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总是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出现,并饮誉中外的。《朝发白帝城》就是这种风格的诗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宝贵遗产。除了这一点外,李白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颇难猜透的谜,如他是怎样死的?他出生在哪里?他是否到过夜郎?《早发白帝城》一诗到底是他何时的作品也是谜中之一。
郭沫若认为,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而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后作的。他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于至德二年流放夜郎,乾元二年因关内大旱,在途中(巫峡)即遇赦,因而特别兴奋,故写下了《朝发白帝城》这一唐人绝句杰作。”他认为,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和“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已过”二字看,这首诗“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荆州时做的”。他还引李白的《上山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一诗为证,说这首诗表达的是“流窜的愁苦”,是遇赦前不久的作品,它所包蕴的感情和《朝发白帝城》是南北两极的。
唐怀远在《〈朝发白帝城〉写作时间质疑》一文中认为:《朝发白帝城》是“李白出蜀后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以安陆为立身之地并开始第一次漫游生涯时写的。”从诗题看,《朝发白帝城》,又名《白帝下江陵》或《下江陵》。“下”,是“到”的意思,后两题就是从白帝到江陵之意。“朝”是早晨,可以引为初时,“‘朝发’者,当初发之谓也。”因此,诗题说明了李白是以回忆的口吻来写这首诗的。再者,《说文》解“还”为“复”,则“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还”有“到”、“归”的意思。李白用在这里,显出他对江陵的感情是极其深切的,是“归乡”之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因之指出:“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从上述两点看,诗人是通过回忆,艺术地再现了《水经注》中关于三峡奇伟壮观,是李白二十七八岁时“壮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艺术写照。此时,李白正风华之年,血气方刚,所以诗中既无政治上失败的精神创伤,又无“行路难”的崎岖坎坷,有的是扬眉吐气,一飞冲天,锐不可挡的气概,洋溢着青春豪气,情调乐观向上,融进了青年诗人的浪漫主义形象。这跟他放逐和遇赦时的诗作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感情和基调。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所编的《李白诗选》一书中,则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因而返归江陵,《朝发白帝城》就是李白在返归江陵的途中所作。
与《荆州浮州望蜀江》是李白归途中经荆门时作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获释于归途中经岳阳时所作一样,它们是一组诗。
王瑶在他的《李白》一书中却认为:《朝发白帝城》是李白25岁时“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
统观上述各说,虽各家均有一种观点,但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引以佐证,让人很难信服。看来只有姑且存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