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8400000009

第9章 《古兰经》注释学概观(2)

(4)维护穆斯林团结和鼓励穆斯林协商,有经文为证:“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3:103)“他们的事务,是由协商而决定的。”(42:38)

(5)诠释《古兰经》中各民族的历史和故事,有经文为证:“我借着启示你这部《古兰经》而告诉你最美的故事。”(12:3)[19]

(6)解读《古兰经》中的教育。通过注释让穆斯林明白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明白知识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明白有知者与无知者的本质区别;明白求知、进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经文为证:“他以智慧赋予他所意欲的人;谁禀赋智慧,谁确已获得许多福利。唯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2:269)“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唯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

(7)诠释《古兰经》中的各种训诫与警告,报喜与许诺,这类经文不胜枚举。

(8)阐释《古兰经》的超绝性(Al-mu‘jiz),证明先知穆罕默德使命的真实性,有经文为证:“难道他们说他伪造经典吗?你说:‘你们就试拟作一章吧!’”(10:38)

3.穆斯林迫切需要注释

首先,从阿拉伯语言学角度来讲,即使《古兰经》是阿拉伯语,但阿拉伯人对它的了解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除了阿拉伯人自身因识读《古兰经》在语言辞藻、理解经文的微言大义等方面迫切需要注释外,其他民族的穆斯林尤其需要注释。

其次,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和顺的发展,都需要完整的思想意识、法律制度、伦理道德体系制约和保护公民,“伊斯兰宗教和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完善,都需要依赖理解真主的经典,完成法律知识和宗教知识的构建。”[20]穆斯林社会遵行的信仰意识,奉行的法律道德体系的渊源不言而喻是《古兰经》。由于它只是原理原则,因此只有对它进行全面阐释,方能正确理解并加以实践。基于此,自麦地那穆斯林公社建立以来,随着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伊斯兰文化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形成,理解《古兰经》的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注释也就成为穆斯林民族的集体愿望。注释也因穆斯林的信仰和感情因素,成为注释家“近主爱人”的具体反映,正如再传弟子注释家穆扎希德(Mujāhid,伊历21-104)所言:“最受真主喜悦的人是最知启示究竟者。”[21]

综上,艾斯法哈尼对《古兰经》注释学科立论总结的三项基本要素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三项因素的构成,为《古兰经》注释学科的形成奠定了立论基础。注释学科据此应运而生,成为引导、制衡、研究、甄别和发展注释的专业学科。

[1]六大部圣训集(Al-iāal-Sittah,Taysir al-Usūl),中世纪伊斯兰教逊尼派圣训学家辑录汇编的有关穆罕默德言行录的6部权威性经典:《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艾布·达乌德圣训集》、《提尔密济圣训集》、《奈萨仪圣训集》和《伊本·马哲圣训集》。前两种又称为“圣训两真本”(al-aiān)。这六部圣训集,穆斯林学者公认为是最真实可靠的汇集。千百年来在教内一直被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重要经典。其中所收圣训既是穆斯林信仰和行为的准则,又是法学家依照时代条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时创制教法律例的经典依据和第二法源。此外,历代伊斯兰教义学家、经注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伦理学家等,也无不结合各自的专业加以应用和奉行,已成为伊斯兰教经学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教内影响颇大。不少后辈学者还为它们分别作过通注和简注。近现代以来,其中的一些选编本被译为各种文字,在中国亦有部分汉文译本。——参见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

[2]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古兰经注释与注释家》卷1,开罗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3]哲拉鲁丁·苏尤蒂:《古兰经学通论》,贝鲁特阿拉伯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2页。

[4]哲拉鲁丁·苏尤蒂:《古兰经学通论》,贝鲁特阿拉伯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7页。

[5]穆萨伊德·坦雅尔:《古兰学及古兰经注释原理论集》,利雅得穆罕底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6]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7]哲拉鲁丁·苏尤蒂:《古兰经学通论》,贝鲁特阿拉伯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7页。

[8]同上。

[9]穆萨伊德·坦雅尔:《古兰学及古兰经注释原理论集》,利雅得穆罕底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0]伊本·凯西尔:《伊本·凯西尔经注》,贝鲁特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卷,第16页。

[11]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2]穆萨伊德·坦雅尔:《古兰学及古兰经注释原理论集》,利雅得穆罕底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3]同上。

[14]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15]哲拉鲁丁·苏尤蒂:《古兰经学通论》,贝鲁特阿拉伯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3页。

[16]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17]哲拉鲁丁·苏尤蒂:《古兰经学通论》,贝鲁特阿拉伯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3页。

[18]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6页。

[19]该节经文中的所用“故事”一词系该单词的复数,即许多故事。

[20]哲拉鲁丁·苏尤蒂:《古兰经学通论》,贝鲁特阿拉伯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3页。

[21]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第二节《古兰经》注释学的定义

界定学科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样,纷繁庞杂的学科定义容易导致研究的视角、取向、方法也不尽相同,结果也就呈现多样化。“注释学”概莫能外。注释学的术语名称“注释”(Al-Tafsir),学术界通常从语言学及学科术语两个层面对其进行阐释。他们根据《古兰经》经文“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3:7)中的“太厄维勒”(Al-Ta’wīl)以及“他们每向你提出一种非难,我就启示你真理和更美满的解释”(25:33)中的“太弗西尔”(Al-Tafsir),确立了注释学的名称,并从语言学与注释学的学科层面,对这两个名称分别予以界定。

一太弗西尔

“Al-Tafsir”(太弗西尔),系阿拉伯语三母复式及物动词“Fansara”的词根,意为“对……进行解释、注释、阐明、解析”,语言学家用“Al-’i(使……明确)、Al-tabyin (对……进行阐明)”解释该词,“通常用于揭示可以感知的对象,以及揭示可以领会的意义,后者的运用多于前者。”[1]“Al-Tafsir”语出经文:“他们每向你提出一种非难,我就启示你真理和更美满的解释。”(25:33)根据这节经文中“Tafsir”的词法衍变规则,派生出主动名词“Al-mufansir”,意为“对……进行解释者”。由此及彼,“《古兰经》注释”即为Tafsir-al-Qur‘an;“注释《古兰经》者”即为Mufansir-al-Qur’an;“注释对象《古兰经》”即为被动名词“Al-mufansar”。

“Al-Tafsir”,在注释学科层面的意义,注释学界见仁见智,大致可以勾勒出以下几种:

1.语言学家艾布·哈雅尼(Abu ayān,1256-1344)在《海洋》(Al-baar al-muī)中,定义“太弗西尔”为:“《古兰经》注释是一门研究《古兰经》词汇发音方法、词汇意义、辞藻规律、辞藻结构蕴涵的意义及其他知识的学科。”[2]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进一步解释了该定义。“词汇发音方法”即《古兰经》诵读学;“词汇意义”即《古兰经》注释学科需要的语言学;“辞藻规律”即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辞藻结构蕴涵的意义”即实际意义和隐喻意义;“其他知识”即了解经文先后停止、经文降示背景、阐释经文故事等。

2.泽尔克西将“太弗西尔”定义为:“注释学是一门借助语言学、句法学、词法学、修辞学、法学、诵读学、经文降示背景学、先后停止经文学,理解真主启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经典,阐明《古兰经》大义,演绎《古兰经》律法及哲理的学科。”[3]

3.有注释学家将“太弗西尔”定义为:“人类力所能及地探究《古兰经》的种种情况,以便从中获悉真主的意旨。”[4]

4.另有注释学家将“太弗西尔”定义为:“注释学是一门解读《古兰经》经文降示情况及其背景、麦加章和麦地那章、明显经文和隐微经文、停止经文和被停止经文、特指经文和普指经文、泛指经文和限定经文、概要经文和阐释经文、合法与非法事物经文、许诺和警告经文、命令和禁令经文、训诫和比喻经文的学科。”[5]

以上四种定义,其共性相辅相成,即“太弗西尔是一门人类力所能及地探究真主意旨的学科,涵盖了理解《古兰经》大义、阐明《古兰经》目的时所依赖的任何知识。”[6]

二太厄维勒

“Al-Ta’wīl”(太厄维勒)在语言学层面,是阿拉伯语三母复式及物动词“’Anwala”的词根,词源是“’awal”,意为“回复、返回、复归”,语言学家通常以“Al-rujur”(意为返回)解释该词,后衍生出使动词“’Anwala”,词根为“Al-Ta’wil”,与“Al-Tafsir”同义,即解释、说明。“太厄维勒”在《古兰经》中数次出现,且每次出现时意义都不尽相同。尽管如此,但在经文“心存邪念的人,遵从隐微的节文,企图淆惑人心,探求经义的究竟。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3:7)中,与“Al-Tafsir”词异意同,即注释(译文中的究竟),成为注释学科专业术语的另一称谓。

“Al-Ta’wīl”,在注释学科层面的意义,早期学者和后期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在早期学者(学界通常所讲的“Salaf——赛莱菲”)的定义中,是阐释话语(Al-kalām),解明语义,无论这种阐释是否符合话语的表意。从这一点来讲,“太厄维勒”与“太弗西尔”系同义词,穆扎希德持此观点:“众学者确知《古兰经》的注释(Al-Ta’wil)。”[7]拉吉布·艾斯法哈尼对“太厄维勒”的解释是:“太厄维勒有时用于泛指,有时又用于特指,如‘昧信’(Al-kufr)有时泛指不信真主者,有时专指信士忘恩负义。“信仰”(Al-’imān)有时泛指宗教信仰,有时专指确信真理。”[8]

在后期法学家、教义学家、圣训学家和苏菲哲学家的定义中,“太厄维勒是将词汇的可能意义借助证据转化为侧重意义”[9]。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进一步解释了该定义中的“可能意义借助证据转化为侧重意义”。他说,“泛指经文可能是限定经文,普指经文可能是特指经文,多义词可能是两种或多种意义之一种,实际意义可能是隐喻意义。”[10]

三“太弗西尔”与“太厄维勒”的异同

通过以上对“太弗西尔”与“太厄维勒”在语言学和注释学层面的阐释不难看出,两个名称皆可作为注释学的专业术语。那么,两者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区别何在?我们根据注释学界的研究,就此做大概梳理。

首先肯定的是,注释学界一致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并在界定两者的区别时各执己见,甚至伊本·哈比布·内沙布尔(Ibn abīb al-nisābūri,伊历?-550)不无夸张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注释家辈出,当他们被问及“太厄维勒”与“太弗西尔”之间的区别时,都没有直中关键所在。”[11]由此可见,注释学界在界定两者之间的区别时存在的分歧由来已久,其根源在于《古兰经》对两者的不同用法。当代学者艾敏·郝利(’Amīn al-khawli)教授对此作了总结:“我认为这种分歧产生的根源是《古兰经》对‘太厄维勒’一词的使用。后来,教义学家们认同了该词的专业术语性,并且出现在诸多教义学家的文献中。”[12]

尽管注释学家们对两者的区别各有说辞,但大致来讲,其中一些学者对两者的分别界定具有代表性。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教授在《古兰经注释与注释家》(Al-tafsir wa al-Mufansirūn)中,就此逐一作了梳理。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各地讲法汇集》、《随笔·杂记》、《晚晴集及格言别录》、《说律解经手书题记》和《书、画等的序和跋》五部分。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本书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热门推荐
  • 大山的情怀

    大山的情怀

    一切都变了,只有大山不变。依旧是群山峻岭,依然是清流激瑞。这永恒不变的青山绿水,见证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的苦难与勇敢。再见!大山。请你继续用你博大的胸怀,永恒地繁衍和孕育我们的下一代。告诉他们不要再重复我们的苦难;告诉他们:永远珍惜你赐给他们的青山,永远呵护你那乳汁的甘泉与绿水,呵护上苍馈赠给人们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本书描述上世纪70年代闽北知青的故事。
  • 韶光里的路人

    韶光里的路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城。什柒的城里也住着一个人,见证最美的那段韶光里,情之初心之萌。
  • 那山那海那传说

    那山那海那传说

    主人公木临海在开学前得到了一本“外婆制作的书”,从此生活多出了一些“意外的事件”,这些事件或奇异吊诡或感人心脾,究竟是冥冥中注定要发生的事,还是生活本来就是一盒无法揣测的巧克力?也或许就像文中山大人所说——其实很久以前我就见过你。
  • 七真因果传

    七真因果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独宠旧爱,顾少的迷糊娇妻

    独宠旧爱,顾少的迷糊娇妻

    易小寒说,喜欢一个人,是心动是无时无刻不想见着他,为了他上刀山下火海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只要他看我一眼。而顾城说,大概是初见那天,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太过耀眼,只一眼,便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张爱玲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可易小寒失去了她的记忆。她想不起来曾经最爱的他是的,她忘了!而易小寒却是那人最痛的记忆,偏偏最痛,偏偏最爱。四年的分离,他们还会再爱吗?磨灭爱情的永远不会是时间,而是突然不爱.....一场场阴谋使他们生死别离,当真相一层层剥开时,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吗.......
  • 大漠之门

    大漠之门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新疆罗布泊离奇事件频发:飞机离奇消失、神秘生物出现、科学家莫名失踪、小汽车一去不返、探险家横尸戈壁......每一个走进罗布泊的人,要么凭空消失,要么疯疯癫癫,要么魂归大漠。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史前超文明横空出世,真相骇人听闻,真相毛骨悚然,真相匪夷所思!《大漠之门》带你开启一段惊心动魄的沙漠之旅,揭开罗布泊背后的神秘面纱!
  • 权倾之绝色幻音师

    权倾之绝色幻音师

    她以乐为杀,誓要颠覆这天下,不再成为被捕食者,不再被掠夺。蛰伏丞相府中十数载,甘当一个不受宠的嫡女。他骁勇善战,在狩猎场遭人暗算,差点丢了性命,负伤无意闯入她的地盘,有意杀她却被她所救,从此成为奴隶。是劫数还是宿命?她淡然却又狡黠,他精明但也狂傲。她救了他,威胁他,却也帮他成就了一番霸业。他不甘心,誓要翻身,却又甘愿为她出生入死。他有生杀权,她有主宰力。天下,我主沉浮!(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逢时年

    逢时年

    “身存痛苦请呐喊,心存不甘则向前。”滕庆成这么说道。这里是黄金盛世,在这里人杰汇聚。天骄奇才,层出不穷。而属于他们的故事始终铿锵回荡。
  • 瓦罗兰的流浪者

    瓦罗兰的流浪者

    符文之地,这座虚空中的孤岛,在其内战中摇摇欲坠。我必须拯救她,集合整个符文之地的力量,拯救她。我也许会在中途失败,我请求你,跨过我的尸体,走完拯救瓦罗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