气大度的品质。我们的文化蕴涵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这恰恰是梅花和牡丹最基本的社会属性。这种文化是经过几千年融合形成的,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造就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用梅花与牡丹代表和彰显我国的文化,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文化是渗透到血液里的力量,是抽象的,同时又是鲜活的、具体的。用两种花卉概括我国文化,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种对文化物化而又富有寓意的表达,生动、形象、具体,易于识别、易于认知、易于沟通、易于弘扬。我国地域辽阔,经济与文化差异大,要增强向心力、凝聚力,需要对文化相对统一的自然表达,并把共同认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这种意义上看,余栋的研究是我国全面发展所需要的。
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全面了解中国。在文化交互影响和融合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载体和传播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故事。这个故事应当有广泛理解的语境,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明确的价值符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余栋所提倡的梅花与牡丹之文化精神,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文化问题是复杂的,任何抽象或物化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此裹足不前。作为朋友,衷心希望余栋沿着这样的轨迹思考、求索,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