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却拦住他说:“你问得很好,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我还没有……”
无德禅师打断他:“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执著地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再问:“禅师,什么是您特别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道:“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斩钉截铁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加不满了,讥讽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无奈地随口说道:“打坐!”
学僧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枚铜钱给学僧。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那就是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弦外有音
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如不系之舟,行云流水随他去,便能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生命的高远境界,是很难学会,甚至是学不来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因为这是苍天大地赋予的顺其自然之奥义。
退步原来是向前
智慧点金石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一种积蓄的生命姿态。君不见,运动健将在冲跳前往往有后退的姿势;拉弓射箭必须架弓在弦上,呈屈退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跳得高、射得远。
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以退为进,是一种生命的大智慧。退步并不是忍让和怯懦,而是坚韧和刚强,真正的大丈夫是能屈能伸的,退只是表象,蓄势待发才是本质。
故事苑:曲径通幽
退步本身就是在前进,退是在积蓄前进的力量,所谓磨刀不悟砍柴工也。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就能冲得越快;虎头离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无德禅师此刻在弟子们心中插满了青秧,不知弟子们看见了秧田的水中天否?
弦外有音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在与他人发生冲突之时,要学会谦让,不要只为逞一时之强,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牙齿还有咬着舌头的时候,何况是独立的人呢?因此,与人交往,应该与人为善,胸怀大度。
超然物外,放飞心灵的风筝
智慧点金石
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马祖道一禅师的三个得意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和南泉普愿兴致勃勃地跟随师父一同赏月。
马祖道一禅师问三位弟子道:“你们看此境如何?”
西堂智藏答道:“依我看,此时正好焚香以讲经说法供佛。”
百丈怀海答道:“照我说呀,此时正是参禅打坐的好时机。”
南泉普愿默而不答,拂袖便走。
于是,马祖道一禅师赞叹道:“经入藏,禅归海,唯有南泉普愿独超物外。”
马祖道一禅师借赏月时的心境,让三位弟子领悟禅法要旨,西堂智藏迷于对经典的讲解,百丈怀海执著于对禅的修行,只有南泉普愿不迷执一切法相,独超物外,达到了精神的绝对无碍。
之后,三位弟子相继开悟,成为著名禅师而各自分化一方,弘扬马祖道一禅师的禅法。
故事苑:曲径通幽
人事繁杂,常常让人痛苦不堪,而禅者的高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主张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将其置之度外,不为外界凡尘之事所烦扰。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慧能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
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慧能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
慧能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弦外有音
原来,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因为,对于人来说,身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
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更清醒地认识人生本相,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红尘颠倒之终极无间
智慧点金石
佛曾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南怀瑾开玩笑说,人本来就颠倒了。你看!上帝造人就造颠倒了。两只眼睛都长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走路会被车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长在前面,一只长在后面,就不会有那么多车祸了。
眉毛长在手指头上的话,早晨起来当牙刷用,多方便。鼻子倒过来,吃完饭,把筷子往鼻子一插;下雨打伞也方便,往鼻子上一插,不用手撑着。
嘴巴假如长在头顶上,吃饭往头上一倒,免得浪费时间。口袋里的钞票脏得要命,又不能当饭吃,却要数了又数,然后还要放在保险箱里。人不吃它就会死的米、麦,却摆在那里没有人理,你说众生颠倒不颠倒?
黄金、钻石能做什么用?却珍惜得不得了,贵得要命,结果,还惹来杀身之祸,颠倒不颠倒?说什么打是情,骂是爱,颠倒!
故事苑:曲径通幽
快乐本是值得每个人追求的,人们却在追求的过程中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中国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人,没有事的平凡人,哪个人能够做得到?都是无事生非,都在颠倒之中。
某日,无德禅师遇见三位信徒,他们向禅师询问道:“信佛真的能解除痛苦吗?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我们信佛多年却还是不快乐呢?”
无德禅师说:“你们为什么要活着?”
过了片刻,甲说:“我活着是为了不死,死亡太可怕了,我不想死,所以我要活着。”
乙说:“我活着是为了现在努力劳动,老的时候能享受丰裕的生活。”
丙说:“我活着只是为了能养活一家老小,没有我他们就无法生活,我是一家的顶梁柱,缺了我,这个家就要崩溃。”
禅师说:“你们整天想着死亡、年老、辛劳,怎么能够快乐呢?你们应该想到理想、信念和责任,想着这些,你们就会快乐!”
信徒们对禅师的话半信半疑,说:“这些说着容易,实际上它能当饭吃吗?没有饭吃怎么能快乐呢?”
禅师说:“那你们说拥有什么才能够快乐呢?”
甲说:“拥有名誉就拥有了一切,所以拥有名誉就能够快乐。”
乙说:“爱情是最甜蜜的,拥有了爱情,就能够快乐。”
丙说:“金钱是最有用的,拥有了金钱,就能够快乐。”
无德禅师听后,不以为然地告诫信徒:“你们这样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仍然会跟在你们后面。”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那怎么办?”
无德禅师:“改变你们的观念。金钱要布施才快乐,爱情要奉献才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你们才会快乐。”
理想、信念和责任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和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故事中的三个信徒为什么不快乐?就在于他们的追求,他们追求的东西无非名、利、欲,又怎么能够快乐呢?这恰恰是众生智慧颠倒的根源。
弦外有音
金钱、爱情和名誉只是获得快乐的手段而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是一个将手段当做目的的时代,一切都颠倒过来而浑然不觉。
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陀说的众生皆颠倒。快乐也颠倒成刺激与自我安慰和满足了。
如何才不颠倒呢?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首诗: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只有去除各种各样的妄想,摆脱名、利、欲等的束缚,才能消除心中的万虑。这才不颠倒!这样才能在这颠倒的红尘中获得独在一方的清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