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马英九) 想当官,想发财,就不要到哈佛来。
——哈佛大学名言
【精彩导读】
马英九小传
马英九(1950~ )生于香港,祖籍湖南湘潭县。其父马鹤凌曾担任国民党中央的高级官员,从小就向马英九灌输中国传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观念,因而马英九有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和一个中国的观念。
1981年,马英九从美国哈佛大学读完博士学位返台后,被国民党任命为“总统府第一副局长”兼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不仅形象清新、学历高、口才好,而且为人谦恭、温和、理性,不结党营私,深得蒋经国的喜欢。1984年6月,蒋经国力排众议,破格提拔年仅34岁的马英九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后,马英九被调离“总统府”,由党务系统转往行政部门,先是出任“研考会主委”,后又降级专任“陆委会副主委”。
1993年,马英九转任“法务部长”,其在任内大力肃贪、查贿、扫黑,赢取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并攀上了政治生涯的另一个高峰。1998年,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2002年12月7日,马英九又以87万多票,击败陈水扁支持的民进党候选人李应元,成功连任台北市长。
2003年国民党“十六全三次会议”上,连战提名马英九为副主席,获得大会通过。
2005年,因形象清新、实力雄厚、人格操守和施政能力备受肯定,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人物故事】
父亲的精心培养
马鹤凌是政大出身,抗战时在重庆投笔从戎,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考纪会副主委”职位上退休。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唯一的儿子马英九身上。
马英九求学时,马鹤凌就经常给他讲述外祖父追随孙中山先生北伐、父母为了抗日投笔从戎的经历,向其灌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至上观念。
在做人方面,马鹤凌引用曾国藩的一段话作为马英九的座右铭:以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以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这种“尚拙”、“尚诚”的为人处世观念对马英九有很大影响,使其养成待人诚恳、做事踏实的作风。
马英九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抄写《古文观止》、《论语》等,这对他头脑中形成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马鹤凌要求儿子不要有任何玩物丧志的不良嗜好,只鼓励他打球、跑步健身。
在父亲的培育下,1976年,拿到硕士学位的马英九顺利入读哈佛大学,攻读国际经济法和海洋法博士学位。此时的马英九,以明代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自勉。
马鹤凌还希望儿子能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名臣”。马英九在“法务部长”任内积极查贿、扫黑,就有黑道扬言对他下毒手。马英九的母亲和四个姐妹都劝他不要干了,唯独马鹤凌坚决支持儿子干下去。
【哈佛观点】
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在我国,做父母(家长)的把大部分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子女的学习辅导、提高学习成绩上,以期考出高分,考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和出国留学,以及成名成家,等等。 其他内容,诸如如何做人,包括诚实、勤劳,如何做家务,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统统要为升学让路。
结果,有的孩子仅仅只是学习好,其他方面则全部“不合格”;有的孩子光会“死读书”,其他方面则一问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狂妄、贪婪、毫无爱心等缺点和道德滑坡的倾向。诸如此类,无疑是我国一些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只重“分数”所造成的后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质,让孩子学会做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道德、品德、思想和理想。这也是与我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区别。
在一次由美国教育协会组织的全美论坛上,来自各州的100多位优秀教师,共同针对教会孩子学做人的问题提出了14个关键点,即诚实、勤劳、自信、独立、责任、勇敢、坚强、上进、善良、分享、宽容、礼貌、感恩以及谦虚这14个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些关键点堪称孩子生命中最闪亮的珍宝,不论时代的变化有多大,人类社会这些核心品格的价值是不会改变的,它们将一直影响着每个人的整个人生。而培养孩子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则是教会孩子学做人的关键所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那么,这类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在人的一生中,少年儿童阶段是人格发展的聚变期,这个时段的孩子无论是模仿能力、认同能力,还是内化能力都特别强,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家长要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教会孩子学会宽容、真诚待人,做一个豁达、开朗的人;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教会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采取正确的交往策略;教会孩子面对激烈的竞争,用知识和能力获胜,而不用暴力或非法的手段等,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形成健全的人格。
1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自懂事起,从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对待学习,鼓励他自己主动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当孩子无意或有意给他人带来损失或伤害时,家长无须大惊小怪,无须太多的指责,更无须为孩子的错误开脱,而是要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孩子形成勇于负责的情感态度。全方位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做到有错必改,以错为戒,逐步使自己成为能适应现实生活的有用人才。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敬,首先就要承认和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时,要让他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认识不足,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这样,才能使他更好地融入集体。
3教育孩子勇敢做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勇敢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轻松互动】
1在做人做事方面,你的孩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2平时作为父母的你是如何引导孩子做人做事的?
【亲子共品】
下面是各国父母引导孩子做人做事的方式,以供借鉴:
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观念,日本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做出选择。如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定出一个金额,让小孩子自行决定买什么;家里准备外出旅游,也会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日本孩子到了初中后,大部分衣服他们自己能够独立地上街购买,而且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加拿大的家庭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父母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来看书。当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生命结束有时刻,求知却无止境。
【哈佛观点】
当孩子的良师益友,才是聪明的父母
高尔基曾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了,它需要有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时会与家长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矛盾激化,使孩子产生逆反,这将对孩子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要使“代沟”不产生,或使其尽量小,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非常爱孩子,被女儿们赞誉为“最理想的朋友,最亲切和最使人愉快的同志”。
马克思从来不在女儿面前摆父亲的架子。他不仅给女儿们讲一个又一个神奇、美妙的故事,还跟她们一块儿朗诵诗歌和戏剧台词,使孩子们常常沉浸在神话般的遐想中。
女儿爱琳娜很小时,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许多名剧。有一次,马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她连究竟什么是船长都不大懂,但她还是问父亲,她可不可以当船长,扮一个男孩子,偷偷逃走去租一艘军舰。父亲故作认真地告诉她:当然完全可以,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马克思和妻子燕妮,很重视孩子们的节假日,夫妇俩常常带孩子们到充满了大自然风光的植物园和有珍禽异兽的动物园去玩。孩子们在那里尽情地捕捉蝴蝶、采摘野花,观察一景一物,从中获得了有益的知识。
对于女儿们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夫妇总给予具体而又通俗易懂的解答。孩子们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过于固执,但马克思从不生气,总是那样温和、耐心。尽管他有时很忙,也从不让孩子感到自己打扰了父亲。
马克思的良好教育使三个女儿都健康地成长起来,并在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物。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同时也可以对家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担负着多重职责的中青年父母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这样才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
【轻松互动】
1你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代沟”吗?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2马克思教育孩子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亲子共品】
杰出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可谓子女们的良师益友。
早在女儿不足1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手工制作、识字、弹琴,等等,教孩子骑车、骑马,培养各种生活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性格。
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她就请教授、学者当孩子的教师,依次安排数学、化学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听课就在实验室或是有关工作的现场。教授们讲得既具体形象,又有情趣。不过,孩子们最爱听的还是居里夫人的物理课。她经常以独特的方法吸引孩子。居里夫人更为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设法让孩子自制寒暑假表等,引发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