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7900000014

第14章 传统戏曲与电影(1)

民俗文化中的戏曲家族

戏曲与中国电影的开创

戏曲与电影的互动共荣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近百年来,在剧作构成、场面调度、人物塑造、性格刻画,以及思想内涵的体现等诸多方面,戏曲对电影都有过卓著贡献;而电影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曾发挥过建设性作用。可见,传统戏曲与电影的关系可谓相当密切、持久。因此,深入探讨戏曲与电影的互动关系,无疑对两者的未来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民俗文化中的戏曲家族

在我国戏曲大家族中,约有360多个剧种,其中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这六大剧种最为著名,其他较流行的剧种还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等50多个剧种。这些剧种广泛分布于各地,拥有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改编、新编的传统剧目,以及反映现、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并在音乐、念白、舞美等方面有所改革——20世纪中期集中涌现的“现代京剧”堪称现代戏的集大成者。

一、中国戏曲沿革概况

传统戏曲作为华夏民俗文化的荦荦大端,以其极富魅力的表演内容与形式为历代民众所喜闻乐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针对传统戏曲的研究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王国维在《戏曲考源·宋元戏曲考》中就曾指出:我国戏剧“自巫、优二者出”。此后,许地山、闻一多、孙楷第、周作人等学者也曾分别从宗教传播、巫歌、傀儡皮影戏、礼俗等多个角度,分别论述过戏曲与民俗的关系。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戏曲乃俗文学之属。[1]1949年,在董每戡著的《中国戏剧简史》中,运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首次阐释了中国戏剧的沿革历程。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学术界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戏曲的源流,大体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发端于秦汉,孕育/成长于隋唐,形成于宋元,成熟发达于明清,鼎盛丰富于民国,嬗变衰落于20世纪后半叶。

1.先秦汉唐:传统戏曲的缘起与发端

在原始蛮荒时代,人们在遭遇自然灾变、打猎或采摘获得丰收、征战赢得胜利或败退之后,都要进行以“歌舞”为主的祭祀或庆典活动,一方面是祈祷神灵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在娱乐中宣泄情感。这类原始歌舞就是现今世界戏剧、歌唱、舞蹈、音乐、武术、体操、杂技等多种艺术样式的源头,当然,我国的戏曲艺术亦肇始于此。据说,至今仍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傩舞”和“傩戏”,就是人类上古时期祭祀舞蹈的“活化石”。

先秦以前,我国原始歌舞主要以“娱神”为主。例如:《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歌舞中的唱词。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在以娱神为主的歌舞中渐次演化出了以“娱人”为主的优伶表演。到秦汉时期,民间出现了以竞技为主、兼具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即百戏);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表演成分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戏曲开始萌芽。

大约在隋唐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滑稽问答为主要表演方式、兼有歌舞的“参军戏”;后来又出现了以演绎小故事为主的短歌舞剧“踏摇娘”……这些都是以表现历史传奇和现实生活为主的演艺形式。此时,民间歌舞戏已进入宫廷,并在与西域等外来歌舞相融合后得到很大发展,日趋优美、成熟。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的主要特征。显然,民间歌舞发展到唐朝时,已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资源,这为日后戏曲的出现与繁盛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当然,唐诗以及后来宋词的极度发达,亦为戏曲唱词的创作提供了文学上的诸多便利。事实上,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以讲故事为主的“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艺术。

显而易见,戏曲所必需的两个前提——迤逦多姿的“歌舞”和曲折感人的“故事”——到唐朝时都已具备,此后只要将两者有机融合,戏曲便可呼之欲出、芳泽天下了……

2.宋元时期:传统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宋代是我国商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一个时期,伴随而来的是都市消闲娱乐文化的广泛兴起,“瓦肆”“勾栏”等市民娱乐场所在开封等城市大量出现;在此期间,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表演形式趋于综合发展,出现了我国戏曲的雏形“宋杂剧”。以此为基础,到了金代又形成了北方的“院本”和南方的“南戏”两种戏曲样式。此外,当时还有一种讲唱形式叫“诸宫调”。

“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初步形成。南戏最初产生于永嘉地区(今浙江温州一带),由宋杂剧、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融会而成。南戏剧目以表现民间故事为主,并以演出规模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从戏剧结构、乐曲到故事内容,都为后世戏曲的发展与飞跃奠定了基础。

进入元代以后,在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的同时,北方也形成了“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它具备了戏曲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曲开始进入成熟的阶段。由此,中国戏曲迎来第一个繁盛时期。

元代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的核心就是北杂剧。从表演风格来看,北杂剧充分显示了戏曲在形成之初那种朴实自然的民间气息,并涌现出了关、王、白、马、郑等杂剧大家,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他们的成就迄今仍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3.明清时期:传统戏曲的成熟与发达

进入明代以后,戏曲的地域特征日渐明显,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广泛崛起,主要有: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它们共同组成了明代的“南曲系统”,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四大声腔”。其中“弋阳腔”发展为波及全国的高腔系统;“昆山腔”演变成了典雅细腻的“昆曲”。

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新的戏曲形式——“传奇”(一种文人戏曲),它是宋元南戏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并逐步代替元杂剧成为戏曲舞台的主角(这与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也有关系)。传奇的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在内容方面,多写忠臣义士和才子佳人故事;在表演方面则日趋成熟,且多用昆曲演唱。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2]

这一时期,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弦索”也在逐步兴起,它是流行在各地的南北曲与民间俚歌俗调相融合的产物,因主要用弦索类乐器伴奏故得此名。

自清代前期起,中国戏曲进入了转型期。一方面是“传奇”渐渐由盛而衰;另一方面是被统称作“乱弹”的、以梆子腔[3]和皮黄腔[4]为两大主干的地方民间戏曲的兴起,它们融合各地高腔和弦索等不断变异繁衍,到清代中期,已完全替代文人传奇成为剧坛主流。从此,戏曲不仅品种日渐丰富,而且也日趋民间化、通俗化,表演场所遍及厅堂楼榭、茶肆歌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祝贺乾隆的八十寿辰,四大徽班相继进京献艺,[5]带来了与昆曲全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乱弹中的一支,唱腔以“二黄”为主)。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令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在饱受赞誉之余扎根京城。继徽班进京大约四十年之后,在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汉调艺人(唱腔以“西皮”为主)也陆续进京献艺。经过数十年的融合演变,大约在1840年前后,徽、汉艺人共同在京城造就了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6]

1850年前后,京剧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给京剧艺术带来了突破性发展,在唱、做、念、打、舞等方面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风格。此后,京剧艺术一门独大,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4.19世纪末以来:戏曲的鼎盛与式微

大约到了19世纪末叶,特别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受到皇亲国戚的喜爱并被多次延请进宫。官方的上下热捧,大大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达,出现了谭鑫培等13位大师级名角,他们在表演风格上各成流派,被誉为“同光十三绝”。大批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出现,以及不同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此后,京剧被迅速推向全国,特别是在京、沪、津、汉等大都市,京剧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

20世纪初,特别是进入民国后,京剧达到了鼎盛时期——名角辈出、流派纷呈:

“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他们被并称为“四大名旦”。

“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

“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

“丑行”有:萧(长华)派等。

尤为重要的是,京剧每个流派的创始者都拥有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剧目,其中尤以“四大名旦”的影响力为最。

这一时期除京剧外,各地戏曲舞台上还涌现出了越剧、沪剧、黄梅戏、评剧、吕剧等一批新兴地方剧种,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迅速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前,尽管历经诸多政治磨难和限制,戏曲艺术还是有所发展,其中尤以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越剧、昆曲为最,并出现了一批新编或改编的优秀剧目,其中有些还被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得以永久保留,较著名的有:《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野猪林》、《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天仙配》、《刘巧儿》、《朝阳沟》、《十五贯》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掀起了对京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导致所有传统戏曲都被禁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舞台上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京剧”大行其道(特别是在“文革”期间)。1964年,在北京举行了“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六号门》、《红嫂》等,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示;“文革”期间,江青等人集中全国戏曲精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其中的优秀作品改编打造成了“样板戏”(目前,学术界对样板戏的功过仍有不少争议,但贬斥者居多)。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首先是在80年代复排上演了大批传统剧目,同时国家还持续投入了大量资金继续推动戏曲的发展。1995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推出了《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一批优秀京剧剧目。1998年,“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又推出了《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一批优秀新创剧目;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京举行,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等。

需要指出的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降,由于政治干预的长期存在,特别是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元消费文化的持续冲击、挤压下,戏曲的发展生存空间日益狭小,社会影响力大为下降;进入21世纪之后,戏曲的衰微更加明显,似有告别大众舞台、隐身文化遗产行列的征兆……

纵观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传统戏曲的沿革状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盛极而衰的历史图景,其内容有四:

(1)清末的“同光十三绝”最终确立了京剧作为“国剧”的地位。

(2)大约从民国初年起,黄梅戏、评剧、越剧等一批地方剧种日渐取得全国性影响。

(3)民国年间“四大名旦”享誉大江南北,并把“国剧”推向了国际社会。

(4)“文革”期间,“样板戏”异军突起。尽管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样板戏曾备受抨击与质疑,但那的确是中国戏曲“作为大众娱乐对象”的、回光返照似的“绝唱”。此后,戏曲的影响力江河日下,迅速退出了大众娱乐视野……

沧海桑田,世事移易,任何事物都难以逾越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目前来看,戏曲最终淡出历史舞台很可能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积淀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戏曲仍将会对我国当下乃至未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历史影响力,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中国戏曲美学的特性

中华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它以剧目众多、角色鲜明、唱腔丰富、文武兼备、服饰华美等特点著称于世,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其中“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惟有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而坎坷不平的道路,经过上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不仅生存在中国各地的城乡舞台,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有新的剧目产生和上演,显示了她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370多个剧种在演出,古今剧目,数以万计。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7]

同类推荐
  •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保安腰刀的基本知识。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独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气派的随身佩刀,是保安族历史上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保安族人民历经数百年岁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锻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它?铸着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见证着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风恪,蕴含着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堪称保安族的文化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作。
  • 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妖怪文化并不是恐怖的文化,也不是猎奇的文化。之所以说妖怪文化到现在仍然有价值,决不是因为被它的光怪陆离照花了眼,而是透过荒诞的表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包含在其中的严肃内核,撇去虚幻的浮沫,我们能够明白地看到它其中蕴涵的真切道理。 日本的女妖敢爱敢恨,正是这强烈的情感使得女妖们血肉丰满,性情激烈,呼之欲出。因为“恨”,她们能不惜一切代价去报仇,去反抗。这些痴人,因为无法化解心中的纠结,又无法将生命瓦全于人世,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了一席之地,或痛快淋漓、或无可奈何地游荡于苍茫天地之间。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 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本书选取的各篇论文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框架与理论、要素与实践、个案与思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长发客:舞者笑看

    长发客:舞者笑看

    那年的一回眸杀了全家,她不明原因。却唯独带走了他。林间偶遇,与父断绝,和他远走高飞。转眼却已不再身边,为了找他,不惜放下刀,拾起不敢触碰的舞。长发渐渐变短,但那年的他却以不认她.他为了她可以离开,不见。她为了他可以放下,起舞。再相遇,他却独宠她,爱她入骨
  • 大小姐凌心

    大小姐凌心

    苏宇夕离开学校,看见门口有人打架,便去劝架。劝架成功却被卷入一件大事。他遇见一个神秘老头,老头传授苏宇夕一身本领,却让他开始了传奇人生的旅程……
  • 第三未来

    第三未来

    公元7013年5月28日,这个名叫地球的行星上,全球地表均温高达46℃。南极冰川迅速融化,病毒异变,天气无常,动植物数量锐减。人类终于开始被迫移民。女主苏长嫣作为特种士兵随α号飞船飞离地球,但在飞船即将脱离太阳系的途中,α号被不明物种军团劫持,就这样,女主阴差阳错地卷进了一个外星帝国之中。变异人,往生之门,王位夺权,星际战争。相爱的敌人,相杀的亲人,种族与权位,灭亡与生存。“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的结局只有两种,胜利或失败。你是想保护,还是想要毁灭?”“我两种都不选,”她说:“我最讨厌别人给的命运,我要我的第三种未来!”
  • 撼天易

    撼天易

    吾当道,天敢不随之?何谓撼天?一动撼天!一念撼天!一世撼天!且看胖少年易山如何桀骜撼天!
  • 墨岚古堡的神秘男孩

    墨岚古堡的神秘男孩

    紫色蝴蝶从天而降,虚幻城堡和紫色的油纸伞,竟使她卷入了一场神秘的风暴,误打误撞雨中结识,还摊上了大事!艾利学院高材生,竟然不会做饭!可乐王子是什么鬼?穿越时空大作战,错误代码123,莫名其妙成了校草!冰与冰撞在一起,擦出的是冰花还是火花?所谓班长人缘太好,王子是哭是笑还是斩草除根?神秘莫测异国少年,是否也怦然心动?与死神赛跑49天,惊险刺激连环事件,悄然奏响……校花与校草,王子和高材生,死党兼战友,诅咒能否解开?城堡与其又有怎样的关联?王子殿下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路惊喜不断,一场美女救英雄的神秘之战正在上演……
  • 战起灵邪

    战起灵邪

    在那个年代,奇人辈出,茅山天师,可占吉凶的阴阳算命先生,北方出马,湘西三邪……当这些所有人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千年僵尸,万年老鬼,鬼国鬼帝,什么日本阴阳师,九尾狐,南洋降头师,通通的都给我乖乖等死吧!
  • 法拉第自学成为科学家的故事

    法拉第自学成为科学家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伪少女异星求生记

    伪少女异星求生记

    这是一个史上最苦逼的穿越女的故事。没有空间,没有异能,没有神兽萌宠!乞丐版标配不包含金手指。亲,请自行加价购买吧!
  • 巾帼红颜 

    巾帼红颜 

    家中生变,情郎变心。杜如月感觉没有比自已更加倒霉的人。为了救出自已的父亲,杜如月女扮男装,参加科举,一举中的头名。却不想被王爷识破,对她穷追不舍。“王爷,请你离我远点!”“这样远吗?”王爷几乎与杜如月紧贴面问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玄缘仙探

    玄缘仙探

    世道如水,仙道亦然。人间千年修成贤,登天即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