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17000000007

第7章 显示群星的星表星图

我国古代取得了大量天体测量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星图、星表。星表是把测量出的恒星的坐标加以汇编而成的。星图是天文学家观测星辰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天文学家在天体测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它又是天文工作者认星和测星的重要工具,其作用犹如地理学中的地图。

我国星表的测绘起源较早。

战国时代,魏人石申编写了《天文》一书共8卷,后人称之为《石氏星经》。

虽然它至宋代以后失传了,但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唐代的天文著作《开元占经》中见到它的一些片断,并可以从中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和115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考古工作者于1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发掘了一个西汉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二十八宿圆盘,上面刻有二十八宿距度。这些距度数据与《开元占经》所引的“古度”相同。

此外,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的《五星占》,记载了公元前3世纪的行星运行资料,表明那时已有测角工具,在石氏的时代有可能对恒星做出坐标位置的测量。

宋代观测星表资料保存在北宋政治家王安礼的《灵台秘苑》和宋元之际历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象纬考》中。两书中记载的星表有星360颗,现代星名认证的是345颗。这份星表的精度大约半度,测定年代为1052年。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也曾完成过星表的测制,保存在明代《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中。

这是一部星图和星表合为一体的著作,在星图上某星的旁边注明该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总计有星官267座,1375星,给出坐标的星739颗,所以这既是一个全天星图,又是一份全天星表。

明代朝廷曾命译西域天文书4卷,保存在《明译天文书》中。

书中首次介绍了星等的概念,这是西方从托勒玫以来就一直流传的观点。《明译天文书》中有30颗星的星等和黄经值,是波斯天文学家阔识牙尔原作。

明代的另一份星表在明代天文学家贝琳所著的《七政推步》一书中。这是一本介绍阿拉伯天文学的书,写成于1477年。

其中的星表有星277颗,给出星等和黄经、黄纬,并且首次做了中西星名对照,这对后来我国人学习欧洲天文知识很有帮助。该星表的数据可能是元代上都天文台的阿拉伯学者所测。

除了全天星表之外,二十八宿星表是我国天文史上较丰富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二十八宿的距星数据,主要是距度和去极度。距度是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去极度是赤纬的余角。

由于岁差的关系,北天极的位置经常变化,赤经的起算点、春分点在恒星间的位置也经常变化,因此,不同时代各距星的坐标不同,距度和去极度也不同。但各个时代的测量值逐渐趋于精准,显示了我国古代恒星位置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比如宋代天文学家、历法家姚舜辅为了编纂《纪元历》,于崇宁年间进行了一次观测,这次观测精度很高,测量误差只有0.15度,二十八宿距度被再次更新。

再如元代郭守敬的观测精度较姚舜辅又提高了一步,二十八宿距度的平均测量误差小于0.1度。与郭守敬同时代的赵友钦创造了恒星观测的新方法,即利用上中天的时间差来求恒星的赤经差,与现代的子午观测原理完全一致。其实,不管是二十八宿距度的变化,还是北极星的偏极,都是岁差造成的。古代天文学家已发现这种现象,而且不厌其烦地修正、观测、再修正。地有地图,天有星图。星图表示了恒星的分布和排列图形。为了表示恒星的位置,又画有一些标志性的线圈,如黄赤道、恒星圈之类,这类似于地图上的经纬线。

我国古代的星图是重要的天文资料,尤其是全天星图,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我国古星图可分两类,一类是示意性的,用于装饰,常见于建筑物上和墓葬中,这类星图准确性不高,或只有局部天区;另一类是科学性的,描述恒星排列位置,记载天象观测,位置准确程度较高,星数较多,为便于表现,又有盖图式、横图式、半球式、分月式多种。示意性星图随着出土文物不断可以收集到。如东汉画像上的织女星图,五代钱元瓘墓石刻星图,唐代铸造的四象二十八宿铜镜,辽代墓葬彩色星象画等。其中辽代墓葬彩色星象画颇有价值,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认识的星空形象。

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一幅彩色星象画,中央嵌一铜镜,四周有莲花瓣形状的图案。外面是北斗七星,东方绘一太阳,又黑白相间地绘有8个圆圈,表示月亮、五行星、计都和罗睺等,连太阳一共是九曜。再向外是二十八宿星象,均有细线相连结成图形;最外面又有12个圆圈,内画黄道十二宫的图形。其图像和名称均是中西合流的,对研究我国历史上中外天文学交流很有价值。

科学性星图一般为天文学家使用,它们的绘制有一定的观测依据,因此准确性较高。在星图发展史上,总结甘石巫三家星的吴国太史令陈卓有重要的贡献,他总结了三家星,得到283官、1464星的数字,并绘了全天星图。虽然这幅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它对后代星图影响很大。从后代的星图中我们可以探索到它的形状。东汉文学家蔡邕的《月令章句》记叙了汉代星图的大致结构,根据书中文字可复原当时的天文星图。该星图是圆形的,以北天极为中心,向外3层红色同心圆分别为内规、赤道和外规。

内规相当于北纬55度的赤纬圈,表示内规以内的天区,总在地平线以上,全年都可看到;外规相当于南纬55度的赤纬圈,表示外规以外的天区,总在地平线以下,全年看不到。

从内规外规的度数分析,此星图曾用于中原地区。

在星图的绘制方法上,天球是三维体,我国古代还没有掌握把它投影到三维平面上的技术。在蔡邕记叙的汉代星图中,与北天极不等距的黄道应该是一个椭圆形,却被画成正圆形。

在绘有赤道以南星象的圆形星图中,这种变形更为明显。

大约在隋代,出现了一种用直角坐标投影的长条星图,称为“横图”。在横图上,虽然赤道附近的星象接近真实,但天极周围的星象又发生歪曲。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分别绘制,即用横图表现赤道附近的星象,用圆图表现天极附近的星象。

宋代天文学家苏颂所绘的一套星图,正是采用这种手法的代表作。

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有星图两种5幅,四时昏晓中星图9种。其中所标二十八宿距度值,与他在元丰年间的观测记录相同,说明此星图是他根据实际观测绘制的。

这些结构图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机械图纸。它采用透视和示意的画法,并标注名称来描绘机件。通过复原研究,证明这些图的一点一线都有根据,与书中所记尺寸数字准确相符。

现存在江苏省苏州博物馆内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星图之一。此图是采用了北宋元丰年间的全天恒星观测数据,1190年由南宋制图学家黄裳绘制并献给南宋嘉王赵扩,在1247年由宋代地方官王致远主持刻在石碑上。

这幅石刻星图采用盖图式样,上有黄赤道,内外规和银河,又有二十八宿的分界经线,外围还刻有周天度和分野及二十八宿距度。图高约2.45米,宽约1.17米,图上共有星1434颗,位置准确。全图银河清晰,河汉分叉,刻画细致,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今人从该星图的研究中得到了不少历史信息,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帮助。我国古星图发展至宋代可算达到高潮,而苏州石刻星图的形式在清代末期还在继续发挥影响。

清代星图多受到西方天文学知识的影响,往往在传统的盖图式样上附有星等标即用来描述天体明亮程度的尺标、星气即星际的气体等符号。同时,清代的星图,把天区扩展到南极附近,另外新设23个星官、130颗星。新增加的星中,绝大部分在我国看不到,是根据西方星表补充进来的。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五塔寺的塔身上嵌有一幅石刻古星图,用蒙文说明。这份石刻蒙文星图在国内还是首见,其形式仍为盖图式样,有星1400余颗,据考证是清代初期绘制,乾隆年间刻石砌在塔身上的。

在杭州玉皇顶上还有一圆形石刻星图,为清代晚期所刻。这是传统的盖图式样,也没有采用西方天文学知识,直径约一米,无疑是我国古老星图的传流刻本。

我国古代的这些星表星图,为人类认识宇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

拓展阅读

南宋制图学家黄裳曾经精心绘制8幅图呈送皇帝观看。现存只有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这3幅图现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

天文图、地理图是当今世界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奇珍,已载入人类科学史册。尤其珍贵的是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古代星图,其星多达1440颗。

同类推荐
  •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世界科学博览(全集)

    世界科学博览(全集)

    本书诠释了科学领域的各种现象,包括地球形成之谜近代化学的诞生热和电的奥秘木星的生命之谜等。
  •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活的个个领域,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现代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科学技术产品会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更多的还只是初识而已!比如:数字化虚拟人、科学考察船、宇宙飞船、新概念武器、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等。本书对这些新兴领域的科技成果做了一一的展示,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丰富和方便了大家的生活。
  • 破解的天书(上)

    破解的天书(上)

    宇宙太广大了,以至于宇宙中的地球小得如同一粒尘埃。宇宙太神秘了,以至于地球人绞尽了脑汁、穷尽了假设,仍无法窥测其中的全貌和究竟。虽然如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地球上的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宇宙未来的探索、对宇宙天书的破解。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及其所有的生命皆属于宇宙。
  • 恐龙科考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恐龙科考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的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难解之谜,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热门推荐
  • 灵异短篇故事

    灵异短篇故事

    你们是否也遇到过很多灵异事件跟朋友们说,而朋友却不信的时候?那这部小说不妨看看,
  • 闭月之桃花朵朵

    闭月之桃花朵朵

    我靠!老娘一堂堂二流大学的女大学生,虽不说容貌倾国倾城,但也算清秀,在理工科大学的校园里也算小小一枝..呃..别人穿越是丑女穿美女,我怎么越穿越丑?天理何在啊天理何在!穿成丑女就算了,怎么还是只妖?是只妖也就算了,怎么原型还是只..鸡?天雷滚滚啊天雷滚滚!那个自称神仙的糟老头儿!给老娘滚出来!欺骗老娘成了一只...鸡,还想逃避责任?哼,还躲起来了,待姑奶奶抓到你,必须把你bā光吊到对面外语学院的大门上示众三天!不,三年!
  • 好大一个家

    好大一个家

    数学教师尤曙光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着昏睡的植物人老婆赵迎春。突如其来的拆迁问题难住了尤老师。为了安居,丈母娘齐大妈催孙女尤优结婚无果,便“算计”着让尤曙光和女儿赵迎春把这名存实亡的婚给离了,在丈母娘的强烈坚持下,尤曙光成了单身汉。单亲学生家长李婉华请求尤老师给自己女儿补课,尤曙光忙着上班和照顾岳母、前妻,分身乏术,李婉华以帮忙照顾赵迎春为交换条件,二人达成共识。李婉华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尤曙光爱情的小火花再次燃起,就在这节骨眼上,躺在床上十三年的前妻赵迎春竟奇迹般的苏醒了!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尤老师左右为难。
  • 我的公主与王子

    我的公主与王子

    她,美若天仙,有时冷酷,有时温柔,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被别人称为完美女神。他,英俊潇洒,对别人冷酷,对她像一只小绵羊。几年后,当他们相遇,之间又会擦出什么爱情的火花呢?【本文已弃】
  • 一见钟情之拜托,我家总裁大人

    一见钟情之拜托,我家总裁大人

    余静姝:“景志杰,哪有人像我们这样的,刚认识就恋爱,刚恋爱就见家长,接下来你还想怎么样?”景志杰:“这些速度都太慢了,我更想和你刚认识就结婚,刚结婚就生猴子,并且很有幸地告诉你,不管过去、现在、未来,牵你手的人,只能是我。”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毁灭是第一生产力

    毁灭是第一生产力

    遥远到不可及的星系中一颗环境类似于地球的星球遭受到未知物体的撞击而陷入末日危机之中。幽魂,由生灵死后所诞生的该生灵生前最恐惧的东西。而星球中的人类在末日中借助未知物体带来的幽能科技再次发展。沉睡,因不明原因陷入沉睡的主角在末日后二十年的废墟中醒来,像原始人的模样走向末日后的未来社会,他,会发现什么?
  • 月上荷塘夜

    月上荷塘夜

    故事发生在小兰被醉酒的舅舅强奸之后……荷塘,月色,清荷,皂角树,重重恩怨彷徨一个世纪……鬼气森森的大宅,扑朔迷离的幽魂,清丽若荷的小兰,隐藏了五十年的的罪恶……
  • 昭元夫人:灼灼花滟念云君

    昭元夫人:灼灼花滟念云君

    “如果有来世,你一定要等我,还我来爱你。“她淡然洒脱聪慧的性子,更适合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嫁了。然后相夫教子,幸幸福福过一生。偏偏事与愿违,她入宫了。卷入了后宫纷争,更爱上了一个不应该去爱的人。明明知道那是飞蛾扑火,可是她愿意。宫里的老太妃曾说,这世间有三种人最傻一动情的天子二对天子动情的女人三爱上一个对别人动情的天子。前面两种人云君都遇到了这最后一种人云君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年华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 世族赋之兰寮往事

    世族赋之兰寮往事

    三年相守,七年相斗,江湖之远,庙堂之高,这天下,是他予她的红妆,还是她赠他的诀别?三年前,他和她是人人羡煞的伉俪情深,三年后,他是人人畏惧的摄政王,她是江南世家的族长。权势,天下,家族,亲情,爱情,他和她的选择,左右的是他们的人生还是这天下的聚散?七年后的他们得到的和失去的是否无悔?大陈王朝历史上最风雨飘零的十年,后世史书上最讳莫如深的一段岁月埋葬的他和她的故事。